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切地說,我是從06年開始有辦學的想法的。那時,在北京有一個機構叫LDI,他們有一個弟兄叫範思樂,他最早有這樣一個想法,因為他們在國內開了很多的國際學校,成都、青島、瀋陽、天津……他們也希望中國的基督徒能有自己的子弟學校,所以就把我們叫到他們的辦公室,當時我們教會去了20多人,然後就聽他談到了一些基督教教育的理念。從那個時候開始這個事情就一直放在我心上了,但是沒有那麼清晰,不知道該怎麼做,也覺得這不是我們的事,應該是人家的事。但是後來他們就又開始推動,還有全國性的教師培訓大會,第一期的時候他們請我去做講員。老實說我不懂得基督教教育,我只是教會的牧者,從牧者的角度所以我就跟他們分享了申命記6:4-9,那時聽了別人講的,我自己也講了。後來是晨星學校開始了,晨星學校開始的時候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孩子都是我們教會的,所以這也和當時我在教會對他們的鼓勵是分不開的吧,父母都願意把孩子送過去。晨星學校創辦的前提是有資金注入,然後也有熱心的基督徒願意做,而且老師們基本上都是基督徒。所以基本上我覺得那個時候,大家對教學理念、基督教教育到底是什麼,都不是很清晰。但那個時候神已經把這個負擔放在我心裡頭。我一下子就想到,我剛信主的時候只有兩個願望,一個是讓我女兒受洗,還有就是如果有教會學校,我一定把我女兒送到教會學校去。這就是我當時的想法:我自己有孩子,我一邊學習,也開始推動並且參與基督教教育。也就是在所以那個時候就開始為我們的教會學校禱告了,直到五年以後我們才有了自己的學校。
我們從06年就開始為學校的建立禱告,當我們一禱告的時候就有很多我們教會的基督徒,他們開始學習基督教教育和參與基督教教育的服侍。他們很積極的去投入這件事,還自己組織起了群體禱告會、自發的禱告團隊。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看見是神自己呼召出人來,神也預備人和環境。所以後來就是到了11年的5月份我們整個學校的理事會才成立了,理事會成立以後基本上就定下日期,我們是9月份開學,然後我們在整個學校的教學理念、辦學方向、教育的水準,還有課程標準上都做了一些設置。7月份就開始招聘老師,進行了兩個月的培訓。這些第一批招來的老師基本上都是在不同的地方從事過基督教教育的。這一切預備好了9月份就開學了。老師這樣預備好以後就準備開學了。
一、由教會主導的基督教教育
基督教學校一定得由教會來辦學。一開始有了開展教育的想法時,我想如果有熱心的基督徒願意做,這是最好了,教會可以省去很多麻煩,省去很多的投入,如果他願意做,我們就鼓勵家長把孩子送過去就好了。但是後來我才發現這個想法是錯誤的,這個想法完全是教會想推卸責任,這是我後來的想法。我覺得教育責任不是在「你」,不是在「他」,而是在「我們」。為什麼呢?
