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值編輯 | 識無邊
配圖來源 | 鬱金香繪畫療愈成長營
心理諮詢或治療就是通過「話聊」進行心理疏導,竟然還會有副作用?!很多人是擔心精神類藥物對身體有副作用,轉而尋求心理諮詢,原來心理諮詢也不是包治百病的。
在大家的理解裡,心理諮詢或治療不是打針、吃藥、做理療,只是雙方的心理溝通交流,最多只能說有用或者沒用,竟然還會有「副作用」?
01 針對青少年的心理諮詢
有研究表明,對於青少年患者來說,他們需要的是高效、快速地康復,這樣能更快地回歸正常的成長軌道。但精神分析、人本主義等心理諮詢時間慢。長期堅持下來卻效果甚微,青少年患者甚至因此可能會產生偏執認知,認為心理諮詢和治療根本沒有用,都是忽悠、瞎扯和講大道理,盲目地對所有心理諮詢和治療產生排斥。
也有業內人士反對青少年患者選擇精神分析治療,分析有可能會給青少年帶來二次傷害,容易將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礙簡單歸咎於童年及父母的錯誤養育,導致親子關係嚴重惡化。
孩子青春期叛逆本來就屬於生命過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之所以孩子會叛逆除了和父母家庭有關係以外,還和身體極速發育而產生的階段性混亂是有很大關係的,不要孩子稍微有點叛逆家長就心急慌忙的去找心理諮詢師尋求解決方案,試圖通過心理諮詢讓孩子回到」乖巧、聽話」的狀態,這是違反自然規律的。自己來成長是最好的方法也是做徹底的方法。
02 針對長期的心理諮詢
我們每個人都有人生最迷茫的階段和低谷時期,在這個時期生活會變得不規律,頭腦會變得不清晰,遇事容易退縮,害怕和沮喪。這個時候諮詢一下有經驗的專業人士進行一些認知上的梳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心理諮詢不能成為精神嗎啡,否則時間長了,人的內在自我力量會逐漸被吞噬,依賴心變重,自我承受能力越來越弱,最後變得敏感、脆弱、不能經事兒!在這種狀態下,人會漸漸失去自我承擔的力量,這是非常危險的!
心理諮詢也不是用來逃避痛苦精神的古柯鹼。只有相當嚴重的心理疾病患者才適合非長期使用,治療一段時間後一定要讓患者進入自我成長領域,學會去和痛苦面對面的本領,這樣才是根本之道。
03 治療是對創傷的激活,有成功也有失敗
一個專業的諮詢師,在與患者初步溝通時,要告知風險。心理諮詢也是如同看病動手術一樣,目的當然是為了康復,但結果並不一定是痊癒。你也要告訴患者:心理治療是有副作用的。
有些東西被打開的時候,它需要一個非常安全的空間才會不被感染。一個動力學取向的治療師,她在非常中立的原則上工作,一個動力學取向的治療,它是會激活創傷的。你說你要回顧童年,來訪者說了那麼多,可能會讓你感覺到了無助、破碎,這說明Ta就已經通過這種方式來呈現早年的創傷了。
所以,治療也是一個激活創傷的過程。像有些有經驗的治療師,首先會跟來訪者講的是治療的副作用,123點,你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症狀。不會跟來訪者打包票說一定能治好,應該說這是一個非常痛苦、艱難的過程。打破、再重塑。當然,不是每次重塑都會成功,做好心理建設會有更多的承受力。
心理諮詢不是包治百病,當然諮詢師會比你有更多的經驗,去尋找問題所在。
上世紀60年開始,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就發現,心理治療並非總是讓人變好,也會讓人變差,這被稱之為「惡化效應」。此後,有關心理治療可能帶來傷害的現象逐漸受到關注。遺憾的是,有關心理治療不良反應的現象尚未得到系統化和規範化的醫學研究。
迄今為止,最大規模(n=14587)有關心理治療負性結果的研究是英國皇家學院精神科醫師學院開展的一項全國性調查,結果於2016年發表在《英國精神病學雜誌》上(Crawford,2016)。
該調查顯示,5.2%的患者報告了持續存在的心理治療不良反應,非老年人、性少數人群和非白種人的發生率高。其中,患者「不確定所接受的心理治療類型」和「治療前對治療信息了解少」是不良反應發生的危險因素。
本文的目的也不是說要矯枉過正,讓大家害怕做心理諮詢,而是想讓大家以更客觀的、更成熟的心態去面對心理諮詢。隨著社會的發展,心理諮詢這個行業在現代社會也會迎來蓬勃的發展。希望大家都有健康的心理,能隨時有效地調整心態,更快樂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