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管孩子太心累?李玫瑾教授: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2020-10-03 博沃思未來教育

臺灣有位知名作家分享過這麼一個故事。


去朋友家做客時,見到朋友年僅8歲的女兒,記憶力很好,繪畫也特別有天賦


於是常私下建議朋友,多多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相信日後必有一番作為。


可是,朋友卻總以太忙為由,對女兒一向放養



當作家再次見到這個女孩時,已是10年後。


當年那個充滿靈氣的孩子,現在已經成了一個「小混混」模樣;


手裡拿著煙,穿著怪異,舉止輕浮,與同居男友兩個人坐在角落處。


作家不由感嘆:

原來父母和食物一樣,都有「有效期」,

小孩兒是老天爺給我們的禮物,當你不珍惜的時候,老天爺就把這份甜蜜的禮物收回了。


我們時常覺得,孩子小不懂也沒事,長大就好了。


於是光顧著忙自己的工作去了,等到自己覺得有時間了,再回首時,卻發現孩子怎麼變得難管教了。


哪怕如此,也依然有不少父母,從未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怪罪孩子「長大了翅膀硬了」。


殊不知,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於我們家長。



董卿曾說過這麼一句話: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掙錢,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都敵不過他敗家一年。」


所以,別再以工作忙為藉口。


孩子在該管教的時候,一定要及時糾正,別等孩子定型後再來後悔!


01

任性妄為


這類孩子的背後,一定站著一個無論什麼都由著孩子性子來的父母。


地鐵站內,6歲孩子看中了一個姑娘手裡的雞排,便叫囂著要吃。
姑娘出於善心給了一塊,
孩子囫圇吞棗般吃完,還伸手要,姑娘沒再給。

孩子委屈巴巴地看著自己的媽媽,


媽媽安慰道:「乖,等會下了車,媽媽就給你買!」



哪知孩子不依不饒,上手「啪」就打了姑娘一下。


姑娘讓媽媽管好自家孩子,


媽媽語出驚人:


「不就一 塊雞排麼,這麼小氣,孩子還小,打一下又不痛!」


自以為愛孩子,殊不知卻是在害孩子!終有一天,家長會悔不當初!

原則和底線問題,真不能由著孩子性子來。


否則,一旦養成任性妄為的壞脾氣,將來走出社會,既會讓人討厭遠離,也難以有大成就。


02

懶散撒謊


日常生活中,愛撒謊、懶惰、調皮搗蛋的」熊孩子」並不少見。


但我們了解後都會發現,


這些小孩基本上有這麼一個共同點:


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度不夠,答應孩子的事情也會常常被糊弄過去。


人天生就有惰性,如果父母對孩子散養,孩子自然就會因為家長不關注而放縱自己。


這類孩子,通常在成績上也比較差,難以拔尖。


懶散的壞毛病要及早糾正才行。



如果一旦發現孩子愛撒謊,在教育之前,要搞清楚緣由


是自己平時對孩子太兇太嚴厲,孩子害怕遭受懲罰;


還是孩子結交了不良朋友,跟著撒謊;


還是自己常說話不算話,孩子有樣學樣?


總之,找準原因,從根源上下手,才是良策。
每個孩子生來都是一張白紙,所有的不良秉性都是後天所養成。


03

自私冷漠


一碗 「毒麵條」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
奶奶帶著孫子去吃麵條,總是把碗裡的牛肉全夾給孫子。
有一天,奶奶讓店家提前把自己的那份牛肉放到了孫子碗裡。

上桌後,孫子見奶奶沒給自己牛肉,便操起筷子,到奶奶碗裡翻騰:


」奶奶,你的牛肉呢?」


奶奶說已經給他了,孫子不信,非要奶奶碗裡的牛肉。


無奈又寵溺孫子的奶奶,叫老闆再來一份。
老闆見此情景,不願意賣!
最後,孩子爸爸來了,一口氣點了好幾碗,當著老闆的面,把牛肉全都夾給了自己的兒子。
並對老闆說:不就是幾碗面錢嗎?誰還付不起呢?
只能說老闆的好心被驢踢了。
孩子都被寵溺得如此自私了,還洋洋得意!



