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9 08: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作業平臺要保證通道暢通,防護欄杆和安全網等措施要到位,豎杆之間距離不要超過2米。」5月初,在四航局廣東開春高速4標段紅旗特大橋施工現場,項目生產副經理梁錦潤看著眼前正準備爬升的液壓頂升模架系統,一遍遍叮囑施工人員。
紅旗特大橋橫跨蜿蜒起伏的山川,建成後全長2.6公裡,是開春高速全線最長的橋梁。高墩施工在大橋建設中非常普遍,這也是項目建設的關鍵點。大橋共需墩柱98根,光是超過45米以上的高墩身就有56根,最高墩身甚至達到83米。進場之前,面對數量如此龐大的高墩建設任務,如何保障項目施工的質量和安全,一直困擾著項目經理張杰華。
「工期如此緊張,再加上未來不確定的因素,如果採用傳統滑模或者翻模施工工藝,我們很難保證按時完成任務。」「液壓爬模投入太大,還容易產生接縫問題,安全風險也很難把控。」在工程研討會上,大家互吐苦水,提出來的難點比辦法還要多。「安全和進度都要兼顧,傳統工藝不行,咱們就自己創新。」張杰華一錘定音。
項目團隊立即對液壓爬模、滑模、翻模等高墩施工常見工藝進行對比,在綜合考慮施工環境、計劃工期及可操作性後,決定結合翻模與滑模兩種施工工藝的優點,設計出一種施工更加安全、墩身外觀及質量均有保障的新工藝——液壓頂升模架系統。「這套系統就像一座向上移動的堡壘,包圍著墩身向上頂升,保證安全的同時,也兼顧了效率與質量。」項目總工黃翱翔介紹說。
然而,這座「移動堡壘」的誕生並非一蹴而就。模架系統的安裝需要在墩身混凝土中埋置鋼管作為支撐,再利用液壓系統與施工平臺連結,但模板與施工平臺分離,存在一定的誤差。經過一次次技術研討與試驗後,項目團隊利用智能控制系統對10個千斤頂進行統一控制,實現多個千斤頂同步受力,最終確保了頂升完成後的最終誤差不超過2釐米,平臺檢測點高度不超過4釐米。「之前的高墩作業,面臨著高空、作業面小等多個困難,現在挪到系統平臺上,施工如履平地。」張杰華說。
「當時也記不清試過多少種安全網了,只記得結果都不盡如人意。」提起找尋與「移動堡壘」相配套的安全網的經歷,黃翱翔深吸一口氣。一開始,項目團隊發現,如果採用密目網,高空較大的風力會對爬模穩定性造成不利影響,如果改用網眼較大的安全立網則會增加高空落物的危險。此外,施工中大量的焊渣、焊花還極易引燃普通的安全網。無數次嘗試後,偶然的一次機會黃翱翔得知了一種「新型阻燃性密目安全網」能夠滿足項目所需,經過一系列試驗,終於解決了這個燃眉之急。
「這個『移動堡壘』比預想的效果還要好,用起來也安全。」現場常常能聽到工人們這樣說。「移動堡壘」投入後便在最高墩身的施工上嶄露頭角——紅旗特大橋首個由液壓頂升模架施工工藝建造的墩柱順利封頂。有了液壓頂升模架系統及新型阻燃性密目安全網的加持,高墩建設順利進行,經過一年施工,今年5月中旬,紅旗特大橋高墩群已經完成80%,這也充分證明了液壓頂升模架系統的可行性。
「這個模架設計安全、作業平穩,相比以前的作業平臺來說,液壓頂升模架系統不僅更加智能便捷化,而且還降低高空作業的危險係數,真是個好發明。」廣東省交通運輸廳質量管理處負責人在參觀完紅旗特大橋施工現場時豎起了大拇指。
如今,紅旗特大橋的一座座橋墩拔地而起,矗立在青山綠水間,「移動堡壘」也隨著高墩漸漸「長高」,成了開春高速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來源:四航局
點擊圖片,回顧精彩內容
原標題:《高墩上的「移動堡壘」》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