第一個是對神的忠心。如果我們忠實於聖經,其實神的話寫得很清楚,他看重我們把信仰傳給我們的下一代,所以這是對神的忠心。我自己的孩子已經大了,所以從我自己的角度來講,我不做也沒有問題,專心牧會就是我的本分,可能結束了一生神也不會太追究我。但是我覺得神不斷地把這些託付、負擔、責任放在我裡面,因為我看到這些孩子的時候就覺得他們是我自己的孩子,看到這些孩子的時候心裏面也著急,就是如果我們失去了他們這一代,他們被魔鬼撒旦擄了去,那我們在這個社會上實際是很沒有見證,教會的存亡都是個問題,歐洲教會的沒落不就是失去了下一代嗎。所以說,用神的話教育孩子們、培養他們成長是教會的責任,而且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同時,教會辦學相比個人或機構辦學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一個是屬靈上的,如果一個學校要建起來的話應該有根基,而教會是有根基的,教會的根基是什麼呢?教會是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耶穌基督自己為房角石。就像一個建築物搭起來,根基是看不見的,但是這個根基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所以教會是以使徒和先知為根基的,這根基就是神的話。那我們建立學校也一樣,建立學校如果跟著世界跑,或者說我們想跟世界去接軌,效法這個世界上的人,要走這種升學路線,要考大學,要出人頭地,要做人上人等等,那我們如果跟著他們的話,這個就是沒有根基的。而教會所以這個學校一定要有根基,這個是很重要的。這個根基打好的話你再往上建多高都不會塌掉。
縱觀兩千年教會歷史,我們會看到很多的教會學校,包括現在香港遍地都能夠看到教會學校,但是我發現他們的根基跑了,我發現他們根基跑了是因為脫離了教會,所以外面看著是基督教學校,但是根基已經完全跑掉了。因此,教會學校非常重要的是要把根基建造在神的話語上。
我舉個例子:我女兒去的那個美國的基督教學校,當我女兒在的時候非常好,但是後來中國孩子去得多了,而且美國經濟又不好,教會已無力再支撐學校的發展而從董事會退出。而且教會脫離了對他們的控制,所以學校現在變化就很大。以前教會的牧師是他們的校長、校牧,現在整個學校是完全脫離了教會,外表還是寫著說是基督教學校,但是實際上已經脫離了。教會也不在董事會裡頭,而且牧師也不在裡頭。所以這個學校完全就變成了一所私立學校,追求的就是升學率,有多少學生升到了名校。
除了根基這個方面,還有就是資源上的支持,人力、財力、物力等,這個是非常好的。因為要辦學的話,你看國家的公立學校有納稅人的錢,有教育的經費,是國家撥款,那我們是自己的學校,我們靠什麼撥款?而且很明顯的是,教會裡面的弟兄姐妹貧富差異也是很大的,我們不是要辦一個貴族學校,也不是要辦一個優質學校,而把一些貧窮家庭的孩子排斥在外,不是這樣的。我們要辦的是教會學校,所以教會學校裡面就是貧窮的孩子也要送進來,這個是需要教會投入很大資金支持的。
總的來說,我們確定一定是要教會辦學,這個是真正的基督教教育,這是我們的核心理念。因為談起「基督教教育」這個話題來是很廣泛的,在美國叫Christian Education,神學院裡專門有這一課,但是這個課他們只是指在主日學的。所以當我們拿到我們這邊來談基督教教育時,其實中國人對這個概念還是完全模糊的。從06年一直到現在,我發現中國搞所謂基督教教育的很多,比如說幾個家長在一起辦了home school,於是成立一個聯盟。他們不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進公立學校被汙染,所以他們就聚在一起說「我們自己來吧」。更多的時間是自己在家帶,而且這些父母基本上是有信仰的,這是一類。