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諮詢,能否解救被抑鬱症裝在套子裡的人?

2020-12-20 創業邦

編者按:本文來源創業邦專欄黑板洞察(ID:heibandongcha),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約四分之一的中國大學生承認有過抑鬱症狀。不久前,網紅李雪琴向媒體透露,自己在北大讀書期間罹患抑鬱症,在學校心理諮詢中心治療時,雖然她曾殷切地懇請心理老師為她保守秘密,但老師最終還是將她的情況告知了學校,致使她對學校心理諮詢中心徹底失去信任。這個故事,再次引起了公眾對於大學生抑鬱群體和高校心理諮詢工作的廣泛關注。

01

象牙塔裡的抑鬱症者

抑鬱症作為全球第四大疾病,患病人數呈現明顯的升高趨勢,近幾年,學生群體尤其是高校大學生更是成了「高危人群」。研究者對2009~2019年發表在各資料庫中的關於中國大學生抑鬱症患病率的橫斷面研究進行Meta分析,結果表明,近10年中國大學生抑鬱症患病率在8.00%~74.00%。大部分的時候,抑鬱症患者會感到悲傷、空虛、疲憊和低價值感,由於對抑鬱症等精神類疾病缺少科普,在公共語境下抑鬱症常被誤讀甚至汙名化。在大學情況就更加複雜,大學生可能面對學業、情感和人際關係等方面的問題,或者無法適應即將到來的社會角色轉換,更容易罹患抑鬱症,同時出於對被歧視、被退學的擔憂,在患病後往往選擇隱瞞病情,埋藏自己拒絕求助。

不久之前,國家衛健委辦公廳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要求各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學生群體抑鬱症高發、官方政策重點關注開始讓高校的心理諮詢躍入大眾視野。

02

高校心理諮詢發展始末

在我國,高校心理諮詢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起步期、探索期以及普及期。一般認為,1985年,上海交通大學益友服務中心的成立標誌著高校心理諮詢實踐探索的開始。

1.起步:

實際上,早期階段思政教育工作者在高校心理諮詢工作上展現出了極大的推動性與主導性,直至現在許多高校的心理諮詢室也是掛靠在思想政治教育部門的。1977年恢復高考後,思政教育仍是學生工作的重要內容,只是在這個階段,部分學生工作者看到了學生除了「政治問題」之外存在著許多「心理困惑」。只是在當時,尚未建立起正式的心理諮詢機構,實際上把心理諮詢作為思想教育的特殊形式,教育性高於「醫療性」。

2.探索:

從1994年開始,心理諮詢逐漸受到了學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重視。官方舉辦一系列重要培訓班進行人才培養,心理諮詢模式除了思政教育模式外也展現出了心理學模式和醫學模式。當時的一項調查表明,28所高校中開展專題講座的佔75%,開展團體心理諮詢的佔50%,擇業指導佔53.6%,開展團體心理訓練的佔53.6%,同時學術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

3.普及:

2001年,教育部發布《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強調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這階段,開始以行政化的手段在高校建立心理諮詢機構和工作制度,擁有專門的經費,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鑑定開始逐步推進。多數高校建立了心理測評建檔制度、對新生進行心理普查,大部分高校建立了門診諮詢,心理諮詢理念也開始大眾化。

03

「到畢業我也不知道

學校的心理諮詢室在哪」

高校心理諮詢發展至今,幾乎每所高校都設有心理諮詢中心或者心理諮詢室,但實際上其所發揮的效用仍十分有限。這種有限,首先是體現在心理諮詢師的數量與質量上。聯合國要求學校配備專職心理諮詢師的比例在1:500,在我國這個比例縮水至1:4000,而這還是文件要求的標準,現實情況可能更不樂觀,有在高校任職的心理老師反映:一周要上十幾節心理健康教育課,同時還要幫助前來諮詢健康問題的學生,實在分身乏術。另外,高校心理諮詢師晉升途徑也不明確,工資與體制外的同行相比缺乏競爭力。此外,不少心理諮詢老師缺乏臨床經驗,在面對患病學生時並不能遊刃有餘。2012年,一項針對上海地區高校的調查發現,70%的高校心理諮詢中心被掛靠在學生處等行政部門,在我國,「一人多用」、高校心理諮詢師兼職行政事務在高校十分常見。而這還是經濟與教育較為發達的上海地區,其他欠發達地區可能壓力更大。

