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心理師洪仲清:我想傾聽你,因為我愛你

2020-12-19 學乃身之寶

文/學乃身之寶

《共情的力量》一書中說:「共情式傾聽能把我們帶入一個可以相互理解的親近空間,在那裡可以合情合理地進行想法和感受的互動,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們自己以及我們與他人的關係。

這段話表達的意思和臺灣心理師洪仲清撰寫的《我想傾聽你》這本書的主旨特別契合,都是在強調傾聽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作用。

學會傾聽,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與他人溝通;學會傾聽,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學會傾聽,可以更好地去愛。

1.學會傾聽,就是學習更好地與人溝通

專心聽,把話聽清楚,本身就是一個幫助對方、管理自己情緒的動作,這對溝通雙方來說都是有利的。因為這樣的傾聽蘊含著「我想理解你,我在尊重你」。

洪仲清老師在書中講到,有效的溝通,常常同時包含說明事情和表達心情,只是很多人在講話時只說一部分。

比如,面對很晚回家的孩子(已經成人),父母們大多會用指責的語氣質問孩子,還會批評孩子沒有安全意識。

洪老師說,他會採用「我訊息」的溝通方式

「當你很晚回來的時候」(描述事件)

「我很擔心你,怕你是不是出事了!」(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我們的解讀)

「我希望你下一次確定要晚回來的時候,打個電話或發簡訊讓我知道!」(用比較客氣的方式表達我們的要求)

「這樣我下次比較敢讓你出去,你如果沒吃飯,我才會先幫你準備!」(讓對方知道,照著我們的要求做,對他有什麼好處,可以增加對方執行要求的動機)

這樣的溝通方式會讓對方容易接受,一方面體現了尊重對方,另一方面還表達了自己的愛意(擔心安全和關心吃飯,就是愛),更重要的是,以「我」為主詞表達心情,可以減少習慣性責怪。

其實,這樣的溝通方法不僅適用於父母和孩子之間,還適應於夫妻關係,以及成人子女和父母之間。

而做到這樣的溝通,本身就是在傾聽。

可見,學會傾聽,就是在有效溝通,更是在以關愛作為交流的陪伴。

2.學會傾聽,就是學習認識自己,療愈自己

榮格說:「所有別人惹惱我們的事情,都能讓我們更了解自己。

對於父母來說,理解孩子,就是認識自己。

洪老師在書中講到,一位媽媽很想和孩子好好相處,但一看到孩子做的事沒有達到自己的標準,就非常生氣,比如洗澡慢吞吞、吃好飯的碗沒刷、沒寫完作業就看電視等等。其實,她知道要放下自己的標準,但就是做不到。

當洪老師問她,自己想放下又做不到的感覺是什麼時,她說,很受挫、很氣、也很煩。

洪老師又問她,那孩子是什麼感覺呢?她想了想,應該也會很煩、很挫敗,因為他也做不到。說到這裡,她一下子想到,自己的媽媽也是這樣。

我們看到,這位媽媽通過理解孩子,理解了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她很不喜歡媽媽那樣,結果自己又變成了媽媽的樣子。

之後,這位媽媽逐漸放下自己的標準,時常傾聽孩子的想法,且儘量提醒自己不再罵孩子,他們的親子關係就慢慢好起來,而這就是通過傾聽帶來的自我認識。

對於自己來說,傾聽自己,就是療愈自己。

洪老師說,很多父母會因為孩子不聽話而自責。

在他們看來,孩子不聽話是自己的責任,內心會有愧疚感。

這裡,父母們可能對自己有誤解:

一是什麼算成功?孩子聽話就是成功嗎?還是孩子有成就才是成功?還是要得到模範媽媽的表揚,才算成功?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歸結為自己不知道成功的標準是什麼。

二是孩子不聽話就是一無是處嗎?有些孩子不聽話,但還有其他地方值得欣賞,這說明父母們對「聽話」過於執念。

其實,說到底,這些誤解的產生,就是自己過於在意外界的評價,而忽視了自己和孩子本身的成長。

也就是說,與其因為孩子不聽話而沮喪,不如多花些心力照顧自己和建設自己。

因為關係中,我們唯一能掌控的,就是我們自己。

當然,這裡並不是說,孩子有錯,作為父母不去管教,而是在管教前,我們先想想自己的出發點,是為了彼此更好,還是為了外界的錯誤標準。

3.愛一個人,就是學會好好地聽,好好地說

洪老師《我想傾聽你》這本書的主旨,就是通過傾聽來表達愛。

因為傾聽,就是想一心一意了解對方的話語;因為傾聽,就是不想和對方中斷關係;因為傾聽,不想讓對方孤獨存在,而這麼做的目的,就是愛。

首先,愛孩子,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很多父母喜歡用「我為你好」的名義去要求孩子做事,但這個「為你好」到底是為誰好呢?