另外一部分是有一些老師,他們一開始成立了幼兒園,幼兒園也是三四個父母開始的,這樣他們就會聘一些老師進來,聘老師的話當然是請基督徒,但是找進來的都不是很有經驗,因為大家都在起步階段,所以這個中間來來往往就會有很多的問題出來,比如大家的異象不一致,中途會有來來走走的現象。第三就是近年來出現的ACE,這個是在整個基督教教育圈子裡面發展非常迅猛的,ACE是美南浸信會的,專門為宣教士的孩子準備的課程,就是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一旦他們能把高中的課程讀完,然後考美國的SAT,他們可以進到美南浸信會的大學裡,他們承認ACE的學分歷。如果跟美國接軌的話,美國在這方面是很成熟的,homeschool一切的家庭教育他們都接受,只要你最後通過一個統一標準SAT,他們就可以接受你,所以ACE是這樣的一個,進來的老師基本上也都是美南浸信會的白人老師。他們在中國推動,然後很多的家庭教會的帶領者也接受了這個東西,蓬勃開展起來,基本上他們是培養孩子自學,反覆練習,大家也認為這是基督教教育。
還有就是有一些宣教士進來,他們對中國基督徒父母的子女教育很有負擔,但他們也沒有什麼體系,他們就知道「我們要聚到一起,我們要把這個小孩子帶到主的面前」,他們這個也稱作基督教教育。所以這樣的基督教教育基本上就是泛基督教教育,因為他也會使用聖經,也會講聖經,老師是基督徒。但是從我自己的理解,我覺得基督教教育,應該是教會來完成的,是教會義不容辭的責任,不是這種個人發起的性質,而是教會佔主導、教會參與的這種教育,這個叫基督教教育。而且基督教教育最核心的理念是要把孩子培養成門徒。這和馬太福音28:19-20是一致的,「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做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向萬民,不僅僅是向我們周圍的人傳福音,同樣重要的是向我們家裡面我們最親的人。上帝賜給我們的產業我們應當格外看為寶貴,他就生在恩約家庭神的家裡面,要把這些寶貝帶領成為門徒,這個是基督教教育的核心理念。所以我們的校訓是「用聖經改變生命,以生命榮耀上帝」。威斯敏斯特小要理問答的第一問就是人生的目的是什麼,答案是榮耀神,並以神為樂,這形成了我們整個的教育理念,一個由是教會主導,把一個孩子培養成為門徒,使他們榮耀神。我覺得這是基督教教育最根本的東西。
今天很多的時候,我們搞基督教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想把孩子送出國,但是,如果今天我們教會開了學校,我們也是說「以後我們的孩子大了我要把他送出國」,這個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因為我們現在在中國本土培養的是我們中國的孩子,而且是以後中國的基督門徒。我的意思不是說以後培養的孩子都不出去,不是指這個。但是我覺得今天好多搞基督教教育的人,他們的目標是把孩子送出國,包括ACE和homeschool,我們不是這樣的,我們是培養耶穌基督的門徒。所以我們需要在家長當中去傳遞這些,我們需要有一個很清楚的方向和目標,家長也知道他們把孩子送來意味著什麼。我們的差別是什麼呢?這是教會主導的,而且是教會、學校和父母一起來教育我們的孩子,而不是說父母把孩子送來以後就是學校的事了,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需要督促父母的信仰,他們要給孩子做榜樣,而不是說在家裡面一個樣出來又是一個樣。父母在教會的生活,禮拜天他們來教會敬拜,孩子們都來看:你們的敬拜,你們的奉獻,回到家他們仍然這樣生活,所以這是有一貫性的,而且我們也這樣教育孩子。從這個角度來說,將孩子培養成為門徒的這樣一種教育,是由教會、學校以及父母一起來完成的。
二、教會與學校的關係
