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舉行大別山茶馬古道徒步越野挑戰賽

2020-12-16 央廣網

12月13日,2020年首屆長三角全民健身登山大會暨大別山茶馬古道徒步越野挑戰賽在六安市霍山縣漫水河鎮茶馬古道激情開賽,吸引了來自全省各地的300名徒步越野愛好者參賽。  本次比賽設置了挑戰組25KM、體驗組5KM兩個項目。隨著發令槍響,參賽選手從霍山縣漫水河鎮茶馬古道(漫澗衝遊客中心)出發,一路穿越清淨悠然的石徑古道、氣勢磅礴的潭影瀑布等原生態景觀。

據悉,大別山茶馬古道史記記載為人工肩挑茶葉、貨物及官家馬幫運輸銀子等的古老道路(英山縣於明清時期隸屬安徽省)。這裡不僅僅是一條地道的馬邦之路,還是一處風光絕美的神秘勝地,賽道保留了茶馬古道眾多標誌性景點。

主辦方負責人表示,賽事的舉辦旨在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動長三角地區群眾體育的交流和開展,推動體育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放大體育賽事綜合效益,助力鄉村振興,帶領地方百姓致富,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

本次賽事由安徽省登山攀巖運動協會、六安市教體育局、六安市文化和旅遊局、霍山縣人民政府主辦。(張梅梅)

