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微課堂(二十六)關愛「星星的孩子」,多一些了解,少一些誤解!

2020-12-19 澎湃新聞

據說,全球每20分鐘就有1個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

自閉症兒童不願與人溝通,對周圍的事物視而不見,用自己的方式感知這個世界,因此也被稱為「星星的孩子」。

有人認為自閉症兒童都是天才,在一些領域成績非凡;有人認為自閉症兒童「有毛病」,會傷害自己和他人。

4月2日是「世界自閉症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對「星星的孩子」多一些了解,少一些誤解!

什麼是自閉症?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或孤獨症障礙,是一種因神經系統失調影響到大腦功能而引致的終身發展障礙,症狀在三歲前出現,患者多為兒童。患病的發育受到阻礙,缺乏正常的語言溝通和社會交往能力。

患有自閉症的兒童會出現以下症狀:

1. 興趣狹窄,行為刻板重複

自閉症兒童常在較長時間裡專注於某種或幾種遊戲或活動,如著迷於自己在地上轉圈,喜歡看電視廣告和天氣預報,對有故事情節的動畫片、兒童電視劇則無興趣。

2. 孤獨離群,不與他人建立聯繫

自閉症兒童喜歡獨處,對父母沒有依賴性,有些患兒在嬰兒時期就有反應,不喜歡別人抱,在別人抱起時會哭鬧。他們的孤獨還表現在對周圍的事不關心,自己願意怎樣做就怎樣做,毫無顧忌,周圍發生什麼事都與他無關,很難引起他的興趣和注意,不與他人產生目光接觸。

3. 言語障礙突出

大多數自閉症兒童很少通過言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情況嚴重的甚至完全不表達,即使在別人大聲呼喊的時候也不做應答。有些雖然可以發聲,但是卻無法完成情景交流,只能發出簡單重複的聲音。還有些患兒會表現為說話聲音小或者發音不清晰,只有和他熟絡的人才能理解他的意思。有些還會在先前表現為言語能力正常,在3-4歲半時出現言語能力突然衰退,失去情景交際能力的情況。

專家建議,家長可通過「五不行為」來對孩子進行早期識別,即「不看、不應、不指、不語、不當」。

不(少)看:目光接觸異常,對人尤其是眼部的注視減少。

不(少)應:孩子聽力正常,但是對父母的呼喚聲充耳不聞,缺乏共同注意。

不(少)指:孩子缺乏恰當的肢體動作來表示需求,例如不會搖頭表示不要,點頭表示需要等。

不(少)語:多數自閉症患兒會出現語言延遲等現象。

不當:不恰當地使用物品,或者相關感知覺異常等。

世界自閉症日

2007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2008年起,將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自閉症關注日」,以提高人們對自閉症和相關研究與診斷以及對自閉症患者的關注。

「世界自閉症關注日」提醒人類社會:應該實現自閉症患者與普通人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與相互關心。作為普通人,不應把自閉症患者看作憐憫的對象,而應把4月2日這一天作為審視和增強自身道德觀念、社會責任的契機。作為自閉症患者及其直接相關的人員,如自閉症患者家屬、學者專家、醫生護士等,也應把4月2日作為繼續齊心協力戰勝疾病的「加油站」。人們應努力讓4月2日成為幫助自閉症患者自信與愉快生活的節日。

全社會的責任

曾經在很漫長的一段時間裡,自閉症群體生活在整個冷漠世界的高牆之後。而今,人們漸漸學會理解他們、接納他們、幫助他們。從1943年世界上出現第一個自閉症病例起,世界對自閉症的認識已然經歷了跌宕起伏的77年。這不僅是時代的變遷,也是人心與人性在這其中所經歷的種種衝擊與震蕩。

1982年,中國診斷出首例自閉症患者。在這不到40年的時間裡,中國為自閉症患者做了很多:

國家發布了《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覆蓋了全國自閉症人群救助(特別是針對0到6歲自閉症兒童的救助性康復)的一些基本政策;政府全方位的支持促進行業良性發展。

針對自閉症的教育康復機構的數量不斷增多,主流機構走向科學化、體系化。

不斷引進國際先進評估辦法,結合中國的實踐做本土化的融合,形成科學的評估體系,國內專家通過臨床實踐,剔除了大部分無效方法,大量選用國際上公布的有循證支持的有效幹預方法進行幹預。

我們有了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有了青島自閉症研究會以琳訓練部和以琳自閉症論壇,之後又有了海口雨潤特殊兒童教育培訓中心,有了陝北愛心樹特殊孩子服務中心,有了北京康納洲自閉症家庭支援中心,有了唐山藍鳳凰心智障礙家庭支援中心,有了無數自閉症家庭賴以生存的希望。

多一些了解,少一些誤解

關愛「星星的孩子」不只是國家、政府、機構和專家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責任。任何一個人都不應該歧視自閉症患者,而應當去聆聽、欣賞、接納他們,走進他們的世界去了解、理解、關愛他們。

我們要認識到:

