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輝
核心提示臺灣女演員杜詩梅近日在一檔電視節目中透露治療感冒的獨門妙招:只要感冒就吃高單位的維他命C,若沒用的話,她就利用擠血針,刺手指放血,有時嚴重的話連腳趾都拿來放血。中醫專家提醒,有的民間偏方雖有一定科學道理,但並非人人適合,還要根據病情區分治療。
「中醫的放血療法是根據經絡學說和針刺原理,用專用的針具刺破特定部位或穴位放血,以疏通經脈、祛淤生新、調氣理血,給病一個出口。」河南中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康復科主任胡斌介紹說,放血的部位多是在手指、耳尖,或背部、手部,放血量很少。主要用於一些淤症和寒症、感冒發燒、小兒咽痛、高血壓、胃腸炎、腰病、坐骨神經痛、頭痛、眼痛、青少年痤瘡、溼疹等。
胡斌說,用放血療法治療感冒從理論上來說是可行的,但是,放血療法是建立在人體經絡學基礎上的一種療法,不但需要懂人體的經絡和氣血運行,還有許多禁忌,並非簡單地刺破皮膚出血就可以了,必須由專業醫師操作。
針刺放血療法有禁忌證,胡斌說,怕針暈血者不適用,凝血機制不好的病人,如血小板減少症、血友病等患者禁止使用本療法,貧血、低血壓、孕期、經期和過飢過飽、醉酒、過度疲勞者,同樣不宜用此法。放血次數不能頻繁,只用於偶爾的急救,長期使用此法反會傷正氣,導致身體乏力。
放血療法不建議自行操作
偏方治感冒要分清風熱風寒
為了不打針、不吃藥治感冒,有人搜集民間小偏方,如可樂煮姜、蔥白插鼻……對此,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肺病科副主任醫師餘學慶表示,被熱捧的這些民間偏方,有些有一定科學性,有些不適合所有人。
「中醫把感冒分為風寒、風熱等類型,而風寒、風熱感冒的病因、病機、症狀和用藥都有差別。」餘學慶介紹說,風熱感冒通常是先便秘,之後喉嚨疼痛,然後出現發熱等症狀。風寒感冒通常是在勞累後受涼,秋冬季節發病較多,特點是發熱輕、無汗、流鼻涕。
「兩種感冒病機、症狀不同,在治療和用藥上也有所區別。」餘學慶說,可樂煮姜、蔥白粥等偏方,具有散寒、發熱的功效,在治療風寒感冒方面能起到一定效果,如果風熱感冒的病人使用此類偏方會加重內熱。一些偏方對治療感冒雖能起到一定效果,但也要因病、因人而異。
餘學慶提醒,使用偏方治療感冒時,最好在醫生的診斷、指導下進行,而患流行性感冒、發燒的情況下,不可盲目相信偏方,應儘快就醫,以免引發心肌炎、腦膜炎等症。 線索提供毋揚孫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