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也許對於很多人來說,是既神秘又令人害怕的,尤其是當你不知該期待什麼的時候。神秘於,我們即將向心理諮詢師說出的或許本來就是個秘密,從沒有對誰說起過;害怕於,心理醫生這個詞,讓人覺得抗拒。去看心理醫生就意味著自己被歸為生病或者有問題的那一類,這是我們都想迴避和拒絕的。
我們還會有一系列的擔心:
我要向一位陌生人說出秘密嗎?
TA會怎麼看我?
如果我們在街上遇到了,
該怎麼向朋友或家人介紹?
就算這些都不考慮,
我的問題多長時間能解決?
一次?兩次?
如果我無法長期堅持怎麼辦?
真的只是「聊天」就能解決我的問題?
那我能否自己克服?
這些關於心理諮詢的疑惑,也剛好是心理諮詢師希望大家了解的。一起來看!
哪些人算是「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是老百姓通俗的叫法。在行業內,有幾種人屬於「心理醫生」的範圍:
心理諮詢師(counselor);
心理治療師(psychotherapist);
臨床心理學家(clinicalpsychologist);
精神科醫生(psychiatrist)
他們的區別是:
心理諮詢師:
主要服務的對象是心理問題較輕的人,特別是不構成心理疾病診斷的一些心理問題,比如在婚戀、學習或工作、社交上遇到的一些情緒困擾。目前在中國大陸的心理諮詢師在非醫療機構執業,《精神衛生法》出臺後,心理諮詢師不能對來訪者進行精神科診斷和從事所謂的「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師:
主要服務的對象是心理問題較重但不是精神病的人,特別是已經構成一些心理疾患診斷的人,比如: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人格障礙等。這些疾病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能覺察到自己有心理問題,並願意尋求專業幫助。在中國大陸的「心理治療師」一般在醫院心理科工作,但是目前在衛生系統還沒有專門的職業設定,心理治療師屬於衛生系統的「技師」系列,與放射科技師類似。
臨床心理學家:
一般具有心理治療的能力,同時做一些相關領域的科研。他們通常在高校從事心理治療、心理諮詢和心理病理學的教學、實踐和科研工作,一些接受過系統心理治療專業訓練的醫學心理學的教師也屬於此類。
精神科醫生:
主要對嚴重的精神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礙)進行藥物治療。他們其中較少的一部分同時接受過系統心理治療專業訓練,因此在精神專科門診也從事心理治療(受過嚴格心理治療專業訓練的精神科醫生一般不給自己的心理治療患者開藥,或者會讓其他精神科同事給同一個患者開藥,嚴格區分心理治療師和精神科醫生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這些「專家」如何介紹自己,只有受過專門的心理治療或心理諮詢專業訓練的人員才可以算做是「心理醫生」。
BuzzFeed Health(機構)與三位有著豐富臨床經驗的心理學家(Stephanie Smith, Ph.D.,科羅拉多州的臨床心理學家; Ryan Howes, Ph.D., 臨床心理學家以及富勒心理學研究所教授; Lynn Bufka, Ph.D., 美國心理學會實踐研究和政策助理執行理事),就「關於心理諮詢,諮詢師希望人們了解什麼」這個話題進行了對談。以下是談話內容:
1
心理諮詢師不該是那個給你建議的人
他們不會告訴你是否應該離婚或者辭職。「心理諮詢的真正工作是讓你更了解自己,改變你的思考方式以及你的行為方式,或是改變你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Smith談道:「心理諮詢並不是給一個好建議。」
