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 | 星教師(ID:new_jiaoshi)
作者 | 星寶
一個班級,幾十個家長,形形色色,學歷、職業、人品、對孩子學習的重視程度都不一樣,很多時候,班主任與家長之間的誤會,往往是大家從各自的立場出發而造成的。
所以,溝通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情而異,面對各不相同的家長,更需要不同的溝通技巧策略。
新學期開學,這份家長溝通手冊送給大家。
不同類型的家長,溝通的策略也應不同
1.與護犢型家長溝通
案例1:
一天中午,我正在教室裡改作業,錦錦媽媽站在門外招呼我。我趕忙走出來問她有什麼事?原來,昨天放學回家後,錦錦媽媽發現孩子的外套不見了,問過錦錦後得知,外套被班上的岸岸、諾諾等幾個孩子扔到垃圾桶裡去了。我聽後很吃驚,連忙把那幾個孩子叫出來詢問事情的緣由。孩子們雖然都承認曾把錦錦的衣服扔來扔去,但對扔衣服的理由都表示想不起來了。所以我覺得這只是孩子們之間的打鬧行為,只是他們不知道開玩笑也會傷到人。
我認為,這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機,可以在班級開展一次德育活動。因此,當著錦錦媽媽的面,我沒有怎麼批評那幾個孩子,只是告訴他們「下午都好好想想,自己做得對不對」。而對錦錦媽媽,我除了勸慰,還向她承諾,會在當天下午開班會的時候教育孩子們以後不再做類似的事。
在我看來,我對這件事的處理方式是積極妥當的。然而下午放學時,錦錦媽媽和錦錦姨媽一起攔住了岸岸、諾諾等幾個剛走出教室的孩子,質問孩子們扔衣服的理由。當我趕到教室時,幾個媽媽家長正吵得不可開交。
晚上,我仔細回顧了這件事的始末,分析了儘管中午我已經給錦錦媽媽明確答覆,下午她仍舊和家人一起來學校找學生質問事情的經過。我想,大概是中午她們看到我對那幾個犯了錯的孩子處理得似乎有些輕描淡寫,而下午的主題班會又沒有親眼看到,所以對我缺乏信任。
對策:在共情的基礎上共鳴和共理
面對護犢心切的媽媽家長,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在共情的基礎上共鳴。媽媽家長雖然關注點比較細,但同樣具有女性善接受、易動情的特點。比如,我們可以對弱勢孩子多一些憐愛之情,對內向的學生多一些寬容之情,對留守兒童多一些關注之情。這種共情心理能引發共鳴,只有家長們相信我們能像她們一樣愛孩子時,才能夠相互信任,相互理解。
第二,在共鳴的基礎上共理。面對「雙獨相遇」的媽媽家長們,我們要告訴她們換位思考的重要性,要跳出固有的自我,理性地看待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
第三,反思自我。教師因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做出不公平之舉,導致媽媽家長出現護犢行為時,班主任應該當好調解員,同時提醒自己或相關教師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反省日常的言行、思想是否有失偏頗。
(湖北省黃梅縣第三小學 蔡慶玉)
2.與嘮叨型家長溝通
案例2:
期中考試後我召開了家長會,散會後家長們陸續走了,可還有一位媽媽沒有走,我問道:「大姐,您是哪位學生的家長?」
「我是小哲的家長。這個孩子可是愁死我啦!哲哲在學校表現怎麼樣啊?我看他這次考得可是不好啊!剛才看那麼多家長圍著你,我都不好意思張嘴問你孩子的情況。」還沒等我開口,她接著說:「俺家哲哲小時候學習可好了,模樣長得也好,像個小姑娘似的,鄰居、同事看到了都誇他。他小時候很白,不像現在這麼黑……我離婚後,一個人帶他,後來我又結婚了,哲哲上小學的時候正好聽說東邊新成立的私立學校不錯,我就花錢託人把他送那裡去了……」我仔細地聽著她的描述,尋找我需要的信息。
班主任的時間有限,怎麼和嘮叨型家長打交道?
對策:及時介入和布置書面作業
第一,捕捉信息。在家長給你的眾多信息中及時提取你需要的有用信息,這是班主任必須具備的能力和素質,也是班主任引導、把握話語主動權的關鍵。善於傾聽,發現關鍵問題,才能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否則就是浪費時間。
第二,及時介入,表達自己的觀點。嘮叨型家長的傾訴若沒有實質性內容,老師要在合適的切入點順勢介入,表明自己對家長的理解。如年齡較大些的老師可以說:「我也是做媽媽(爸爸)的人,很理解您的心情。」年輕一些的老師可以說:「我很喜歡×,他就像我的表弟一樣。」這樣,能讓媽媽感覺到「嘮叨」的目的(引起老師對孩子的關注)已經實現。
第三,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班主任和家長交流的時間不長,對孩子的成長經歷了解得不是很全面,即使有豐富的經驗,也很難把過去的問題都理順。解決問題要向前看,找到主要問題並探討如何解決,從而大大提高和家長交流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第四,給這類媽媽布置書面作業。可以給嘮叨型媽媽家長布置簡單、易操作,但需要堅持的書面作業。家長可以充分利用在孩子作業本上簽字的機會,把平時遇到的教育問題、孩子近段時間作業完成情況等寫在籤名本上。老師既可以藉此機會和家長進行常態交流,又可以讓這類媽媽家長通過書面的形式宣洩情感。
(山東省濟南市第三中學 孫玉璽)
3.與祖父母家長溝通
案例3:
小俞是一個靦腆的男生,唯一的缺點就是做事速度猶如烏龜爬,做作業更是如此。原本課堂上應完成的作業,他又不能如期上交,無奈的我只能在放學後留在他身邊耐心指導,希望他能順利完成作業。
正在這時,一位老人走進教室,大聲喊道:「小俞,放學了怎麼還不回家?」孩子似乎被他那氣勢給嚇住了,哽咽地說:「我作業沒完成,還要寫會兒。」我抬起頭看著他:「請問您是?」「我是他爺爺,鈴聲都響過了,這可是增加學生的負擔呀!」他開始向我發難「你不能把我孫子留下來,他還要回家吃飯呢!」「您好,孩子的課堂作業沒能完成,剛才正在訂正。」我平靜地說。
他翻看了小俞的作業,臉色陰轉多雲,開始責罵起孩子來。為了結束這尷尬的局面,我叮囑了小俞幾句,便讓他回去了。
面對這樣的家長,該如何跟他們做溝通交流呢?