比如,孩子工作沒有預期那麼好,父母就催趕打罵,而沒有聽聽孩子的聲音;孩子哭鬧,父母不準,還威脅再哭就要挨打,而不去問問孩子為什麼在哭,而這樣的做法,更多的是大人自己的情緒問題。

還有些父母不想孩子獨立,以「聽話」或「懂事」來要求孩子孝順自己。

比如,想離開家去大城市打拼的孩子,父母不同意,其實就是忘記了,孩子長大成人,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那是他們該有的選擇權利。

愛孩子,又讓孩子做自己,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其次,愛伴侶,不要用」災難四騎士」來溝通。

伴侶之間的傾聽和溝通,也是非常重要的。

洪老師在書中說到,如果伴侶之間的溝通出現批評、輕蔑、防衛和沉默「災難四騎士」,代表關係面臨重大考驗。

特別是到了冷戰階段,不僅雙方之間不再傾聽,連吵架這種溝通方式都沒有了,那麼這時的關係極具破壞性。

其實,不僅僅是伴侶之間,親子之間也不能用這樣的語言來溝通,因為太傷人。

這裡,並不是說伴侶之間不可以吵架,吵架可以,因為兩個不同的個體在一起生活,肯定會有些分歧,但吵架的目的是增加彼此之間的了解。

伴侶之間,不要玩猜謎語的遊戲,而是把想說的表達出來,這樣對方才能明確知道怎麼做。愛一個人,就要好好說,好好聽。

再次,愛父母,接受父母的不完美。

洪老師在書中說到,愛不等於喜歡。

這說明,我們愛父母,也可以不喜歡父母的一些做法。比如,我們可以不喜歡媽媽總是幹涉自己,但並不妨礙我們愛媽媽。

更重要的是,成人的我們要認識到,父母不是神,他們也是不完美的,這樣我們會更加理解父母,特別是童年有著痛苦經歷的孩子,長大後認識到父母的「有限性」,就會看到更多父母對自己的好,於是抱怨和不滿會慢慢減少。

最後,愛自己,是讓自己和家人更幸福的關鍵。

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洪老師這本書的核心,那就應該是「關係」。因為傾聽、理解,以及愛都是發生在關係中。

而關係中的關鍵人物就是我們自己。

從這個角度來說,照顧好自己,尊重自己的感覺,才能更好地傾聽他人、理解他人,以及愛他人。

其一,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

我們要把時間用在自己身上,這麼說並非是自私,因為只有自己的情緒對了,孩子、伴侶,以及父母的情緒才會更好。

其二,尊重自己的感受。

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時,就會更加尊重自己的感覺,那麼就不會強迫孩子一定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因為我們學會傾聽自己,自然學會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其三,讓自己變得更好。

傾聽的目的,是為了愛,而愛會促進我們成長,讓自己變得更好。

比如,我們通過傾聽,學會用對方需要的方式去愛;學會掌握分寸,讓雙方輕鬆自在;學會通過孩子理解自己和認識自己,等等,這些都是在讓自己變得更好。

總之,洪仲清老師這本《我想傾聽你》可以幫助我們化解人際關係中的種種困擾,並讓我們在關係中更加了解自己、理解他人,以活出彼此真實的自己。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相關焦點