當然,心理諮詢師可能會告訴你應對心理疾病(諸如抑鬱、焦慮、雙向障礙)的策略,然而真要具體到你個人生活的決定時,他們更像是一個促進者。
「你確定你來做心理諮詢是為了把做決定的權力交付給別人嗎?還是說,你希望學會如何擁有這種力量?」Howes說。
2
他們大概也有自己的心理諮詢師
「我絕不會相信一個沒有被治療過的心理諮詢師,」Howes說。
根據這些專家所說,大多數心理從業者有他們自己的心理諮詢師——可能不是全程護航,但至少在職業生涯的某些節點上是有的。多數心理學研究生課程甚至要求申請者有被治療的經歷,Smith說。
3
你不一定要被診斷為精神疾病才求治
一個常見誤解是:「你必須得『瘋了』才要去做治療。」Howes說。「人們之所以去做心理諮詢的理由很多,跟精神疾病關係不大。
即使你真的是因為精神障礙才求治,那也沒什麼好羞恥的。就好像你會因為其他任何身體狀況而求助一樣,你是去向一個專家詢求幫助。
這個通常處在中間地帶——當你正掙扎但又沒有完全疲憊不堪,人們猶豫著要不要去做諮詢,因為他們覺得還不需要諮詢。
「但如果你感覺被困住或被情緒淹沒,或者你無法照你想要的那樣正常生活,那麼這是一個信號——你確實需要跟某人談談了。」Bufka說。
4
你的心理諮詢師並不會私下談論你
「首要原則是保密,」Howes說。「如果我跟朋友或家人談論我的個案,我很快會失去我的執業資格。」但是,他們可能會就某些個案或延伸的主題,在由可信賴同僚組成的小團體中討論。
」我們可能每周或者每月小組討論一些困難的個案,然後從同輩中獲得反饋,「Smith談道。
「雖然我們會討論個案,但涉及的個案都會隱去識別信息。(譯者:譬如使用化名,改動個案中會識別個案是誰的一些信息)
5
你的心理諮詢師大概不會谷歌搜索你
「某種程度上,在不經來訪者同意的情況下用谷歌搜索他,無異於是一種越界和違背保密條例的行為。」Smith說。
實際上,他們更願意談論你想談的內容,而不是強迫你解釋你周末發在朋友圈上的圖片。「我不會谷歌搜索我的來訪者,因為我的哲學是:我希望一切發生的事情只局限在諮詢室中。「Howes說。
6
你的心理諮詢師大概不會在公共場合跟你打招呼,除非你主動
不用擔心偶然在餐館撞見他並聽到「嘿,在諮詢室外頭見到你真高興!」,然後恰巧你正在約會。
一般來說,心理諮詢師不會在公共場合認出你,除非你主動發起。而且即使這樣,他們也不會說自己是你的治療師,除非你主動這麼說,Bufka談道。
所以可以自在地打招呼,稱他們是你的心理諮詢師/瑜伽老師/鄰居,或者乾脆忽視他們。這個決定權在你,你也可以提前跟他們談談這個,如果你擔心的話。
7
你心理諮詢不必然需要長期的承諾
「我認為有時人們猶豫是否開始做諮詢是因為他們覺得『假如我去一趟,我就要被牽扯進來10年,並保持每周3次的諮詢頻率』,這感覺像是一個重大的決定。「Smith說。
然而心理諮詢的長短以及頻率是非常個人化的,它可以是一次的諮詢,或長度為數月的諮詢,或者更長的諮詢,這取決於你正經歷著什麼,以及你想達到的目標是什麼。
在第一次或者第二次諮詢就去問諮詢師的諮詢方法,是非常合理的,Bufka說。譬如這樣問:心理諮詢是怎麼樣的呢?我們會在一起工作多久?我怎麼知道何時結束諮詢呢?
8
他們沒有所有問題的答案
「有時人們認為諮詢師擁有特殊的能力來看到他們的內在世界,但實際上我們並沒有那種力量,「Bufka說。」
我們有針對性的訓練和理解人類是怎樣的生物,人類的行為和情感是如何運作,我們能夠運用這些來理解特定情形下的某個人。我們沒有那種神奇的技能可以瞬間讀懂你——諮詢是需要循序漸進的。
9
但可能諮詢師也覺得自己的工作非常的有回報、有價值
「當諮詢見效了,你攜帶著新的理解和新的處理問題方式離開諮詢,這些都是實實在在屬於你,並在你人生餘下的歲月裡持續作用。」
「我只是喜歡人,」Smith談道。「我喜歡去了解人,就是這麼簡單。我覺得人身上有無窮無盡有趣的地方。」
「每當我發現來訪者的成長確實發生時,我都非常高興,」Howes說。「我發現自己大笑的時間比過去以為的要更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