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臺灣心理師洪仲清:原來當家長,不用孩子的每件事都承擔

2021-01-07 壹父母
文章共計 3477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6 分

人物檔案

洪仲清

臺灣臨床心理師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畢業

曾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擔任臨床心理師近7年

專長為協助自我探索與察覺、情緒教育、親子教育、人際及家庭溝通

著有暢銷書:《我想傾聽你》、《給情緒多點時間》

主持人 | 簡簡周

嘉賓 | 洪仲清

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感覺到痛苦。

明明給了孩子很多的愛,也花費了不少心血,可孩子還是一步一步地站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不希望孩子整天沉浸在網絡和遊戲中,但他還是對自己的告誡充耳不聞,他總是在做一些你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想成為孩子最信任的人,可他不管遇到什麼事情,你總是最後一個才知道,甚至就連你想跟他聊聊天,他都會表現出很不耐煩的樣子。

明明在血緣關係上是最親密的人,結果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尤其是隨著孩子的年齡漸長,父母的這種無力感就會越發強烈。

可在另一邊呢,那個看上去叛逆彆扭又不乖的小孩,他就真的快樂嗎?當然不。

這些年,孩子的各種行為問題越來越多,脆弱、暴戾、貪心、缺乏擔當……

問題究竟出在了哪裡呢?

臺灣臨床心理師洪仲清一語道破了答案。在他的新書《我想傾聽你》中有這樣一句話:「父母越懂得面對自己,才越有能力面對孩子。」

當父母感覺自己已經沒有能力面對孩子的時候,那麼,是時候需要換個思路試試了。

在洪仲清看來,親子之間的對抗和隔閡,實際上是溝通失效導致的,親子之間「愛的存款」餘額不足甚至是欠費了。

真正出問題的,不僅僅是父母,更不單純是孩子,而是「親子關係」這個系統。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痛苦、衝突、矛盾和糾結,大多也是源於此。

「 對話 」

洪仲清

只有孩子像孩子、父母像父母

才能各自安好、相看不厭

Q 簡簡周:很多父母總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感到很痛苦,而且隨著孩子年齡越大,這種無力感也會越強烈。你覺得癥結在哪裡?

A 洪仲清:如果父母本身就做不好父母,孩子也有極大的可能不太懂得怎麼做好孩子。

很多大人看不到孩子的問題,就沒有辦法提前做好應對準備,這樣一旦問題出現,成本會很高,親子之間的情緒角力也會很耗能。

親子之間的對抗和隔閡,實際上是溝通失效導致的,可很多父母在親子溝通中,目標依然是分出輸贏,而不是彼此了解。

所以,總是希望改變孩子的思想和行為,不如多花些精力在自我提高上。

在親子關係中,我們並不能真正地掌控別人,即便對方是你的孩子,我們唯一能夠掌控的,只有自己。

只有孩子像孩子,父母像父母,才能各自安好、相看不厭。

Q 簡簡周:家庭環境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影響究竟有多大?

A 洪仲清:成年後的親密關係與小時候的家庭環境有很大關聯。

養育方式存在代際傳遞,只有一個榜樣,小時候父母怎麼帶自己,自己現在就怎麼帶孩子。

孩子長大後,在與異性的關係方面,也會常常以爸媽的互動方式為榜樣。

如果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清晰地看到,爸爸作為男人是什麼樣子的,他是如何尊重媽媽的,那麼,他在長大後,就能夠模仿爸爸或是媽媽的行為模式和角色表現。

但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看不清這些,那麼,他就會在各種碎片化的印象疊加中感到迷茫,甚至不知道該怎麼在親密關係中互動。

從生理發展層面來說,父母的養育方式也同樣存在影響。比如,6歲以前,如果孩子出現動作、認知發展的遲緩,大多是因為父母過度保護。

父母過度緊張,擔心孩子摔跤,做什麼都怕他有危險,總抱著他,不讓他蕩鞦韆,孩子就會缺乏肌肉鍛鍊的機會。

父母照顧得太好的話,孩子也不需要練習講話和溝通。她的需求很快就得到了滿足,所以,在對外的輸出和表達上也得不到發展。

孩子聽誰的話不是依據什麼人說

而是依據一個合理的道理

Q 簡簡周:很多家庭都會遇到一個難題,就是在教育孩子時,很容易不一致,怎麼辦?

