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洪仲清
臺灣臨床心理師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畢業
曾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擔任臨床心理師近7年
專長為協助自我探索與察覺、情緒教育、親子教育、人際及家庭溝通
著有暢銷書:《我想傾聽你》、《給情緒多點時間》
主持人 | 簡簡周
嘉賓 | 洪仲清
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感覺到痛苦。
明明給了孩子很多的愛,也花費了不少心血,可孩子還是一步一步地站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不希望孩子整天沉浸在網絡和遊戲中,但他還是對自己的告誡充耳不聞,他總是在做一些你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想成為孩子最信任的人,可他不管遇到什麼事情,你總是最後一個才知道,甚至就連你想跟他聊聊天,他都會表現出很不耐煩的樣子。
明明在血緣關係上是最親密的人,結果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尤其是隨著孩子的年齡漸長,父母的這種無力感就會越發強烈。
可在另一邊呢,那個看上去叛逆彆扭又不乖的小孩,他就真的快樂嗎?當然不。
這些年,孩子的各種行為問題越來越多,脆弱、暴戾、貪心、缺乏擔當……
問題究竟出在了哪裡呢?
臺灣臨床心理師洪仲清一語道破了答案。在他的新書《我想傾聽你》中有這樣一句話:「父母越懂得面對自己,才越有能力面對孩子。」
當父母感覺自己已經沒有能力面對孩子的時候,那麼,是時候需要換個思路試試了。
在洪仲清看來,親子之間的對抗和隔閡,實際上是溝通失效導致的,親子之間「愛的存款」餘額不足甚至是欠費了。
真正出問題的,不僅僅是父母,更不單純是孩子,而是「親子關係」這個系統。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痛苦、衝突、矛盾和糾結,大多也是源於此。
「 對話 」
只有孩子像孩子、父母像父母
才能各自安好、相看不厭
Q 簡簡周:很多父母總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感到很痛苦,而且隨著孩子年齡越大,這種無力感也會越強烈。你覺得癥結在哪裡?
A 洪仲清:如果父母本身就做不好父母,孩子也有極大的可能不太懂得怎麼做好孩子。
很多大人看不到孩子的問題,就沒有辦法提前做好應對準備,這樣一旦問題出現,成本會很高,親子之間的情緒角力也會很耗能。
親子之間的對抗和隔閡,實際上是溝通失效導致的,可很多父母在親子溝通中,目標依然是分出輸贏,而不是彼此了解。
所以,總是希望改變孩子的思想和行為,不如多花些精力在自我提高上。
在親子關係中,我們並不能真正地掌控別人,即便對方是你的孩子,我們唯一能夠掌控的,只有自己。
只有孩子像孩子,父母像父母,才能各自安好、相看不厭。
Q 簡簡周:家庭環境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影響究竟有多大?
A 洪仲清:成年後的親密關係與小時候的家庭環境有很大關聯。
養育方式存在代際傳遞,只有一個榜樣,小時候父母怎麼帶自己,自己現在就怎麼帶孩子。
孩子長大後,在與異性的關係方面,也會常常以爸媽的互動方式為榜樣。
如果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清晰地看到,爸爸作為男人是什麼樣子的,他是如何尊重媽媽的,那麼,他在長大後,就能夠模仿爸爸或是媽媽的行為模式和角色表現。
但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看不清這些,那麼,他就會在各種碎片化的印象疊加中感到迷茫,甚至不知道該怎麼在親密關係中互動。
從生理發展層面來說,父母的養育方式也同樣存在影響。比如,6歲以前,如果孩子出現動作、認知發展的遲緩,大多是因為父母過度保護。
父母過度緊張,擔心孩子摔跤,做什麼都怕他有危險,總抱著他,不讓他蕩鞦韆,孩子就會缺乏肌肉鍛鍊的機會。
父母照顧得太好的話,孩子也不需要練習講話和溝通。她的需求很快就得到了滿足,所以,在對外的輸出和表達上也得不到發展。
孩子聽誰的話不是依據什麼人說
而是依據一個合理的道理
Q 簡簡周:很多家庭都會遇到一個難題,就是在教育孩子時,很容易不一致,怎麼辦?