相關焦點

  • 大別山茶馬古道徒步越野挑戰賽激情開賽
    12月13日,2020年首屆長三角全民健身登山大會暨「迎駕杯」大別山茶馬古道徒步越野挑戰賽在六安市霍山縣漫水河鎮茶馬古道激情開賽,吸引了來自全省各地的300名徒步越野愛好者參賽。本次賽事由安徽省登山攀巖運動協會、六安市教體育局、六安市文化和旅遊局、霍山縣人民政府主辦,霍山縣文化旅遊體育局、霍山縣漫水河鎮人民政府等承辦,安徽迎駕集團冠名。
  • 2020年首屆長三角全民健身登山大會暨「迎駕杯」大別山茶馬古道...
    12月13日上午9時,2020年首屆長三角全民健身登山大會暨「迎駕杯」大別山茶馬古道徒步越野挑戰賽在六安市霍山縣漫水河鎮茶馬古道激情開賽,吸引了來自全省各地的300名徒步越野愛好者參賽。本次賽事由安徽省登山攀巖運動協會、六安市教體育局、六安市文化和旅遊局、霍山縣人民政府主辦,霍山縣文化旅遊體育局、霍山縣漫水河鎮人民政府、安徽省五環實業發展總公司承辦,安徽迎駕集團冠名,安徽競體傳媒有限公司運營執行。
  • 大別山天峽百公裡國際越野跑挑戰賽將於12月1日鳴槍起跑!
    「雄關漫道,崇山峻岭, 千裡躍進大別山」,大別山天峽-馱尖百公裡國際越野挑戰賽12月1日即將開跑啦!   這是天峽體育旅遊景區繼「全國重陽登高健身大會」 之後的又一項重大賽事。此次越野挑戰賽分為100km組、50km組、30km組三個組別,起點終點均設在天峽風景區。
  • 陶宴嶺古道,號稱古紹興的茶馬古道,戶外徒步愛好者的天堂
    如今,仍然有些山道路段卻不甘落寞,完整保留了下來,成為旅遊徒步線路,在幾百年後的今天依然發揮著餘熱。浙江紹興就有這樣一條古道,堪稱紹興的茶馬古道,它就是上青古道。起於紹興平水鎮上灶村,終於王壇鎮青壇村,這是古時王壇及平水居民到紹興城區的交通要道,也是嵊州一帶通往紹興的唯一陸上官道,不難想像,古道曾經是何等熱鬧,隨著公路網的建設,如今的古道卻人跡罕至。
  • 2017中國·寶泉崖上太行越野挑戰賽隆重舉行
    伴隨著歡快的鼓聲和禮炮聲,2017中國·寶泉「崖上太行」越野挑戰賽隆重舉行。寶泉景區特有「百裡赤壁、萬丈紅綾」嶂石巖地質地貌構成的丹霞、碧嶺、奇峰、幽谷等景觀雄渾壯闊,在落差近千米的兩層陡崖之間由薄層砂巖、頁巖形成原生態純天然棧道,為太行山獨有的戶外徒步旅遊資源。2017中國·寶泉「崖上太行」越野挑戰賽旨在倡導環保、低碳的全民健身方式,在行走間親近自然,回歸自然,打造國內戶外徒步遊的經典路線,讓寶泉成為戶外運動愛好者的天堂。本次越野挑戰賽共有一千餘人參加。
  • 20公裡徒步馬拉松,在普洱走一段親民的茶馬古道
    雲南境內的茶馬古道大多山高路遠,歲月變遷,如今可供普通遊人徒步穿越的遺址並不多。普洱城北有兩段古道,難得完整保存下來,經過修繕後,平日常被戶外愛好者踏足。2019年10月,此地舉辦了「首屆普洱茶馬古道徒步馬拉松大賽」,全程約20公裡,吸引千餘人參加,我也帶著57歲的母親在「家門口」走了一段親民的茶馬古道。高架橋邊的古道 本文圖均為 丁子凌 攝茶馬古道的茶從何而來?
  • 企徒體育第四屆茶馬古道挑戰賽啟動儀式上海站成功舉辦!
    2018年8月4日,企徒體育第四屆茶馬古道國際精英徒步挑戰賽啟動儀式上海站在義大利中心舉辦!千百年來,成群結隊的馬幫從這裡走過,將茶葉銷往藏區,留下了縷縷茶香,這條古道就是神秘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馬幫用堅忍不拔、樂觀通達的個性,用世代延續的開拓精神和聰明才智開鑿出一條商貿古道、一條文化之脈,更是是一幅幅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活畫卷。
  • 皖浙邊界這條古道,媲美「茶馬古道」,有千年歷史,風景秀美
    華東有很多戶外徒步路線,其中最有名的一條,也是戶外界入門級路線,就是徽杭古道,這條華東戶外NO.1的徒步路線,自皖南績溪縣逍遙鄉起,經遙遙嶺(江南第一關)、馬頭嶺、雪堂嶺而達浙西臨安縣馬嘯鄉止,全長20餘公裡,沿途山勢險峻,怪石嵯峨,高峰巨巖,南北夾峙,中有逍遙溪水婉蜒其間。
  • 人,當詩意的生活——雲南茶馬古道挑戰之路
    雲貴高原是我國的第四大高原,海拔多在800米到2500米之間,雲南是中國的最西南地區,聚集了很多的民族,中國有56個民族,雲南就佔了52個,古滇文化、茶馬古道都使雲南這個邊陲城市,充滿了神秘的色彩。這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線路。
  • 大別山線路入選「國家森林步道」 安徽段252公裡
