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大師於永正先生不幸病世,不禁使我悲哀情感的潮水在胸中激蕩不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因為,我認為他不僅僅只是一位「學高為師」的名師大家,而且還是一位「身正為範」的小語界的引路者。我是一個「草根教師」, 我的教師成長和專業發展就頗受他的深刻影響。雖然有些事己經過去多年了,但回想起來至今仍歷歷在目、倍感親切。
(國務院首推的國家級名師於永正老師(中)與劉友開( 左3)徐進張偉範優寶沈愛莉王婷等親切交談並向潤州區語文名師工作室贈書)
初識於永正,緣於聽課總求真
初識於永正老師,緣於我有幸在多地聆聽到他上的多節示範課。這還是10多年前的事。當時,我在原淮安市教委教研室做副主任兼小學語文和思想品德學科教研員。每當獲悉於老師在省內上示範課和講座的消息,我都會儘可能帶老師到現場去聆聽學習。
2000年5月28日,於老師在寶應縣實驗小學上示範課後,又作了《「三本」「五重」教學法》的講座、張慶老師(蘇教版小語教材主編之一)作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教法的講座。我帶著老師們去聽了。於老師將他自己從事小學語文教學所探索出的豐富經驗概括為《「三本」「五重」教學法》。「三本」 即:以生(學生)為本,以讀(讀書)為本,以創(創新)為本;「五重」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
於老師的小學語文教學示範課和經驗介紹及張主編的教材教法講座,每每都受到與會者的高度讚揚。我聽了以後,不僅感到茅塞頓開,而且對於老師和張主編在小學語文教學領域的卓著建樹感到由衷敬佩。原來,小學語文教學可以這樣教、小學語文教研可以這樣搞。於是,我便即興賦詩以記之:「於張名師傳佳藝,寶應教海閃金漪。教書育人師為本,五重教法眾稱奇。」
(全國人大常委、國家總督學、教育部副部長柳斌為劉友開題詞)
2004年6月4—6日,淮安市小學語文特色教師培養對象上課評課競賽及拜師活動在淮安市外國語實驗小學舉行。於永正老師應邀與他新認的徒弟們仇高興等13人同臺上課,於老師執教的是六年級習作示範課,上課的內容是《歇後語編故事》,教學效果極佳。我也寫了評課詩讚道:「歇後語中學問大,習作課上來寫它。合作表演呈異彩,教學藝術令人誇。」
2006年11月17—19日,金陵之秋首屆名師節暨全國小學語文「新課程·新理念·新精彩·新走向」名師精品課觀摩研討活動在南京舉行,於永正老師與賈志敏、支玉恆等名師同臺競技。於老師執教的課題是六語《秋天的懷念》。他在本課教學中充分體現了「本真樸實和幽默和諧」的課堂教學藝術特色,達到了超凡脫俗的本真藝術境界,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和老師們的廣泛歡迎。我也寫了評課詩讚之記之:「秋天懷念慈母爰,杏壇名師築高臺。字斟句酌讀藝美,巧引源頭活水來。」
(於永正老師在上課)
2007年11月8—11日,江蘇省2007年「教海探航·一品梅杯」 徵文 頒獎暨名特優教師教學研討會在淮安市實驗小學隆重舉行。於永正老師應邀與淮安市北京路小學仇高興、淮安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卞志娟、連雲港師專第二附屬小學李衛等三位教壇新秀「同課異構」,執教五語《林衝棒打洪教頭》。課後,於老師還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作了專題學術報告。
於永正老師的示範課突出文本中暗含著反映林衝禮讓、忍讓、謙讓、寬讓的「四讓」人格特徵的重點內容,通過範讀、練讀等方法指導學生解讀課文,引領學生在讀中悟、讀中思、讀中說,練就學生反覆讀書的「真功」,真正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改新理念和以文為本、吃透兩頭(教材、學生)、平中見實、常中見奇的教學風格,被與會的專家和老師們稱之為「語文閱讀教學優秀傳統經驗與新時期語文課改精神完美結合的範例」。
於永正老師的學術報告與他的示範教學同樣精彩。他結合自己幾十年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成功經驗對時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分析,並提出了「語文就是語文」的獨到見解,還就「什麼是語文」「怎樣教語文」「怎樣鑽研教材、把握文本」「閱讀教學怎樣以讀為本、怎樣朗讀」 等重點、熱點問題作了深入淺出地解讀,為與會人員提供了語文閱讀學色、香、味、形俱美的精神大餐,使大家倍受教益。
