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是中產智商稅嗎|大象公會

2020-12-08 手機鳳凰網

當你做心理諮詢和治療的時候,如何確定自己真在接受專業服務,而不是找了個「高級陪聊」?

文|徐子明

最近十年,早先更多出現在電影裡的心理諮詢,越來越進入普通中國人的生活視野。

在社會觀念保守的中國,更多人願意在心理方面尋求專業幹預是一個可喜的進步。然而難以忽視的,是其不菲的經濟成本、魚龍混雜的行業亂象等現實問題。

對許多西方人來說,定期看心理師就像矯正牙齒一樣,是中產生活的標誌,而在中國,即便是中產之家也很難達到這一標準。

· 據估計,中國有五千多萬抑鬱症患者,但平均每 10 萬人口只有 2.1 名精神科醫生(2015),美國和俄羅斯是中國的五到六倍。美國在精神衛生領域每 10 萬人口有 30 名心理師(2016),中國則只有 2 名左右

更何況,每個咬著牙花著每小時幾百到幾千元的價格,一周跟「那個人」聊上兩次的中國中產,都不得不面對靈魂之問:

這玩意到底有用嗎?

科學,還是玄學?

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並沒有本質區別。二者在理論與實踐上是一母雙生,只不過心理治療主要針對心理異常與精神疾病的患者,而心理諮詢主要針對遇到心理問題的正常人。

作為舒緩和療愈人心的手段,心理諮詢的效果評估本就非常複雜;放在中國語境下就更為複雜。畢竟,如果在中文論文庫中查找「心理諮詢」相關的研究,同時出現的高頻關鍵詞之一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 這是一些學者對 6546 篇中文相關論文進行文本分析之後的發現

國內關於心理諮詢效果的研究非常少,大多數社會機構也沒有進行回訪調研。要回答是否有效的問題,只能放眼世界。

1956 年,美國有 36 種心理治療體系;到 1970 年增加到 130 多種。現在,有 500 多種心理治療的大小流派活躍在全球範圍內。

在專業人士看來,這好幾百個流派中也存在著類似「主流現代醫學」、「傳統醫學」和「偏方」的劃分,劃分標準仍然是類似於循證醫學的思路——效果驗證,只不過心理學上的效果比醫學存在更多的主觀因素。

當今心理諮詢有三大主要流派:精神分析學派和心理動力學,行為主義的認知 - 行為療法,人本主義的以人為中心的療法。

這三大流派都有眾多療法和技術經過了長期效果驗證。眾多研究發現,它們沒有明顯的高下之分,各自擅長解決不同類型的問題。

這個結果有些令人意外。

尤其是精神分析和心理動力學理論,看上去如此不「科學」,理論奠基全憑弗洛伊德的個案觀察和一張嘴,從神話扯到藝術再到性與本能。但它的方法在心理治療與諮詢中——尤其是解決諸如身心疾病等問題時——展示了實效。

· 好幾個學者都寫過名為《反弗洛伊德》的書,這是其中一本

所以,就算理論界對它意見再大,也很難動搖它在實踐中的地位。

大部分心理師有自己偏好的流派,但極少有心理師只採用某一種流派的技術。雖然心理治療和諮詢的流派眾多,但它們並非截然相反,倒可能殊途同歸。

心理治療究竟有沒有效?20 世紀後半葉,國外對此經歷了反覆的研究與辯論。甚至有人專門寫了一本書記錄這個過程:

· The great psychotherapy debate,中譯本為《心理治療大辯論》

1977 年,國外有一項經典的元研究,統計了 375 項單獨研究的所有案例,發現參加心理治療和諮詢的來訪者,要比不參加者狀況好 80%。

後來,又有許多更嚴謹的研究陸續登場,發現心理治療的效果雖然沒有這項研究說得那麼好,但治與不治之間的差別——學術名稱叫「效應量」——總是在 40% 左右。而且,對於從焦慮症到阿爾茨海默症的許多疾病,心理治療在臨床試驗中取得了與藥物一樣好的效果。

目前學界的共識是,心理治療與諮詢真的有效,只要參與就比不參與更好。而且,只要用的是經過有效性檢驗的理論和技術,哪個流派並不重要,反而是心理師的個人能力、心理師和來訪者的關係更影響效果。