    據安徽日報報導,8月13日,國家林草局公布第三批國家森林步道名單,小興安嶺、大別山、武陵山三條線路入選。其中,大別山國家森林步道途經安徽一市四縣,這些地區有望成為全國美景新地標。據悉,大別山國家森林步道呈東西走向,東起安徽太湖縣,經潛山市、嶽西縣、霍山縣進入湖北英山縣,經羅田縣進入安徽金寨縣,此後進入河南商城縣,湖北麻城市、紅安縣,河南新縣、光山縣、羅山縣,湖北大悟縣,由河南信陽市雞公山管理區經南灣湖風景區進入湖北廣水市,由隨縣進入河南桐柏縣。
  • 安徽:六安計劃建造「大別山植物園」
    中國園林網7月1日消息:6月29日,按照市委書記孫雲飛,市委常委、副市長付新安的安排,市城管局黨委書記、局長郭強、市規劃局局長楊春林率相關負責同志與應邀來到我市的上海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副總工程師、博士、教授張浪一行組成調查組,對計劃建造「大別山植物園」的現場進行勘查。
  • 探尋千年民間商貿通道,為什麼要遊安化茶馬古道?
    今天,905就帶你遊一遊位於湖南益陽的安化縣茶馬古道。安化茶馬古道徒步攻略之主要景點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集市——洞市老街這裡曾是安化前鄉到後鄉,與新化到安化的必經要道。從明清至解放後初期的數百年裡,這裡商賈雲集,店鋪如林,作坊遍布。
  • 《安徽日報》專題報導六安進入最美賞「畫」季—走進大別山國家...
    六安無邊的春色,便如這細雨微風一般,悄然圍繞你我的身邊了。如此時節若不踏上尋春之旅,不來野外洗一洗肺,豈不辜負了大別山這如詩如畫的春天……」。《安徽日報》4月13日專版中,全版刊發了《春到大別山邀您來賞「畫」—走進大別山國家風景道》文圖報導,美文美圖組合聯動的編排,直觀性強,全面展現六安文化旅遊、生態旅遊、旅遊線路等新亮點,關注踏青、賞花、採茶等春季優質旅遊資源
  • 安徽文旅系列品牌|2019年度安徽省百佳農家樂:六安篇
    六安  金安區九月山莊  九月山莊坐落在金安區張店鎮,九十裡山水畫廊中心區,連接皖西大裂谷、大別山石窟、大別山風情谷,是農旅相結合的鄉村旅遊項目。  九月山莊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帶動消費扶貧,已接待幾萬人。
  • 白領都喜歡徒步?江浙滬最美top5徒步古道排名「江浙滬玩什麼」
    隨便一列就有這麼多好處,徒步這項活動,小編種草啦!江浙滬有哪些風景如畫的徒步古道?今天,小編心動不如馬上做攻略選出江浙滬最美top5徒步古道。TOP4初級:南黃古道大部分的深度徒步愛好者都是不分季節的出發,但是對於普通的白領來說,選擇合適的季節就顯得尤為重要,春季和秋季就是最適合的!南黃古道作為進階級的徒步古道,倒也不是難度更高,而是從春天到秋天還愛好徒步的耐力和恆心。
  • 茶馬古道雕塑,迴蕩動聽的馬鈴聲依然記憶猶新
    茶馬古道是我國西南地區一條經濟、文化交流的貿易通道,在古代地區貿易與文化交流融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儘管茶馬古道的歷史地位不容替代,但是比起絲綢之路來,茶馬古道的名氣就小了很多,正因為此.讓更多的人了解茶馬古道的歷史來源就顯得尤為重要。
  • 尋訪火站村茶馬古道遺蹤
    原標題:【印象隴原】尋訪火站村茶馬古道遺蹤古道上的青泥石板路榆樹鄉街道的仿古建築竹林寺遺址稻坪古村生態旅遊景區火焰山沿著歷史漸漸清晰起來的脈絡,我們的眼前又一條古道遺蹤呈現出來了,這就是坐落在徽縣榆樹鄉火站村,在歷史的煙雲裡沉睡了千年的茶馬古道。榆樹鄉坐落在徽縣的東北部,在現今的地理位置上並不算是最偏遠的荒僻之地。我對它最早最具體的認知是和板慄、野草莓聯繫在一起。
  • 盛夏徒步何處去?深山古道清涼路
    日鑄嶺古道根據紹興晚報的報導:烈日炎炎,找一處參天古樹遮蔽的古道徒步,是個不錯的選擇。古道或隱身於荊棘荒草中,或起伏于田疇樹林裡,或穿越懸崖峭壁間,過溝跨澗,翻山越嶺,蜿蜒曲折。徒步古道,眾多遺蹟不時映入眼帘,使人倍感歷史的厚重與滄桑。這也許就是古道帶給許多徒步愛好者的特有魅力。
  • 六安:秋色染紅大別山 紅葉美景入畫來【組圖】
    六安:秋色染紅大別山 紅葉美景入畫來【組圖】 中安在線   2018-11-06 00:23:00   來源:中安在線   作者:左學長 劉玉才  編輯:付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