  • 對話臺灣心理師洪仲清:原來當家長,不用孩子的每件事都承擔
    文章共計 3477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6 分人物檔案 洪仲清臺灣臨床心理師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畢業曾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擔任臨床心理師近7年專長為協助自我探索與察覺、情緒教育、親子教育、人際及家庭溝通著有暢銷書:《我想傾聽你》、《給情緒多點時間》主持人 | 簡簡周嘉賓 | 洪仲清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感覺到痛苦。
  • 臺灣心理師洪仲清:試著放過自己,給情緒多點時間
    如果你對這個名字不是很熟悉,那麼他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你肯定不會陌生。從這個角度來說,有些情緒之所以對我們產生負面影響,主要因為我們不夠理性。那麼,怎樣做到理性思考和行動呢?臺灣著名心理師洪仲清的著作《給情緒多點時間:與世界相處的正確方式》(簡稱《給情緒多點時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路,那就是不要那麼急著做決定,給情緒多點時間。
  • 臺灣心理師洪仲清有答案
    前兩天,我的一個好朋友就遇到了這樣的事情。她和我說,現在的男朋友有些冷淡,每天晚上只會「例行公事」發一條問候信息,其他時間幾乎不聯繫,而且這個男生說,以後不想要孩子,因為養不起。從坦誠的角度看,這個男生倒還實誠,但不愛交流,是不是覺得彼此不合適呢?我這個朋友也很苦惱,加上她想婚後生孩子,於是就有了分手的想法。
  • 《我想傾聽你》:使用「我訊息」,讓溝通少一些誤解,多一些理解
    直到遇到了《我想傾聽你:關於孩子,以及曾經扮演過孩子角色的我們》(以下簡稱《我想傾聽你》)這本書,看到書中提到的「我訊息」之後,我才恍然大悟,發出「原來還可以這樣溝通」的感慨。實際上,在《我想傾聽你》一書中,作者洪仲清不僅給我們分享了關於親子關係的內容,還包括關於親密關係的內容。不管是哪一種關係,重點都是我們怎麼通過溝通來了解彼此,學會傾聽對方。《我想傾聽你》書中提到的「我訊息」這種溝通方式,不僅可以用在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上,還可以應用在夫妻或者情侶之間的溝通上。
  • 爸爸,雖然你不喜歡我,但我仍然愛你
    是父親節,在想了很久該送什麼禮物給爸爸後,他又想起了自己準備好的禮物,他似乎對表現不滿意,最後,他決定寄一個紅包。至少每次收到紅包,他都會發出「謝謝紅包!」的聲音。我們大多數80後出生在農村,沒有對父母說「我愛你」,但我說了。
  • 愛,就讓TA成為自己
    《隱秘的角落》劇照洪仲清在《給情緒多點時間》裡說,「因為我愛你,所以希望你聽我的話。這是以愛之名,讓愛成為壓力。」朱朝陽的母親似乎是愛他的,但她是真的愛他嗎?洪仲清是臺灣臨床心理師,他的《給情緒多點時間》說我們與外在世界的相處方式,其實是內在情緒的投射。在這本書裡,他用四個章節闡述了我們了我們如何與世界相處。其中,世界可以是外部環境,也可以是內在的自我。而與我們聯繫最緊密的自己,愛人,父母,親人,組成了我們聯繫最緊密的外部世界。一、接納自我,自己才能給自己安全感。
  • 心理師:家長要認識自己,回到自己,才能做好家長
    「人物檔案 」洪仲清臺灣臨床心理師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畢業曾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擔任臨床心理師近7年專長為協助自我探索與察覺、情緒教育、親子教育、人際及家庭溝通著有暢銷書:《我想傾聽你》、《給情緒多點時間》▶︎    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感覺到痛苦。
  • 《共情的力量》到《我想傾聽你》:掌握「共情式傾聽」,更好地愛
