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傾聽你》:使用「我訊息」,讓溝通少一些誤解,多一些理解

2020-12-19 相思雨霖

我一直以來是個內向的人,不愛和別人溝通。即使是溝通時,也不知怎麼做,以至於每次溝通的效果都不好。尤其是在家裡,不管是面對伴侶還是父母,只要一和他們溝通,每次都是不歡而散。我也很苦惱,甚至一度將這些歸咎於自己的內向性格。

慢慢地我才知道,這並不是內向性格的錯,而是我不知道怎麼和別人溝通。直到遇到了《我想傾聽你:關於孩子,以及曾經扮演過孩子角色的我們》(以下簡稱《我想傾聽你》)這本書,看到書中提到的「我訊息」之後,我才恍然大悟,發出「原來還可以這樣溝通」的感慨。

《我想傾聽你》

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這本書是關於親子關係的書。實際上,在《我想傾聽你》一書中,作者洪仲清不僅給我們分享了關於親子關係的內容,還包括關於親密關係的內容。不管是哪一種關係,重點都是我們怎麼通過溝通來了解彼此,學會傾聽對方。

《我想傾聽你》書中提到的「我訊息」這種溝通方式,不僅可以用在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上,還可以應用在夫妻或者情侶之間的溝通上。

01/你訊息的溝通方式

也許你會好奇,什麼是「我訊息」呢?就是在溝通時,少用「你」開頭,多用「我」開頭。因為不管我們是怎樣的心情,大段說「你怎樣怎樣」,聽起來都像是指責。而我們通常都會用「你訊息」的這種溝通方式。

比如,當家人回來晚了,都會聽到這樣的話。例如,「你今天怎麼回來這麼晚?家裡這麼多事,就不能早點回來?」或者請家人幫忙,喊了半天也沒動靜,有些話自然而然就說出了口。例如,「喊你半天,你怎麼就聽不見?光顧著玩手機了,你沒聽到我叫你嗎?」

類似這樣的情形是不是很熟悉?我們也很清楚,每次這樣溝通的後果是什麼。有時候是以爭吵結束,有時候是以冷戰收場。不只我們會覺得感情受到了傷害,而家人的感受也是如此。最重要的是,這樣溝通絲毫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在下一次出現類似的情況時,又會重複以前的情形。

02/我訊息的溝通方式

那麼使用「我訊息」開頭,在每次溝通時,只要說「我怎樣怎樣」,就可以了嗎?在《我想傾聽你》一書中,作者洪仲清給我們分享了「我訊息」溝通方式的三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我們在溝通時不僅要講出事情,與此同時還要表達心情。只是單純地描述事情,聽上去冷冰冰的,語言會比較生硬。如果在描述事情時,加上自己的心情,這樣的話語聽上去會多了一些善意,也更容易讓人接受。

以遲到這件事為例。比如我們在上班的時候,和伴侶約好晚上六點半在某個餐廳吃飯。可是對方遲到了一個小時。這個時候我們會很生氣。按照以往的溝通方式,見到對方來的那一刻,我們通常會說:「你遲到了一個小時。」對方聽到這句話,自然會感覺到我們語氣裡的生硬,從而產生防衛心理,準備開始反駁。

如果使用描述事情加上表達心情的方式,就會是以下這種方式。我們會說:「當你遲到的時候,我的心情特別糟糕。」這樣的方式會讓對方明白,因為對方的做法,給我們帶來了一些不好的感受。對方不會立馬反駁,而是會繼續聽我們說下去。

第二個重點,我們要表達出我們對事情的解讀以及目前的情緒。在表達了事情,描述了心情之後,我們要對事情加以解讀。此外,還要明確告訴對方,這個解讀引起了自己哪些情緒。

還是以剛才遲到的事情為例。對於遲到這件事,我們會有不同方式的解讀。比如,我們會這樣解讀:「你遲到了,我又聯繫不上你,害怕你是不是路上出了什麼事,特別擔心你。」這樣的解讀事件和表達情緒,會讓對方更清楚地了解我們的想法和感受,體會到我們話語背後的在乎。

