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重33天—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11個神奇之處
    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搭載著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飛向浩瀚宇宙,與等候在太空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交會對接。神舟十一號入軌後經過兩天獨立飛行,完成與天宮二號自動對接形成組合體,完成組合體中期駐留任務後,與天宮二號分離,在一天內返回內蒙古主著陸場,神舟十一號任務結束。在這失重33天的太空之旅中,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有哪些神奇之處?
    飛得更高——393公裡軌道高度的對接與運行
    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對接時的軌道高度是393公裡,比過去高了50公裡,主要是為了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三步——建造空間站做準備,因為這與未來空間站的軌道高度基本相同,飛行也更加接近未來空間站要求。
    時間更長——33天的太空旅程
    神舟十一號的技術改進,很重要的一個創新亮點,是新配備了寬波束中繼通信終端設備。提升了飛船姿態快速變化時的天地通信保障能力,從而提高了航天員的安全性和飛船的可靠性。
    升級光學成像敏感器——完成高難度「太空之吻」
    神舟十一號交會對接升級版敏感器的太陽雜光抑制能力、識別目標敏感度均大幅提升,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可以實現準全天候實時對接,可保障太空飛行器突發維修補給或航天員應急救生。
    首次考核航天員中期駐留能力
    神舟十一號任務將首次考核驗證空間站階段的交會對接和載人飛船返回技術,還將首次考核航天員中期駐留能力,通過驗證航天員駐留能力,為航天員空間站階段長期在軌考核奠定基礎。
    照明設備點亮「飛天之路」
    神舟十一號飛船艙內照明設備和交會對接照明設備使用LED光源,也就是固態照明光源,當飛船進入地球陰影區時,航天員在艙內仍然可以正確判讀儀表,手動操作各種開關。
    熱控系統為「太空之家」保駕護航
    熱控分系統和環控生保系統,分別位於載人飛船的推進艙和軌道艙的艙壁內。熱控分系統的作用是使飛船內保持一定的溫度溼度,環控生保系統是為航天員創造合適的艙內生存環境條件,保障航天員在空間飛行的特殊環境下安全生活和正常工作,為航天員營造一個溫暖如春的居住環境。
    艙門快速檢漏儀——載人飛船的「小門神」
    艙門快速檢漏儀,實現對艙門和對接面的快速、準確檢漏。艙門在關閉後,門體上的兩道密封圈與門框之間會形成一個小空間。檢漏儀利用艙門的特有結構,在工作時向小空間內充入一定量的檢測氣體,通過監測小空間內壓力的變化來判斷艙門的密封情況。
    儀錶板減振器——飛船儀表的「救生衣」
    儀錶板減振器肩負起了為整個飛船儀表減振的重任,安裝在儀錶板四個安裝點上的儀錶板減振器扮演了神舟飛船儀表類器件「救生衣」的角色,確保了歷次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
    載人飛船的神奇「外衣」
    軌道艙厚度約2釐米的外衣,能高效隔離空間環境與軌道艙艙壁之間的換熱,外衣表面還有一層華麗的複合膜,來提高飛船對軌道原子氧等粒子的防護能力。返回艙外表面,噴塗了特殊設計的有機熱控塗層,為保證在軌期間的返回艙溫度條件提供有力支持。推進艙的底部,為有效抑制發動機點火後的高溫對推進艙內的影響,這一重點區域運用了多層隔熱材料,能夠隔離的最高溫度達900℃。
    逃逸發動機——航天員巡天的「定心丸」
    逃逸系統承擔著航天員安全救生使命,性能特殊,技術複雜,國際上只有美國和俄羅斯掌握了這項技術,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必須突破的三大技術難關之一。
    飛船安全返航的法寶
    神舟十一號回收著陸的亮點明顯,一是全國首創特大型降落傘。二是著陸緩衝技術提升乘坐舒適度,將著陸緩衝技術應用於神舟飛船返回艙的著陸緩衝系統,從而實現返回艙「軟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