1. 自閉症不是傳染病,將自閉症人群和普通人群分離的行為是不當的。

2. 認為所有自閉症患者都是天才是不合理的。在自閉症患兒中,有著「學者」才能的人遠遠不到百分之十,因此不應該用這種看似「積極」的歧視去對待他們。

3. 高額的康復費用讓自閉症患兒的家庭承擔著巨大的壓力,普通孩子家長對自閉症孩子的歧視更是讓自閉症患者的家人心痛。拒絕歧視,要從每一個人做起。

4. 我們要加深對自閉症的認識,體諒和支持自閉症兒童家長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接納和尊重自閉症人士,不歧視或者戲弄他們,給予他們平等的對待。

關愛自閉症患者,多一些了解,少一些誤解,他們只是與眾不同,而不是低人一等。自閉症不是完全無法治癒的,前提是患者能在生活中得到最基本的尊重和呵護。讓我們從小事做起,拒絕歧視,關愛自閉症患者,為他們的康復儘自己的一分力量!

來源:聯合國官方網站、新京報、中國網等

原標題:《筠州家庭家風家教微課堂(二十六)關愛「星星的孩子」,多一些了解,少一些誤解!》

相關焦點

  • 樂觀的家長:多一分了解 就少一些誤解擔憂的家長:孩子成年後怎麼辦
    ■首屆自閉症兒童家庭大會特別報導  樂觀的家長:多一分了解 就少一些誤解  擔憂的家長:孩子成年後怎麼辦  8歲揚揚的作品 聖愛自閉症兒童康復中心提供  文/黃鶯    6歲的濛濛與18歲瀟瀟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自閉症兒童與年齡較大自閉症孩子的縮影
  • 美文: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誤解
    讓我們對她們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誤解。很多人覺得護士不就只是打針輸液,直接聽醫生的話就行了,所以很多人對護士還是有一定的偏見,在醫院時間長的患者是最能懂護士的人,雖然是醫護關係,但有時候也像家人一樣。
  • ...家教顧問 伴您成長」家教微課堂(十二)有效教育從良好親子...
    微課堂|「家教顧問 伴您成長」家教微課堂(十二)有效教育從良好親子關係開始 2020-10-10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家長應了解 「多動症」,對孩子多一些關愛,少一些指責!
    隨著網際網路的時代,越來越來的人通過網絡了解到多動症,有些家長在網上看到一些多動症的文章,再看看自己家的「熊孩子」就會覺得孩子這樣是不是多動症,多動症的問題也是很多家長都擔心的一個問題,其實家長雖然在網上有一些了解,但是還是有誤區,有些孩子可能只是單純的好動,而並非是多動症,所以家長不能盲目給孩子下定義。
  • .| 「家教顧問 伴您成長」家教微課堂(二十一)淺談兒童語言教育
    微課堂 | 「家教顧問 伴您成長」家教微課堂(二十一)淺談兒童語言教育 2020-12-21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想傾聽你》:使用「我訊息」,讓溝通少一些誤解,多一些理解
    不管是哪一種關係,重點都是我們怎麼通過溝通來了解彼此,學會傾聽對方。《我想傾聽你》書中提到的「我訊息」這種溝通方式,不僅可以用在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上,還可以應用在夫妻或者情侶之間的溝通上。就是在溝通時,少用「你」開頭,多用「我」開頭。因為不管我們是怎樣的心情,大段說「你怎樣怎樣」,聽起來都像是指責。而我們通常都會用「你訊息」的這種溝通方式。比如,當家人回來晚了,都會聽到這樣的話。例如,「你今天怎麼回來這麼晚?家裡這麼多事,就不能早點回來?」或者請家人幫忙,喊了半天也沒動靜,有些話自然而然就說出了口。
  • 【家教微課堂】一個家,什麼最重要?(說得太對了)
    【家教微課堂】一個家,什麼最重要?一個家中,長輩深知晚輩的不易,孩子心疼辛苦的父母,互相理解,經常溝通,這樣的家,其樂融融,親情更濃。 4、家風最重要家風,是家的傳承,好的家風,福澤三代。長輩品好以身作則,父母正確教育子女,孩子善良品行良好。這樣的家,風氣正,行善助人,不作惡,必能得上天庇佑。
  • 《乘風破浪的姐姐》少一點誤解,多一些讚賞!
    但是很明顯之後節目錄製中黃聖依的話越來越少。張萌也一直是黃聖依反黑組組長,通過她我們知道,黃聖依的9大箱行李都是給其她姐姐的禮物,並不是什麼闊太出遊講究排場。想想節目組只把黃聖依的行李剪進去,卻沒有把黃聖依送禮物剪進去。
  • 【伊家行·家教微課堂】丨千般叮嚀萬般囑咐,不如讓孩子學會自我...
    【伊家行·家教微課堂】丨千般叮嚀萬般囑咐,不如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孩子安全無小事,家長一定要注意!那麼,哪些方面需要家長提高警惕?有哪些安全教育知識需要告訴孩子呢?「本期家教微視頻由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婦女聯合會聯合主辦,浙江省教育技術中心、浙江音像出版社共同製作,特邀原浙江師範大學幼教集團總園長王芳老師,談一談如何培養幼兒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 ...家教微課堂(十三)閱讀的力量!家庭教育中母語閱讀的方法和重要性
