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腔調》:高品質的有聲教科書

2020-12-24 華龍網

原標題:《中國腔調》:高品質的有聲教科書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主流媒體的示範和引領。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音樂節目中心策劃採制的36集大型系列節目《中國腔調》用文藝的形式,全媒體展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風範,在聽眾中引起強烈反響。

50多位大師新秀展現聲音魅力

《中國腔調》系列節目分為傳統音樂、中國曲藝、民間體育、古典詩詞、中國書畫、民間工藝、中國戲曲等七大系列,共36集,每集9分鐘左右。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音樂節目中心策劃推广部主任黃莉向《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介紹,音樂節目中心在歷時3個月的策劃採編過程中,採訪了50多位文藝界、體育界、書畫界名家及民間藝人,邀請20多位各界名人參與演播,其中既有國寶級的大師,也有傳承古老藝術的新秀。

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很多,其中一些是文藝節目比較慣用的樣態,比如音樂、戲曲、古典詩詞等,而體育、書畫、工藝在過往文藝廣播節目中是不容易被表現的,它們大多是以視覺為主要表現手段,極少用聲音表達。黃莉表示,這是難點,同時也是《中國腔調》的創新點。她用山水畫節目舉例,這期節目用好萊塢電影《功夫熊貓》主題音樂帶入,「《功夫熊貓》裡,層層疊疊的大山雲霧繚繞、氣韻生動,就像一幅幅山水畫,讓人一秒進入到關於古老中國的想像。」讓聽眾瞬間就進入到節目設置的主題中,之後再對山水畫藝術進行闡述。

文藝宣傳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音樂節目中心的主要任務,《中國腔調》以傳承為主線,用文藝的形式展現聲音的魅力,是基本思路和框架。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音樂節目中心策劃推广部副主任李歆表示,從策劃、採訪、編輯,到組稿、製作各環節都做到了以文藝形式展現中華文化之美。同時,採制《中國腔調》為年輕的編輯、記者和主持人提供了一次業務訓練的機會,「他們平時接觸更多的是直播節目,雖然直播節目時效性強,但無法像錄播節目那樣精細磨合,年輕同事缺乏這樣的機會。全中心的編輯、記者和主持人都參與到這個節目當中,對大家來說是業務的鍛鍊和啟發。」

從專業敬業精神擔起文化責任

「無論是節目播講人還是採訪的專家,他們都非常敬業和認真,在推廣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大家覺得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都在為此努力。」這也讓《中國腔調》民間體育系列的製作人劉姍姍備受感動。《中國腔調》中的民間體育系列《民族民間體育的「前世今生」》,由莫慧蘭、陳中、楊凌、王麗萍、李珊珊5位體育世界冠軍擔任播講人,大家都表示,希望在推廣體育方面儘自己的力量。

女子跆拳道奧運冠軍陳中錄製的節目是「鉤強與拔河」,她在節目中說道:「如果把拔河用的繩子看做歷史的長河,一端是今天,另一端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您能想得到嗎?被比喻為『團隊作戰』的拔河,真正起源於戰爭。楚國和越國,是中國古代春秋時期的兩個臨水強國,在江浙一帶的水面上,展開了一場『鉤強』大戰。鉤強,正是拔河運動的『前世之身』。」陳中並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在家通過無數遍地講演,最終完全背下來。

射擊奧運冠軍楊凌在錄製「彈弓與射箭」節目時,他對文稿中的一處描述產生質疑,及時求證,進行更正,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和精神也感動了音樂節目中心的採制團隊。黃莉表示,這只是眾多播講人中的縮影,「我們在邀請播講人和採訪專家時,只要說明來意:為了弘揚傳統文化,他們都非常願意支持和配合,並且全力以赴。」

借力新媒體立體化傳播

邀請播講人和專家不是難點,黃莉認為,難點在於每集不能超過9分鐘的篇幅。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要把大的主題說清楚講明白,這是一個難題。編輯和製作人用儘可能少的時間,找出最精華的內容來展現,考驗的是能力和水平。而《中國腔調》以新媒體手段傳播,可以彌補廣播的不可視性,通過圖片、視頻的補充讓大家在聆聽節目的同時,更加鮮活、立體地感受到節目內容,有效地提升了廣播節目的傳播價值。

《中國腔調》新媒體內容在音樂之聲、都市之聲微信公眾號上同步上線,每天單次單條推送,突出重點,同時又展現出不同的特色。例如《傳統音樂》系列凸顯演奏美,排版中加入樂器表演的視頻,讓受眾對箜篌、笙等較為陌生的傳統樂器有了更直觀的了解;《中國書畫》系列在排版上選取大量經典名畫,為受眾普及美學知識。

鄭州聽眾康振偉來信表示:「《中國腔調》節目的圖文音頻,在頻率微信公眾號同步推送,又和傳統廣播的呈現有所不同,具有新媒體特色。可以邊聽音頻,邊看文字,看到著名音樂家的演奏狀態,還能夠聽到鑲嵌在文章中的音樂作品。新媒體傳播是對傳統媒體的再創作、再補充、再完善,能夠讓廣播節目更加立體化。」