對於老師的示範課和專題報告,我也各寫了一首「評課詩」作了高度評價。其一為:「課改潮雨風滿樓,教海探航覓芳洲。粉末塵中鑄師魂,高山仰止於永正。」其二為:「穿雲破霧向前進,引領群英破浪行。以文為本練真功,林衝四讓見真經。」
(於永正老師與孩子們在一起 )
2009年5月15—17日,第八屆「現代與經典」全國小學語文教學觀摩研討會在淮陰師範學院禮堂隆重舉行,於永正老師應邀在會上作示範教學,執教三語《給予樹》。教學中,於老師講的少、問的少、寫的少,把絕大多數時間都讓給學生「讀」和「寫」,自己只起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結果,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讀出了精彩,而且也寫出了精彩,滿足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如願以償」,藝術地體現了他「扎紮實實練讀寫,簡簡單教語文」的本真教學真諦。有評論認為,他的課堂教學給我們留下了「偉大緣於簡單」的深刻啟示。我也即興寫下了評課詩讚道:「小語教壇頂梁柱,大師教學給予樹。常教常新常精彩,教藝質樸開新路。字詞句篇一線牽,聽說讀寫融一爐。主體作用發揮妙,師生互動恰好處。」
相知於永正,開卷有益專著中
常聽於永正老師上示範課和學術報告,使我對於老師的為人和學識都有了一個直觀形象的初步了解,更使我萌生了能讀到他專著的渴望。
有一次,在南京的一個小學語文研討會的會場外,見到於老師正在為蜂湧而來的與會老師進行籤名售書時,我也擠上前去,挑了一本他的新書對工作人員說:「這本書50元,我也來買一本!」說著就付了書款。
也許是於老師聽到了我的說話聲,他立即停下了手裡的工作,站起來對我親切地說:「這不是劉友開老師(因為在聽他之前上課的場合,我們己有過接觸並相識),劉詩人嗎?」我立即停下腳步向他表示了我對他的敬意。他隨即對售書的工作人員吩咐道:「怎麼能收他(指著我)的錢?」說著硬叫工作人員將50元書款退給我,並緊握著我的手說:「這本書算是我送給你的」。說完他還在書的扉頁上籤上工整秀頎的贈言和籤名。我想,於老師之所以對我如此禮遇和尊稱我為「詩人」,這大概是他在報刊上看到我發表過的「評課詩」吧!
讀了於老師的這本珍貴的贈書,更點燃了我想讀他更多的著作的想法。於是,我便到新華書店買了他的《教海漫記》《於永正教育文集》《於永正語文教學精品錄》《於永正課堂教學實錄》等書,一本一本不停地研讀。
讀了於永正老師的許多書,更使我產生了想請他親自到我們淮安來為老師們上示範課和作專題報告的念頭。有一天,我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嘗試著撥通了於老師的長途電話,令我喜出望外的是,於老師竟然一口答應了下來,並幫我聯繫到名師高林生先生和他一同前來。他來上習作教學示範課,高老師來作閱讀教學講座。(73歲的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在課後引亢高歌一曲現代京劇片斷)
記得於老師那次上的是素描式習作示範課。課堂上,有做菜用的實物,有他在黑板上畫的簡筆畫,還有他穿起了圍裙在炒菜的演示,並逐項引導學生在觀察中練習說話,先把內容說清楚,接著再說出有條理。在引導學生說的過程中,於老師總能作出恰到好處的相機點撥。在引導學生說充分了後,他才讓學生動筆練習寫作文,待學生都寫好了,他又選了幾份學生寫的習作,讓學生進行逐一朗讀,在朗讀中他又相機進行點評、修改,並歸出這類習作的寫法,使每個學生的習作水平都得到了不同層次的提升。與會的老師們都充分肯定:這樣的習作教學既很實在,又有實效。
活動結束後,我陪同於永正老師和高林生先生瞻仰了周恩來紀念館。在重溫和感知舉世偉人周恩來精神的熱烈氛圍中,我們的交談也沒有離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本行。我藉機向他們兩位專家請教了許多問題。如:怎樣指導青年教師上好語文課?語文老師怎樣致力於專業發展?怎樣搞好小學語文教研活動?等等問題,只要是我問及的,他們都能做到有問必答,並讓我感受到了無不是經驗之談和親切教誨。
送走了於永正老師和高林生先生之後不久,有一次我到徐州出差,聯繫上了於老師,他正好在家,便接受了我「登門拜訪」的請求。在他家,他熱情地接待了我,使我又有一次與他長談、向他請教的機會。在交談中,他還像師長一樣對我問寒問暖:最近在工作上有什麼問題要討論嗎?你個人的專業發展有什麼進展呀?他句句親切的話語更使我如沐春風……