· 沙盤,一種普遍使用的心理治療技術

好心理師非常重要。這裡的「好」不是指拿了哪些證書,而涉及一些非常基本的因素,比如共情能力、期望、與來訪者建立工作聯盟的能力等等。

心理師首先要能讓來訪者「看上眼」,兩人要能坦誠溝通、能合作解決問題。如果這個步驟完不成,來訪者來過一兩次之後,就再也不回來了。

這種現象是如此普遍,以至於它有了一個專門的名詞,「脫落」。脫落與諮詢師和來訪者雙方的因素都有關係。名著《心理治療師之路》估計,在美國,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來訪者看過一次之後就再也不來了。

這個概率在中國甚至更高。一項國內研究中,心境障礙的門診首診脫落率超過了 50%,單純心理治療的脫落率高達 90%。

脫落率高,部分原因是中國本土的心理諮詢起步較晚,本土化程度不足,許多西方的理論與療法存在跨文化障礙。

不過,即便考慮本土化因素,中國心理治療的技術譜系也遠沒有西方集中。很多號稱的「心理機構」實際上沒有使用任何心理治療的技術,更遑論經過長期檢驗的技術。

有一項研究提到,許多機構使用的技術包括「催眠療法、NLP(神經語言程序學)、意象對話心理治療、薩提亞家庭治療、音樂療法、呼吸療法、色彩療法、芳香療法、森田療法、完形療法結合靈氣按摩、瑜伽養生、全息療法、藏御火療」等等。

而且我們還有一門獨特的科學:

出於種種現實原因,心理治療有效和「你去心理治療,有效」,未必是一回事。

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能在歐美國家廣泛流行,與宗教的衰落和傳統價值觀的崩解不無關係。這一操作起源於 19 世紀末的精神分析家們,起源於他們試圖用談話和催眠的方法,搞清楚精神病人究竟在想什麼;不過它迅速脫離精神病人,轉而服務遇到問題的正常人。

兩次世界大戰間,心理治療與諮詢先通過志願服務機構、專業組織和私人診所在社會上普及,然後在戰後被學校和社區社工系統引進。

在中國,這個過程是倒過來的。

上世紀 80 年代,除了醫院外,中國的高校系統首先引進了心理治療與諮詢服務,為的是輔助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學生管理。可以說,國內第一批成規模的心理諮詢師就是大學裡的「心理老師」和輔導員。

在那之後,心理諮詢服務才逐漸擴展到社會上。90 年代初,一些富裕地區開始出現社會心理諮詢機構,優質中小學開始流行設置心理老師。當時這個行業還沒有準入門檻,任何人都能夠成為心理諮詢師。

· 2003 年春晚的小品《心病》諷刺了這一現象

找一個靠譜諮詢師有多難

在中國,你遇到一個不靠譜諮詢師的概率,要遠遠高於遇見靠譜諮詢師的概率。

2002 年,心理諮詢師國家職業資格項目正式啟動。到 2017 年這個考試取消前,全國共產生了大約 90 萬持證心理師,其中只有約 10% 的人在全職從事諮詢工作。

心理諮詢的資格認定該歸誰管,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造成連鎖反應的後果就是什麼人都可以來當心理諮詢師。

中國曾經頒發過兩種與心理治療 / 諮詢有關的資格。一種是(原)衛計委設立的「心理治療師」資格認證。它和執業醫師一樣,都屬於衛生專業人才,《精神衛生法》規定必須在醫療機構從業。

不過,都要到醫療機構從業了,顯然還是考個醫師更安穩,心理治療師自然靠邊站。有新聞報導稱,截至 2017 年底,中國精神科醫師有 3.34 萬人,心理治療師只有約 6000 人。

相比之下,與之類似的另一個職業概念「心理諮詢師」,人員規模則多達百萬之巨。

在國家職業資格認定方面,心理諮詢師起初被認定為「技能人員」,和水電工屬於一類,認證這些人資格的工作便歸給了人社部。可想而知,人社部無法為「心理諮詢師」們設立有效的準入門檻。