同時,高校對心理諮詢中心缺乏重視與宣傳,很多大學生在畢業後都不知道學校心理諮詢中心的位置。有學者對河南某市175 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僅有8.1%的大學生了解本校心理諮詢中心的地點和預約時間,只有35%的大學生是通過課堂或學校舉辦的心理健康活動獲取心理健康知識,高校的心理諮詢服務資源仍有不足或未得到充分利用,幾乎淪為擺設。學校的心理諮詢中心缺乏實用性,許多學校抓住網際網路東風,開始嘗試開發使用心理諮詢APP,但這可能尚且欠缺適配條件,且其並不能解決高校心理諮詢的核心問題。

04

高校心理篩查的

阿喀琉斯之踵

有效篩查,沒那麼簡單

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本意是將高校對抑鬱症的防治進一步細化,但仍引起不小爭議,而最大的爭議莫過於心理健康篩查與個人隱私保護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從學校的立場出發,學校自然希望學生積極配合,從而掌握學生真實的心理健康狀況,後續才能有效治療減少事故發生。但從個體角度而言,事情往往複雜很多,學生在面對心理篩查時,不少人存在牴觸心理。這種牴觸心理一方面是來自對隱私洩露的擔憂:「如果查出抑鬱症,會不會被老師和同學看作異類?」 另一方面,則是出於對高校心理健康篩查專業性的不信任。當前高校的心理篩查多以問答試卷的形式進行,選擇題居多,詢問學生的心情、睡眠等情況,但這樣的形式某種程度上給了學生「作弊」的空間——如果不想配合,那麼只需要在答題時隱瞞負面情緒就可以了。官方文件規定:「醫療衛生機構使用PHQ-9量表開展抑鬱症篩查」,但在實際應用中,高校選擇採用的心理測試量表並不統一,這就導致雖然每個大學生都有過入學填表測試心理狀況的經歷,但全國範圍內仍缺乏對於患抑鬱症的大學生數量的權威數據。

被抑鬱症「選中」的學生,路在何方?

事實上,即使能順利篩查出患抑鬱症的大學生,要想真正有效防治抑鬱症,高校心理諮詢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阻礙患病學生積極治療的,除了橫亙在他們心中的病恥感,還有部分高校對待抑鬱症學生「簡單粗暴」的態度和處理方式。由於重症的抑鬱學生可能存在自殘或自殺傾向,所以當學生去學校的心理諮詢中心諮詢或治療時,心理老師出於預防事故的考慮,往往將學生情況告知上級和學生輔導員、班主任,完全忽略保密原則。而校方在獲悉後,通常會勸學生休學或通知家長將學生帶回家修養,學生被迫與原有生活作切割,甚至影響到升學和就業,這也進一步加劇了學生的牴觸情緒和焦慮心理。

知乎問題「那些因抑鬱症而休學的學生,後來怎麼樣了?」瀏覽量超過161萬,以下是答主嗚七七的回答。

實際上,只有極其嚴重的心理問題才需住院治療,輕微抑鬱完全可以積極治療的同時維持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但當前,暫且不論心理諮詢中心的老師是否有足夠能力治療學生的情緒問題,甚至對待所有心理「異常」的學生都是一套標準,所以有些時候,篩查的最終結果不但沒有「治癒」,反而更加「致鬱」。

結語

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本身是提高對抑鬱症的關注,這顯然是一個好的開始,但其中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除了明確篩查標準,當前高校對待抑鬱症學生過於簡單直接的處理方式顯然也會讓高校心理諮詢中心失去公信力。這不是「篩查」可以解決的問題,真正需要的是更加完善的制度與「人本」的細化解決方案。

參考資料:

1.2010年,張燕,高校心理諮詢的生成與發展

2.2019年, Lacan心理,高校心理諮詢師:領導,我們不是來打雜的!

3.2020年,健言,高校體檢篩查抑鬱症,個人隱私如何保護?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

