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每三個基督徒的孩子就有兩個失去他們的信仰,甚至不再去教會,或者是他們一年當中去教會的次數不超過兩次。三分之二的基督徒的孩子就這樣在他們的生命中失去了基督教信仰的價值。當他們步入成年,當他們步入大學之後,他們一個一個流失了,他們的信仰一個一個倒塌了。這是的的確確發生的事實,也成為了令教會非常不安的事情。
在10月2號的雅加達普世基督教信仰與福音研討大會上,印尼歸正福音教會棉蘭分堂主任牧師、講員黃勁松分享了他對這些出生在基督徒家庭但是長大後的信仰流失的看法與思考。黃講員分析其主要原因為年輕人在學校所接觸到的科學打開了他們的雙眼,看見教會在這麼多年以來無法教導他們的,一種不僅僅是以理論的方式教導而是可以在白紙上,甚至在實驗當中得到證實的真理。而這也反映出了教會裡對年輕人教導理念上的問題,他們教導的這些真理是多麼得抽象,以至於年輕人們根本就無法正常的理解。黃講員指出主要是兩方面因素導致了教會產生這樣的問題。根源都出在神學上的錯誤。
以下是當天講員分享的摘要:
一、文化使命與福音使命的同一性
教會教導我們基督徒的生命是建立在兩個使命當中,一個使命是創造之功所告訴我們的文化使命,另外一個使命是新約所告訴我們的福音使命。這兩個使命常常是單獨的、分開的教導,這就導致許多的基督徒難以把這兩個使命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這也導致文化使命和福音使命之間出現了失衡,使得上帝的主權在一個人的生命裡是不完全的,一個人的屬靈生命出現了不完整。
但其實這兩個使命有同樣的本質。第一個使命要求人要順服上帝,而且也要求他的後代也同樣的繼承這個使命延續順服上帝,直到繁衍到地極。因此人在治理這地並且在生養眾多的時候,他們借著他們的順服,借著後代的順服,要顯明誰是他們的上帝,這其實就是人的喜訊,這其實等同於重生新造的工作。上帝的使命和旨意,上帝的心意和榮耀,這些都可以再一次的在人的生命當中得到彰顯。這就成為一個可以傳遍地極的喜訊。那就是主耶和華,就是我們的上帝。
因此這兩個使命其實是同一個使命,那就是要再次把人放在全然順服上帝的位置上。這一點反而是教會沒有在教導的過程中強調的。我們的生命要全然的、整全的順服上帝,不只是在屬靈的事情上,或者是在有關教會的事情上才要順服,不只是在跟聖經有關的事情才要順服,而是要全方位、整全的、全然的順服。
二、二元主義思維的弊端
二元論的思維不斷的侵蝕青年們的思想,迫使他們要不斷地以整全的角度思考他們的生命。他們開始思考在教會內和教會外的生命是怎麼樣的,思考他們在上大學的時候,個人的生活以及外界所看到的他們公眾的生活,而他們身為基督徒要如何在這兩方面做出整全的整合。這樣的想法不斷地充斥著他們的生命和思想,迫使他們必須清楚正視自己的信仰。這件事情就導致他們在大學裡,在面對世界的百般的考驗當中,不得不試驗自己的信仰,不得不清楚地呈現自己的信仰。他們有可能經得起考驗,也有可能失敗,而信仰就因此瓦解了。
很多時候我們的生命常常是用二元主義的角度來判斷各種各樣的事,我們甚至也用同樣的角度來看待教會。認為教會是上帝所掌權的地方,但是當我們出了教會,比如說去了大學,就不知不覺的沒有把上帝當作是掌權者。在宗教裡我們只在乎信仰裡道德的部分。上帝的主權和話語只出現在教會的範疇裡,而我們的生命也只涉及道德範疇。我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人的思想、人的認知所具有的真理的基礎,而這個基礎其實是源自那真正的真理。
我們身為基督徒,不僅僅是要全然的回歸上帝,生命當中的各個層面也同樣要回歸上帝。在思想上、在理性上,要全然思考如何遵行上帝的旨意,如何成全上帝的命令。我們要在上帝的主權裡,思想上帝的真理,我們要渴慕上帝所渴慕的,而不是只停留在渴慕一般觀念中所認為的好而已。人的生命的意義是人要順服上帝,要顯明上帝是誰,要顯明我們的喜樂來自何處。
三、總結
後現代主義的理念中,強調個人的存在、位格的重要性和人不是工具,要求在這個不斷改變的生命當中不斷更新。這樣的理念使現代的人很容易感到乏味,他們不斷地要求新事物,要求新的關係,隨後這也將影響屬靈的層面,後現代思潮好像在告訴人們,我們的靈命就不是答案,我們的靈命不可能整全的讓我們看見答案。但是基督教提供一個答案,提供一則喜訊。一個涉及上帝裡面的整全的思維方式,整全的生活方式,整全的生活意義。生活存在的目的就是在上帝裡生活。上帝帶領我們,讓我們的思想只思想上帝所指的,而且我們要繼續在上帝不斷賜下的憐憫和真理當中生活。
這樣整全的福音,成為我們必須向後代傳講的真理,使他們可以成為有能力的福音的宣講者,使他們所講出的、所活出的生活的榜樣是有果效的,是真實的。使他們在大學和社會的生活當中,仍然可以繼續為主作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