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等教育的逐漸普及,年輕人對書面知識、間接經驗接觸和獲取的越來越多。隨之而來,大家對事物的直接經驗越來越不看重,越來越輕視。
直接經驗比較好理解,即通過親身參與而總結提煉出來的經驗。在信息渠道不暢的年代,人們更多的是通過自身實踐得出經驗。以前越是上了年紀的老者越是經驗豐富,因為人們大多是通過直接經驗來做事的,年齡越大積累的經驗也就越豐富。
而所謂的間接經驗,就是從間接渠道獲取的經驗知識,比如書本、網絡、電視、廣播等傳媒或者道聽途說。間接經驗可以讓人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較多、較深的認識,也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解決不同個體的難題。
當今社會訊息渠道廣了,人們獲取知識的數量和程度也不再僅限於年齡長幼。由於更加熟悉現代化的信息工具,當今的年輕人比年長者能夠更加輕鬆的獲取信息和經驗,也對一些老者不再有往日的那種崇敬之情。
當有老話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都多」時,在年輕人看來吃鹽多了徒增高血壓的機率;當有老話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長」時,在年輕人看了走過的橋多只能說你你經常跑長途。
生活中的直接經驗可以理解為「行萬裡路」,而間接經驗可以說是「讀萬卷書」。不能說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哪個更好,因為人們在處理不同問題的時候會融會貫通的去應用。這兩種經驗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是融為一體,同時作為人們處理問題的工具,兩種工具相結合才能增加經驗的廣度和深度。
方法論,更多的是指人們獲取的間接經驗,間接經驗固然重要。但對間接經驗和理論知識的依賴的同時,不要降低對動手操作能力的把握,畢竟這個社會是靠腳踏實地建設起來的。
隨著老齡化的加速到來,老一批的能工巧匠、大國工匠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有誰能頂得起這大梁呢?中國歷來不缺文人騷客,歷史上對巧於手者也總是低看一眼,對一些動手做出來的東西總認為是奇巧淫技。
因此我建議年輕人們腳踏實地的專心於某一領域,認認真真的做出一些成績。工作和生活中少一些浮躁、少一些方法論,多一些躬身動手、多一些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