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子科技大學,有這樣一個"神仙"學院,學院校友遍布海內外IT領域,在國防科研戰線,航空航天、電子領域,處處都有他們的風採,以譚述森院士為代表的知名學者、以"神舟載人飛船"測控系統總工程師席政少將為代表的國防頂尖技術專家、以華為公司原董事長孫亞芳為代表的IT領軍人物等一大批優秀畢業生成為國內外電子信息領域的中堅力量,為我國信息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所學院,就是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本期推送,一起去認識一下這三位傑出校友!
譚述森
譚述森,1942年1月出生,衛星導航系統總體設計專家,重慶開縣人,1965年7月畢業於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雷達專業。
長期從事大地測量裝備和衛星導航系統設計論證與應用研究,任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參與了北鬥系統三個發展階段的頂層設計與研製建設,是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主要開拓者和建設者之一。譚述森曾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91年、2001年、2003年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年獲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2007年榮立個人一等功,2014年被評為"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席政
席政,1956年生,"神舟載人飛船"測控系統總工程師,陝西延安人,少將軍銜。
席政高中畢業後,當過知青,到延安的棗園大隊插了近4年隊,還當上了大隊的黨支部書記。1977年恢復了高考,正在做工人的席政看到了實現夢想的可能。他就到處藉資料,抓緊業餘時間複習備考。1978年,席政考入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1982年大學畢業後,席政來到了西安衛星測控中心。1996年3月,席政被任命為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副主任。後來,席政被任命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飛控組的組長。"神舟"系列飛船的成功,離不開席政的突出貢獻,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更是創下了"零失敗"的紀錄,數十萬條準確無誤的指令鋪就了中國飛天路。
孫亞芳
孫亞芳,1977年考入原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一系(現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1992年進入華為,1999年任華為公司董事長,2018年卸任華為董事長。作為華為營銷團隊的締造者,孫亞芳建立了華為的"狼性銷售"模式和嚴格的人力資源體系,也奠定了華為在中國通信製造業龍頭老大的地位。2018年2月28日,孫亞芳名列福布斯"中國最傑出商界女性100強"總榜單第一。
信達宇內,通貫四海。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畢業生可從事電子信息、移動通信、網際網路、能源交通、證券金融等行業的設備開發、產品測試、技術研究、運營與管理等工作,具備成為專業技術領導、骨幹,或成功創業人士的潛力。畢業生以勤奮踏實、專業知識紮實、實踐能力強、後勁足等鮮明特點受到了社會各界和用人單位的普遍讚譽,主要就業於信息與通信領域的大型骨幹企業、中小型創新公司、研究所、高校、政府與國防部門等各類企事業單位,或在國內外繼續研究生學習與深造。他們在信息與通信領域的國內外龍頭單位發揮著重要作用,包括華為、中興、騰訊、谷歌、百度、德州儀器、中電集團、中科院等。畢業生的一次性就業率持續保持在94%以上,國內外讀研深造比例超過68%。
延伸閱讀:
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成立於2018年1月,由原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的通信與信息系統二級學科和原電子工程學院的信號與信息處理二級學科的師生組建而成,設有通信工程系、網絡工程系、物聯網工程系、電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
在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輪一級學科評估結果中,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被評為A+。學院擁有新型微波探測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光纖傳感與通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高性能計算領域國家工程實驗室(先進微處理器技術)、精密測量雷達系統技術四川省重點實驗室。近5年來,學院獲得國家科技獎勵3項,國防及省部級科技獎勵12項,重大重點項目10項,年均發表SCI檢索高水平學術論文300餘篇,年均科研經費超億元。
學院設有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網絡工程、物聯網工程、信息對抗技術5個本科專業,其中包括2個國家一流專業,3個國家特色專業,1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專業,通信工程專業於2015年、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於2017年分別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實現了國際實質等效,進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陣"。學院高度重視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培養,在高層次人才培養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獲得全國百篇優博論文提名4篇,學會優博論文(含提名)3篇。本科生繼續深造率超過63%,學生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科技競賽中屢獲佳績。
學院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建有"可視媒體信號與信息處理"、"光纖傳感與通信"兩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每年主辦或承辦兩次以上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與國外知名高校、研究機構建立了廣泛和緊密的學術合作與交流關係,極大地擴大了學院的學術影響。
來源:電子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