基督教教育應當由教會來主導,教會參與其中。但從體制上來說,我們建立的學校(香草山學堂)並不算是教會的一個事工部門,而是獨立運行的。教會對學校只有屬靈的權柄和奉獻的責任,教會不能直接介入學校的管理。因為她是教會學校,她需要專業化的管理。所以在整個隸屬關係上,它是屬於教會的;但同時在行政上,它又是一個獨立的機構。
我是這個學校理事會的理事長,也是學校的校牧,同時我也是教會的牧師,所以我跟校長的分工很明確。教學行政都是他負責,我不會過問。但是他有責任向理事會匯報,同時在理事會也不是我一個人來決定,而是有一群理事,所以我們需要開會討論,這樣教會就沒有機會來插手學校管理的事情。不是說教會哪個人或者哪個長老、傳道人都可以出來過問學校的事,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此學校的事務就混亂了。除了我以外,我們教會還有一個傳道人(安溪),是由教會委派,進入理事會裡面的,其他的那幾個理事有我們教會的,也有其他教會的,但是他們都是對基督教教育理念很清晰的一群人,這樣在一起才能同心,而不會產生分歧。
在建立教會和學校的連接方面,我們可以在屬靈的根基方面來提供幫助和把握,也可以把學校的需要反饋給教會。這樣,教會能夠把握學校的屬靈根基,而同時也可以關心和支持學校。對於學校來說,學校會有安全感,因為:教會在,學校就在。教會是神的,而學校是與教會共存亡的,除非我們教會沒了,那這學校也就沒了。在兩千年教會歷史中我們發現教會是耶穌基督的,教會是不可能滅亡的,教會可能會有一些外在的形式上的改變,但是教會不可能滅亡,所以學校會有安全感。
同時,我發現在北京從事基督教教育的,很多時候會進行不下去,為什麼呢?分析其原因,發現有兩個方面:一是老師流失了,二是資金不足。老師的流失是因為凝聚力不夠,資金的不足則是一定程度上找不到資金支持,就慢慢進行不下去了。但是如果有教會這強大的後盾,學會則會很安全。老師們也不用擔心資金周轉的問題,所以老師們都很凝聚。
對於教會來說,教會也得到了很多好處。不少父母生了二胎但沒有戶口,有了教會學校,他們不會擔心孩子沒有學上,弟兄姊妹在子女教育上也得到了幫助。並且我們也有家長課堂,家長課堂是向全教會開放的,他們在這裡可以學到很多對孩子教育的真理。同時,我們發現當把孩子送到學堂之後,父母跟著也開始改變了,所以對他們的信仰也是一個督促。
家長要把孩子送進來的時候,我們要考核他的信仰。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把孩子送進來的,我們必須要對父母的信仰進行考核,否則沒有辦法完成這個基督教教育。因為在學校講的是一套,到家裡又是另一套,這不是基督教教育。所以,我們相信願意把孩子送進來的這些父母,都是願意培養孩子成為門徒的,但是他們的信仰還是有差異的。另一方面,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孩子有一些問題,就會想到可能這是在家裡面父母帶他出現的問題,所以到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有針對性地來應對,老師也會跟父母談,有的時候談不通就需要我來出面談了。自從開辦教會學校以來,我們發現孩子變化很大,父母的變化也很大,而且父母來的時候他們也會說「我們的孩子變了」,他們也很喜歡這個學校。作為校牧,我在牧養孩子們的同時,也要牧養老師,還能牧養家長,因為家長本身(多半)就是我們的會員。
當我們最開始有了辦學的負擔時,我先是支持方黎,由他負責。我先跟他談,他願意承擔,那他就基本上安排步驟,做計劃,根據他寫的計劃,我看在這個過程中哪部分是我該做的。之後就是成立理事會,成立理事會之後我需要想如何去呼召人出來。而招聘老師、培訓老師,這是方黎需要做的。另外,我要做的還有去幫著找資金,幫著協調場所。