A 洪仲清:家人在對孩子的教育和養育中持有不同意見,是常有的事情,最好的辦法是把關注點重新放回到孩子身上。
比如,爺爺覺得吃飯時孩子不能到處跑,可爸爸說,邊看電視邊吃飯也沒關係,而媽媽又主張,孩子應該先吃完飯再說。
這個時候,孩子一定會選擇對自己要求最寬鬆的那個。
就算跟持不同意見的家人爭論,也解決不了問題,但可以對孩子做出引導——孩子聽誰的話,不是依據這話是什麼人說的,而是依據一個什麼道理,對自己又有什麼好處?
同時,這也是在訓練孩子的判斷能力。
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說,我們做一件事的考量標準就是「共好」,也就是說,要考慮我們做這件事,自己有什麼好處,對方有什麼好處。
當然,家人也可以採取協商、爭取、說服等方式,或是約定一個討論問題的方式,能達成一致就可以。
Q 簡簡周:很多父母在給孩子自由尊重和規則之間,常常把握不好這個度。你覺得應該怎麼來劃這個度的界線?
A 洪仲清:這很難一概而論,因為社會環境是一直在變化發展的,適用於昨天的標準,在今天可能就不適用了。
但有一個維度可以來參考,那就是社會共識。當然,這也要參考不同家庭的實際情況。
在家庭中與孩子的互動關係,是否能夠拿到社會上去用,就是一個很好的檢驗方法。
無論是什麼關係,對陌生人還是朋友,與孩子的互動如果不能拿出去用,就是有問題的。
我們在家庭教育中,讓孩子服從的不是某個人,而是某個合理的理由。
對於某件事、某個行為,比如,給多少零花錢,每天可以上網多久,等等,社會的界限在哪裡,一般人大概會把這個度劃在哪裡,都是很好的參考。
時代是一直在變的,所以,一定需要父母先了解,再準備。如果沒有準備,就會像割地賠款一樣,只能對孩子步步退讓。
很多事都是無解的
但人生的痛苦不在於無解
而是不接受無解
Q 簡簡周:要想建設一段良好健康的親子關係,關鍵是什麼?
A 洪仲清:首先,作為爸媽,最基本的就是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
要有心理準備,你需要花時間來做很多心理調適,因為現在社會的變化發展很快,價值觀的變化也很快。
如果你不能跟孩子所面對的這個世界同步,你沒辦法理解這些變化,也就沒可能達成良好的溝通。
以前的爸媽常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但這一條現在已經不適用了,很多孩子其實懂得比父母多很多。
我們先做到,了解孩子在講什麼,想什麼。
其次,現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很多衝突,也不一定完全是親子衝突。
社會環境因素的介入,比如,網際網路以及孩子身邊來自父母之外其他人不積極的價值觀,都在介入親子互動。
以前的人一般不會介入別人的家務事,但現在網際網路時代,很多事情都是透明的、融合的,社會也越來越多地介入了家庭。
所以,很多衝突現在看起來都是無解的,但人生的痛苦不在於無解,而是不接受無解。
我們需要先接受無解,再來想辦法。父母面對這個難題的態度是否積極,遠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尤其重要的一點是,有沒有把親子關係當作籌碼?
面對問題時,爸媽的態度是生氣的、激烈的,孩子的反應也會很激烈。
相比之下,採取預防性的態度,讓父母們建立預判機制,然後提前做好準備,才是更重要的。
如果等到事情已經發生之後再來解決,親子雙方的成本都太高。
做父母是可以流露情緒的
問題是很多人不接受自己有情緒
Q 簡簡周:很多父母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情緒問題,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還是控制不住自己,有什麼有效的方法來改善?