A 洪仲清:家人在對孩子的教育和養育中持有不同意見,是常有的事情,最好的辦法是把關注點重新放回到孩子身上。

比如,爺爺覺得吃飯時孩子不能到處跑,可爸爸說,邊看電視邊吃飯也沒關係,而媽媽又主張,孩子應該先吃完飯再說。

這個時候,孩子一定會選擇對自己要求最寬鬆的那個。

就算跟持不同意見的家人爭論,也解決不了問題,但可以對孩子做出引導——孩子聽誰的話,不是依據這話是什麼人說的,而是依據一個什麼道理,對自己又有什麼好處?

同時,這也是在訓練孩子的判斷能力。

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說,我們做一件事的考量標準就是「共好」,也就是說,要考慮我們做這件事,自己有什麼好處,對方有什麼好處。

當然,家人也可以採取協商、爭取、說服等方式,或是約定一個討論問題的方式,能達成一致就可以。

Q 簡簡周:很多父母在給孩子自由尊重和規則之間,常常把握不好這個度。你覺得應該怎麼來劃這個度的界線?

A 洪仲清:這很難一概而論,因為社會環境是一直在變化發展的,適用於昨天的標準,在今天可能就不適用了。

但有一個維度可以來參考,那就是社會共識。當然,這也要參考不同家庭的實際情況。

在家庭中與孩子的互動關係,是否能夠拿到社會上去用,就是一個很好的檢驗方法。

無論是什麼關係,對陌生人還是朋友,與孩子的互動如果不能拿出去用,就是有問題的。

我們在家庭教育中,讓孩子服從的不是某個人,而是某個合理的理由。

對於某件事、某個行為,比如,給多少零花錢,每天可以上網多久,等等,社會的界限在哪裡,一般人大概會把這個度劃在哪裡,都是很好的參考。

時代是一直在變的,所以,一定需要父母先了解,再準備。如果沒有準備,就會像割地賠款一樣,只能對孩子步步退讓。

很多事都是無解的

但人生的痛苦不在於無解

而是不接受無解

Q 簡簡周:要想建設一段良好健康的親子關係,關鍵是什麼?

A 洪仲清:首先,作為爸媽,最基本的就是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

要有心理準備,你需要花時間來做很多心理調適,因為現在社會的變化發展很快,價值觀的變化也很快。

如果你不能跟孩子所面對的這個世界同步,你沒辦法理解這些變化,也就沒可能達成良好的溝通。

以前的爸媽常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但這一條現在已經不適用了,很多孩子其實懂得比父母多很多。

我們先做到,了解孩子在講什麼,想什麼。

其次,現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很多衝突,也不一定完全是親子衝突。

社會環境因素的介入,比如,網際網路以及孩子身邊來自父母之外其他人不積極的價值觀,都在介入親子互動。

以前的人一般不會介入別人的家務事,但現在網際網路時代,很多事情都是透明的、融合的,社會也越來越多地介入了家庭。

所以,很多衝突現在看起來都是無解的,但人生的痛苦不在於無解,而是不接受無解。

我們需要先接受無解,再來想辦法。父母面對這個難題的態度是否積極,遠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尤其重要的一點是,有沒有把親子關係當作籌碼?