在某些年間,「心理諮詢師資格證」——不管是正規的國家二級、國家三級,還是野雞的所謂美國協會(ACI)心理諮詢師資格——都並不難考。

· 國家頒發的心理諮詢師證書(樣本),左為三級,右為二級

即便是最權威和正規的國家職業資格,只要你是任何專業的應屆本科生,參加一期培訓就可以直接去考三級;拿到三級之後,從事幾年相關工作,再參加一次培訓就可以考二級。至於一級,因為考試方案一直不能確定,所以從未有機會開考。

這個考試在 2014 年前存在大量「水過」現象,題庫常年不變,以至於在補習機構買題庫背一背也能考過。在一些專業人士口中,這約等於「交錢就讓過」。

這還是相對嚴肅的國家證書,野路子的「心理諮詢師」們更別提有多野。

有冒充中科院心理所進行宣傳的某北京培訓機構,有各路真假髮證單位;還有被央視曝光過的「美國認證協會 ACI 」,不只美國專業人士表示沒聽說過,還有三個中文官網在互相打假。

為了和衛生專業人才管理並軌,2017 年底,人社部乾脆取消了這個已經基本失效的職業資格鑑定,將工作移交給衛健委,由中科院等機構重新制定標準。由於這個標準制定比較困難,相關考試至今尚未恢復。

除了各種職業證書,中國還有一個評價體系,叫註冊心理師。

各路心理師都在廣告裡聲稱自己是「註冊心理師」,其實這個稱呼也有含金量之分,且高下懸殊。

這其中,含金量最高的是中國心理學會(CPS)臨床心理學註冊系統提供,是同行之間互認的資格,雖然不具備法律效力,但申請嚴格,需要臨床經驗,在行業內認可度最高。

如果一個人號稱自己是「註冊心理師」,那麼最簡便的驗真法,就是去查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的註冊系統的網站或者公眾號。

其他的一些「註冊心理師」就大多沒那麼靠譜了,要麼是商業機構提供的,要麼是注水協會隨便開展的。

中國每年的心理學加應用心理學兩個專業,本科科班畢業生加起來不到兩萬人,估計從事心理諮詢職業道路的不到 10%。

相反,前面提到的商業機構 ACI,每年的報名的學員多達 12 萬,每人的學費又多達數萬,儼然成了億元產業。

在標準更替時期,舊的國家二級、三級資格繼續生效,各種神魔鬼怪也繼續在不正規的心理機構矇混下去。

因此,國內心理學界有個怪現狀:本科心理學專業出了名的就業率低,而執業的心理諮詢師中,又只有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來自心理學專業背景。

由於這個行業高度魚龍混雜,其中的種種亂象不時有新聞披露,比如惡意拖延諮詢時間、買賣證書、胡聊海侃,乃至藉機實施性侵犯等。對普通人而言,這更凸顯出找到正規機構的重要性。

但這些還不是中國心理諮詢行業最要命的問題。最要命的問題,其實是客源不足。

與公眾的「心理諮詢 = 暴利行業」印象相反,中國大部分心理諮詢機構都不盈利,六成以上處於公益性運營、持平和虧損狀態。央視財經曾報導過,在有數百家諮詢機構的大城市,新開業的機構前幾個月每月只有一兩個病人。