(2011年,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主編朱家瓏和鎮江市潤州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夏興政為劉友開語文工作室揭牌)
我的心結被打開了。我向他吐露了曾經長期凝聚在心頭的鬱悶。我在小學思想品德學科專職教研員的任上,帶領所屬33個鄉、鎮(場)的教研員和老師們一起在課堂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首創了小學思想品德課「五環式」教學法,課題成果獲得了市一等獎並在淮安全市得到了普及性地推廣,還從淮安推廣到全國的許多地區,均受到高度評價,江蘇省教委周德藩副主任還為我的課題研究成果專著《小學思想品德課「五環式」教學法研究》寫了序言,高度評價:「這是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成果」。安徽師範大學鍾以俊教授、江蘇教育學院王鐵軍教授、首都師範大學尚鳳祥教授等國家級專家也紛紛撰寫和發表專論,對「五環式」教學法作了充分肯定。但我申報了省特級教師評比,市教育局也都上報到省裡了,就是評不下來。我該怎麼辦?
路在何方?就在自己的腳下。思想品德學科這條路走不通,也可走語文學科這條路啊!凡是都要想好了再做,做好了再寫出來,要不斷總結、力求創新、堅持不懈。正如俗話所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功到自然成嘛!」
在於老師的開導和引領下,我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便將個人專業發展的著力點悄悄轉向到對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研究上。經過兩三年的不懈努力,我的省特級教師之夢終於在小學語文學科被圓起來了。
得益於永正,良師益友誼長存
評上特級當自省,教師人生須筆耕。評上特級教師後,在於老師謙虛好學、學無止境的治學精神感召下,我更多的是反省自已的不足,同時也更加使我努力地奮發進取。
(劉友開( 左)陪同於永正老師( 右)瞻仰周恩來紀念館, 在後花園合影留念)
在筆耕方面,研究於永正老師等名師的小學語文教學成功之路就是我十多年前的首選項目。為給年輕教師的成長和專業發展提供借鑑和引領,我曾用了一個暑假的整塊時間寫成了《走近四大名師,學教小學語文》的長篇文章。四大名師即:於永正、賈志敏、支玉恆、靳家彥。
這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一、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四大名師閃光足跡裡的壯美人生」「二、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四大名師經典課堂中的教學特色」「三、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四大名師崇高境界下的精神風範」。文中對每一位名師的成長曆程、教學成就、精神風範都作了比較深刻地闡述,計二萬多字。
其中,對於永正老師的教學特色,我從於老師的語文教學理念、語文教學實踐等方面對他的教育觀、教師觀、教學觀以及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習作教學實踐等都作了理論聯繫實際的闡述,既有理論探討,又有課例實證,很受老師們的歡迎。
這篇文章雖然未在教育雜誌上公開發表,但我把它用在多個場合的教師培訓會上作演講稿,都引起了強烈的共鳴。特別是年輕的老師們都感受到了四大名師的成功經驗,對他們的教師成長和致力於專業發展均有很大的啟發和借鑑作用。
從2009年10月起,我的工作從淮安調到了鎮江,在潤州區教師發展中心任職,主要負責創建區語文名師工作室和培養全區語文青年教師的工作。我的主要做法是用課題研究引領名師工作室的創建和促進青年教師的成長及專業發展,申報了省教學研究課題《小學語文教材中不同類型課文有效教學基本式的研究》。經三年的研究,我和我的團隊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構建起了18種不同類型課文有效教學的基本結構模式,還分別研發了每種類型課文有效教學的多個精品課例。