面對問題時,爸媽的態度是生氣的、激烈的,孩子的反應也會很激烈。

相比之下,採取預防性的態度,讓父母們建立預判機制,然後提前做好準備,才是更重要的。

如果等到事情已經發生之後再來解決,親子雙方的成本都太高。

做父母是可以流露情緒的

問題是很多人不接受自己有情緒

Q 簡簡周:很多父母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情緒問題,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還是控制不住自己,有什麼有效的方法來改善?

A 洪仲清:一個親子關係良好的家庭,首先是父母的情緒足夠穩定,其次是看父母的修養,以及是否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父母其實是可以流露情緒的,可以生氣、可以害怕、可以擔心,但問題是,很多父母不接受自己有情緒。

情緒產生了,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應該去接納它,重點是我們怎麼去表達。這個更加重要。

很多人是在情緒出來之後,就被情緒所掌控了,無法辨識情緒背後的東西,或者就是強行壓制情緒。

有效表達我的生氣,很多時候是很有必要的,可以直接講出來嘛。

比如,孩子答應你要擦地板,可等你回到家,發現他根本沒擦,你很生氣。

這個時候,你很可能的表達方式是直接質問或是指責他——

「你怎麼說話不算話」、「你為什麼不擦地板」、「你實在是太懶了!」

其實,正確的方式應該是,首先承認這件事讓自己很生氣,然後重申當初的「約定」,以及遵守這個約定對雙方的好處。

「你沒有遵守擦地板的承諾,這讓我很生氣,如果你能按時擦好地板,我們現在就可以有時間去做其他的事情。」

從互動來看,這樣溝通的效果也會很好。

如果你選擇的是大發脾氣,同時強迫他去完成任務,互動其實是很難的,關係一旦被破壞,想要修復也是需要成本的。

其實,父母親怎麼處理自己的情緒,也是對孩子的一個示範。

如果特別生氣的時候,先走開一下,冷靜下來之後再就事論事。

人在生氣的時候是很容易做錯誤的判斷、說氣話的。這些都是很容易損傷親子關係,造成巨大的修復成本。

不要把責任全部都扔給孩子,很多時候,父母親生氣不一定是跟孩子有關的。

在我理解,講氣話其實是為了自己,通常是為了宣洩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真正地為了別人。

認識自己是一生的功課

對自己有愛,才能對孩子有愛

Q 簡簡周:現在很多孩子感到不快樂,甚至青少年自殺的情況也時有發生。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具備感受幸福的能力?

A 洪仲清:以前衡量一個人的標準很簡單,但是現在要複雜得多。

孩子在不斷地跟別人比較之後,就會有壓力。其實,這是社會縮影到孩子身上了。

有問題不是問題,問題是怎麼面對。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往往只停留在最淺層的交流。

如果溝通只停留在第一層,那麼,家長往往只關心一個問題——「發生了什麼?」

溝通的第二層,除了「發生了什麼」,還會再深入了解「你的心情如何」。

真正充分的溝通至少有三層——「發生了什麼」、「你怎麼看」、「心情如何?」

在與孩子互動的時候,重點不應該是針對事情本身,而應該是心情。

父母常常對孩子說,「不要生氣」、「不要哭」、「快點」,其實就是在遮掩情緒,但一個真正的人,是不可能沒有情緒的。

掩蓋情緒,其實也是在掩蓋問題。

一般來說,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時候,會有一個對父母理想化破滅的階段。這會讓他感到憤怒和痛苦。

尤其是父母如果慣用哄騙的技巧,來達到讓孩子聽話的目的,那麼,到了這一階段,父母完美形象的幻滅給孩子帶來的刺激會更大。

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從小就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子的,不要刻意在孩子面前營造完美幻象。

另外,現在的家長們,愛的背後真的就是愛嗎?其實,更多是焦慮、恐懼,而且還把這些壓力都傳達給了孩子。

當然,在現代社會,孩子的很多壓力也不一定都是來自父母,還有社會,他周圍的環境。

Q 簡簡周:如果請你給所有關注壹父母的朋友們分享一句話,你最想說什麼?

