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所有的人生痛苦,在這裡都有解脫方法!——人生的意義網(純公益)。這裡是人生的意義網的百家號。
人生痛苦:失戀、理想破滅/平凡/人生無望、失去親人、離婚、迷茫/空虛、孤獨/寂寞、信仰缺失/虛無主義、傷殘/絕症、貧困、臨終關懷、自殺……
心理痛苦: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恐懼症、失眠症……
--------------
作者:李一凡
心理諮詢(心理諮詢師)的諮詢範圍:
我們通常以自知力是否完整、知情意是否協調、人格是否相對穩定來界定心理諮詢的範圍。
如果不符合,則屬於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的工作範圍。------------------心理諮詢時至今日被大家所接受的程度依舊非常低!很多人即使得了心理疾病也不願意去做心理諮詢,問其原因:
有人說,「我雖然很難受,但是也不想跟別人說,他們會說我是神經病,也根本不會理解我的。」
也有人說:心理諮詢就是騙子,我去做了幾次,但是諮詢師也沒有給我任何建議,我覺得沒有什麼用」
還有人說:心理諮詢太貴了,動輒幾千塊一次,做了一次什麼用也沒有。
……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瞬間覺得我應該好好嘮叨嘮叨,到底心理諮詢是做什麼的?有用嗎?我該不該去做?
心理諮詢是做什麼的?
心理諮詢是心理諮詢師協助來訪者解決心理問題以及由心理問題引發的行為問題和軀體症狀的過程。
首先心理諮詢是一個心理諮詢師和來訪者共同協作的過程,當來訪者來到諮詢室,甚至當來訪者打第一個電話、發第一個消息溝通時已經開始了。
這個過程從雙方建立良好的諮詢關係開始,雙方一見面就覺得不順眼,互相排斥牴觸肯定沒法往下進行了,那麼什麼是一個良好的諮詢關係呢?比如來訪者聽這個諮詢師說話覺得挺靠譜的,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很專業,或者很親切,讓自己感覺很輕鬆,願意敞開心扉等等。而諮詢師覺得這個來訪者的問題自己願意去了解,並且自己有能力去處理等等。雙方可以在一個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環境中不斷拉近彼此的關係就是一個良好的開始。
關係建立好了,接下來諮詢師會不斷的搜集來訪者資料,包括來訪者原生家庭資料、成長史、學習史、感情史,價值觀,人際關係,情緒體驗,軀體感受,行為反應等一系列問題。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這些,不斷的假設和驗證,諮詢師才能對來訪者的心理症狀有一個初步判斷,進而設立合理的諮詢目標,與來訪者共同工作,並且不斷的修正諮詢方法和諮詢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將根據來訪者的不同情況使來訪者認識自己的內、外世界,了解和改變不合理的觀念,學會面對現實、應對現實,學會理解別人,正確認識自我,從而構建合理的行為模式,實現良好的諮詢目標。
那麼大概了解了以上這些,你還會覺得心理諮詢進行一次就會有效果嗎?我們的心理問題大多經過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過程不斷累積形成,自己來簡單的理清頭緒恐怕也不是五十分鐘可以實現的,所以請首先改變認知,做好一旦展開心理諮詢就長期進行下去的準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起到心理諮詢的效果。
心理諮詢會暴露隱私嗎?
很多來訪者擔心去做心理諮詢會暴露隱私,擔心一旦自己說出口,就被很多人知道了,再也沒有尊嚴,抬不起頭見人,被周圍的人議論。
首先隨著大家知識水平以及物質水平的提高,我們越來越重視心理的健康,已經有很多人僅僅是因為工作壓力,小的心理問題就會去找心理諮詢師傾訴,減少負面情緒。心理諮詢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我們需要正確的認識,如果你發高燒39度你會去看醫生還是在家裡躲起來呢?心理疾病也僅僅是一種病症而已,沒有什麼不能說。
另外只要是一個合格的心理諮詢師都會嚴格遵守心理諮詢中保護來訪者隱私的倫理設置,具體為:心理諮詢中所涉及到能識別來訪者身份以及諮詢師身份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個案記錄、測驗資料、信件、錄音錄像資料等,需在嚴格保密的情況下保存,不得在任何場合公開,除非涉及到法律配合,情況嚴重有自傷以及傷人危險,諮詢師在工作中有涉及督導以及案例討論的,須在儘量保護來訪者信息的情況下獲得來訪者同意方可進行。
比如現在微信群很流行,如果諮詢師和來訪者在一個群裡,除非來訪者主動或者同意,諮詢師絕對不會表示認識來訪者,主動打招呼;有些小城市難免在街上或者公眾場合碰到,諮詢師也不會主動跟自己的來訪者打招呼;諮詢師如果有緊急情況需要聯繫不知情況的來訪者家人或者朋友,也只會表示是來訪者的朋友或者同事,不會以諮詢師的身份出現。
心理諮詢師會給我建議嗎?
很多來訪者來做心理諮詢急切的想知道自己怎麼了,想讓諮詢師給出建議,第一次做諮詢甚至第一句話就會問:你說我該怎麼辦啊?
負責任的說,最權威最厲害的心理諮詢師也沒有辦法剛見到你就知道你怎麼了,剛聊幾句就知道你該怎麼做。如果你見到這樣的諮詢師,請馬上迅速遠離。
眾所周知,心理諮詢有很多派別,但是大多諮詢派別都不會給出來訪者建議,少數認知行為派別會根據來訪者情況作出行為指導,因為心理諮詢的目標是讓來訪者真正實現內外世界統一協調,最終以健康健全的人格面對未來生活,只是單純的給予建議顯然不能達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如果你非要問我要建議,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你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會需要諮詢師的建議呢?你在生活中也是這樣嗎?都需要別人的建議嗎?這些人通常是哪些人?
我到底要做心理諮詢嗎?
究竟什麼樣的情況做心理諮詢呢?這就涉及到了心理諮詢的工作範圍:我們通常以自知力是否完整、知情意是否協調、人格是否相對穩定來界定心理諮詢的範圍。
根據以上原則,心理諮詢的工作群體針對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部分神經症性心理問題,以及精神病性心理問題的有條件輔助諮詢。
如果你遇到成長問題、人際關係問題、戀愛問題、婚姻問題、家庭問題,如果你是抑鬱、焦慮、強迫症、睡眠障礙、性心理障礙患者,你有主動求治意願並且自知力完整,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那麼你很適合做心理諮詢,而且一般都會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如果你是進食障礙患者,因為飲食的攝入直接關係到我們的生存與否,建議專科醫院就診,但同時心理諮詢必不可少。
如果是精神病性問題,已經出現幻聽、妄想等精神分裂症狀應,建議家人帶病人第一時間去精神科醫院就診,不要延誤時機,很多精神分裂病人早期用藥效果很好,待病情好轉自知力恢復可以輔助做心理諮詢。
另外很多人會有一個疑問:我自知力完整,文化水平高,那麼我是否不需要去做心理諮詢,自己看書學習就可以自我調節呢?這就進入了一個誤區,不管你能力再高,如果你具備自我調節和療愈的能力,那麼你根本就不會有心理問題了。而且心理問題的產生很多是關係問題,如幼年親密關係的滿足與否,要解決就需要把這個問題放進一段關係中解決而不是自己解決。所以即使作為心理諮詢師,掌握了心理諮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我們依舊需要督導師和心理諮詢師。當然如果你學習時間到一定程度完全可以去給別人做心理諮詢,但是不建議用於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