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刷臉這件「小事」
近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在北京、浙江等地部分ATM上線「刷臉取款」功能。實現了「無介質化」,用戶不需帶卡和手機,只需站在ATM前,看一眼攝像頭,再輸入手機號、取款金額、交易密碼,ATM自動吐鈔,全程僅需15-20秒,操作簡單快捷。可以說,刷臉正在讓用戶覺得複雜的事情變成一件「小事」。
要在古代,人們一定很難想像今天的人們會將涉及財產交易的密碼信息直接掛在臉上,但一張臉現已成為諸多場景的通行證,還是人們進行資金交易的重要密匙。當然,剛開始幹這件事兒的還是那些敢於冒險的網際網路公司,還有少量的外資銀行。
9月1日,支付寶打響第一槍,宣布商用刷臉支付。9月6日,滙豐銀行宣布使用人臉識別技術。9月7日,京東蘇寧開啟刷臉支付,一張臉拿走貨物。
在國內,銀行早期的刷臉應用主要還是在各營業網點。常見的服務應用是ATM機的開卡服務。只是這種刷臉並非自動完成,還需要後臺有銀行工作人員進行遠程審核。同理,一些小的社區銀行在開展櫃檯開卡服務的時候,也需要同樣的步驟。顯然,這樣做的最主要目的在於節省銀行的一些成本。
為了把這件「小事」的「福利」帶給用戶們,銀行又在ATM機上發展出刷臉取款服務。
2017年9月,中國農業銀行便開始在ATM機實現「刷臉取款」。用戶無需攜帶銀行卡,只需要站在農行ATM機前,看一眼攝像頭,進行一番簡單操作後便可拿走現金。
更早些時候,招商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也實現了「刷臉取款」功能。不過,為了防範相關風險,取款金額一般限定在3000元左右。
有觀點認為,銀行實現刷臉取款功能之後,銀行和第三方支付的刷臉支付相比有一定的優勢,因為第三方支付無法實現取現功能。不過,在筆者看來,這個優勢可以忽略不計。因為,現在的交易場景中,現金的作用越來越微弱。在能使用行動支付的情況下,現金支付的方式往往不被用戶「待見」。因此,僅僅依靠刷臉取款功能,是搞不出什麼大事情的。
銀行如何想和第三方支付開展充分競爭,就需要將場景延伸到網點之外,移動終端之中。讓支付功能隨處可用,金融服務隨處可享。只有這樣,銀行才有可能搞出更多事情。
而在央行發布288號文之後,銀行在刷臉應用方面的機會來了。
銀行全面布局刷臉支付場景
央行發布的《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優化企業開戶服務的指導意見》(銀髮〔2017〕288號 ),對新設企業開立人民幣銀行結算帳戶服務提出意見。鼓勵銀行將人臉識別、光學字符識別(OCR)、二維碼等技術手段嵌入開戶業務流程,作為讀取、收集以及核驗客戶身份信息和開戶業務處理的輔助手段。
至此,銀行開始全面布局刷臉應用。
而建設銀行是較早嘗試刷臉支付應用的銀行之一。早在2016年11月8日,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在暨南大學推出校園e銀行時就上線了刷臉支付功能。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建行將「刷臉支付」的技術變得更加完善成熟,並開始鋪設到「無人銀行」之中,而「無人銀行」一經推出,便成為行業的熱點。
據稱,「刷臉支付」在建行的計劃中僅是第一步,其最終的目標是實現「0付」。即是擺脫一切外在工具,用人體生物特徵來取代手機、密碼、銀行卡。這意味著在未來,用戶所有的生物特徵,都有可能成為改行的識別依據。
民生銀行於今年3月中旬推出手機銀行人臉登錄與支付功能。 用戶通過支持人臉ID的行動裝置登錄民生手機銀行或進行支付時,可使用人臉識別進行身份認證,體驗全新的「見面」登錄、「刷臉」支付服務。
今年5月,工商銀行宣布推出刷臉支付,不過,該行的刷臉支付仍處在試點階段,因此目前只有部分用戶可以使用。 在實際場景中使用時,用戶需在選擇商品後點擊「人臉支付」按鈕,輸入完整的工銀e支付綁定手機號碼,人臉識別成功後即可取走商品。
結語
刷臉支付走向移動端解決的痛點不僅僅是方便,更重要的是將銀行的金融服務延伸到更遠更廣的領域,這對防止銀行金融服務場景被邊緣化起到不小的作用。
刷臉應用,從銀行網點走進手機,也是將銀行網點布局在了移動終端上,實現銀行網點可移動,功能看拓展,服務人性化,不僅拓寬了銀行的服務渠道,還方便了用戶,這又讓銀行的金融服務有了更廣闊的延展空間。可謂,東風已至,大事可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