資金是一個重要問題。因為當學校人數漸漸增多的時候,資金需要量其實是很大的。作為教會來講也不應該有這樣的應許,說學校一切的缺口都由我們來負擔。如果這樣時間久了,就會影響很多肢體,他們會軟弱,甚至他們就不奉獻了。他們可能會認為我自己沒孩子,為什麼你們把錢都用在孩子身上,他們會認為有孩子的家長佔了大便宜,教會的存在完全就是為學校存在的。我們不是這樣做,我們不能因著學校的緣故而把我們的教會事工給破壞了,教會的事工還是要正常的,所以我們更多的是呼召弟兄姊妹奉獻。我們每年會有一次感恩聚會,感恩聚會時,我們會把我們學堂一年要做的事情和我們的缺口報告給大家。
在香草山學堂剛開始建立的時候,我在其中投入的時間是多了一些,一旦她正常運轉起來了,我就不能去得太頻繁,否則會使他們更多地依賴我。所以我現在基本上就是禮拜三帶著孩子們禮拜,我們有一個大的聯合禮拜,我要去講道;還有就是禮拜五下午我帶著老師門訓。平時如果老師有一些問題,我就跟他們有陪談、輔導,但我不會天天都在學堂那兒。
現在,在學校和教會的關係中,教會投入的人更多了,奉獻的人也更多了。有在資金上支持的,也有在義工上支持的,並且很多人開始關心這些孩子們的教育問題。
此外,如果其他教會也在辦學校,我們教會的牧者也會積極地幫助和參與。不是袖手旁觀,也不只是嘴上說「你們搞吧!我支持」,更多的是非常實際性的委身。我們香草山學堂已經幫助了差不多五六所學校了,像北京活水的、石家莊的、南寧的、鄭州的、徐州的、濟南的、泰安的,還有淄博的學校。
我們幫助他們來推動學校建設,並且幫他們訓練老師,他們也把老師送到我們這來實習。如果經濟上有問題,我們在經濟上也提供幫助。一方面我們會呼召奉獻,奉獻不夠的我們要適當幫助。比如鄭州的學校有一次開不出支來,那時候我們也是在極窮之間,但我們有的,我們當時就拿出來給他們;南寧的學校我們也幫助過他們兩三萬塊錢,因為他們一開始沒有啟動資金;還有的地方缺培訓老師的錢,這些我們在培訓的時候都免掉了。
而且現在更重要的是,我們開始著手建立整個基督教教會學校聯盟了,我們學校做統一的課程標準,建立我們自己的認證體系。這個認證體系可以更好地貫徹理念,也能夠在教學的時候有個規範。這個進展得差不多了,今年或者明年基本上能夠成型。
三、困難與感恩
我們在開始辦學以後,也遇到相當多的困難。但感謝神,在這麼多困難當中他一直保守,使我們走過來,直到今天。開始的困難大多都是父母的一些觀念問題。大家最擔心的就是孩子以後沒學上了能不能進到公立學校?能不能考國內大學?我們的教育水準能不能達到那個標準?我們能不能接軌?孩子長大以後生存的問題如何?還有就是這些孩子,如果我們一直把他們放到基督教教育裡面,他們長大了會不會太單純?他們到了社會上以後有能力去適應這個社會嗎?還有就是資金方面和孩子以後的去向問題。還有就是為什麼是由教會辦?因為教會內部也有問題。大家會想教會的功能是這個嗎?教會不就是大家一起聚集講福音、傳福音嗎?那為什麼教會裡面要辦學校?沒有孩子的父母或者孩子已經大了的父母,他們對這個就不是很積極。我覺得在這一點上可以看到基督徒的自私,信了主還是在關注自己,還是沒有打開國度的眼睛。
所以,自11年5月份理事會成立之後,我們開了幾次推動大會,寫了一些文章,陳明基督教教育的理念,而且有幾次推動的時候這些父母都會提到這些問題。還有的人說,你(高真)小的時候也沒有上過基督教學校,不是也當了牧師了嗎?他們這些觀念會呈現出來,我們也在一期的福音月訊上專門針對這個做了一些回應。然後我們把這些問題基本上做出歸類,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1)教會辦學是我們不能推卻的責任。如果我們把辦學放在社會服事的角度上也是可以考量的,因為扶危濟困、助學、幫助社會的孤寡——這些都是教會的責任。