相關焦點

  • 《裝在套子裡的人》故事梗概(縮寫)
    中學教希臘語教師別裡科夫,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他只要出門,哪怕天氣很好,也總要穿上套鞋,帶著雨傘,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他的傘裝在套子裡,懷表裝在灰色的鹿皮套子裡,有時他掏出小折刀削鉛筆,那把刀也裝在一個小套子裡。就是他的臉似乎也裝在套子裡,因為他總是把臉藏在豎起的衣領裡。
  • 2020年寧夏招聘面試真題《裝在套子裡的人》片段教學試講稿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華圖教師發布:2020年寧夏招聘面試真題《裝在套子裡的人》片段教學試講稿,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19寧夏教師招聘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教師微信公眾號(ningxiajsht),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招聘面試真題《裝在套子裡的人》片段教學試講稿   一、聯繫舊知,切入新課
  • 根據人物描寫方法概括人物形象 案例《裝在套子裡的人》節選
    他總是把雨傘裝在套子裡,把表放在一個灰色的鹿皮套子裡;就連削鉛筆的小刀也是裝在一個小套子裡的。他的臉也好像蒙著套子,因為他老是把它藏在豎起的衣領裡。他戴黑眼鏡,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馬車,總要叫馬車夫支起車篷。總之,這人總想把自己包在殼子裡,仿佛要為自己製造一個套子,好隔絕人世,不受外界影響。
  • 高中語文:裝在套子裡的人 知識點精講
    契訶夫《裝在套子裡的人》知識要點、字詞基礎及閱讀思考 一、作者簡介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是19世紀後期俄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 心理諮詢幫抑鬱症患者擺脫病魔
    今年10月10日是第29個「世界精神衛生日」,10月7日,記者採訪了商丘市心理諮詢師協會會長、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孫萍,聽她聊如何通過心理諮詢幫助抑鬱症患者擺脫病魔困擾的那些事。孫萍說,國家衛健委號召民眾更多關注心理健康、重視精神衛生問題。
  • 高校心理諮詢,敲開這扇門難嗎
    在為這些戛然而止的青春長嘆一聲時,許多人疑惑,行至崩潰的邊緣,他們有沒有去過學校的心理諮詢室求助?而高校的心理諮詢又該如何為學生提供更切實有效的幫助?連日來,記者深入學校,採訪了部分學生和相關專家。北京交通大學心理素質教育中心副主任、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科普專家張馳根據自己多年工作經驗總結,抑鬱症患者的一個主要症狀就是自我否定、自我評價降低,覺得自己是最孤獨的、最差勁的,有一種無力感、無助感。張馳曾諮詢過這樣一個學生,他基本不與別人交往,封閉在自我世界裡。面對這樣的情況,張馳認為不能簡單地評判是學生抗挫能力差,這其實是有心理問題的表現,很多時候他們自己無法緩解,需要求助於專業機構。
  • 寫給正在接受心理諮詢的抑鬱症來訪者
    正在接受心理諮詢的抑鬱症:你好!不知道你此時此刻是處於充滿希望的躁點,還是處於充滿絕望的鬱點,亦或是處於一個相對比較平穩的平臺期。無論你處於哪個狀態,請相信,從我一個曾經的抑鬱症患者以及我對抑鬱症患者的諮詢經驗來看,抑鬱症的療愈,的確不是直線的,但肯定是向上的,不是直線向上,是螺旋向上的,看上去反反覆覆,但每一次反覆都已經不再單純的重合,重複。
  • 打通高校心理諮詢與服務的「最後一公裡」
    據《光明日報》報導,高校校園內個別學生患有抑鬱症,但是不願求助專業機構,抗抑鬱「靠自己」的情況不在少數。今年5月,有媒體在社交網絡上發起一項名為「當你覺得心理壓力大時,會怎樣緩解」的小調查,兩天時間裡共有2.3萬人參與,其中1.1萬人選擇「硬撐著,正常生活」,僅有543人選擇了「求助於專業機構」。
  • 中國高校,抑鬱症重災區
    在西雅圖機場工作的年輕人Richard,靠著自己在模擬航空遊戲裡學到的經驗,偷偷將一架飛機開上天空,最終墜毀。溫暖而有同情心、忠於妻子、關愛父母,是周圍人對Richard的評價,在此之前,沒人想到他會做出這個舉動。
  • 抗抑鬱「靠自己」不在少數 高校心理諮詢需醫教結合
    原標題:有的學生不願意求助,有的學生卻「排不上隊」——高校心理諮詢,敲開這扇門難嗎近段時間,又有多起大學生輕生事件登上熱搜榜。在為這些戛然而止的青春長嘆一聲時,許多人疑惑,行至崩潰的邊緣,他們有沒有去過學校的心理諮詢室求助?而高校的心理諮詢又該如何為學生提供更切實有效的幫助?