第三個重點,我們在提出要求的同時,告訴對方遵守要求有哪些好處。在解讀事件和表達情緒後,還要告訴對方我們對類似的事情有什麼要求。提出要求還不夠,還得讓對方看到這樣的要求對他有什麼好處。

以剛才遲到的事情為例。對方遲到後,我們又擔心,又生氣,但是這些情緒並不能解決問題。為了以後減少類似事情的發生,我們可以對對方提出要求。比如,「我希望下一次我們約著吃飯的時候,如果你不能按時到,那麼你一定要給我打電話或者發微信,讓我知道。」提出要求了之後,還要告訴對方遵守這個要求有什麼好處。比如,「你及時通知了我,我也能體諒你,就不會對你發脾氣了。如果你要加班實在走不開,我還可以送飯給你。」

當然,以上三個「我訊息」的重點只是一些建議。我們可以根據這些建議來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形成適合自己性格的「我訊息」的溝通方式。

03/我訊息的好處

你也許會好奇,「我訊息」這種溝通方式會對自己的溝通有幫助嗎?以我自己為例,知道了這種溝通方式,我也在自己的生活裡開始應用。不管是跟父母溝通還是和伴侶溝通,我會開始注意不再以「你怎樣怎樣」開頭,而是會結合著自己的心情,表達自己的情緒,同樣也提出自己的要求。與此同時,我也鼓勵家人像我一樣表達自己的感受。

這樣使用「我訊息」,最明顯的好處是,家人之間可以清楚地了解彼此的感受和想法,至少不會像以前那樣再互相猜來猜去,會少了一些誤解。經常這樣溝通,會讓我們和家人之間更加了解彼此,溝通效果也一次比一次好。

也許「我訊息」的溝通方式不是每次都可以有效果,那也沒有關係。我們可以從這些失敗的溝通案例裡,總結經驗和教訓,為日後的溝通做準備。

此外,我們還需要注意一點,《我想傾聽你》書中提到的「我訊息」只是溝通的一種方式。書中還有更多其他的溝通建議。無論是哪一種,我們都需要謹記一點,溝通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不讓問題繼續惡化,破壞我們和家人之間的關係。

當然,我們還可以將「我訊息」這種方式應用到工作中。在和同事以及上司的溝通中,也注意少用「你」開頭,多用「我」來開頭。在工作中,多多傾聽和理解對方,也讓對方多多傾聽和理解我們。這樣做,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在職場建立和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

既然如此,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以往的溝通模式,嘗試「我訊息」的溝通方式吧。讓「我訊息」這種方式在日後的溝通中,幫助我們減少一些誤解,增加一些理解,切實地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幫助我們建立和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