但我也特別要強調的是,不要把基督教教育和扶貧混淆,教育不是扶貧。還有就是不要把基督教教育和愛混淆了。比如說我們愛所有人,那所有人都應該來學習,或者說教會裡有貧窮的孩子,也鼓勵他們來上學,但不是說教育就是扶貧,這個不要混淆了。這幾個要弄混淆的話,就屬於界限不清了,我們必須要承認我們的有限性和我們要做的目標是什麼,不是說我們做的這個基督教教育就意味著我們所有的事情都能做,那個是人的驕傲。扶危濟困就是哪裡有困難了,哪裡遭災了,教會要出面。你周圍有孤寡老人了那也是教會需要負責的,這是教會的社會責任,並且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就我們自己教會來講,我們這些小孩子,更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了,因為這和我們整個神學是有關係的。如果你的神學是說,他們長大以後由他們自己選擇信仰,那我們就不用教導他們了。但是我們整個的神學體系是說這個孩子生在了我們基督徒家庭裡面,他就是我們聖約家庭的一員,他是在這個約裡面的。所以這個家裡面有一個人蒙了上帝的恩典,上帝的恩典實際上就已經普遍地臨到這個家了。在這裡,我們就要思考,小孩子我們要從小帶他,我覺得比受嬰兒洗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怎樣教育他。有的教會單單強調嬰兒洗禮,但不是說受了嬰兒洗就進了保險箱了,不是這樣的。還有比受嬰兒洗更重要的,就是怎樣教育他長大成人,讓他成為敬畏神的人。再者,如果我們把孩子交給外邦人,交給我們不信任的人教,那我們不信任的人會教他們什麼呢?可能就是欺騙、說謊,就等於我們把自己的孩子拱手讓出去了。關於我從小沒有上過教會學校卻做了牧師,這是神的憐憫。但是現在我們知道了聖經,學會了真理,我們領了教、學了道,但是我們不去行,這是為什麼呢?現在我們知道了,我們就去做,這是上帝的祝福,我們要分清楚。
目前學校有30多個老師,80多個孩子,而且現在也有很多外教會的弟兄姐妹也願意把孩子送進來。但我們接收外教會弟兄姐妹的孩子是有一些原則限制的。第一優先考慮是我們教會自己的孩子,第二是我們團契的,第三是一定要跟我們信仰背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那我們就不會收。
(2)關於公立學校和接軌的問題。有的父母說我們要把孩子送到公立學校,我們要讓他們傳福音。那我就問這些父母,你們自己傳了多少福音?你們不傳福音卻把孩子推出去讓孩子傳福音,他們沒到那個程度呢,對不對?我們的孩子現在需要去保護他,需要建立他,需要打生命根基。再有就是接軌的問題,就是大家太想和社會接軌了。我們也期待中國的教育有改革,其實我覺得今天走過來,我們一直在等待著中國的教育改革,但我們是被動的,我們現在不再等了。2012年的時候就發現好多優秀的學生被港大錄取了,他們不去清華、北大,這些學校現在已經開始出擊了,他們在從中國大陸挖走人才。我們的孩子們長大以後要跟他們接軌嗎?我覺得不是我們去接軌他們,而是他們接軌不上我們,那個程度差太多了。比如說,我們的孩子在初中的時候基本上是他的整個世界觀形成的一個時期,而他的人生方向也開始明確,這個時候在公立學校裡面不會管這些。但是在他這個世界觀形成,在他人生方向逐漸形成的過程中,我們的老師們會給他們一些指導性的東西。他們上高中的時候是針對性的學習,我們要求我們的孩子在高中畢業的時候至少要會六國語言,這些語言是和聖經有關,是和宣教有關,而不是說學了這些就成了我驕傲的地方。所以你想想我們怎麼跟他們接軌?沒有辦法接,所以我們這些孩子畢業以後,從這個學校出去的,我們的期待是他們愛學習,因為他們知道學習的目標是什麼,而且他會學習,他的自學能力很強,只有愛學習才會學習。現在這些公立學校是壓制人的思維,實際上是大多數人在陪少數人在玩。所以很多的學校都是一個班四五十的孩子,尖子生只有一兩個,而這些尖子生是老師看好的,要往北大和清華送的。但那些其他的孩子呢?就完全是被忽略的對象,但是在我們學校裡面我們會發現每一個孩子的不同,根據他的特點和他的恩賜,在他的專業上我們如何培養他。
