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院士、少將、神舟飛船總工程師、華為原董事長,都來自這裡

2020-12-18 中國教育那些事

電子科技大學,有這樣一個"神仙"學院,學院校友遍布海內外IT領域,在國防科研戰線,航空航天、電子領域,處處都有他們的風採,以譚述森院士為代表的知名學者、以"神舟載人飛船"測控系統總工程師席政少將為代表的國防頂尖技術專家、以華為公司原董事長孫亞芳為代表的IT領軍人物等一大批優秀畢業生成為國內外電子信息領域的中堅力量,為我國信息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所學院,就是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本期推送,一起去認識一下這三位傑出校友!

譚述森

譚述森,1942年1月出生,衛星導航系統總體設計專家,重慶開縣人,1965年7月畢業於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雷達專業。

長期從事大地測量裝備和衛星導航系統設計論證與應用研究,任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參與了北鬥系統三個發展階段的頂層設計與研製建設,是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主要開拓者和建設者之一。譚述森曾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91年、2001年、2003年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年獲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2007年榮立個人一等功,2014年被評為"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席政

席政,1956年生,"神舟載人飛船"測控系統總工程師,陝西延安人,少將軍銜。

席政高中畢業後,當過知青,到延安的棗園大隊插了近4年隊,還當上了大隊的黨支部書記。1977年恢復了高考,正在做工人的席政看到了實現夢想的可能。他就到處藉資料,抓緊業餘時間複習備考。1978年,席政考入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1982年大學畢業後,席政來到了西安衛星測控中心。1996年3月,席政被任命為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副主任。後來,席政被任命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飛控組的組長。"神舟"系列飛船的成功,離不開席政的突出貢獻,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更是創下了"零失敗"的紀錄,數十萬條準確無誤的指令鋪就了中國飛天路。

孫亞芳

孫亞芳,1977年考入原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一系(現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1992年進入華為,1999年任華為公司董事長,2018年卸任華為董事長。作為華為營銷團隊的締造者,孫亞芳建立了華為的"狼性銷售"模式和嚴格的人力資源體系,也奠定了華為在中國通信製造業龍頭老大的地位。2018年2月28日,孫亞芳名列福布斯"中國最傑出商界女性100強"總榜單第一。

信達宇內,通貫四海。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畢業生可從事電子信息、移動通信、網際網路、能源交通、證券金融等行業的設備開發、產品測試、技術研究、運營與管理等工作,具備成為專業技術領導、骨幹,或成功創業人士的潛力。畢業生以勤奮踏實、專業知識紮實、實踐能力強、後勁足等鮮明特點受到了社會各界和用人單位的普遍讚譽,主要就業於信息與通信領域的大型骨幹企業、中小型創新公司、研究所、高校、政府與國防部門等各類企事業單位,或在國內外繼續研究生學習與深造。他們在信息與通信領域的國內外龍頭單位發揮著重要作用,包括華為、中興、騰訊、谷歌、百度、德州儀器、中電集團、中科院等。畢業生的一次性就業率持續保持在94%以上,國內外讀研深造比例超過68%。

延伸閱讀

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成立於2018年1月,由原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的通信與信息系統二級學科和原電子工程學院的信號與信息處理二級學科的師生組建而成,設有通信工程系、網絡工程系、物聯網工程系、電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

在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輪一級學科評估結果中,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被評為A+。學院擁有新型微波探測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光纖傳感與通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高性能計算領域國家工程實驗室(先進微處理器技術)、精密測量雷達系統技術四川省重點實驗室。近5年來,學院獲得國家科技獎勵3項,國防及省部級科技獎勵12項,重大重點項目10項,年均發表SCI檢索高水平學術論文300餘篇,年均科研經費超億元。

學院設有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網絡工程、物聯網工程、信息對抗技術5個本科專業,其中包括2個國家一流專業,3個國家特色專業,1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專業,通信工程專業於2015年、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於2017年分別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實現了國際實質等效,進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陣"。學院高度重視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培養,在高層次人才培養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獲得全國百篇優博論文提名4篇,學會優博論文(含提名)3篇。本科生繼續深造率超過63%,學生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科技競賽中屢獲佳績。

