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首都機場T3航站樓、國家體育館、「中國天眼」……25年職業生涯裡,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朱忠義負責結構設計的工程,個個大名鼎鼎。
他把自己的工作通俗地稱為「給建築做骨架」,「工程越大,責任越大」。
在朱忠義看來,建築工程是傳統行業和現代技術的融合,每一項工程都有挑戰,每一次設計都是在以往工程經驗的基礎上完成的。
「技術發展和行業進步,就是在不斷解決工程難題的過程中實現的。我喜歡去做這樣的事情,所以更願意全身心地投入這份事業。」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朱忠義。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體育館設計防連續倒塌,成震中「諾亞方舟」
從業25年來,朱忠義負責了20餘項國內外大型工程的結構設計,其中不乏結構複雜、技術難度極大的航站樓、體育館、大型會展中心。
但他最難以忘懷的,是2003年自己初出茅廬時主持設計的綿陽九洲體育館。
朱忠義記得,當時建設九洲體育館,是為了承辦在四川綿陽舉辦的世界拳擊錦標賽。
「當時,這個體育館的抗震設防烈度是6度,但是考慮到它的重要性,我們就想,萬一有突發情況,這個結構會不會倒塌?」朱忠義覺得,作為一座大型公共建築,安全無疑是重中之重。
他給自己提了一個要求,要保證即便結構發生一些變形甚至開裂,整個建築也依然安全穩定。最後,朱忠義想到了採用預防連續倒塌的設計,來對結構的關鍵部位進行加強。
九洲體育館的屋頂設計為大拱形,是當時全國拱形體育館中的跨度之最。施工期間,剛好趕上雨季,工期又非常緊張。「加快了施工速度,會不會影響質量?」朱忠義心裡不放心。
「當時建設環境很艱苦,但是自己上去看一看,心裡才能踏實。」在屋頂結構施工的時候,現場還沒有搭建臨時樓梯,朱忠義跟隨施工人員,順著中間的大拱形一段一段爬過去,檢查焊縫有沒有焊好、鋼梁有沒有對齊。
回憶起來,朱忠義覺得很慶幸,當時為九洲體育館提出了這一設計,且嚴格確保了施工到位。
2008年,汶川發生「5·12」特大地震,位於綿陽的九洲體育館在主震過後安然無恙,成為當地最大的抗震指揮和災民安置中心。
但餘震不斷來襲,體育館是否能經受住考驗,朱忠義的心裡也很忐忑。「當時我們迅速召開緊急會議,全面考慮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對關鍵部位逐一篩查,反覆驗算並實時檢測,提醒當地做好安全提示。」
在主震和上萬次餘震的考驗下,最終,九洲體育館結構表現完好,成為大震中的「諾亞方舟」,保證了上萬避難群眾的安全。
創新結構技術,解決「中國天眼」受力難題
在朱忠義接手的諸多高難度結構設計中,最特殊的當屬「中國天眼」。
位於貴州山區的「中國天眼」,是由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也是世界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作為FAST主動反射面主體支承結構設計負責人,朱忠義要解決的難題不少。
「平時我們設計的建築結構,要求的是穩定。但FAST完全不同,它是一個巨大的科學儀器,要滿足科學觀測的要求,需要一個主動變位的結構,同時精度要特別高。」朱忠義說。
另外,FAST的口徑設計為500米,相當於18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其反射面主體支承結構是一張巨型索網,其精度均方差要求只有2毫米,這樣,編織索網需要的關鍵零件就有5萬多個。
更難的是,天眼位於地質、地貌複雜的喀斯特窪地,圈梁支承柱高度在3米至50米不等,導致結構和基礎受力複雜,圈梁溫度作用明顯。
「對我們來說,當時要解決的最大難題,就是怎麼把圈梁和柱子連接起來,受力更均勻,同時能釋放溫度的影響,自由地膨脹收縮。另外,FAST反射面需要朝不同的方向變位。之前從來沒有過這樣的設計。」
朱忠義記得,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設計方案經過一年多的打磨,才最終成形。
他創造性地提出,將柱子與圈梁隔開,通過一個徑向可動支座進行滑動釋放,同時提出考慮結構主動變位或具有多個目標形態的索網分析方法,發明了滿足力學模型的相關產品,解決複雜山區環境對結構受力的影響,同時減小索網變位過程中應力變化幅,讓FAST反射面變位更加靈活。
「已故的FAST首席科學家南仁東老師,當時聽到這個方案後很高興,我至今都記得他對我們說,『這就是我心目中的方案』。」朱忠義感慨道。
朱忠義在指導團隊成員進行結構設計。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最大跨度180米,挑戰「超級工程」大興機場
作為一名主攻大跨度結構的工程師,朱忠義挑戰過不少大型機場航站樓的設計。但2015年,第一次接觸大興國際機場工程時,他還是被這個獨一無二的「超級工程」所震撼。
作為全球最大航站樓,大興機場要用8根C形柱支撐起核心區18萬平方米的大跨度結構,最大跨度達到180米,這樣的設計在以往的機場航站樓中從未有過。
「這個空間有多大?類比一下,尺度為114米×144米的國家體育館,放到這個航站樓裡,也是很小的一部分。」朱忠義說,同時,這個巨大的鋼結構,還需要在8度地震下以及高鐵從航站樓穿過時依然確保安全。
當時,朱忠義帶領團隊做了大量的理論分析,分析整個結構的受力性能和承載力,分析整個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所有分析做完的時候,我的心裡就比較有底了,但還沒有經過實驗驗證,不敢打包票說沒問題。」
之後,設計方案還要經過嚴謹的實驗論證,才能最終投入施工。
朱忠義記得當時團隊在北京建築大學觀看實驗的過程,當看到承載力加到設計荷載兩倍,結構還是很安全的時候,所有人都很激動。「理論分析和實驗驗證的結果吻合,說明我們的設計方案是正確的、設計成果是安全的。」他總算鬆了一口氣。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通航。作為一名參與者,回想起過去的1800多個日夜,朱忠義感慨萬千。
「經過5年的設計施工配合,最終我們把當初的構想,幾乎完全一樣地展現在了大家面前。更重要的是,團隊水平通過這樣的超級工程得到了提升,對行業也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他坦言,未來,智慧城市和數位化城市會對工程設計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怎麼讓這個傳統的行業和現代的技術結合得更好,是接下來需要不斷探索的方向。」
■人物簡介
朱忠義,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黨支部書記,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首都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當選首屆中國鋼結構協會「鋼結構大師」。
新京報記者 吳嬌穎 攝影記者 王嘉寧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李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