相關焦點

  • 美文: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誤解
    讓我們對她們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誤解。很多人覺得護士不就只是打針輸液,直接聽醫生的話就行了,所以很多人對護士還是有一定的偏見,在醫院時間長的患者是最能懂護士的人,雖然是醫護關係,但有時候也像家人一樣。
  • 臺灣心理師洪仲清:我想傾聽你,因為我愛你
    」這段話表達的意思和臺灣心理師洪仲清撰寫的《我想傾聽你》這本書的主旨特別契合,都是在強調傾聽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作用。學會傾聽,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與他人溝通;學會傾聽,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學會傾聽,可以更好地去愛。
  • 孩子不願跟自己溝通?是時候使用積極傾聽了
    有位爸爸說,他的女兒已經整整兩年沒有跟他說過一句像話的話了,除了偶爾說一兩句「請把麵包給我」或者說「可以把鹽遞給我嗎?」這類的話,爸爸想要跟女兒說說話,了解一下她怎麼想的,但女兒就是不願意開口,面對這種情況,他也是束手無策。然而有一天,事情有了轉折:他在女兒跟朋友聊天的時候,使用積極傾聽,反而可以讓女兒和朋友主動地跟他說話,並且一直聊了兩個小時,這位爸爸感覺非常的驚奇。
  • ...家教微課堂(二十六)關愛「星星的孩子」,多一些了解,少一些誤解!
    自閉症兒童不願與人溝通,對周圍的事物視而不見,用自己的方式感知這個世界,因此也被稱為「星星的孩子」。有人認為自閉症兒童都是天才,在一些領域成績非凡;有人認為自閉症兒童「有毛病」,會傷害自己和他人。4月2日是「世界自閉症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對「星星的孩子」多一些了解,少一些誤解!
  • 社交規則:多一些善意的理解,少一些惡意的揣測
    她想了想最近和小美的相處,是不是因為上次一起吃飯的時候是小美付的錢,小美是不是這件事對自己有意見?但事實是小美恰好再忙,根本就沒有看手機。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是:多一些善意的理解,少一些惡意的揣測。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 我以為愛你少一些,話就可以多說一些
    直到現在都會覺得他們與社會脫節,堅守一些毫無道理的原則。可是,轉頭一想,我們有什麼資格嘲笑他們的迂腐,嘲笑他們不與時俱進,有一天,我突然感覺到,我們的與時俱進,我們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不正是那些我們覺得迂腐、老腦筋的父輩創造的嗎?)熊佳賢:紫毛大衣。這本是很普通的一件物品,但是細想之下便很感人了。
  • 當代年輕人應少一些方法論,多一些腳踏實地
    隨著高等教育的逐漸普及,年輕人對書面知識、間接經驗接觸和獲取的越來越多。隨之而來,大家對事物的直接經驗越來越不看重,越來越輕視。直接經驗比較好理解,即通過親身參與而總結提煉出來的經驗。在信息渠道不暢的年代,人們更多的是通過自身實踐得出經驗。
  • 讓我們的生活多一些溫暖多一些理解
    生活中,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但生活中還存在著那麼多的誤解。你糾結、委屈、難過,最後到無語沉默。你無處排解,無人可說,無處訴說,最終到無話說。理解的含義就是;人們之間心與心的疼惜與懂得。也可以解釋為,朋友、親人、同事之間的諒解和牽掛和關心。
  • 樂觀的家長:多一分了解 就少一些誤解擔憂的家長:孩子成年後怎麼辦
    ■首屆自閉症兒童家庭大會特別報導  樂觀的家長:多一分了解 就少一些誤解  擔憂的家長:孩子成年後怎麼辦  8歲揚揚的作品 聖愛自閉症兒童康復中心提供  文/黃鶯    6歲的濛濛與18歲瀟瀟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自閉症兒童與年齡較大自閉症孩子的縮影
  •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和父母無法溝通,孩子有多絕望
    不管我們的家庭成員是誰,不管我們是否喜歡交朋友,每一個人都是害怕孤獨、渴望溝通和被理解的。有時候我們不能及時的明白對方的話,但是隨著溝通的增加我們應該習慣對方的說話方式。很多父母會發現,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父母和孩子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有的時候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也不願意告訴自己的父母。
  • 多一些坦誠溝通,少一些多心猜疑
