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學校還是在家教育?

2021-02-19 家庭門訓

很多弟兄姊妹都渴望把孩子從世俗的學校脫離出來,給他們合乎聖經的基督化教育,傳承基督信仰。何謂基督化教育?我想只要是針對青少年及兒童,以傳承基督信仰為根本目的的教育,都可謂之基督化教育。

基督信仰的獲得,並不天然的自我獲得,因為人都自我趨向於犯罪而與上帝隔絕。信仰的獲得應來自上帝的恩典臨到我們。基督化教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基督徒的生命見證來使兒童及青少年明白並親歷人的罪惡與上帝的恩典,就是說生命影響生命的教育。

基督化教育首先對於基督徒的子女教育來講必要又迫切。

因為這個世代越來越彎曲悖謬,兒女從小分別為聖的教育實在是太重要了。申命記6章中啟示我們,踐行大誡命盡心盡性盡意愛上帝的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在兒女的教育中。

關於基督化教育的重要性在這裡不多講。可以參閱如下文章:
大誡命與教育使命

基督徒必需注重教育

教會學校還是家庭學校?

目前在中國的基督化教育有兩個方向,一是從教會出發來開辦的教會學校,二是由基督徒辦的小規模學校,以及基督徒父母開展的在家教育類型的家庭學校。

但實際上對於很多基督徒家庭來講,並沒有選擇。

我們看看這兩個方向的情況。

一,教會學校。

目前在中國少之又少。很多教會承認基督化教育的重要性,但開辦教會學校的教會可能是萬分之一。整個中國目前由教會創辦的學校屈指可數。

教會學校模式在中國有以下幾個障礙。

1.政策的障礙。

目前政府對於基督教的發展還是一個壓制的態度,儘管在漸漸的開放。但對於基督教學校教育確是完全不允許合法的生存空間。

在這種非法背景下,如果強調教會學校,那麼對於很多教會將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兒童教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好幾年,十幾年的事情。很多教會牧者從兒童成長的持續性,負責任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就發現非法背景下長期做教會學校,難度太高。

所以儘管從歷史來看,教會學校是基督化教育的最重要模式;從屬靈的角度考慮,好像教會學校也是最好的模式;也有很多弟兄姊妹致力於推動教會學校的發展,但教會學校模式卻一直無法有效推進。

2. 教會的牧者對基督化教育的認識。

很多教會對於基督化教育的重要性認識遠遠不夠,認為兒童進入世俗的學校是基督徒進入世界做光做鹽的自然過程,更多的是考慮兒童入世的教育。

3. 教會本身有很多的牧養事工

教會牧者都太忙了,本身的牧養事工工作就太多,兒童基督化教育事工的長期及艱巨性都使牧者無暇顧及。

二、在家教育及家庭化學校的現狀。

由於在家教育的理念從美國傳入,很多家庭發現其實自己立馬就可以在家庭中實踐基督化教育,這對於很多弟兄姊妹來講真是很大的欣喜。隨著更多家庭對在家教育理念的認識,實踐在家教育的群體將迅速的增長。

從世界教育發展趨勢來看,在家教育將是未來增長最快,也最因材施教的模式。大規模學校教育只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隨之越來越多的弊端顯現及人類對工業文明的反思,今後的學校教育都將趨向小型化改革,並更重視家庭、社區參與教育。

關於學校的反思,可以參考這篇文章:非學校化社會---伊凡·伊裡奇

可以預測,在家教育及小型的互助家庭學校將是基督化教育在中國最主要的模式。

基督徒在家教育及小型化家庭學校對於中國基督化教育的意義。

1. 在目前政策背景下,在家教育或家庭式學校是突破政策轄制最好的解決方式。

家庭學校化整為零的模式,將大大的減少兒童教育的政策風險。事實上,教育的責任應該是父母而非國家,教育的主權在父母而非國家。這是為人父母的基本人權,也是聯合國憲章所保障的。這也是聖經的教育主權觀,參見申命記第六章。可以說,家庭學校沒有任何的政策風險。即使孩子將來的高考出路,也沒有任何政策問題。

2.家庭學校強調父母的教育責任及父母參與教育,極有助於父母的信仰紮根。

申命記6章啟示的大誡命,盡心盡性盡意愛主,後面緊跟著就是通過子女教育來實踐這條大誡命,也就是說,子女教育是上帝啟示我們實踐大誡命的方式。這真的是彰顯上帝的高深莫測的旨意和智慧。世人也講,孩子是父母的老師和領路人。當父母親自面對子女教育和每天的家庭生活,就必須全然誠實的面對自己的信仰,而無法像教會生活一樣膚淺造作。子女教育絕對是父母的信仰紮根的重要方式。也唯有擺脫學校教育的轄制,父母才能恢復家庭敬拜的敬虔生活方式。