對每一種類型課文的基本結構模式是否可行?其精品課例是否有實效?除了我們自己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驗證、完善之外,我還想到了崔巒、朱家瓏、袁浩、於永正、高林生等這樣的小學語文教學專家和名師,能否請他們每一位給其中的某一種類型課文有效教學基本結構模式和精品課例進行論證?讓我欣喜的是,我的這一想法竟得到了我所聯繫到的上述多位專家和名師的大力支持,並如約收到了他們的專論文章。我把這些專論文章列入了「專家論證」一欄編入到我們出版的課題研究成果專著《小學語文有效教學基本模式——關於不同類型課文的教法研究》之中。
這本反映我們課題研究成果的專著被全國著名教學論專家成尚榮先生在「序言」中稱之為:「實踐的教育學,教育的實踐學」。這一課題的研究成果還先後獲得了江蘇省教研課題優秀成果獎一等獎(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頒發證書)和江蘇省教育科研優秀成果獎三等獎(江蘇省教育廳頒發證書)。其研究成果也從鎮江推廣到了全省和全國的許多地區。
回顧這一成果的取得,也無不凝聚著於永正、袁浩、崔巒、成尚榮、朱家瓏等諸多專家及名師的智慧和心血。其中,我請於永正老師寫的是給我們總課題中的議論說理類課文有效教學基本模式和精品課例「子課題」的專論。於永正老師寫的文題是《呼喚這樣的來自於教學一線的「草根」課題》。
(劉友開(中)與張慶(右)和於永正(左)二位小語大師在淮安周恩來紀念館西花廳門前合影)
首先,於老師從理念層面進行評說,指出我們「構建的基本教學結構模式,抓住了閱讀和運用的關鍵,完全體現了新課標提出的『語用』的新理念。」
接著,於老師又從實踐層面進行論證,指出我們構建的「四步四環節」(① 巧設導法,激發學習情趣,切入議論主題→②整體通讀,明確中心議題,感知議論內容→③精讀品味,理解體會道理,習得議論方法→④回歸整體,適度拓展遷移,練習議題表達)「這一基本教學結構方法己被教學的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這樣的『四步四環節』教學法既符合一般文體教學的普適性規律,又切合議論說理類課文教學的特殊性實際。因此,『四步四環節』的基本教學結構方法在實踐中的行之有效,自然便在情理之中了。教學,呼喚這樣的來自於教學一線的『草根』課題!這樣的來自於教學一線的『草根』課題,它紮根於課堂教學的沃土之中,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它是生長著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教學法。最後,於老師還呼籲:「願有更多的教師,都能研究像這樣來自於一線的『草根』課題;願有更多的教師參與到這個課題的研究中來,致力於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法的改革創新與教師的專業發展,相互研討,共同進步,一起成長;願劉友開老師和他的語文名師工作室團隊沿著『簡約』的路子,繼續探討下去,以期取得更為豐碩的研究成果!」
如今,尊敬的於永正老師雖己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他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師長風範,將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他對小學語文教學和對青年教師培養的卓著貢獻,將永載當代中國教育的史冊;他「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奉獻精神,也將永遠活在他著書立說的語言文字之中!
( 受表彰的部分代表與區教育局的頒獎領導合影 )
(本文作者:江蘇省特級教師、鎮江市潤州區語文名師工作室主持人)
聯繫方式:
郵寄:223005江蘇省淮安市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蘇州路30號優山華庭小區1號樓1單元1201室 劉友開收
手機號:136 1527 0518 QQ:4050 55807
編委會
主任:李仁甫
副主任:卓立子 李欣榮 周友喜 莫羽
主編:丁學松
副主編:陳玉蓉 劉蘇梅 楊麗麗 潘彤彤 邱利群 吉紅豔 李少卿 陳海峰 馬洪根 張建東 胡曉靜 候傳涔 戴靜蓉
本期製作:邱利群
聯繫方式
投稿郵箱:shengchengyuwen@qq.com
生成語文歡迎您的加入
生成1、2、3群已滿,4群QQ群號:534604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