《中國腔調》系列節目從策劃、採訪、編輯,到組稿、製作各環節都做到了以聲音展現中華文化之美,讓聽眾漫不經心、稍縱即逝的收聽感覺淡化了,能夠沉下心來細細品味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風範,是一檔普及傳統文化的高品質的有聲教科書。

相關焦點

  • Flat World:開源教科書
    Flat World Knowledge 開始了一項創舉:製作並發行在網上完全免費的大學教科書。---開源的概念在拓寬!
  • 「蒙學教科書」:第一部中國近代教科書
    據筆者統計,1903年後,文明書局陸續發行的「蒙學教科書」包括文法、經訓修身、修身、中國歷史、西洋歷史、東洋歷史、中國地理、外國地理、筆算、心算、珠算、衛生、生理、天文、地文、地質、格致、化學、動物、植物、礦物、體操和毛筆習畫帖等23種。此前沒有任何一家出版機構具有如此敏銳的市場觀念和良好的知識儲備。正是在現代教育分科設學的意義上,「蒙學教科書」堪稱最早的「中國近代教科書」。
  • 你喜歡的書沒有有聲版?AI幫你來解決
    如今,在AI語音方面頗有建樹的谷歌,就打算通過AI,給谷歌圖書商店裡的所有書增加有聲版本。谷歌自動轉換語音圖書宣傳頁此前,谷歌已經在手機的谷歌助手內加入了「閱讀此頁」的功能,能讓手機通過AI把頁面文字轉換成語音。
  • 這些雪地靴品牌,獨特且有腔調
    相比滿格的手機電量與wifi信號,一款溫暖又舒適的雪地靴,更能在寒冷的冬天給你安全感,而只有獨立又有腔調才能配得上如此美麗的你!— —柯瑪妮克—獨立自信的女性美KOMANIC柯瑪妮克於2010年創立,主張沒有界限、沒有標籤、獨立自信的女性美,締造不一樣的專屬魅力同步全球時尚的設計,不斷追求突破匠心打造臻品,通過國際化和高品質快時尚產品,全面提升時尚體驗。
  • 外國教科書裡的中國
    外國教科書裡的中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9日 23:28 來源: 來源:環球雜誌外國教科書裡的中國外國人的中國觀是如何形成的
  • 標貝科技情感合成在有聲閱讀場景應用實踐
    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最新報告顯示,有聲閱讀已成為國民閱讀新的增長點。喜馬拉雅大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有聲閱讀人數呈爆發式增長,相比去年同期增長63%,總收聽時長增長近100%。  作為用戶接受知識、新聞、娛樂等資訊的一種輸入途徑,在碎片化資訊時代,有聲讀物越來越受到更多人的青睞。
  • 中國有聲閱讀及語言娛樂行業發展論壇召開
    ,中國有聲行業各方代表齊聚,一系列中文有聲前言發聲,引發行業高度關注。  本次論壇由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有聲視聽文化委員會牽頭主辦,東方視角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承辦,論壇以「中文有聲 世界戰略」為主題,旨在為有聲行業各方提供一個自由、智慧、創新的交流平臺,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有聲行業的200餘位精英代表參加。論壇聚焦當下中文有聲市場,探索當今全球化背景下,中文有聲如何走出去的戰略目標。
  • 中國有聲書市場規模將達95億元 中文在線雙輪驅動打造有聲精品
    數位化媒介不斷衝擊傳統的紙質報刊書籍閱讀模式,有聲書市場蓬勃發展,以聲音為載體,為國民帶來閱讀新體驗。本次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有聲書行業發展趨勢報告》主要針對有聲書行業進行外部環境研究、市場解讀、產業鏈與價值鏈分析、用戶研究、標杆企業分析以及未來趨勢預測。
  • 有聲書初體驗——牛津有聲版《簡愛》
    閱讀並不是枯燥地啃書啊,如果把閱讀小說當成啃教科書一般的苦讀,樂趣何在呢?對於廣大英文愛好者來說,學英文的動力不就是可以愉快地閱讀英文書、自由暢快地欣賞英文電影、聽懂英語新聞或者其他音頻嗎?正如牛津分級讀物的介紹所說,「為讀者學習進階培養良好興趣和紮實基礎」,簡直太恰如其分了。名著太難看不懂,童書情節沒興趣,成年人在選擇英文讀物時該何去何從呢?從培養良好興趣的角度來說,這種改編名著是最合適的。
  • 研討會︱外國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
    此次工作坊共分為三個主題,分別為「歐洲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美洲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亞非澳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教科書是社會進程的產物和要素,它不僅要服務於教學,而且還受到政治目標和社會目標設定的影響。各國如何在歷史教科書中表現中國,如何描述中國,如何評論中國,對於身為中國人的我們這些都是既有趣又有意義問題。儘管在大眾文化日益興盛的當代,歷史教科書的作用已不如50年以前重要,但是通過教科書來塑造的中國觀或許會在現在以及未來的一段時間裡影響著幾代人與中國的交往。