    導語我們常常拘泥於愛情的形式,受限於愛情帶給我們的限制和痛苦,我們可能從未體會過真正懂得去愛的真情實感,我們也可能極度缺乏愛的途徑。如何更好地愛呢?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書目《共情的力量》和《我想傾聽你》簡介《共情的力量》:通過詳盡地描述發生在自己弟弟,同事,朋友之間的事件來告訴我們共情的重要性。
  • 因為愛你,我想成為更好的自己
    「因為你,我想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想,這就是最美的愛情宣言。 02 因為你,我願意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因為你,我願意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不想成為你的包袱。
  • 傾聽,我只要你傾聽
    當我想要你聽我說時,而你開始給我建議,其實你沒做到我所求的。當我想要你聽我說時,而你開始告訴我為何我不該有那樣的感受,你其實是無視我的感受。當我想要你聽我說時,而你覺得必需做些什麼來解決我的問題你其實辜負了我,雖然這似乎很奇怪。傾聽,我只要你傾聽,不要說什麼或者做什麼,只是聽到我。
  • 書評 | 看透心理師這一職業——《女心理師》
    小說以主人公的生活感情為主線講述了心理師與來訪者的故事。由於是小說題材,情節多少有誇張的成分,但卻十分引人入勝,小言兩天就迫不及待地看完了上下兩部。《女心理師》一書講述的是鄉下女孩絳香進入了城市,做了養老院的護工,因為工作出色,一家有貴族背景的有錢病人將她帶回家中。
  • 為什麼我媽總愛嘮叨?心理師:病因在兒時,真的很無奈
    晚上讓你睡你不睡,白天不起來,整天就是打遊戲、打遊戲,你就不能學點好?人家疫情期間學習看書,你倒好,疫情期間就養豬!你這樣下去,疫情結束後,賣了吃肉得了,不對,賣了也沒人賣,我看你就臭在家得了.......」大學生小池說,疫情期間,媽媽這種「轟炸式」嘮叨每天都循環播放,煩得想撞牆,實在不想聽。
  • 我愛你,不是因為你完美!我愛你,就因為你是你
    她一直覺得那個男主角不會看上她的,因為兩個人看起來一點也不般配。實際上,男主角很喜歡女主角。他很靦腆,不知道該怎麼向她表白,後來他就語無倫次,結結巴巴地對女主角說了這麼一句:「I love you as who you are」——我愛你,如你所是。我愛你,不是因為你完美。我愛你,就因為你是你,我愛的就是這個你,我愛的就是真實的你。
  • 李敖:你不要笑我,因為等我死了以後,你會想我想得發瘋
    臺灣著名作家李敖曾在一次演講中,引用宋朝詩人陸遊的一句詩,「樽前作劇莫相笑,我死諸君思此狂」,然後說:「我在你面前作秀,你不要笑我,因為等我死了以後,你會想我想得發瘋。」李敖病逝,享年83歲。但當得知自己病重,命不久矣,李敖在去年6月公開了一封絕筆信,他在信中說,想在最後時間和家人、友人與仇人再見一面,做一個最後告別。如同《李敖自傳》的責任編輯付如初談及對李敖的認識與感受:「我在他的狂、他的風流、他的罵人之外,體會到了另一個不一樣的李敖,比如說他他為人的謙和,他的情深意重,還有他在罵人之後對朋友的那種仗義。」
  • 你在我的愛中存在
    因為大自然的一切,小如花草清風,大到山河大地,如果你認為是你的,它就是你的了;佛光山如果要說不是屬於我的,就不是屬於我的。因為不要說佛光山這麼大的園林,不能為個人擁有,即使是自己的身體也不是自己所擁有的。」林清玄說星雲大師的這段話很有智慧,原因是,大師真正徹悟地照見了人生的本質。
  • 傾聽你的內心,是我的願意
    做你的聽眾是我的榮幸,你想說就娓娓道來吧;世界因太缺少理解,我願耐心地選擇傾聽,傾聽你的經歷你的心曲,會心地微笑或同情地點頭。是從前的遺憾嗎?還是現在的煩憂,是嗎?只一次過失,就選擇了分手,什麼?太多的突然或偶然,的確不是你我能夠左右,情感的旅程與自然一樣,也會有許多往事不堪回首,說出你的故事你的無奈,象揮揮手抖落一些汙垢。歲月其實很長很長,別只抓住一段不肯放手,勸你去聽聽那首歌吧,好明了陽光總在風雨後,生活永遠不會一帆風順;若想把一切望得更遠些,狠狠心更上它那一層樓。
  • 我的愛情觀:共同成長,相互傾聽,先愛自己,信任對方
    如果你認認真真對待愛情,專注且投入,而對方卻冷冷淡淡的,不敢付出,相信你也會覺得對方不那麼愛自己,會很難對這段關係感到滿意吧。那麼,好的愛情觀該是什麼樣子呢?無論是什麼愛情觀,都應該是建立在相愛、信任、舒適、平等、相互傾聽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