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個時代還有火柴,那麼電視臺每逢黃金時段一定會傳來「合川火柴,全國馳名商標」的念白聲。如果這個時代還有火柴,紳士擦亮一根點燃菸頭,主婦劃開一根扔進柴堆,落於地面的花貼上大抵都印著「註冊商標、合川火柴廠、玉蘭睡蓮」的字樣。作為時代的寵兒,合川火柴曾有最輝煌的往昔,鋪貨遍布西南,銷量名震神州;作為時代的遺孤,它也有最清冷蕭瑟的結局,無聲無息消匿蹤跡,只在收藏迷的二手交易平臺裡偶然現身。
清末民初,火柴、肥皂等日用化工品源源不斷自海外傳來,俗稱「洋火」的神奇物事逐漸進入百姓視野,然而舶來品的高昂價格讓「洋火」的顧客群限定在了達官貴人身上,多數人家依然用火鐮敲擊燧石取火。而後隨著實業救國思潮興起,國人開始嘗試建立自己的火柴廠。張森楷《合川縣誌》記載:「近西人通商有火柴一種,於是吾國踵之……而吾合亦踵之,報部立案,集股組織於南津街,即合裕火柴廠。」
1893年,合裕火柴廠成立,它是合川火柴最早的先驅。本地產的火柴造價低廉,價格自然親民,售價僅相當於外國火柴的十分之一,因此迅速走入千家萬戶,產業規模也呈燎原之勢一路擴大,至民國16年(1927年),有合裕、瑞興、新民3家火柴廠,職工五六百人。民國17年,又在城區藕塘灣新辦民濟火柴廠,太和新辦華昌火柴廠,合川火柴業遍地開花。民國19年,火柴銷路出現蕭條,廠家普遍虧損,有的停業,有的改組或轉讓。到了民國25年,瑞興更名轉讓給恆升,北門外老堤新辦了光明火柴廠,加上民濟、新民、合裕幾家,年產火柴總量在7300箱左右(每箱內有7200小盒,每小盒含火柴100-130根)。
民國29年開始,政府對火柴實行專賣,控制生產,新民、合裕廠關停,恆升又轉讓改為華西火柴廠。民國33年,專賣制度取消,火柴廠數量再度回升,思居、小沔、南津街、東渡先後新辦了福民、光大、工人福利社、華光4個廠。全合川共有火柴廠8家,職工1100多人,年產火柴6720箱。臨合川解放時,火柴廠陸續停產。
火柴廠
解放後,華西火柴廠與光明火柴廠恢復經營,我們如今說的「合川火柴廠」也是之後由這兩廠合併而成:1952年,合川縣人民政府沒收華西厂部分財產,經清資後確認絕大部分財產屬國有;1954年,合川市人民政府宣布華西火柴廠為地方國營;1955年,光明廠公私合營。1959年華西、光明兩廠合併,改名地方國營合川火柴廠。
合併之後的兩廠,集中了更多的人力物力與技術,經過對設備的改造更新,改革了排梗、油藥、卸藥、裝盒、原料加工、烘梗等工藝,使原本古舊的手工操作成為半機械化、機械化生產。並加強了科研和新產品的開發,先後製成吸菸火柴、無梗火柴、優級火柴、無硫芳香火柴、日用安全火柴、蠟梗火柴等系列產品:
合川火柴
「合川日用安全火柴」,系用優質松雜木經20多道工序精製而成。耐潮度相對溼度在96%以上(國標為94%);自然點在194°C以上(國標為160°C);頭梗結合力高達30n以上(國標為18n);發火情況100%無滴火或爆炸;藥頭長度達4mm(國標3.8mm);裝盒平均有效指數達54.9支(國標為50支)。外盒採用優質白紙板彩印商標,美觀精緻便於攜帶。該產品每年參加全國火柴質量檢驗評比,連續多年被評為優秀產品,1984年獲重慶市優質產品證書。