學院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建有"可視媒體信號與信息處理"、"光纖傳感與通信"兩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每年主辦或承辦兩次以上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與國外知名高校、研究機構建立了廣泛和緊密的學術合作與交流關係,極大地擴大了學院的學術影響。

來源:電子科大

相關焦點

  • 神舟九號飛船
    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21秒,神舟九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11時左右轉入自主控制飛行,14時左右與天宮一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這是中國實施的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並於2012年6月29日10點03分安全返回。神舟九號飛船已於2012年6月中旬擇機發射,這也是載人航天飛船首次在夏季發射。
  • ——朱靜院士談神舟六號發射現場觀感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朱靜院士談到,酒泉周圍都是戈壁,讓她不由想起了自己1981年前往的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鳳凰城四周也是戈壁,但城市當中遍布綠樹,居民的房前屋後都是草地,環境宜人。當時她感慨美國國力強盛,建設得很好。
  • 放飛航天夢—訪"神舟五號"飛船系統總指揮袁家軍
    火箭帶著飛船越飛越快,越飛越遠,漸漸化作天幕上一顆閃亮的星星,很快,它淡出人們的視線,飛往深邃宇宙的更深處。發射成功,並順利返回。站在「神舟四號」飛船返回艙面前,袁家軍百感交集。它的每一個部件,幾年來它的每一點點變化,他都爛熟於心。思緒一下飛回到8年前,他帶領試驗隊員為航天員打造第一個返回艙的時候。
  • 講述: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1994年因衛星爆炸險喪生
    昨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走上成都圖書館「金沙講壇」,以「航天技術和中國航天」為題作了精彩的演講,吸引了眾多成都市民和各大高校學子。  嘉賓:戚發軔  在中國航天人中,戚發軔是全國航天愛好者熟悉的一張面孔。
  • 資料:中國載人航天飛船為何命名「神舟」號
    1993年,當時的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向參加飛船研製的各單位發出了「為中國飛船徵集名稱」的通知。很快,「華夏」「九州」「騰龍」「神舟」等眾多帶有中國特色的名稱被推薦出來,送到載人航天辦公室。經慎重考慮,載人航天辦公室建議用「神舟」為我國飛船命名。
  • 揭秘神舟十一號飛船上的太陽能「翅膀」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飛船飛向天空,太陽能電池板展開,化作一雙小翅膀,助推著飛船在天空中遨遊——這是許多人非常熟悉的畫面。此次,將有4雙小「翅膀」護送著神舟十一號飛向遙遠的天宮。這4雙小「翅膀」可不簡單,記者此次帶著大家對小「翅膀」的好奇,專訪了太陽能電池板研發專家、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周春林。
  • 電影《地心引力》的中國元素:天宮空間站和神舟飛船彰顯大國實力
    斯通博士一路摸索著通過天宮空間站的連接通道進入神舟飛船內部,在他她合上神舟飛船艙蓋的同時,背後不知道從哪裡飄來了一隻紅色的桌球拍。中國的桌球在世界範圍內多年的霸主地位不可撼動,外國人對桌球的普遍看法是它代表中國符號。導演安排這個角色的目的無非是想突出中國特色,但是現實生活中像這種運動用品太空人是不允許帶上空間站的,所以導演的這個表達手法有點弄巧成拙了。
  • 熱點聚焦:「神舟」四號飛船上搭載了什麼試驗(圖)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專家認為,「神舟」四號飛船的成功發射和返回,表明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技術日臻成熟,為最終實現載人飛行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飛船上到底搭載了什麼樣的實驗?對於下一步載人飛船發射能提供什麼幫助?   記者近日採訪了「神舟」四號飛船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趙光恆,了解有關飛船搭載實驗的具體情況。
  • 11位神舟飛船太空人「飛天」背後的故事(圖)
    2003年10月15日,駕駛神舟五號飛船,成功完成飛天任務。  有網友發帖稱,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我國首位「太空人」、航天員楊利偉是滿臉鮮血地打開艙門的。對此,擔任神舟飛船應急救生分系統主任設計師的李頤黎教授表示,楊利偉在出艙時確實受了傷。當時飛船落地時有一定衝擊,楊利偉忘記取下戴在頭上的耳麥,被耳麥的稜角劃傷嘴角,「劃破了皮而已,出血並不多」。
  • 官宣 這枚火箭將發射「神舟十二號」飛船
    」飛船的火箭總裝車間。   配圖展示了火箭總裝車間,圖片說明為:「執行神舟十二號飛船任務的長二F火箭總裝現場。」 >2016年景海鵬和陳冬的長期駐守空間實驗室,藉助長徵二號F型火箭,總計有11艘「神舟」系列飛船成功發射,將11位航天員安全送上太空。
  • 9張gif動態圖看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全過程
    17日7時30分,搭載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長徵二號F遙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575秒後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2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此前消息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圓滿成功#神十一載人飛船#【央視快訊:成!功!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任務總指揮張又俠宣布: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圓滿成功!北京時間19日凌晨,飛船將「握手」天宮,期待!