(3)資金的困難。如果大家有認同,奉獻是沒有問題的,他不認同的時候奉獻是最難的。所以我們經過了從不認同到認同的階段。不認同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我們鼓勵奉獻,他們開始也是願意奉獻支持,但是他們自己對這個不是很清楚,直到三個月以後學校開始了,那個時候我們再推動學校,就有人主動地奉獻支持。
同工們一開始也不是很積極,但是後來他們自己都有孩子了,就開始轉變。還有就是到今年,我們教會開始拿錢支持,從教會每月的月定例奉獻中我們拿出來一部分支持這個學校。
(4)師資方面的籌備。這算是在開始的時候比較充足的方面了。老師的預備,老師的培訓,老師在屬靈上的、神學上的預備……我們那個時候不光是在專業上培訓他們,也在神學上裝備他們(包括現在我還在每周五帶他們門徒訓練,學習《基督教要義》)。老師們自我開發能力都很強,他們每天下午都會有頭腦風暴,孩子們在睡覺時,他們就會在一起聚集。早晨老師們一起靈修,中午是頭腦風暴,晚上是打掃衛生,然後一起總結。
我們非常看重老師的預備,這個特別重要。因為大家異象要一致,這個異象的根基是我們的神學,所以我們的老師進來之前要先跟我見面。如果他的靈性上通不過的話我們是不會聘用他的,就是他的專業能力再好我們也不會聘用。有一個人來應聘,他是鋼琴專業,名牌學校畢業的,但是我跟他談起他的信仰的時候,我發現他在信仰上沒有追求,他說他現在要開始追求,但是我覺得我們需要等,所以沒有聘用他。
我也非常看重老師的靈性,如果我長時間不去,就根本不了解老師的情況,因為現在差不多一半以上的老師不是我們教會的,我需要更多地和他們在一起,關心他們,鼓勵他們,也了解他們在教會的情況,他們的服事。
(5)場地問題。學校和教會交叉的地方多了也會出現問題。小孩子用的空間是相對獨立的,而且衛生標準要求非常高。但是教會人員流動性很大,他們禮拜天聚完會之後,禮拜一早晨老師來了要花很多時間打掃,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寫一些備忘提醒。教會裡面應該有教會要承擔的部分,學校也有要給我們提供的部分。一些交叉的地方會給我們帶來矛盾,要提前做一些處理準備。場地方面教會一直投入了很多支持,就是不斷地把教會敬拜的地方讓出來,往後退,一開始是這樣的。弟兄姐妹並沒有說什麼。
其實我們所需用的一切,神都預備了。當我們剛開始的時候還是敬拜在哪裡,學校也在那裡,但敬拜和學校在一起的時候肯定有很多交叉的地方,確實不方便。但是神後來給預備了更大的地方,而且我覺得當我們這個路子走對了、方向正確的時候,神的預備都是非常豐富的,我們教會現在使用的這個新場地都不用花錢。
(6)家長跟學校之間的衝突。有的時候家長會跟學校有衝突,我也聽到過一些。基本上遇到這些衝突的時候我都先讓他們自己解決。有的時候是因為老師的問題,有的時候是因為家長的問題,有的時候是因為學生的問題,這兩年這種情況都時有發生,但是都沒有到需要我出面解決的程度。
(7)跟社區的關係。這是學校有時會遇到的問題。因為有的學校是在居民樓裡面,會影響到鄰居的休息,這個是需要做很多的隔音處理,這方面沒有發生過什麼衝突。我們遇見衝突的部分是在小花園裡面,我們帶著孩子去小花園,有一些晨練的老人們會說這是他們的地盤,是他們自己開發的,就不讓我們去。但是沒關係,我們自己換就好了。我們自己也在積極地開發體育場,因為小孩子戶外活動越多越好。
(8)面對國家法律的問題。這是父母們常關心的問題,其實很多時候他們會擔心,因為政府作為權力機關他們不一定按規則出牌,他們會用一些強制性的手段或者別的方式。甚至現在我們的教會,在政府看來也算是非法的,這些都是存在的問題。但是這不意味著政府不承認我們,我們的教會就不辦了。所以這個問題又回到開始,就是學校一定跟著教會,這個是面對法律時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如果他們承認我們的信仰,那也應該承認我們自己要教育孩子,這個是包含在信仰自由這個範疇裡的。感謝神的是,我們在這方面只遇到過一兩次困難,但是他們沒有正面跟我們衝突,基本上只是過問一下。
