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吉思汗及其後世子孫的努力下,蒙古族開疆拓土,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蒙元帝國取得了極大發展。其3次蒙古西徵,金朝被忽必烈所滅,接下來南宋也被元朝的將軍張弘範所滅,在蒙元汗位爭奪戰中忽必烈勝出,於是忽必烈建立了元朝。
而忽必烈建立元朝後,除了徵服陸地上的國家,還打算徵服海上國家,他要成為世界霸主,而並非僅僅陸地上的霸主,於是三次討伐日本,實現了兩次,因為第三次準備好了卻沒有出發,但是前面兩次都失敗了。
而日本也還差一點便被滅國,雖然勝利,但是是慘勝,也付出了極大代價,那麼忽必烈為什麼要遠徵日本呢?其實是出於報復性行為!
一、忽必烈的雄心
忽必烈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君主,他建立元朝後,有著更大的野心,有書形容忽必烈「惟志勤遠略,平宋之後,不知息民,東興日本之役,南起佔城、交趾、緬甸、爪哇之師」。可以看出,忽必烈遠徵日本僅僅是其宏圖大業的一個組成部分,除了日本,還有佔城、交趾、緬甸、爪哇等國家都是忽必烈要武力徵服的目標,這是忽必烈的雄心。
所以要讓日本俯首稱臣是勢在必行的作為!
二、忽必烈的報復性
因為日本在海上,從中原大陸去攻打日本太遙遠,於是忽必烈最開始派使臣去日本,要求日本俯首稱臣,你日本服從我後,我便不打你了,但是忽必烈派了四批使臣前往日本都被日本拒絕了,並且最後一次日本不耐煩了還宰了忽必烈的使臣。
兩軍交戰不斬來使,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何況還沒有打仗呢,忽必烈的自尊心受到了嚴重挑釁,他東徵西伐,從沒有遇到過對手,蒙古鐵騎踏遍天下,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情,於是忽必烈決定給日本一點顏色看看,於是遠徵日本便從此前的雄心變成了報復性行為!
三、遠徵日本
第一次遠徵
1274年,忽必烈命令屯戍高麗的鳳州經略使忻都,以及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等人,率兵15,000餘人,大小戰船900多艘出徵日本,蒙古一方的大兵團作戰一度壓制了以個人作戰的鎌倉武士。當日本軍向大宰府撤退時,據說蒙古高麗聯軍在準備返航時遭到了暴風的襲擊,大部分元軍戰船毀壞,加上元軍已經兵疲箭盡,最後元軍只得倉促撤回。
第二次遠徵
忽必烈還不死心,發誓要給日本一點顏色看看,於是7年後,1281年,忽必烈政權發動了第二次遠徵日本的戰役,從高麗國發東路軍四萬,從原南宋境內發江南軍十萬,派出了當時世界史上最大規模的船隊。但是海上作戰不同於陸地上作戰,強悍的蒙古鐵騎發揮不了作用,而且對於海上的天氣掌握不到位,未能登陸,漂泊在海上的大船隊於八月一日遭遇颱風而損失大半。
第三次遠徵
忽必烈非常生氣,於是又籌劃了幾年再次決定進攻日本,但又因左翼諸王的叛亂,使忽必烈政權面臨危機,計劃投入日本的部隊全部調往北方作戰,所以日本又免於一戰!
倘若忽必烈第三次遠徵日本實現了的話,你覺得忽必烈會贏嗎?如果忽必烈贏了日本,那麼甲午中日戰爭會不會不再發生,歷史是否會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