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乃身之寶
《共情的力量》一書中說:「共情式傾聽能把我們帶入一個可以相互理解的親近空間,在那裡可以合情合理地進行想法和感受的互動,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們自己以及我們與他人的關係。」
這段話表達的意思和臺灣心理師洪仲清撰寫的《我想傾聽你》這本書的主旨特別契合,都是在強調傾聽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作用。
學會傾聽,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與他人溝通;學會傾聽,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學會傾聽,可以更好地去愛。
1.學會傾聽,就是學習更好地與人溝通
專心聽,把話聽清楚,本身就是一個幫助對方、管理自己情緒的動作,這對溝通雙方來說都是有利的。因為這樣的傾聽蘊含著「我想理解你,我在尊重你」。
洪仲清老師在書中講到,有效的溝通,常常同時包含說明事情和表達心情,只是很多人在講話時只說一部分。
比如,面對很晚回家的孩子(已經成人),父母們大多會用指責的語氣質問孩子,還會批評孩子沒有安全意識。
洪老師說,他會採用「我訊息」的溝通方式:
「當你很晚回來的時候」(描述事件)
「我很擔心你,怕你是不是出事了!」(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我們的解讀)
「我希望你下一次確定要晚回來的時候,打個電話或發簡訊讓我知道!」(用比較客氣的方式表達我們的要求)
「這樣我下次比較敢讓你出去,你如果沒吃飯,我才會先幫你準備!」(讓對方知道,照著我們的要求做,對他有什麼好處,可以增加對方執行要求的動機)
這樣的溝通方式會讓對方容易接受,一方面體現了尊重對方,另一方面還表達了自己的愛意(擔心安全和關心吃飯,就是愛),更重要的是,以「我」為主詞表達心情,可以減少習慣性責怪。
其實,這樣的溝通方法不僅適用於父母和孩子之間,還適應於夫妻關係,以及成人子女和父母之間。
而做到這樣的溝通,本身就是在傾聽。
可見,學會傾聽,就是在有效溝通,更是在以關愛作為交流的陪伴。
2.學會傾聽,就是學習認識自己,療愈自己
榮格說:「所有別人惹惱我們的事情,都能讓我們更了解自己。」
對於父母來說,理解孩子,就是認識自己。
洪老師在書中講到,一位媽媽很想和孩子好好相處,但一看到孩子做的事沒有達到自己的標準,就非常生氣,比如洗澡慢吞吞、吃好飯的碗沒刷、沒寫完作業就看電視等等。其實,她知道要放下自己的標準,但就是做不到。
當洪老師問她,自己想放下又做不到的感覺是什麼時,她說,很受挫、很氣、也很煩。
洪老師又問她,那孩子是什麼感覺呢?她想了想,應該也會很煩、很挫敗,因為他也做不到。說到這裡,她一下子想到,自己的媽媽也是這樣。
我們看到,這位媽媽通過理解孩子,理解了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她很不喜歡媽媽那樣,結果自己又變成了媽媽的樣子。
之後,這位媽媽逐漸放下自己的標準,時常傾聽孩子的想法,且儘量提醒自己不再罵孩子,他們的親子關係就慢慢好起來,而這就是通過傾聽帶來的自我認識。
對於自己來說,傾聽自己,就是療愈自己。
洪老師說,很多父母會因為孩子不聽話而自責。
在他們看來,孩子不聽話是自己的責任,內心會有愧疚感。
這裡,父母們可能對自己有誤解:
一是什麼算成功?孩子聽話就是成功嗎?還是孩子有成就才是成功?還是要得到模範媽媽的表揚,才算成功?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歸結為自己不知道成功的標準是什麼。
二是孩子不聽話就是一無是處嗎?有些孩子不聽話,但還有其他地方值得欣賞,這說明父母們對「聽話」過於執念。
其實,說到底,這些誤解的產生,就是自己過於在意外界的評價,而忽視了自己和孩子本身的成長。
也就是說,與其因為孩子不聽話而沮喪,不如多花些心力照顧自己和建設自己。
因為關係中,我們唯一能掌控的,就是我們自己。
當然,這裡並不是說,孩子有錯,作為父母不去管教,而是在管教前,我們先想想自己的出發點,是為了彼此更好,還是為了外界的錯誤標準。
3.愛一個人,就是學會好好地聽,好好地說
洪老師《我想傾聽你》這本書的主旨,就是通過傾聽來表達愛。
因為傾聽,就是想一心一意了解對方的話語;因為傾聽,就是不想和對方中斷關係;因為傾聽,不想讓對方孤獨存在,而這麼做的目的,就是愛。
首先,愛孩子,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很多父母喜歡用「我為你好」的名義去要求孩子做事,但這個「為你好」到底是為誰好呢?