A 洪仲清:一個親子關係良好的家庭,首先是父母的情緒足夠穩定,其次是看父母的修養,以及是否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父母其實是可以流露情緒的,可以生氣、可以害怕、可以擔心,但問題是,很多父母不接受自己有情緒。
情緒產生了,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應該去接納它,重點是我們怎麼去表達。這個更加重要。
很多人是在情緒出來之後,就被情緒所掌控了,無法辨識情緒背後的東西,或者就是強行壓制情緒。
有效表達我的生氣,很多時候是很有必要的,可以直接講出來嘛。
比如,孩子答應你要擦地板,可等你回到家,發現他根本沒擦,你很生氣。
這個時候,你很可能的表達方式是直接質問或是指責他——
「你怎麼說話不算話」、「你為什麼不擦地板」、「你實在是太懶了!」
其實,正確的方式應該是,首先承認這件事讓自己很生氣,然後重申當初的「約定」,以及遵守這個約定對雙方的好處。
「你沒有遵守擦地板的承諾,這讓我很生氣,如果你能按時擦好地板,我們現在就可以有時間去做其他的事情。」
從互動來看,這樣溝通的效果也會很好。
如果你選擇的是大發脾氣,同時強迫他去完成任務,互動其實是很難的,關係一旦被破壞,想要修復也是需要成本的。
其實,父母親怎麼處理自己的情緒,也是對孩子的一個示範。
如果特別生氣的時候,先走開一下,冷靜下來之後再就事論事。
人在生氣的時候是很容易做錯誤的判斷、說氣話的。這些都是很容易損傷親子關係,造成巨大的修復成本。
不要把責任全部都扔給孩子,很多時候,父母親生氣不一定是跟孩子有關的。
在我理解,講氣話其實是為了自己,通常是為了宣洩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真正地為了別人。
認識自己是一生的功課
對自己有愛,才能對孩子有愛
Q 簡簡周:現在很多孩子感到不快樂,甚至青少年自殺的情況也時有發生。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具備感受幸福的能力?
A 洪仲清:以前衡量一個人的標準很簡單,但是現在要複雜得多。
孩子在不斷地跟別人比較之後,就會有壓力。其實,這是社會縮影到孩子身上了。
有問題不是問題,問題是怎麼面對。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往往只停留在最淺層的交流。
如果溝通只停留在第一層,那麼,家長往往只關心一個問題——「發生了什麼?」
溝通的第二層,除了「發生了什麼」,還會再深入了解「你的心情如何」。
真正充分的溝通至少有三層——「發生了什麼」、「你怎麼看」、「心情如何?」
在與孩子互動的時候,重點不應該是針對事情本身,而應該是心情。
父母常常對孩子說,「不要生氣」、「不要哭」、「快點」,其實就是在遮掩情緒,但一個真正的人,是不可能沒有情緒的。
掩蓋情緒,其實也是在掩蓋問題。
一般來說,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時候,會有一個對父母理想化破滅的階段。這會讓他感到憤怒和痛苦。
尤其是父母如果慣用哄騙的技巧,來達到讓孩子聽話的目的,那麼,到了這一階段,父母完美形象的幻滅給孩子帶來的刺激會更大。
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從小就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子的,不要刻意在孩子面前營造完美幻象。
另外,現在的家長們,愛的背後真的就是愛嗎?其實,更多是焦慮、恐懼,而且還把這些壓力都傳達給了孩子。
當然,在現代社會,孩子的很多壓力也不一定都是來自父母,還有社會,他周圍的環境。
Q 簡簡周:如果請你給所有關注壹父母的朋友們分享一句話,你最想說什麼?
A 洪仲清:認識自己是一生的功課,對自己有愛,才能對孩子有愛,讓我們先回到自己。
[ 洪仲清 · 新書推薦 ]
「 讓我們學會傾聽
學會用對方需要的方式去愛 」
臺灣臨床心理師洪仲清的柔心之作——
「 我想傾聽你 」
該書由 九州出版社 出版
穩居博客來、誠品、金石堂
臺灣三大網絡書店暢銷書排行榜
各大網站均有銷售
- 版權聲明 -
文章版權歸壹父母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轉載請聯繫壹父母助理
- 投稿郵箱 -
love@yifumu.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