「合川無硫芳香火柴」:系合川火柴廠生產的西南首創產品。用優質柏楊木細選後加以特殊處理精製而成。藥頭鮮豔,配方無硫磺,燃燒時氣體無毒,外盒飾以世界名畫、千姿百態的猴子、聊齋人物或花鳥等圖案,美觀精緻,並輔以高級香料,隨身攜帶,芳香撲鼻。1983年獲四川省科研成果及包裝裝潢三等獎,國家經委優秀新產品金龍獎。
1984年,合川火柴廠為擴大生產規模,自籌和貸款250萬元,在南坪鄉中南村徵地20畝,新建廠房14498平方米,年生產能力達50萬件,生產條件和規模均居新西南地區榜首。1985年有職工574人,固定資產淨值118萬元,工業總產值426萬元,資金利潤率20.08%。1992年更名為「合川市火柴廠」,定址南辦處南津街太平橋20號,固定資產淨值達585萬元,生產能力38萬件/年。
合川火柴
實際上,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重慶便開始了打火機的生產製造,但一方面,火柴技術更成熟、使用更易上手、價格也更低廉,另一方面,打火機的普及還遠沒有通達到商貿相對滯後的合川,因此對八九十年代生人而言,合川火柴仍然是他們童年記憶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物資與心愛玩具。
「當時火柴多少錢一包,你知道嗎?現在用這東西的,真沒有幾個人了。」55歲的合川火柴廠老職工王東(化名)感慨地說道。1984年進廠的王東表示,在那個一次性打火機還沒普及的年代,火柴簡直可以譽為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後的另一必需品。「生火、點菸,貌似是2分錢一包。」王東介紹,在廠房中間,連著像拉麵一樣的條狀物,就是被拉出來的火柴梗。磷是手工點上去的,工人把排列整齊的蠟梗往鋪滿磷的工作檯上一滾,隨後烘乾、裝盒、包裝,「所有工序都在瞬間完成,親眼見過才覺得它神奇」。
而不少80後網友是把火柴當「玩具」。網友「喜洋洋」表示,小夥伴們喜歡點燃蠟梗火柴,燃到一定程度用力一吹,就會吹出長長的蠟絲。「還喜歡把火柴頭全部集中在一起,再點燃,看那瞬間爆發的燦爛。」收集火柴盒的貼花,也是那時的一大風潮,合川火柴盒上印的十二生肖、紅樓美人、百花鬥豔,其性質類似再稍晚幾年的小浣熊乾脆麵水滸英雄卡,既是稚嫩孩童打發時間的工具,也是成年「火柴迷」悉心收藏的目標。
但不管昔日的王者如何輝煌,時代的交替也終將打破不再合時宜的朝堂。隨著打火機的進軍,合川火柴也在90年代後期逐漸走上末路。技術上的碾壓、功能上的顛覆,這些都不是火柴自身的改進與創新所能企及的,盒貼上的圖案漸漸蒼白無力,擦過紅磷亮出的火花也亮不過丁烷點燃的幽藍火焰。2009年,合川火柴廠破產,絕大部分從上個世紀陪伴它一路走來的老員工被遣散離去。2011年,「合川火柴」這個百年老品牌商標被註銷。全重慶最後一家火柴廠,在歷史的滾滾巨浪中說出再見。
合川火柴盒
除了收藏家的抽屜,我們如今很難再看到一盒完整的合川火柴。而如果有幸看到它泛黃的紙盒,你會發現,那上面的藍白圖樣,正是涪江一橋和白塔相依偎的身影。巧合的是,涪江一橋被爆破拆除,也是在2009年,這仿佛冥冥中暗示了什麼,又或許只是「老合川」代表事物之間一絲最後的緣分。不管怎樣,幾年之後,新的一橋已經再度橫跨於涪江之上,而合川火柴永遠定格於那抹藍白相間的顏色。
上遊新聞綜合自《今日合川網》《重慶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