A 洪仲清:認識自己是一生的功課,對自己有愛,才能對孩子有愛,讓我們先回到自己。

[ 洪仲清 · 新書推薦 ]

「 讓我們學會傾聽

學會用對方需要的方式去愛 」

臺灣臨床心理師洪仲清的柔心之作——

「 我想傾聽你 」

該書由 九州出版社 出版

穩居博客來、誠品、金石堂

臺灣三大網絡書店暢銷書排行榜

各大網站均有銷售

- 版權聲明 -

文章版權歸壹父母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轉載請聯繫壹父母助理

- 投稿郵箱 -

love@yifumu.com.cn

相關焦點

  • 臺灣心理師洪仲清:試著放過自己,給情緒多點時間
    臺灣著名心理師洪仲清的著作《給情緒多點時間:與世界相處的正確方式》(簡稱《給情緒多點時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路,那就是不要那麼急著做決定,給情緒多點時間。本書的內容沒有那麼多深奧難懂的知識,略顯「雞湯」,但真正讀過之後,我們會覺得收穫滿滿。書中的每一小節文字不多,看起來像「拼湊」而成,但實質上又是相互聯繫的。
  • 臺灣心理師洪仲清有答案
    她和我說,現在的男朋友有些冷淡,每天晚上只會「例行公事」發一條問候信息,其他時間幾乎不聯繫,而且這個男生說,以後不想要孩子,因為養不起。從坦誠的角度看,這個男生倒還實誠,但不愛交流,是不是覺得彼此不合適呢?我這個朋友也很苦惱,加上她想婚後生孩子,於是就有了分手的想法。但她還有顧慮,擔心自己以後找不到男朋友。怎麼辦?要不要分手呢?
  • 臺灣心理師洪仲清:我想傾聽你,因為我愛你
    」這段話表達的意思和臺灣心理師洪仲清撰寫的《我想傾聽你》這本書的主旨特別契合,都是在強調傾聽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作用。學會傾聽,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與他人溝通;學會傾聽,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學會傾聽,可以更好地去愛。
  • 治療爆炸壓力症候群 臺灣心理師組團
    華夏經緯網8月5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高雄氣爆意外發生進入第四天,但許多倉皇逃生的民眾,至今對於災難發生仍處于震驚、無法置信的狀態,多名曾參與災難心理輔導的心理師,已組團進駐災區了解災民需求,高雄市心理衛生中心也針對死者家屬及住院傷患啟動關懷機制
  • 心理師:家長要認識自己,回到自己,才能做好家長
    「人物檔案 」洪仲清臺灣臨床心理師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畢業臺灣臨床心理師洪仲清一語道破了答案。在他的新書《我想傾聽你》中有這樣一句話:「父母越懂得面對自己,才越有能力面對孩子。」當父母感覺自己已經沒有能力面對孩子的時候,那麼,是時候需要換個思路試試了。在洪仲清看來,親子之間的對抗和隔閡,實際上是溝通失效導致的,親子之間「愛的存款」餘額不足甚至是欠費了。
  • 父母的話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相信不少寶媽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有過這樣的經歷:孩子因為某個積木沒搭上而生氣地將所有積木都推倒在地上,然後哇哇大哭,你笑著過去勸他說「沒什麼大不了的」,不僅沒有讓他停止哭鬧,反而越哭鬧得厲害,繼而將桌子上、沙發上所有的玩具全部都扔地上,甚至躺在地上哭。
  • 書評 | 看透心理師這一職業——《女心理師》
    二、忍耐力 當心理師是需要有很大的耐心的,最忌急躁。 來訪者心裡苦惱難過,又無處去傾瀉,當他把苦惱都說出來的時候,心裡會倍感輕鬆,也許會有一種想放聲大哭的衝動。 有人會輕輕啜泣,有人會嚎啕大哭,無論是哪一種,你都得忍受。
