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寶寶的降臨都是一個家庭的幸運,但隨著他的長大,有時候卻又是一種甜蜜的負擔。孩子的每個階段家長面臨的育兒困擾都有不同,經常讓人忍俊不禁,有時候又讓人叫苦不迭。
前幾天朋友小聚,閨蜜瑩瑩的面色非常不好,問及原因一下子打開了她的話匣子:你們都知道我睡眠不好,我家孩子大點後染上了一種怪癖,總喜歡摸著我睡,摸鼻子、摸眼睛、摸肚子,還喜歡抱著我睡衣睡,每次我先睡著還非要把我眼睛扒開,要我把頭轉向他睡,背對就不行,被他這樣折騰,睡眠更受影響了。
瑩瑩的哭訴愛意滿滿,在別人的眼中或許像是在炫耀,不過經歷過的寶媽都懂,其實幾乎每個孩子都有相似的現象,下面這兩種讓人忍俊不禁「小癖好」卻是天生愛媽媽的表現。
嬰兒剛出生的時候,處於「完全自戀期」,他以為自己無所不能,甚至可以主宰世界,進而理所應當地認為媽媽是自己的,媽媽身上的部位也是自己的。
當孩子漸漸長大,白天和媽媽分離,從親餵到斷奶,他們需要從「完全依戀」走向獨立,晚上睡覺摸媽媽的手、頭髮、嘴巴、鼻子等這些動作,變成了孩子從完全依戀到獨立的「過渡性客體」,讓自己快速進入睡眠狀態。
與其說「摸媽媽」是一種怪癖,不如說是天生對媽媽的愛、不捨得媽媽的表現,如果媽媽受影響嚴重,可以試著幫助孩子轉換其他方法入睡,如撫觸、聽音樂、使用觸覺刷、玩偶陪睡等。
橙子兩歲了,斷奶後每次睡覺前他總會喊「媽媽,手、手」。如果不及時將手遞過去,他就會急著地用小手到處去找我的手,找到後便緊緊抓到他的小肚子上放好。
有一天收拾衣物,不小心將自己的一雙襪子忘在了床上,那天橙子睡覺前抓到了這雙襪子,小傢伙居然抓著襪子就睡著了。從此以後他多了一個需求,每次入睡前都會喊「襪子襪子」,漸漸我的手被解放了出來。
後來了解到,這雙襪子起到的作用和媽媽的手是相同的,都能起到安撫和自我安慰的作用。不過每個寶寶的安撫物並不相同,有的喜歡媽媽的睡衣,有的喜歡抱著一條毯子睡覺,還有的是一個毛絨玩具,抱著它們孩子很快就能睡著。
媽媽的物品伴有媽媽的味道,孩子睡前緊緊攥在手心裡或者抱在懷裡,就會和這個安撫物建立起一種緊密的聯繫,幫助孩子們順利度過分離期,起到安撫緊張、憤怒或焦慮等負面情緒的作用。
不管孩子睡前喜歡摸媽媽還是必須攥著安撫物入睡,這些都是幼兒心理發展的需要,是健康成長的標誌。強行「幫」孩子戒掉,孩子的內心可能會變得空洞,沒有安全感,負面情緒得不到發洩,可能會出現更糟糕的心理反應。
爆炸問答:你家寶貝睡覺時有哪些小癖好嗎?有讓你感覺苦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