  • 遠離地球33天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有哪些神奇之處?
    &nbsp&nbsp&nbsp&nbsp失重33天—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11個神奇之處&nbsp&nbsp&nbsp&nbsp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搭載著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飛向浩瀚宇宙,與等候在太空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交會對接
  • 印尼媒體認為神舟五號飛船升空具有多重意義
    新華網雅加達10月15日電 對於中國發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印尼兩家最大的華文報紙《國際日報》和《世界日報》近兩天均給予重點報導,《國際日報》15日在頭版頭條以橫欄大標題大紅字「載人飛船具有多重意義」進行了報導。      《國際日報》報導說,中國首次載人宇宙飛船的發射具有政治、科技、軍事等多重意義。
  •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圓滿成功!小米自主研發處理器跑分首曝 |...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圓滿成功!最新消息,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任務總指揮張又俠剛剛宣布: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圓滿成功!10月17日7時30分,搭載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長徵二號F 遙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575秒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景海鵬、陳冬2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 神舟二十載 問天不停歇(講述·特別報導)
    1999年,發生了三件大事:新中國成立50周年、澳門歸回、神舟飛天。一時間,人們探索宇宙的熱情被再次點燃。「『神一』的意義,我認為比『神五』更大。」回首過往,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頗有感觸,他說,在神舟五號飛船載著航天員楊利偉安全返航的時候,他卻想去看看「神一」回收的地方。「那是在多麼艱難的條件下幹出來的事業!」戚院士說。
  •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沒有GNC飛船只能停留在科學幻想階段
    據參與了11艘神舟飛船GNC系統研製的班組產品保證經理李婷介紹,當時的計算機落後,大部分計算和數據判讀需要人工完成,當時已50多歲的原班組長王南華帶領十幾個組員不分晝夜地做設計、計算、測試。「已經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們曾經半年時間吃住在單位,即便後來到了發射場,還在編寫控制軟體。」
  • 毛澤東同志誕辰127周年前一天,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儀式在...
    2020年12月25日上午,在毛澤東同志誕辰127周年來臨前夕,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儀式在韶山舉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領導、湖南省委省政府領導、航天員代表出席儀式,湖南省直有關部門及湘潭市、韶山市負責人,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幹部職工、湘潭市和韶山市幹部群眾代表、武警官兵代表、學生代表等500
  • 2020雲南三支一扶公基備考人文知識:神舟飛船小知識的考點提煉
    接下來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是:2020三支一扶考試內容公基備考人文知識:神舟飛船小知識的考點提煉,下面我們來學習一下吧!神舟飛船是中國自行研製,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達到或優於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技術的飛船。
  •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田玉龍履新工信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
    澎湃新聞記者1月31日查詢發現,工業和信息化部官網「部領導」欄目已於近日更新信息,田玉龍已經出任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根據官網提供的簡歷顯示,田玉龍是在今年1月履新這一職務的。1985年8月參加工作,198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華中科技大學畢業,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研究員,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85年8月至1998年12月,田玉龍先後在北京星航機電設備廠、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工作。1998年12月至2008年7月,田玉龍任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副處長、調研員、處長、副巡視員、副司長。
  • 神舟九號:載夢前行,圓夢天宮!
    飛船來絡繹,玉宇任縱橫。 陟險從千仞,攻關上一層。 新程催奮進,兒女亦英雄。 6月16日,浩瀚星空再次迎來中國客,神舟九號成功發射,續寫人類太空探索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