一項對一千多名重慶市民的調查顯示,市內社會上十家最大的心理諮詢機構,分別只有 10% 左右的市民聽說過;全市最知名的機構也只有 14.8% 的人聽說過。

另一項研究則發現,在四百位來訪者中,有 55.6% 的人對諮詢師說的話有所保留,不講真話。對諮詢師的指導,有 66.7% 的人執行中會打折扣。

對於這種窘境,中國人對心理諮詢缺乏認識、文化上不愛求助外人解決私密問題,固然是一方面原因,但也不能把鍋全部甩在這方面。

普通市民雖然不是專家,但社會上蹦躂的大量「專家」,已經決定了他們的樸素認知。

相關焦點

  • 3500元的戴森新款直發器,是「智商稅」嗎?
    因而此次的直發器,還未正式開賣,就已被部分人貼上「智商稅」標籤,認為該產品品質與價格不相匹配。戴森是來收智商稅的嗎?想要判斷戴森直發器是黑科技產品,還是智商稅單品,我們首先就需要了解一下,究竟什麼是「智商稅」。智商稅是近些年才流行起來的網絡用語,指人們在購物時缺乏基本判斷力,花了冤枉錢。這些花出去的冤枉錢,就被認為是交了智商稅。
  • 這輩子交過最高的稅,是智商稅
    今天這篇,節選自廣州站嘉賓崔勇的分享,他做過戰略諮詢顧問、上市公司戰略負責人、VC機構合伙人。 文章主題是「智商稅」,自認為智商過硬的我,聽分享的時候發現,這個稅我自己也經常交,或者看家人交,比如知乎上面熱議的2塊錢和98塊錢的維生素C,毫無作用的保健品,不靠譜的金融產品等等。
  • 「智商稅」的存在說明了什麼?
    打眼一看,被人指責是「智商稅」的東西有很多,本文會提到燕窩、阿膠、鑽石、高端化妝品等等。當然,它們各自撐起了龐大的產業,也有不少利益相關人士捍衛著它們的尊嚴,其中不乏真心誠意給出好評的消費者。既然真的有人從這些「智商稅」產品中得到了好處——或者僅僅他們自己如此認為——那麼,能不能就此承認「智商稅」現象是所謂「存在即合理」?
  • 【靠譜中醫說】產後骨盆修復,真的是「智商稅」嗎?
    【靠譜中醫說】產後骨盆修復,真的是「智商稅」嗎?哪些骨盆修復可能是「智商稅」?因為太多人諮詢,王春林教授為此特意單獨開講,還帶來了實用便捷的小妙招!快打開視頻漲知識吧!
  • 黃章晉 大象公會不僅要吸引公知,還想抓住小鎮青年
    不想太生猛,也不想太政治的大象公會,文中最常出現的詞彙是國家與社會。圖為新榜統計大象公會415篇歷史文章得出的部分高頻詞彙。老羅在堅果手機發布前找到我,說想把大象公會的App預裝進堅果。後來,我看了下大象公會在豌豆莢的下載量,也挺高的,有兩萬多,在沒有做任何宣傳的前提下。其他平臺的下載量也不少。現在老羅又免費幫我們預裝,你也知道預裝一個也挺貴的。我想了想,那就不妨把它經營好,不然別人打開一看沒什麼東西,對品牌傷害挺大的。老羅等於倒逼我要把App做好。或許有人擔心,你們大象公會的文章有時候那麼艱深,但用堅果手機的可能偏屌絲掛,他們看得懂嗎?
  • 流行語:「智商稅」用英語怎麼說?|購物節|智商稅|冤枉錢|流行語|...
    「618」 年中購物節(mid-year shopping festival)又來了,各大電商紛紛推出促銷活動。今年你剁手了嗎?看到打折馬上買買買,你為此交了多少「智商稅」?
  • 增大、增粗、延時……男性們在「壯陽」方面交了太多「智商稅」!
    其中就不乏收智商稅的商家。因為在收智商稅這件事上,他們真正做到了童叟無欺、男女平等。就像美容儀、美白丸、減肥藥等等是針對女性的智商稅產品。針對男性的智商稅產品,則主要集中在「壯陽」這一塊。我國男性對於壯陽的需求有多強烈?
  • 「智商稅」用英語怎麼說?
    同理還有最新的手機——看著狠酷炫狠多人都在買,但是我真的需要嗎?手上兩年前的 xs 就不夠用了嗎?我買得起嗎?買得起。買不起,我刷個信用卡刷個花唄,分個期也就買得起了。但是有必要嗎?沒有。這就是理性消費。所以今天,我就跟大家聊一聊理性消費的另一面——「智商稅」用英語怎麼講。
  • 燕窩,薛丁格的智商稅
    燕窩到底是不是智商稅先放到一邊,AJ是智商稅嗎?iPhone是智商稅嗎?鑽石是智商稅嗎?這些問題再怎麼爭論也不好得出結果,最終往往會演變成激烈的罵戰。而燕窩呢?從古至今,它作為貴族消費品的代表,已經成為一種深入人心的觀念。因此,吃燕窩吃的不是味道,也不是性價比。他們吃的是一種快感,換句話說是心理作用。笑一笑十年少,花了這筆錢能開心好幾天,你能說它不值嗎?
  • 代糖是一種「智商稅」嗎?|二維無碼