對策:站在對方的立場多考慮
首先,認真傾聽是理解的前提。想要建立理解與信任,進而走向溝通與合作,教師就必須從認真傾聽開始。我們要用認真傾聽的方式告訴祖父母家長:我們理解他們的心,同樣關心、愛護他們的孫輩,所以與他們的距離並不遙遠。
其次,真心認同是理解的基礎。我們應該在認真傾聽的過程中積極回應祖父母家長,適時告訴他們,我們理解並尊重他們對孫輩的愛,希望讓他們的孫輩健康成長。
再次,中肯建議是理解的升華。一般情況下,祖父母家長願意聽聽老師的想法和建議。此外,根據我的經驗,班主任對祖父母家長多給予表揚,他們會特別受用,勁頭兒十足。
(江蘇省陽市社渚中心小學 張新華)
4.與強勢型家長溝通
案例4:
小剛是個活潑好動的四年級學生,有一次因為在學校裡犯了錯誤,班主任聯繫小剛做律師的爸爸,要求與其溝通孩子的問題。
沒想到,小剛爸爸見到老師後滿臉不高興,一連串反問了很多問題「老師,你覺得我孩子有問題嗎?很嚴重嗎?你覺得『問題』這個詞可以隨便用在我孩子身上嗎?」
這樣強勢的家長,我們要怎樣溝通呢?
對策:調適自我和正向引導
1.正視感受,強化自我
班主任要與強勢家長相處好,首先要正視自己的不良情緒,主動積極地調整心態。
首先,承認和理解自己的感受——面對強勢對象時有不愉快的體驗是正常的;其次,要認識到這種感受只有通過積極的處理才能超越,消極迴避或否認解決不了問題;再次,積極認識自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目標,堅定自己的價值觀。
班主任如果能夠敞開自己,正視自己的感受,面對強勢家長時也就能夠揮灑自如了。
2.正視差異,心態平和
要與強勢家長好好相處,班主任還要認識到,教師與家長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確實存在差異。
教師看待學生的問題,更多地從全體的角度來看,關注的是公平,是影響;而家長則更多地從個體的角度出發,關注的是自己孩子的發展。
為此,班主任需要突破自我心理局限,把家長對自己的挑戰看成溝通方式的一種。保持相對開放的心態,避免接收到的新信息被個人的原則、道德傾向扭曲,就能夠更為客觀地對待家長的意見。
因為家長強勢,與其交談時,班主任需要考慮得更全面,需要以平等的姿態交流,這會提升我們處理問題的能力,提高我們的交往能力。
(浙江省紹興縣實驗中學 蘇林)
與家長溝通的20句用語
1.您的孩子最近表現很好,如果在以下幾個方面改進一下,孩子的進步就會更大;
2.請家長不要著急,孩子偶爾犯錯是難免的,我們一起來慢慢引導他;
3.您有什麼事情需要老師做嗎?
4.您有特別需要我們幫助的事情嗎?
5.謝謝您的提醒!我查查看,了解清楚了再給您答覆好吧;
6.您有什麼想法,我們可以坐下來談談,都是為了孩子好;
7.孩子之間的問題可以讓他們自己來解決,放心吧他們會成為好朋友的;
8.這孩子太可愛了,老師和小朋友都很喜歡他,繼續加油;
9.謝謝您的理解,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10.很抱歉,孩子受傷了,老師也很心疼,以後我會更關注他;
11.我想這件事該由XX負責,我可以幫你聯繫一下;
12.我們非常欣賞你這樣直言不諱的家長,您的建議我們會考慮的;
13.您的孩子最近經常遲到,我擔心他會錯過許多好的活動,我們一起來幫他好嗎?
14.您的孩子最近沒有來校,老師和同學都很想他,真希望早點見到他;
15.請相信孩子的能力,他會做好的;
16.學校的食譜是營養配餐,為了他的身體健康,我們一起來幫他改掉挑食的習慣,讓他吃飽吃好;
17.您有這樣的心情我很理解,等我們冷靜下來再談好嗎?;
18.近期我們要舉行xx活動,相信有您的參與支持,會使活動更精彩;
19.學校網站內容豐富多彩,歡迎您經常瀏覽,及時溝通;
20.我們向您推薦好的育兒知識讀物,您一定有收穫的,孩子也會受益。
本文轉自 | 星教師,內容略有刪減。
參考資料 |
《做一個家長喜歡的班主任》 班主任之友叢書
《乾貨 | 如何與家長正確溝通?老師一定要知道的方法指南》「一起園丁」微信公號
責任編輯 | 杜潤楠
教育,要用「廣角」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