3.在家教育對於家庭生活的強調,將使兒童從小習得健康的家庭生活經驗,成年後能更積極面對社會壓力對家庭的挑戰,並持守基督徒的家庭觀。

今天對於基督徒一個十分重要的挑戰就是面對工業化,商業化,物慾化的社會壓力,如何建構基督化的家庭。我們看見到處都是家庭的破裂,離婚率攀升,同性戀,墮胎流產,家庭成員間的傷害與被傷害。很多社會問題都根源於我們的家庭問題,因為今天按聖經來構建的家庭少之又少。我們看見家庭中夫妻雙方都在外面工作追逐世界的名利和滿足物慾,兒女在學校,沒有人來服侍家庭,家庭空心化。很多年輕人對於家庭的恐懼,對於養兒育女的恐懼,無法享受兒女一起的天倫之樂。

我們急需改變我們對於家庭的態度,養兒育女的態度,持守、傳承基督化的家庭,這對於我們的兒女及子子孫孫將是極大的祝福。

在家教育將通過深入的家庭生活,幫助兒女從小習得必要的平安喜樂、合乎聖經的家庭生活經驗。

4. 能為兒童提供更合乎聖經兒童觀及人性觀的教育,更合乎主耶穌的門徒訓練式教育。

我們的心盯著世界看,我們就會被那些大而空,虛浮的東西吸引。求大,求排名競爭,求標準化,求世界的榮耀是這個世界的教育特點,這是巴比倫的東西。但偏偏我們的心被世界牽引的太厲害,故而基督徒不知不覺也在追求這些。

如果我們只是跟隨這個世界,我們就會被這個世界俘虜,而不是在這個世界做光做鹽。

工業化的生產和消費模式是魔鬼的模式,大而全、標準化與競爭形態的教育也是魔鬼的模式。

對於真正的教育,合乎基督心意的教育,首先不要貪大。當很多人被耶穌吸引來跟隨他時,他卻帶門徒退到山上去了。

真正的教育也不是錢的問題,耶穌這麼窮,帶12個門徒,連枕頭的地方都沒有。教育是生命的傳承,而不是金錢的競爭。

教育也是關係的建立。兩條大誡命,就是人與上帝的關係,以及人與人的關係。大規模化的工廠是學校體系,是沒有關係建立的。

聖經裡,上帝創造的每一個人都被上帝賦予極大的尊嚴和獨特個體價值;每一個兒童都不一樣。在家教育強調的個性化因材施教,正合乎上帝賦予兒童的尊嚴和個體價值。而像耶穌帶12個門徒的模式正是小型化教育的最佳典範。

目前教會及弟兄姊妹對在家教育,及小型化家庭互助學校模式的認識。

如果我們無法正確的理解在家教育及小型化家庭互助學校的意義,我們可能無法明白在家教育對於基督化教育在中國發展的意義,也影響我們的事工方向。

目前在國內的基督化教育事工中,很多弟兄姊妹的事工方向是教會學校。而在家教育的事工卻十分缺乏。這根源於對在家教育模式的意義認識不夠。我們來看看一些對在家教育的偏見。

首先,很多弟兄姊妹對於在家教育的擔心是:父母的屬靈生命不夠,無法給孩子更好的屬靈教育,唯有在教會學校,才有更好的屬靈教育。

這是我很不敢苟同的看法。教會固然是一個牧養的平臺,但生命的實踐卻實實在在發生在信徒的家庭生活中。信仰不單單是星期天的聚會敬拜,更重要的是每天生活中的掙扎與見證。往往在家庭中更能真實的呈現我們的生命狀態,而教會或學校卻比較膚淺,缺乏這種深入真實的信仰生活。

作為父母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為父的心。聖經說:師傅雖有一萬,為父的卻是不多。聖經又說:我若有先知講道的恩賜,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並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

我們上面提到,父母面對孩子的教育,會更真實的面對自己的信仰,並信仰紮根。

在家教育不同於任何學校的就是,強調生活就是教育,教育不一定需要一個學校來和生活隔離。同樣屬靈的教育也不一定需要封閉的屬靈學校,把生活隔絕。因為屬靈的生命也是在每天的生活中實踐出來的。

