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據猛獁新聞報導。8月31日晨間,在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農機電家屬院裡,一名12歲的初中生身著校服從自家所在樓的7層(最高層)樓梯間的窗戶縱身跳下,不幸身亡。
事後,媒體聯繫該學生母親。其母情緒低落,聲音沙啞,但還是稱是因為其班主任布置假期額外作業過多,而孩子沒做完無法報名,導致悲劇發生。
家長咬定罪咎教師,在班級群裡破口大罵
該學生家長不僅向媒體控訴了班主任的罪責,而且也在班級群裡痛罵班主任,並列出了之前班主任在群裡發布的暑假作業清單和要求。"就是你多布置這麼多額外作業,就是你逼死了我兒子!……現在我兒子出事了,你不聞不問!你良心會安嗎?!"附近的多位居民也稱是因為假期作業未完成、無法報導而致使男孩選擇輕生。
媒體試圖聯繫該學生生前所就讀的新化縣第十五中學,但該校目前還沒有接通過電話。當日下午,上梅派出所辦公室工作人員告訴媒體,事情正在調查中,目前進展暫時無法透露。
是敷衍了事還是認真對待?教師逼學生學習的千層套路
不論是清明、端午這樣的小假,還是寒假、暑假這種長假期間,學生實際上只在身份上保留著學生的性質,行為已經脫離了學校的控制。
而自古以來,我國的義務教育、高等教育等教育階段都講究連貫性,下學期學生將被授予的知識和上學期的學習內容必然相關聯。這也意味著,若想讓學生不用在尋找過往知識和學習狀態佔用更多的時間,就要令其在假期也保持"學而時習之"。假期作業應運而生。假期作業出現的初衷和目的,並不是強制要求學生不在學校也要超綱學習,而是希望學生不至於在假期過後心猿意馬。
假期作業中的新內容很少,絕大多數內容都是前段時間學習的舉一反三,一般只有開放思路型的題目才會超綱,但也不會是對學生來講完全陌生的內容。長假作業尤其如此。在印刷越來越普及的情況下,有不少出版社會自編假期作業,其中的編排精美、內容豐富有趣的程度不亞於課本和課外書,用盡各種辦法吸引學生完成。
然而這些作業一般僅僅只是各地教育部安排的基礎內容,除此之外學校教師還可能在如讀書、社會實踐等的軟性作業上增加任務,為學生印發更多的題目。這點逐漸讓假期作業的初衷扭曲化和失控化。
由於缺乏具體的標準、規章制度限制,學生假期作業的數量只能由教師控制,沒有上限。學生的學校、社會地位都不及教師,家長也不明情況、不便幹預,作業就被教師所壟斷,很難不夾雜私心,甚至包含有對"表現不好"的學生的懲罰和報復。
2018年由教育部等9個國家級部門印發了《中小學生減負措施》,其中對學生日常學習時間等方面作出規定,然而由於缺乏監管,學校也主要是"人治"的場所,內部關係複雜,改觀並不明顯,在當年的調查中,學生和家長依舊普遍認為學習負擔過重。
對於假期作業,學生和家長應該敷衍了事,還是應該認真對待?為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假期進行適當的學習是毋庸置疑的;但這也需要教師去衡量、換位思考布置的內容和數量的意義,如若沒有意義,倒不如"放虎歸山"。說是"不完成不準報名"應是一種威脅式的勸誡,而不是套在學生頸上的枷鎖。
人的成長不是只用書本上的知識鋪設的
新化學生跳樓事件展現了另一個殘酷的事實:書本上的知識無法讓人形成正確的三觀。
實際上,假期作業也是報名的軟性規定,衡量的是學習態度和狀態,而不是報名的標準,大多數教師也不會對假期作業耿耿於懷。如果學生未完成作業,優秀的教師應更希望學生能主動承擔責任,畢竟這種意識比生硬的知識更可貴、更難以教育。美好的青春年華會難以避免地犯錯,但把自己的生命、父母的心血拿來逃避責任,並不值得。
同時,家長因為並沒有完全親身參與孩子的作業,往往對作業數量沒有客觀認識。這要求家長也要增加在學校-學生中的角色職能,站在學生和老師的角度衡量學習和作業,獲得對作業的正確感受。過於重視、完全不重視假期作業都是家長的錯誤態度。
只有帶著人性,學校、家長、學生三方嚴厲和憐憫並存地設身處地思考,才能讓假期作業發揮其真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