比如,孩子工作沒有預期那麼好,父母就催趕打罵,而沒有聽聽孩子的聲音;孩子哭鬧,父母不準,還威脅再哭就要挨打,而不去問問孩子為什麼在哭,而這樣的做法,更多的是大人自己的情緒問題。
還有些父母不想孩子獨立,以「聽話」或「懂事」來要求孩子孝順自己。
比如,想離開家去大城市打拼的孩子,父母不同意,其實就是忘記了,孩子長大成人,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那是他們該有的選擇權利。
愛孩子,又讓孩子做自己,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其次,愛伴侶,不要用」災難四騎士」來溝通。
伴侶之間的傾聽和溝通,也是非常重要的。
洪老師在書中說到,如果伴侶之間的溝通出現批評、輕蔑、防衛和沉默「災難四騎士」,代表關係面臨重大考驗。
特別是到了冷戰階段,不僅雙方之間不再傾聽,連吵架這種溝通方式都沒有了,那麼這時的關係極具破壞性。
其實,不僅僅是伴侶之間,親子之間也不能用這樣的語言來溝通,因為太傷人。
這裡,並不是說伴侶之間不可以吵架,吵架可以,因為兩個不同的個體在一起生活,肯定會有些分歧,但吵架的目的是增加彼此之間的了解。
伴侶之間,不要玩猜謎語的遊戲,而是把想說的表達出來,這樣對方才能明確知道怎麼做。愛一個人,就要好好說,好好聽。
再次,愛父母,接受父母的不完美。
洪老師在書中說到,愛不等於喜歡。
這說明,我們愛父母,也可以不喜歡父母的一些做法。比如,我們可以不喜歡媽媽總是幹涉自己,但並不妨礙我們愛媽媽。
更重要的是,成人的我們要認識到,父母不是神,他們也是不完美的,這樣我們會更加理解父母,特別是童年有著痛苦經歷的孩子,長大後認識到父母的「有限性」,就會看到更多父母對自己的好,於是抱怨和不滿會慢慢減少。
最後,愛自己,是讓自己和家人更幸福的關鍵。
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洪老師這本書的核心,那就應該是「關係」。因為傾聽、理解,以及愛都是發生在關係中。
而關係中的關鍵人物就是我們自己。
從這個角度來說,照顧好自己,尊重自己的感覺,才能更好地傾聽他人、理解他人,以及愛他人。
其一,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
我們要把時間用在自己身上,這麼說並非是自私,因為只有自己的情緒對了,孩子、伴侶,以及父母的情緒才會更好。
其二,尊重自己的感受。
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時,就會更加尊重自己的感覺,那麼就不會強迫孩子一定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因為我們學會傾聽自己,自然學會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其三,讓自己變得更好。
傾聽的目的,是為了愛,而愛會促進我們成長,讓自己變得更好。
比如,我們通過傾聽,學會用對方需要的方式去愛;學會掌握分寸,讓雙方輕鬆自在;學會通過孩子理解自己和認識自己,等等,這些都是在讓自己變得更好。
總之,洪仲清老師這本《我想傾聽你》可以幫助我們化解人際關係中的種種困擾,並讓我們在關係中更加了解自己、理解他人,以活出彼此真實的自己。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