其次的誤解就是認為,就世俗化知識的教育技能來講,專業的老師往往勝過父母。

其實這個問題和第一個問題類似,都是對父母的不信任,認為教育是專業的事情,父母做不了。這是今天專業化的學校給人類一個很大的迷惑。

但聖經怎麼講?聖經申命記6章被很多人視為基督徒的教育憲章。但這一章明顯是對父母講的。

我不認同基督徒教育的主權在教會,無論如何,教育是父母的責任,教育的權利是父母。教會學校可以視為一群基督徒為了自己子女及弟兄姊妹子女教育創辦的學校。把教會把信徒子女教育的權利包攬下來,只會造成信徒信仰上的懶惰。關於這一點,可以看看這篇文章分析的主日學與家庭敬拜衰落的原因:近代美國家庭敬拜的衰微。

聖經中記載,上帝親自安設了家庭這個神聖的人類組織,並把孩子放置其中。我相信這是兒童最好的成長場所。同時在申命記6章中,啟示了給我們的大誡命也告訴我們踐行大誡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子女教育。

我相信家庭是上帝的一個極大的奧秘,恩典,祝福。孩子和父母都是家庭中的不可或缺的角色。父母和孩子在生命的成長上都將互為極大的祝福。

在家教育也是基於對普遍的學校模式的反思。不管基督化學校也好,還是世俗學校,都還是學校化的體系。這種學校體系,強調輸灌和教導,以人的作為,排擠了上帝對每個兒童親自引領的空間,漠視兒童的自主性。強調知識和競爭,卻缺乏愛,和深刻的生命經驗,以及忽略兒童個體的差異。強調專業,標準化,卻忽略了整全的生命。今天學校體系很強大,我們基督化教育學校體系,很可能被這個世界的學校體系所迷惑,俘虜。強調封閉式的訓練,卻把生活割裂。強調老師的專業性,把父母踢到一邊。強調群體,忽略個體的價值。

關於群體及在家教育孩子的社交問題,很多人對於在家教育的誤解,在基督徒中同樣普遍。這裡有一篇文章:在家教育的數據:學業和社交(轉),美國在家教育已經證明這不是問題。

實際上我們需要更認真嚴肅的來看待學校教育給孩子在社交上的不好影響。這裡還有一篇文章可以幫助大家:家庭學校的孩子有社交問題?

從聖經的角度講,耶穌一直在警告:在群體中,我們會很容易把心從上帝眼中轉向人群中,要得人的榮耀。群體壓力很多時候使我們無法追隨真理。

把兒童過早的放入學校群體中,這絕對是一個糟糕的主意。越小的孩子越是需要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建立自我,學習如何管理自我,獨立,明白人與人的關係和規則。而一幫同齡的小孩子聚在一起,更多的是爭競,幹擾,或者在老師的強權下被束縛。孩子越小,無法明白集體和自我的複雜關係。如此,集體的壓力很多時候是對孩子很大的傷害。

這些講的學校模式的弊端,同樣也是基督化的教會建制學校的問題。美國的教會學校同樣有很多根源於體制化學校的問題,孩子反叛,早熟,犯罪等等。這也是美國教會學校在下降,而在家教育人數急劇上升的重要原因。

以上分析教會學校與在家教育的一些區別,更多的是為在家教育辯護。因為看見很多弟兄姊妹對在家教育的不認同,也看見在家教育對於基督化教育在中國發展的重要意義,故而鬥膽行文。當然在家教育也有很多的挑戰。但這些在家教育的意義所在,是十分值得更多的弟兄姊妹來做在家教育,並推動全國性基督徒在家教育事工的。

基督徒有很多的全職媽媽,鼓勵這些全職媽媽來養育孩子在家上學,經濟及人力成本上都將大大節約。最重要的是:這合乎聖經裡的教育次序:父母才是孩子的教育直接責任人,而不是任何的學校。

事實上很多國內的主內學校,辦得大,被政府管控的緊,夾縫下生存,也無法完全按聖經來教導孩子。小型化的基督徒學校,教會學校,成本大增,壓力巨大,成了貴族學校。

我想當前情況下,鼓舞更多的弟兄姊妹來做基督化教育的事工,無論如何都不為過。

而這些父母從自己子女出發,將在教育上迅速剛強起來,在教育上為主做更大的見證。

可以想見,如果有更好的支持弟兄姊妹做在家教育,那麼將迅速興起很多基督化小型家庭學校。

孩子不圈養,葡萄樹HS的主張!

關注葡萄樹HS,更多在家教育資訊!

您分享轉發,小編會更努力奉上好文章!