  • 兩年學制丨青少年心理師專業
    多數情況,諮詢師接待的都是「非自願來訪者」,沒有紮實的、專業的個案能力做支撐,青少年進行一兩次諮詢往往就不來了,較高的個案脫落率成為很多青少年心理工作者的「心病」。同時,青少年心理輔導的對象通常不是孩子一個人,家庭成員關係的改變,父母教養觀念的修正,學校老師、同學的支持與配合.都對青少年的問題解決起到重要作用。
  • 心理師之法
    2001年,臺灣省頒布實施《心理師法》,完成島內心理師行業的合法化歷程。 通過島內的《心理師法》,對尚在蠻荒時期的我們,似乎能夠找到一個理解未來行業發展的新思路。 在臺灣省頒布的《心理師法》中,將從業人員劃分為臨床心理師與諮商心理師兩種類別。
  • 《給情緒多點時間》:原來,我們可以這樣和孩子相處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本書叫《給情緒多點時間》,作者洪仲清,是臨床心理師,畢業於臺灣大學心理學系,他的專長分別在協助自我探索與察覺、情緒教育、親子教育、人際與家庭溝通等領域。 《給情緒多點時間》是作者在工作之餘,所寫的自省心得或者利用心理學知識幫助迷惑、痛苦、不安的朋友進行自我療愈的文章。
  • 心理師之法何時出?!
    近日,有關《心理師法》提案的問題又引發熱議,分享此前的舊文一篇,供大家討論。2001年,臺灣頒布實施《心理師法》,完成了島內心理師行業的合法化歷程。 通過臺灣島內《心理師法》的相關內容,對尚在蠻荒時期的我們,似乎能夠找到一個理解未來的參考點。
  • 找心理師聊聊,很尷尬嗎?
    因為在諮商過程發現,父母對孩子的關心或管教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很多家長本身也沒有健全的童年,所以也需要被教導,如何針對孩子的需求作出調整。錢玉芬老師說,家人往往是好意,但卻未必知道如何幫忙。有時個案本身只需要被同理,家人未必需要大刀闊斧地伸出援手,只要一些同理的話語或行為表現就夠了。
  • 【專訪】教育工作者李崇建:三十歲後,我的人生因對話而自由
    現在的他,是熟悉冰山對話的溝通大師,一句簡單溫暖的「怎麼了?」就能安撫從潘多拉盒子衝出的情緒怪獸,帶領對話者在眼淚中重拾力量。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讓每位父母、教育工作者,都有能力,以生命滋養另一個生命,帶領孩子,走向海闊天空的未來。
  • 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這3件事
    但我和她說,父母不要用固定不變的思維模式去看待孩子的成長,而是要用發展的眼光,因為變化一直在,孩子的習慣亦是如此,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著孩子的生活狀態。換句話說,父母的內心要強大起來,這樣才能培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在我看來,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這3件事。
  • 孩子被貼怪咖標籤? 心理師曝:再多專家建議比不上父母的理解
    文/李介文「奇怪的孩子」在我的眼中,就是有著不同特質的球員,在人群中,或許這樣的球員比例很少,但是,他們一樣可以在人生這場永久的比賽裡,找到適合自己的項目,然後大放異彩。重點是,家長能不能理解他們。每個孩子,就算不是千裡馬,也都是匹好馬,各位家長,你要當伯樂嗎?
  • 心理師讓人們發生改變的瞬間
    心理師の日常 第02期溫暖 專業 有趣文 | 壹心理諮詢師社群在心理師面前有人感覺到了和心理師聊天的魅力所在接下來的對話中,他各種試探,不斷冒出對我的質疑,簡直有種 「針尖對麥芒」 的感覺。「你現在是在增強我嗎?還是在共情我?這是書本上的技術吧?」當談到感情狀況時,我一如往常使用了「親密關係」、「對象」、「伴侶」這類比較中性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