    想要婚姻生活能夠更加和諧和長久,良好的溝通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雙方進行交流,才能知道對方心裡在想什麼,在希望什麼,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猜疑,才可以更好地磨合,使婚姻生活更加融洽。在婚姻中,妻子不對丈夫說出心中的想法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故意不說,希望丈夫能夠猜測自己的心思,用這種方法來檢測丈夫對自己的愛或者對自己的了解和關心;另一種是在一些較為敏感的問題上,由於擔心說出來會造成夫妻間一些不可預知的狀況而故意隱瞞。
  • 不是所有問題都能通過溝通解決的丨關於溝通的6大常見誤解
    關於溝通的6大常見誤解誤解一誤解二誤解三誤解四誤解五誤解六以上這些對溝通的誤解,大家中了幾條呢?除了這些,還有一些因素會影響到我們和他人的溝通效果。一些場景或者溝通參與者的一些特徵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進而影響到溝通(p.122)。被喚起過往記憶的人,會立刻感到害怕和緊張,在溝通中開始退縮和迴避。但這是Ta感受到的情緒,很多並不真的來自當下情境,而來自過去的記憶。2. 溝通過程中,傾聽方式也會影響到溝通無效的傾聽會降低溝通質量。
  • 「天眼時評」多一些理解 少一些驕橫
    感動的網友紛紛說:「宅在家,不添堵」、「宅在家也是做貢獻」、「聽黨和政府的話,自覺在家隔離」……  非常時期,就是要對奉獻者多一些尊重,對黨和政府的工作多一些理解。  但是,總有那麼一小撮人,我行我素,任性十足,對別人的付出和犧牲視若無睹,對黨和政府的安排置若罔聞。  杭州一女子沈某編造「丈夫與患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人一起打麻將」的虛假信息,發給單位同事,目的是騙取更多的假期。
  • 【約會春天】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
    昨天和表嫂聊天,她告訴我她家二寶生病了,先是咳嗽沒好,緊接著發展成支氣管肺炎,天天都要去醫院掛水,看著孩子額頭上一個個針眼,心疼死了,血管又細,稍不注意就鼓包了,又得重扎!我一邊安慰她一邊跟她聽她說,從她的語氣裡,似乎對醫生護士很不滿意(可能她完全忘記了我也是一名護士[哈哈][哈哈])各種吐槽!好吧,理解!畢竟她的孩子正與肺炎作鬥爭!
  • 一位稱職的領導,需要掌握一些傾聽下屬的技巧
    因為我們的消費群體主要是年輕人,並且網絡的普及率越來越高……」經理打斷他的話:「你是經理,還是我是經理?去忙你的吧!」點評:對於領導來說,傾聽下屬是一種必備的溝通技能。而這個經理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他顯然沒有聽進去杜德功的話,使得他沒有機會說出自己的想法。
  • 在職場上,被人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被理解是溝通者的使命
    我記得在看《奇葩說》這一檔節目時,主持人馬東曾說「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這個說法貌似和我們認識的理論有所差別。在和別人鬧矛盾的時候,周圍人都告訴我們要學會互相溝通,互相理解。但是在兩個人都處於執拗的狀態時,彼此之間的溝通可能會火上澆油。
  • 父母誤解孩子,傾聽方法不對是主要成因,同理心傾聽才是「良方」
    我們作為旁觀者都不得而知,但我通過觀察發現了一種情況,只要孩子剛要張口說話,常常是一句話都還沒有說完,就被母親的連珠炮話語給「轟」了回去。做母親的,當生氣的時候是連孩子的一句完整的話都沒有耐心去聽完。做孩子的,在可能被父母誤解的情況下,那更是在內心感到委屈和不安。最後的結果就是,孩子一路哭哭啼啼地跟在母親的身後離開了這「傷心之地」。
  • 溝通技巧之我訊息
    我訊息,是一種非常正確的表達形式和有效的溝通方式,其實我們都非常愛孩子,但因為表達不當,導致溝通失敗,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造成了誤會,形成了隔閡,拉開了距離。如何溝通解決,先看平常模式:「你看看,又起來晚了,讓你早點睡就是不聽」「又不吃早飯,這怎麼行」「叫你賴床,你看有沒時間吃早飯了,在外面吃不衛生又沒營養」你很愛孩子,很擔心孩子,但表達出來的是責備,生氣,囉嗦,不合時宜。孩子本來可能就有點內疚或後悔,這是再加上壞心情,這一天在學校會有學習效率嗎?
  • 即使學了再多的溝通技巧,如果你不懂得傾聽,也做不成高效溝通者
    《溝通的藝術》從溝通者、溝通對象,以及溝通關係這三個層面入手,深入剖析了整個溝通過程,包括每個環節、影響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所以,要想成為一個有效溝通的高手,不僅要擁有各式各樣的溝通技巧,還要懂得在適當的場合表現出合宜、純熟的行為,能依靠同理心,理解別人的觀點,也懂得以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 讀書筆記《非暴力溝通2》傾聽,是暴力溝通的前提條件
    第六章 請求幫助1 提出具體請求(不要太委婉表達)提出真正的需求舉例 一位女士談到「我請我先生少花一些時間在工作上」結果她先生去報名高爾夫球比賽了。在非暴力溝通中,傾聽他人意味著,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體會他人。傾聽的這種品質體現了它與理解以及同情之間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