相關焦點

  • 教會與基督教教育
    因為談起「基督教教育」這個話題來是很廣泛的,在美國叫Christian Education,神學院裡專門有這一課,但是這個課他們只是指在主日學的。所以當我們拿到我們這邊來談基督教教育時,其實中國人對這個概念還是完全模糊的。從06年一直到現在,我發現中國搞所謂基督教教育的很多,比如說幾個家長在一起辦了home school,於是成立一個聯盟。
  • 教會學校教育和基督教文明
    這說明,166中學沒有因為貝滿是美國人創辦的教會學校,就把它前85年和後65年的歷史分為水火不相容的兩段;沒有把學校前85年的歷史當作一部帝國主義文化侵略史一筆勾銷。學校在教育理念上,大概也不會同它一刀兩斷,反其道而行。我們班的畢業同學錄得以復現,完全是周竹英同學的貢獻,時間好像就在1984年120周年校慶的時候。正是因為她還保存著這份畢業錄,才使我們高三班同學相互間的觀感得以再現。
  • 開辦教會學校的代價是什麼?
    這種小型化的幼兒學堂,可以說是幾個家庭的在家教育,不需要高昂的房租,不需要奢華的裝修,只需要不多的老師,有時爸爸媽媽們親自上陣,其樂融融,從小教導神的話語,給孩子撒下信仰的種子,如同小摩西一樣,如同蒲草箱,扔掉了「掃羅的鎧甲」,有時反而更被主引導建立!
  • 鉤沉丨教會學校與蘇州近代教育的興起(二):教會最初在蘇州創辦的學校
    (王紅,《科舉制度的廢除與紳士階層的分化》,《齊齊哈爾大學學報》( 哲社版)2012 年 8 月)對於教會教育而言,一方面失去傳統讀書目的的年輕人需要新的學習內容,另一方面,士紳階層的分化減少了其對教會教育的阻礙。所以近代教育或者說教會教育的真正發展是在科舉廢除之後。
  • 揭開教會學校的神秘面紗
    傳奇的小高同學就曾在該校就讀兩年後,以全A成績轉入我們的國際學校IB項目。校門口巨大的十字架是很多美國私立中學的常見場景,儘管去美國讀高中的風潮已經勢不可擋,數以萬計的中國學生前赴後繼。但對從小被要求信仰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年輕人來說還是會有種種不適。不少家長見到這巨大的十字架也總是愛和刻板、保守聯繫起來。個人觀點,很多家庭在選擇美國高中時候過於執著排名和SAT平均分了。
  • 是人本教育,還是神本教育?
    原標題:世俗教育,還是基督教教育? 對於那一時期的美國人,把孩子送到世俗學校由陌生人教育是不可想像的。所以當政府設立的公立學校開始在十九世紀中期出現時,遭到父母和牧師的強烈反對。可是到了二十世紀上半葉,公立學校最終佔了上風,取得了主導地位。如今,傳統的家庭和教會教育曾經存在及其存在的原因已鮮為人知了。雖然當時的公立學校不是基督教學校,但他們能接受基督教,在基督教重大節日期間會舉辦節目慶祝。
  • 辦教會學校合法嗎?
    興辦教會學校是否違背《義務教育法》?校長和教師們有什麼風險?家長們又有什麼風險?  在新疆,有許多清真寺舉辦穆斯林學校。最近,當地防爆警察強攻一間穆斯林學校,引發暴力反抗,當場炸死數名兒童。一份政府文件指出,有阿訇在禮拜中宣稱,「只學文化、不讀經文,將來不能進天堂。導致很多孩子離開公辦教育,轉入地下的穆斯林學校」。  在西藏,也有許多寺廟舉辦宗教教育。
  • 影響教會學校的四個要素
    教會學校事工的興起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適齡孩童的出現,隨著城市家庭教會的復興,教會中的孩子也隨之增多,需要更為全面系統的信仰、美育、知識、技能方面的教育;二是父母教育能力不足,父母在基礎的信仰教育和行為準則教導方面薄弱,也無法給予孩子全面系統的教育,不利於孩子身心靈的全面建立;三是社會教育環境很差,包括社會整體意識導向以及學校的教導模式和內容。
  • 保守的教會學校更適合中國留學生?
    現在我國已經很少聽到教會學校的說法,即便有專門的宗教學院,也是為了定向培養宗教人才,但傳教活動和高等教育在中國的普及一直是難以分解的兩個過程。在19世紀初,教會學校伴隨著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在中國誕生,並對中國當今的教育制度、教育方式、學生管理方式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
  • 美高留學,別小瞧了教會學校!
    在赴美留學讀高中的擇校問題上,每每談及教會學校,很多家長第一反應是,那是什麼學校?那肯定不能和非宗教的公立高中和私立高中相比吧? 別誤會教會學校,也別小瞧教會學校,教會學校可是培養了張愛玲的學校,也是很多中國留學生好評不斷的學校。
  • 獨家策劃 教會學校到底適不適合留學?