    代糖是對糖的消費升級還是一種智商稅?代糖在中國有著怎樣的市場規模?今年雙十一銷量最高的零食榜單和飲料榜單中一共有兩款代糖產品。在零食品類中,佔位較高的是使用甜菊糖的王飽飽麥片,排在第三位;在飲料品類中,進入榜單的是元氣森林,排到了第九位,其中元氣森林的乳茶是賣得最好的。Q:代糖為什麼會流行起來?
  • 中國人的智商稅大賞!你生活中存在的那些「誘餌」
    關於「智商稅」這個說法,最早出現在2013年,也正是中國網際網路瘋狂崛起的年代。但其實,早在電視時代,智商稅就已經滲透在許多老百姓的生活當中。2016年底,中消協發布《電視購物服務測評報告》,被評價的120條電視購物宣傳信息中,有111條不同程度存在涉嫌違反相關法律規定和指導性文件的問題。
  • 這些「養娃智商稅」,你交過嗎
    媽媽總想給孩子更好的,所以有時候可能會花錢買到一些並沒有什麼用的東西,也可以稱之為「養娃智商稅」。所謂的智商稅就是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上缺乏判斷能力,而花了這種稅,不是強制性的,而是自願的,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昂貴」的稅! 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盤點一下那些年交過的智商稅。
  • 泰國的大象智商有多高?看到圖三不敢相信
    把人摁在蹄子下,就像是要踩人一樣,君不見還珠格格中的爾康,當初都被亂踩的大象嚇了一跳。然而它放腿的時候力道非常輕,被「踩」得根本沒有感覺。然而除了惡搞、撒嬌,泰國的大象還有很多絕活,比如——1.雜耍大象們的智商還是很高的,在泰國人們的訓練下,已經能身負雜技團的重任了,成為部分泰國商人的賺錢來源。
  • 卻被網友吐槽中了智商稅的毒?
    vlog中也沒有平視視角或者直接放出對比圖,所以半半嘗試截了張圖,童鞋們能看出哪邊臉做了小顏整骨嗎?話說半半發現這屆網友很不買帳,紛紛吐槽小顏整骨是「智商稅」,明星不該起這種帶頭作用。甚至還有網友吐槽,「一看金莎的臉盤子就知道沒用」。
  • 英語熱詞:「智商稅」英文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英語熱詞:「智商稅」英文怎麼說? 2019-06-19 14:26 來源:中國日報網 作者:   「618」 年中購物節(mid-year shopping festival)又來了,各大電商紛紛推出促銷活動。今年你剁手了嗎?
  • 在旅遊景點交的智商稅,夠我流一年的淚
    唯一能掀起我們心中波瀾的,是在那些連呼吸都是消費的景點,一筆筆往裡送的智商稅。下面這些讓人哭笑不得的景點現象,你肯定就經歷過。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景區體驗旅行在外,一些智商稅明顯是被動交的據了解,遊客在零下三十度的氣溫下,把倒入水壺中的開水用力潑出去,能在空中瞬間凝結成冰花。
  • 大一新生請注意:這5件事可能是要你交「智商稅」,請三思哦!
    因為這些學長與學姐奔你而來,就是看重了你的單純與傻的可愛啊,多半是要找你收「智商稅」來了。所以,下面曾經被收過「智商稅」的學長就帶你們去看看這些所謂的「智商稅」都有哪些項目吧!1、保暖又實惠的被子全套了解下?
  • 奢侈品,學區房到底是不是智商稅?
    樓主說的就是真話、實話,說學歷無用、學才藝、買奢侈品是繳智商稅就是受大眾喜歡的話。一個不學無術的混混,你讓他覺得自己智商和清華學子差不多,只是自己不願意讀書而已,他能不高興嗎?一個五音不全、肢體笨拙的憨憨,你跟他說學才藝都是浪費錢,學的人比欣賞的還多,他能不贊同嗎,他能不認為自己當初沒學是明智的選擇嗎?
  • 感覺統合訓練是智商稅?
    對於感覺統合訓練很多家長嗤之以鼻覺得就是子虛烏有純屬是交「智商稅」那麼感覺統合訓練到底是不是「智商稅「呢?感統失調雖然不是病,但是如果某個階段被遺漏或是過於遲緩,身體和大腦的發展出現了不協調,寶寶在尋求矯正和刺激的過程中會有一些不良表現。
  • 辦不到的信用卡,繳不完的「智商稅」
    「智商稅」的出現,歸根到底是因為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