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因為藝人自殺事件,抑鬱症引起了大家的廣泛熱議和關注。
這篇文章不聊專業知識,只想跟大家分享分享我和「心理諮詢」的二三事,僅供參考。
雖然,大學沒能選到心理專業,但是自己對這個領域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和好奇。
在大學期間,曾因為《非誠勿擾》而迷戀上性格色彩,也因木村拓哉和綾瀨遙的《MR.BRAIN》而對微表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曾在臨近畢業時,因為壓力大而鼓起勇氣去找學校的心理老師做諮詢。
這段經歷和體驗非常的有趣。
我對此的概述是「哭著進去,氣著出來--這算哪門子心理老師和心理諮詢?!」
直到後來,想要考心理諮詢師,於是去參加培訓班,聽了老前輩的分享以及學習了專業的知識,才意識到......
老師,對不起!您是專業的!是我錯怪您了!
在這裡很想跟大家互動一個問題
你想像中的心理諮詢是怎麼樣的?
我在學習和了解心理諮詢之前,我把心理老師看成和其他老師一樣,遇到了問題,可以直接拿著試卷或者作業去問老師:
老師,這道題為什麼選B不選C?
(如果你非逼著心理老師給你個標準答案,那麼如果是我的話,我會說:因為B字數最少......)
我的一位朋友最近剛接受完「初診」。她跟我分享她的感受時,我忍不住笑了,因為這不就是當年的我嗎?
覺得自己看過幾本心理方面的暢銷書,加上自己的「濃厚的興趣」,就覺得自己是「半個專家」。於是,我們往往會在進行諮詢的時候,帶有很強的目的性,而且在第一次進行諮詢的時候,雙方信任還沒建成的時候,自己的信息也是選擇性地透露。
然後,就希望對方能夠通過這些「表象」給自己眼前的事情出個解決方案。
首先,心理醫生不是算命的。
其次,心理醫生也不是乙方,所以也不要動不動就讓人「出方案」。
實際上,心理醫生更像是個「垃圾桶」,但是一個會跟你對話的「垃圾桶」。
他會引導你訴說,傾倒你心中的所有糾結,然後指引著你自己一一解開。
記住,解鈴還需系鈴人。而這個人,最主要還是自己,而且就算不是自己,也一定不會是這個「垃圾桶」。心中的千千結,還是要自己親自動手,才有機會避開千千劫。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往往需要「回顧」。但這是大多數人不願意面對的。
回憶,有的時候比醒著更痛苦。
於是,有的診療者一開始都不太願意和醫生一起走這一步,又或者是「要求」被催眠,因為醒著回憶實在是太痛苦了!
七七作為體驗型學習者,經常給自己創造不同視角的體驗。比如,作為老師,我也經常去學習新的技能,保持自己的學習力和記住作為學生的學習心理和狀態。那麼,我在教學的時候,就更容易有「同理心」和學生產生共鳴。
心理諮詢也一樣,我先是作為「患者」,後來又體驗了「醫生」。所以,在這之後,即便我遭遇心理低落的時期,我也可以自助自救。而且,如果有必要尋求專業幫助的時候,我也可以當個「合格」的病患,配合醫生診療,讓自己及早恢復健康。
七七和大家分享這段經歷,主要是想降低大家對「心理諮詢」的恐懼和過高的期待。以及心理和生理一樣,偶爾來個體檢,只是為了讓自己安心。當然也可以選擇和身邊信任的朋友多聊聊天^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