    我們的微信ID: liuxuezazhi近日,《留學》雜誌對第28期封面報導《決勝網是冤枉的嗎?》中的8個家庭的情況進行了後續跟進,得知家長們在多次尋求轉學無果後,最終被一所加拿大當地的教會高中接收,所有孩子的學業已經恢復正常。至此,教會學校開始走進我們的視線。本期封面,我們將通過報導呈現和解讀教會學校的真實面貌,或許,它會成為你留學新選擇。
  • 無神論人士上了教會學校
    因為教會學校人數少,所以師生比比公立學校高很多。而且教會學校因為是教會隸屬的,老師們通常都是信徒且普遍很虔誠,對所有學生都非常 nice。一般教會學校校內都很安全(除去地理位置因素),因為整個 community 的人都以教徒為主,例如學生家長。因為學生少,所以校隊選拔一般都能輕鬆通過。與其他教會學校的同學討論過,基本上都是來了就收,不過比賽能不能上場就不一定了。
  • 教會學校與蘇州近代教育的興起(三):東吳大學的誕生
    另一條路線就是上層路徑,針對社會精英階層傳教,這主要是自由派採取的路徑,他們辦報紙、辦學校、辦醫院等事業,通過引介西學一方面改變中國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證明基督教的優越性。把這兩種路徑放進整個中國近代歷史中去看,無疑他們都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但是論到影響,還是要數上層路線對中國帶來的改變深遠。
  • 美國教會學校小科普
    這些學校的命名有什麼意義嗎?是只有信仰基督教或者天主教的學生才有資格就讀嗎?美國是一個宗教大國,約77%的美國人有著各種各樣的信仰,而其中基督教徒佔了絕大多數,大約為70%。教會,作為美國人社交生活的一大主導,滲透到了大家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教育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一塊。教會學校在性質上屬於私立學校,即由教會或者宗教團體出資建立,而非靠政府即納稅人的資金。
  • 在家教育面臨的種種危機,該怎麼解決呢?
    下面是丈夫與我談論的一些在家教育危機和解決建議,我們整理出來,供同路人以參考,與大家共勉。危機一:把學校搬回家現象:父母們憑著自己多年學校教育的經歷,把學校教育的形式和內容搬回家,填鴨式的教學,期望孩子成為樣樣精通的知識達人。
  • 關於教會學校不得不說的5件事
    這是因為美國人80%有自己的信仰。所以去美國讀高中一定得了解美國的宗教背景高中是啥情況。下面的介紹或許可以讓大家增進對宗教高中的進一步了解。對於大多數沒有宗教信仰的國人來說,教會學校充滿了濃厚的神秘色彩。教會學校的學生必須入教嗎?課程設置是否也會不一樣?教會學校是美國私立學校中的一個巨大群體,因此其在美國教育上的作用不可小覷。
  • 還是早點教會孩子學遊泳吧!
    從重日慶8名小學生溺水事件,談學遊泳的重要性和父母如何做好夏日遊泳安全教育。(1)靠江河邊生活的農村孩子,必須儘早學會遊泳。都說淺水淹死人,淹死的都是會遊泳的,但是沒人說不會遊泳的落水基本是百分百淹死的。俗話說,常在河邊走,那有不溼鞋。所以在江河邊生活的人,不會遊泳是不行的。
  • 太平洋路德教會神學院到底是一所怎樣的學校?
    位於加州伯克利的太平洋路德教會神學院是福音路德教會在美國(ELCA)的附屬學校,是神學研究學校聯盟(GTU)的會員之一 。太平洋路德教會神學院成立於1950年,1952年招收了第一批學生,是美國路德教會在美國的第一個成立的神學院。作為美國路德教會在每個的八個培訓教育機構之一的太平洋路德學院在1910年至1934年之間曾多次搬遷,最初坐落於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然後在西雅圖,華盛頓。
  • 美國留學的你不可不知道的K-12教育及學校類型!
    K-12是一個教育體系嗎?還是一個學制?K-12 這個名詞多用於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是幼兒園、小學、中學教育結合在一起的一個統稱詞彙。私立學校又分為一下幾種:A. 教會學校由於公立學校不能傳教,教會學校成為私立學校中最常見的一種。
  • 《紐約時報》:美國教會學校裡的中國富家子弟
    留學美高的中國學生越來越多,可選學校種類也從之前較單一的私立寄宿學校擴展到走讀學校、教會高中。對於中國學生而言,教會學校顯得相對神秘,但隨著中國學生增多,教會學校也在逐漸適應中國學生的文化。《紐約時報》最近發布文章,探訪了一些在美國教會高中讀書的中國學生及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