  • 當高校抑鬱症患者「出櫃」後……
    入學前,他從網絡問答平臺上找來了各種有關抑鬱症的資料,諸如「抑鬱症,大一被學校要求休學或者家長陪讀,怎麼辦」、「我們學校免費心理諮詢完,馬上通知給家長老師,學生的隱私不是隱私嗎」等。從病友群裡,他得知,確實有抑鬱症學生受到「區別對待」,「很擔心,怕(學校)知道後,有不好的影響,例如登記在案、讓我休學之類。我不喜歡被當作另類來處理」。
  • 趙文娟老師優秀課例展評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裡的人》教學設計
    別裡科夫他孤僻膽怯、因循守舊、敵視新生、維護專制的猥陋、卑劣、虛偽的沙皇政府的衛道士。他既代表了一股黑暗、腐朽的勢力;也成了一切害怕、阻礙新生事物的代名詞。他不僅是個性格典型,也是個時代典型。作者塑造這個人物(1)社會的角度:揭露了沙皇政府對自由的壓制、對人權的踐踏、對民眾的專制。
  • 中國高校,抑鬱症重災區-虎嗅網
    在日本,戰後經濟全面復甦,社會福利完善化、競爭壓力減小的平成年代裡出生的孩子,被稱為「寬鬆世代」。在老一輩看來,新一代的年輕人不抗造,一繃緊就斷。無法換位思考、對自己無法理解的苦難嗤之以鼻,許多人對於抑鬱症的認知便是如此。
  • 向學生內心投射一束暖光,高校心理諮詢應做得更好
    許多人疑惑,這些學生有沒有去過學校的心理諮詢室求助?高校的心理諮詢該如何為學生提供更切實有效的幫助?媒體近日深入高校採訪得知,一方面,有些學生寧肯「自己扛」,也不願求助心理諮詢中心,而有些高校的心理諮詢中心則人滿為患,排不上隊;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心理諮詢中心存在關愛學生與保護隱私之間界限不清的問題。
  • 高校心理諮詢:有些學生不願求助專業機構 有些則需預約排隊
    在為這些戛然而止的青春長嘆一聲時,許多人疑惑,行至崩潰的邊緣,他們有沒有去過學校的心理諮詢室求助?而高校的心理諮詢又該如何為學生提供更切實有效的幫助?連日來,記者深入學校,採訪了部分學生和相關專家。 不願求助專業機構,抗抑鬱「靠自己」的情況不在少數袁夢在研二的時候時常「情緒起伏很大,動不動就發火,一點事就哭」,結果去醫院檢查出患有重度抑鬱症。
  • 困在抑鬱症裡的大學生們
    穆晴回憶,「休學」這個念頭迅速在腦海裡蔓延。她自認為「找到了一個可以逃避一切的方法」,於是迫不及待地打電話給輔導員申請「休學」。「我怕別人會歧視我」張晨、穆晴的遭遇並非個例。2019年,在第八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高校心理輔導與諮詢高峰論壇上,有專家提到,1/4的中國大學生承認有過抑鬱症狀,且大一和大三時抑鬱症的高發期。
  • 視點|向學生內心投射一束暖光,高校心理諮詢應做得更好
    許多人疑惑,這些學生有沒有去過學校的心理諮詢室求助?高校的心理諮詢該如何為學生提供更切實有效的幫助?媒體近日深入高校採訪得知,一方面,有些學生寧肯「自己扛」,也不願求助心理諮詢中心,而有些高校的心理諮詢中心則人滿為患,排不上隊;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心理諮詢中心存在關愛學生與保護隱私之間界限不清的問題。
  • 抑鬱症患者接受心理諮詢後當天自殺,心理諮詢師需要負責麼?
    抑鬱症患者被認定為法律意義上的抑鬱症患者,前面必然存在著一步,那就是被心理醫生確診。在我國,心理醫生和心理諮詢師是完完全全要分開的,心理諮詢師不負責確診抑鬱症,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有抑鬱症的表現,心理諮詢師也不能說這個人是抑鬱症,最多建議其去心理醫院治療,而且也必須這樣建議,自己是不能開藥、診斷的。
  • 母親從小灌輸女兒不能接近男人,塗磊拯救裝在套子裡的女孩
    《裝在套子裡的人》是俄國作家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創作的短篇小說。小說主人公別裡科夫,現實生活讓他總是感到心神不安,讓他害怕,為了同世人隔絕,不致受到外界的影響,他總想給自己包上一層外殼,給自己製造一個所謂安全的套子。
  • 蛤蟆和蒼鷺:抑鬱症患者和心理醫生,共同演繹一個心理諮詢療程
    這是作者為讓普通讀者,能了解深奧的心理學理論,明白心理諮詢是怎麼一回事,英國資深心理諮詢師羅伯特•戴博德撰寫了這本書。作者讓經典童話《柳林風聲》的動物主角們再次登上舞臺,演繹了一個心理諮詢療程的標準模板。這本書凝聚了作者多年心理諮詢工作的心得,也是英國暢銷20多年的國民級心理諮詢入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