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專家論證,目前混溝森林生態系統穩定,動植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加,生物多樣性提升,保護成效顯著。」9月20日,山西曆山混溝原始森林第二次綜合科考成果正式發布。
這場時隔35年的科考,不僅是對歷山混溝原始森林原真性、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的一次「揭秘」,更是山西踐行牢固樹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決築牢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舉措,對弘揚生態文明新理念、開啟國土綠化新徵程、譜寫美麗山西新篇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時隔35年的第2次科考
峰巒壯美,植被茂密,生態原始,素有華北「綠肺」之稱;植物種類繁多,動物資源豐厚,生物多樣性豐富,享有「華北動植物資源寶庫」的美譽;森林生態系統起源原真、結構完整、動態穩定、區位獨特,具有十分重要的保護和科研價值……
這裡是位於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華北地區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七十二混溝原始森林。
事實上,早在1984年山西組織的第一次綜合科學考察就已經認定:「山西混溝保存著華北唯一一塊原始森林」。
為進一步揭示混溝森林生態系統的特徵和演替規律,為推進山西林草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為建立健康穩定、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和維護區域生態安全奠定堅實的基礎,今年初夏,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統籌組織,山西省中條山國有林管理局和山西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協調配合,開展了混溝原始森林第2次科學考察。
據了解,此次科考由山西省林草局選聘國內知名科研院所的相關專家和省內技術骨幹組成的科考隊,根據野外調查技術規程制定了詳細的技術方案,應用多元影像解譯、紅外相機自拍、無人機航拍和三維雷射掃描等技術,設立了33條樣線、24個固定樣地、54個樣點,從地質土壤、野生植物、野生動物、森林資源、生態系統5個方面進行綜合考察,收集了大量數據,進行了樣品分析,建立了數據平臺,經過近5個月的匯總梳理和總結提升,最後形成此次的專題報告和總報告。
形成「五大定位」和「五大特性」
「本次考察記錄到維管束植物443種,其中山西新記錄種8種;記錄到陸生脊椎動物111種,其中山西新記錄種1種(藍喉仙鶲[wēng]),動植物種類明顯增加。生物多樣性指數達到1.84,比1984年提高了8%左右,表明混溝區域的物種數量更加豐富和穩定。」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雲龍說。
據了解,科考隊通過此次考察既看到了上千年古樹的「三世同堂」,也看到了65年靠自然恢復的良好狀況,更看到了35年來頂級森林群落的穩定性,了解了多個年代的森林演替情況。此次科考以混溝典型原始林確立了華北地區生態地理區域生態系統的參照系,為山西建立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決策支撐。同時探索到了天然林演變規律,找到了多功能森林培育的「教科書」。
在此基礎上,科考準確地評價了混溝原始林區的地質特徵和服務功能價值,形成了混溝「五大定位」和森林生態系統「五大特性」的基本結論。
混溝的「五大定位」,是華北火山巖地貌的博物館,是華北地區生物多樣性、特別是闊葉喬木樹種多樣性的富集區,是暖溫帶闊葉古樹的植物園,是華北地區原真性森林生態系統的標準地,是金錢豹等珍稀瀕危物種擴散的重要廊道。
混溝森林生態系統「五大特性」,是指顯著的起源原真性、結構完整性、動態穩定性、區位獨特性、物種珍稀性。混溝長期人跡罕至,且無重大自然災害威脅,森林群落的起源和發育完全是自然力作用的結果,從而保持了起源的原真性。混溝森林群落在水平分布上為典型的隨機分布,林木間距複雜多樣,垂直結構上由喬灌草3層組成,大、中、小徑階齊全,從而保持了結構的完整性。混溝森林生態系統中遼東櫟、栓皮櫟、五角楓「三大」建群樹種,種群穩定,自然繁衍,互利共生;以棲息地、食物鏈、庇護所為主的「三大」動植物生息環境,相互聯動,融為一體,自然共生,從而保持了動態的穩定性。混溝自然地形地貌獨特多變、內部的小生境複雜多樣,森林生態、景觀生態、動植物系統「閉合循環」,從而保持了區位的獨特性。混溝分布著19種重點保護植物及大量單科、單屬、單種屬植物,還有23種重點保護動物,足以體現物種的珍稀性。
讓綠色成為美麗山西的底色
山西曆山混溝是華北唯一一塊原始森林,林相沒有人為破壞、沒有發生過林火等自然災害,森林呈現異齡復層混交的穩定結構,枯立枯倒木縱橫,攀援纏繞植物多見,動物食物鏈完整,堪稱教科書式的頂級森林群落。
混溝生態系統的特徵和演變規律,對加快國土綠化、保護生態環境、培育健康的生態系統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本次科考成果為科學修復生態提供了自然樣板,為加強自然保護地管理提供了監管依據,為綜合評價森林生態價值功能提供了重要支撐,為加強林草修復保護科技攻關提供了驅動牽引。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山西正處於「生態脆弱」向「生態良好」轉變的相持階段,山西林草系統把補齊生態短板作為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全省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4%提高到20.5%,《2017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顯示,山西省植被生態質量改善在全國最快,過去以黃色和黑色為主色調的山西,出現了綠色大增、景色大變的喜人景象。
「發布歷山科考成果是山西省林草生態建設的新起點,林草局將以此為契機,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科學高效修復保護生態,不斷開創林草生態建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儘快匯聚形成綠化山西的強大合力,不斷鑄就無愧於時代的綠色豐碑。」張雲龍說。
張雲龍表示,下一步,將充分應用科考成果,堅持尊重自然,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實行自然修復與人工修復齊抓並重,統籌施策、整體保護、宏觀管控、綜合治理,不斷拓展生態空間、生態容量和生態承載能力,讓綠色成為美麗山西的底色,讓三晉大地重現「水碧山青、萬木崢嶸」的美麗景象,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山西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責編:李夢文、白鴻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