    微課堂|「家教顧問 伴您成長」家教微課堂(十三)閱讀的力量!2020年上半年,由昆明市婦聯主辦,昆明市家庭教育研究會承辦的「巾幗微課堂 親子同行」家教微課堂受到廣大家庭的喜愛。
  • 傾聽「星星的孩子」成長的故事 他們需要理解和關愛
    由市殘聯和市慈善總會主辦的「有愛無礙與你同行——揚州首屆自閉症關愛行動」正式啟動,近百名志願者組成的騎行隊伍沿途宣傳,旨在讓更多的市民了解、接納、包容、關愛這一特殊群體。患有自閉症的孩子被稱為「星星的孩子」,他們沉浸在自己孤獨的世界裡,不會交流,沒有溝通。揚州市殘聯統計數據顯示,揚州約有4000名自閉症兒童,佔兒童總數的千分之六。
  • 班主任的幾個「多一些」和「少一些」
    一、班主任請多一些陪伴學生,少一些「窗口貼」「奏摺這東西是最不能相信的東西」,看著央視重播《康熙王朝》傳來的那句孝莊呵斥年輕孫兒玄燁的話,自己深思良久。經典之所以稱為經典,就是經歷時間的洗禮,依然十分睿智。
  • 市婦聯婦幼常識微課堂(二)|關於自閉症,你了解多少?
    市婦聯婦幼常識微課堂(二)|關於自閉症,你了解多少? yin嬰rì幼rú護gē理導讀自閉症會嚴重影響孩子的生活質量
  • 關愛「星星的孩子」,從了解開始
    自閉症,在醫學上也稱孤獨症,是一個尚沒有被全社會知道、了解的病症。患自閉症的孩子被稱為「星星的孩子」:他們不聾,卻對聲響充耳不聞;他們不盲,卻對周圍人與物視而不見;他們不啞,卻不知該如何開口說話。記者帶你一起來到市康復醫院,走進這群「星星的孩子」。孤獨症有哪些表現?
  • 「星星的孩子」感受藍天飛翔 孤獨症兒童需要多一些溫暖體驗
    原來,這裡來了一群特殊的孩子,他們有著明亮的雙瞳卻不願與人相視,有著銀鈴般的聲音卻始終沉默寡言,有著正常的聽力卻似乎對整個世界充耳不聞,他們就像夜空中最遙遠的星星,永遠沉寂在他們的世界裡。他們是孤獨症兒童,也被稱為「星星的孩子」。  「都沒敢帶孩子坐過飛機,怕他不配合,更怕別人異樣的眼光,這次能有機會帶他出來參加活動,我能感覺到,他很開心,希望他能慢慢對外面的世界多一點興趣。」
  • 世界自閉症日 | 關注「星星的孩子」,從了解開始
    >你願意了解他們嗎?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氣氛,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接觸大自然。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灌輸正確的人生觀,使他明白生命的可貴之處。培養孩子的聽說能力,改善他們的語言功能。對孩子的嘗試,家長不應過早幹預,應給予恰當的鼓勵;動員孩子幫忙做家務;選擇容易掌握的競技活動,讓孩子感受經歷失敗後成功的喜悅。
  • 關於大學生家教,你必須知道的一些事
    之前我發了一篇文章講述了我作為在校大學生靠著家教實現了年入十萬的文章,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做大學生家教的一些體會所得。做家教能收穫什麼? 最主要的當然是錢,我認為做家教是大學生兼職中性價比最高的之一。就我而言,從最開始的60元的時薪,到現在的300元時薪,家教不光讓我養活了自己,也讓我存下了一筆可自由使用的資金。當然,如果你之後想從事教育行業,可能對你自身的職業技能也有一些幫助。
  • 關愛自閉症兒童 十大名樓為「星星的孩子」亮藍燈
    來自藍色星星的孩子」系列活動,圖為自閉症兒童優秀繪畫作品展出 記者李永剛 攝  長江日報訊(記者馬振華 實習生彭毓穎)昨日是世界自閉症日,昨晚8時,嶽陽樓等全國十大名樓在同一時間點亮藍燈,共同倡導以關愛消融孤獨,幫助自閉症兒童逐漸融入社會。  自閉症兒童就像天上的星星,在遙遠而漆黑的夜空中獨自閃爍。
  • 社交規則:多一些善意的理解,少一些惡意的揣測
    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是:多一些善意的理解,少一些惡意的揣測。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一、人際交往中,人們的初衷一般都是善意的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希望給他人留下好的印象,都希望和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因為這對雙方的發展都是有利的。所以,人們做事一般都是出於善意的。
  • 關愛「星星的孩子」 中國興起民間力量
    關愛「星星的孩子」 中國興起民間力量 2017-04-02 23:「星星的孩子」 中國興起民間力量  中新社記者 鍾旖  一把銼刀、一塊木頭,或在公園田野、或在商鋪廣場……2日,中國數千名木工愛好者們做著同一件事,為「星星的孩子」挖一把木勺,呼籲社會各界對自閉症兒童給予更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