  • 中國盲協與喜馬拉雅共建公益有聲圖書館
    中國盲協與喜馬拉雅宣布,將攜手共建盲人公益有聲圖書館,匯聚社會愛心資源,為廣大盲人群體打造一個高質量、大容量、有溫度、有深度的免費有聲閱讀平臺,並開展相關的盲人閱讀推廣活動和盲人主播培訓及就業服務活動。一些文化名人、南方日報、南風窗、遼瀋晚報、外灘畫報、ELLE、財新視聽等上百家媒體機構均參與此次公益有聲圖書館的共建。
  • 中國第一部彩色有聲動畫
    萬籟鳴和他的三個兄弟在中國動畫史上有著巨大的貢獻和成就。1926年萬氏兄弟製作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和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以及在抗日戰爭時期誕生的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從此與西遊記結下不解之緣。新中國成立後的1959年,萬籟鳴被要求拍攝我國第一部彩色有聲動畫長片《大鬧天宮》。
  • 亞馬遜給全世界停課孩子上線了:Audible有聲書免費聽!
    它其實是亞馬遜旗下的有聲閱讀公司。提供全球範圍內眾多的高品質有聲書,高級播客,原聲音頻節目,系列書籍,期刊以及更多服務。特別的一點是,很多朗讀內容都來自獲獎的知名播音員和演員。Covid-19期間免費開放了部分有聲書特別好的消息是,Audible宣布:今天我們為全世界暫時無法上學的孩子上線了Audible Stories。所有有聲書免費收聽,內容覆蓋學齡前到經典文學,無需下載app無需登錄無廣告,英/德/法/西/意/日六種語言。
  • 標貝科技情感合成在有聲閱讀場景應用實踐
    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最新報告顯示,有聲閱讀已成為國民閱讀新的增長點。喜馬拉雅大數據顯示,2020 年第一季度有聲閱讀人數呈爆發式增長,相比去年同期增長 63%,總收聽時長增長近 100%。作為用戶接受知識、新聞、娛樂等資訊的一種輸入途徑,在碎片化資訊時代,有聲讀物越來越受到更多人的青睞。眾所周知,傳統的人工配音,因其海量的錄音內容,時間周期長且費用高。
  • 改造教育:近代中國的日本教科書翻譯浪潮
    例如商務印書館曾經出版過一套「最新教科書」,這套教科書在中國近代教科書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其中謝洪賚著「最新理科教科書」,參加編訂者有杜亞泉,還有日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新保磐次。此書材料精當,部次分明,尤其是附印了彩圖和精圖300餘幅,極有益於初學者。日方專家參與了中國近代教科書的編纂,同時參與了近代中國新知識體系的建立。
  • 聲控是一種態度:中國APP下載排行榜有聲APP初露頭角
    果不其然,小徐的手機裡除了有聲小說類APP懶人聽書,網絡收音機軟體蜻蜓FM、有聲圖片軟體啪啪、在線聲音社交軟體YY、綜合類有聲資源平臺喜馬拉雅聽書也是使用率極高的幾款APP。「不止有聲小說,網絡電臺節目、人氣博主啪啪、YY頻道歌會、中文網絡廣播劇也是我經常收聽的內容。比起純粹的文字閱讀,有聲APP帶給我的感受更生動。」
  • 金庸作品有聲讀物上市 10多位大師級播音員朗讀
    他希望通過《金庸作品集》這樣具有強大市場號召力的鴻篇巨製,喚起讀者對於有聲圖書這種新興閱讀形態的關注,另一方面,也讓更多的「新新讀者」有機會接觸了解金庸原著。  他稱,希望將金庸武俠故事和作品中豐富的中國文化元素、歷史人文知識,通過數位化的聲音予以全方位呈現,項目通過開發多元化的文化產品和數位化的聽書平臺,體現出知識性、趣味性。
  • 艾媒諮詢:2020年中國有聲書行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
    有聲書市場蓬勃發展。2019年中國有聲書行業市場規模達63.6億元,持續三年增速高於30%,預計2020年有聲書市場將達94.7%。2019年中國有聲書用戶數量為4.78億,同比上升19.0%。有聲書收聽場景多樣,推動國民閱讀率提高,其他媒介對有聲書亦有推動作用。65.1%的受訪用戶接受有聲書以插入廣告的形式代替付費形式的商業模式,免費模式前景利好。
  • 河南:機關公文和教科書禁用「坑爹」等網絡語
    本報訊(記者 王紅 實習生 宋文雅)今後,「喜大普奔」、「坑爹」、「醬紫」等網絡流行語將與機關公文、學生教科書「絕緣」。記者昨日從省教育廳獲悉,4月1日起,我省啟動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國家機關公文、教科書不得使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彙和語法規範的網絡詞彙。
  • 法國女人為什麼能把基礎款穿出腔調?因為她們很會打造個人符號!
    法國,總是和浪漫、優雅之類的詞聯繫在一起,提到法國女人,我們首先在腦海中浮現出來的,就是她們那種特別的腔調,看似隨意卻很時髦,有一種透在骨子裡的性感和自信,所以,法式風格的穿搭也一直是女生們最喜歡的風格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