雖然有著這許多方面的困難,但作為教會的主任牧師,同時在學校也擔當理事長,並且擔當校牧,當我參與其中的時候,得到許多的安慰和喜樂,也有很多值得感恩的地方。
(1)來自孩子們方面的感恩。開辦教會學校,我覺得這樣參與的意義還在於:這是教會應該做的事情,而我作為牧師來講應該是責無旁貸的。而且以後我會看到這些孩子們長大,他們成了牧師,成了傳道人,成了宣教士,這就是我們極大的安慰。
禮拜三的敬拜,那是我必須要去的,我很喜歡跟孩子們講道,他們的回應比大人還好,就是你提問題他們肯定回答,對不對他們不管。那麼我去參加禮拜,我從小就給孩子們一些在敬拜上的指導,因為活著就是為了敬拜神,我們的生活就是敬拜,我們在教會裡面的共同的敬拜也是敬拜。所以小孩子們從小就開始操練奉獻,而且把奉獻的錢也給其他的學校。
最讓我感恩的就是,我一到學堂孩子們就往我身上撲,他們對牧師沒有那種很神秘的印象,他們跟我的關係非常的親,所以我覺得這個非常值得感恩。這說明,他們從小就開始對信仰有一些理解。如果對信仰沒有理解的話他們會認為牧師是很可怕的,很嚴厲的,很不好接觸的。因為這個人是一個神職人員,所以就應該是很嚴肅的——這是傳統的觀念。但是這些小孩子們見到我沒有任何的懼怕,他們跟我很親,這就說明他們從小在心中就打破了這個傳統觀念中對神職人員的理解,這個非常能幫助他們建立他們的信仰。
還有一個感恩的地方是孩子們的收穫,他們背了很多聖經的經文,而且他們對聖經有全面的了解,對救恩的認識開始清晰。孩子們在家能孝敬父母,能夠幫父母做事情,而且能夠判斷父母做的對還是不對。有的時候父母教的不對,他們會說這個不對,說香草山是怎樣教的。父母好像也找到了一個法寶,當他們要讓孩子幹什麼事的時候,他們會說「香草山是怎麼教的來著?」孩子們的任性減少了。一開始孩子們來的時候,因為父母帶給他們很多不好的習慣,要什麼東西不給他們,他們就拼命地要,得不到他們就很生氣。有的時候他們想要控制父母,用類似不吃飯等辦法,總之很多不良習慣。但是來香草山以後這些壞習慣就慢慢地減少了。
(2)還有就是這個老師的團隊很有凝聚力,雖然有的時候會有矛盾,但是他們自己會解決,很容易就能解決,我想這是因為大家都是心裡有神的人,能從聖經的角度去看任何事情。
(3)另一個感恩的地方就是,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對基督教教育有領受,有認同,而且願意參與。我覺得現在這是很感恩的。我們不再孤獨了。
三、總結與展望
我真的盼望基督教教育在全國遍地開花,凡是有教會的地方,我們就應該辦學,我們自己要教育自己的孩子,這些孩子是中國教會的未來。我們的教會從改革開放以後已經走過了三十年,在這三十年中我們基本上是在教會內部下功夫(除了傳福音以外),有一些教會有一些對外的服事,但是對社會沒有構成極大的影響力,但是能真正地對社會構成影響力,我覺得應該是在他們這一代,他們不願意與世界為伍,不願意沾染世俗,願意過聖潔的生活,所以從小訓練這些孩子,長大以後他們就會敬虔愛主,他們周圍的人看到他們的時候也會覺得這個群體是不一樣的。他們能活出被福音所改變的人生。
至於福音教會的香草山學堂,我們以後應該有自己的大學,初中、高中、大學都要健全起來,所以我們要一年一年地走,不用著急,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不要被成功神學的東西誤導了,成功神學就是想馬上見果效。所以,一天見果效的叫小時工,一個月見果效的叫僱員,一年見果效的叫CEO,十年見果效的是學校。這個是很不一樣的,我們反對那種不要過程只要結果的,我們看重的是這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