04

壞的習慣


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


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


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習慣是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好習慣可以成就人的一生,壞習慣就可以毀滅人的一生。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要更加著重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孩子85% ~ 95%的性格是在6歲前形成,


這一階段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學習外界事物的能力比較強;


可塑性很高,非常適合良好性格的發現和培養。



或許我們終其一生,不會積累太多的財富,也沒有什麼名望,
但如果我們把通過生活積累的一些好的經驗和品質,一點點滲透給孩子;


他們便能用這些去放大生命,散發光芒。
如果發現孩子養成了一些壞習慣,一定要及時糾正;
這才是真的為孩子好,寵愛只會害了他。


請記住,你如何教育孩子,他就將按照什麼方向去發展定型。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我們總是能發現孩子的諸多問題,卻很少認識到這些問題大部分都源自父母。李玫瑾教授指出: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因為孩子不想聽到父母張口學習,閉口成績,連關心孩子的身體也只會說」好身體才是學習的本錢」。父母為了孩子的成績,可以犧牲一切,卻不能花費幾個小時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傾聽孩子的心聲。因為你認為孩子那麼小,能有什麼想法,即使有,都沒有用,都是亂七八糟的,有這個心思為什麼不放在學習上!
  • 李玫瑾: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我們總是能發現孩子的諸多問題,卻很少認識到這些問題大部分都源自父母。李玫瑾教授指出: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成年後控制孩子李玫瑾教授說: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6歲以下,父母的話是黃金,孩子12歲以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 李玫瑾: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時不管,不該管時瞎管!
    為人父母,總期望給孩子最好的的教育;可往往,不知道該怎麼管?什麼時候該管?如何鬥智鬥勇?怎樣鬆弛有度……李玫瑾教授曾一語中的: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時候的不管,不該管的時候的瞎管!孩子放學後,不要只問作業多不多,做完了沒;更要問問孩子今天學了什麼,有什麼知識還不會;考試成績出來了之後,不要只問孩子考了多少分;更重要的是陪著孩子分析哪裡錯了,為什麼錯了,怎麼補救。
  • 一生E本||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我們總是能發現孩子的諸多問題,卻很少認識到這些問題大部分都源自父母。李玫瑾教授指出: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因為孩子不想聽到父母張口學習,閉口成績,連關心孩子的身體也只會說」好身體才是學習的本錢」。父母為了孩子的成績,可以犧牲一切,卻不能花費幾個小時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傾聽孩子的心聲。因為你認為孩子那麼小,能有什麼想法,即使有,都沒有用,都是亂七八糟的,有這個心思為什麼不放在學習上!
  • 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別把親子關係葬送在自己手裡
    孩子比你想像中成長得更快,有些東西再不管你就真管不了了。現實中,比起爸媽不管不教來說,還有一種管教方式更傷害親子間的關係,那就是「不該管的瞎管」。其實在某種程度中我是不太贊同的。雖然可能是有的學生們行李比較多一次帶不完需要爸媽幫忙,但是為什麼收拾和安排寢室及開學事務也要爸媽來動手呢?
  • 為什麼你管孩子這麼心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作家不由感嘆:原來父母和食物一樣,都有「有效期」,小孩兒是老天爺給我們的禮物,當你不珍惜的時候,老天爺就把這份甜蜜的禮物收回了。我們時常覺得,孩子小不懂也沒事,長大就好了。,你選擇了掙錢,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都敵不過他敗家一年。」
  • 教育孩子:到底什麼該管,什麼不該管?父母都應該看看
    李玫瑾教授指出: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孩子不是一個學習機器,而父母對孩子的意義也不僅僅是督促孩子學習,當你只會和孩子聊學習時,孩子便把內心那扇溝通的門對你關閉了。他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告訴孩子:你只管好好學習,別的什麼都不用你操心。
  • 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開始管
    在一期《圓桌派》節目中,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一語中的:「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對於很多家庭來講,孩子只有一個,小的時候愛得不行,百依百順。等到上了初中學習壓力大了,知道孩子不努力讀書就上不了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會影響一輩子,家長開始急。但這時候,孩子到了青春期,已經開始逆反,管不過來了。這確實是一些父母教育孩子時的通病,他們對孩子小時候嬌生慣養,以孩子為中心,什麼都滿足,讓孩子養成了我行我素的性格。
  • 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開始管!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一語中的:「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對於很多家庭來講,孩子只有一個,小的時候愛得不行,百依百順。等到上了初中學習壓力大了,孩子到了青春期,已經開始逆反,管不過來了。由於成績上不去讀不成好大學開始著急。
  • 李玫瑾教授:孩子2到5歲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
    李玫瑾教授:孩子2到5歲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孩子的成長都是分階段性地,對孩子的教育自然而然的也就不一樣了,在孩子的不同時期,都要用適合的教育去教育孩子。這個時候,李玫瑾教授就把孩子的一生分為好幾個階段。
  • 李玫瑾教授:孩子三到六歲你不管,等到十五六歲想管就難了
    李玫瑾教授:孩子三到六歲你不管,等到十二歲想管就難了父母應該在孩子3-5歲時就應該找機會給孩子一次明確態度展示:如果你做得不對,我就不愛你!——李玫瑾教授龍龍媽媽家對門住著一對老兩口,人特別好,家裡蒸包子都會給我們家送一些,對待我們就像自己孩子一樣。
  • 李玫瑾坦言:孩子六歲之前沒管好,長大以後你想管也管不了
    我平時特別喜歡聽李玫瑾教授的演講,她的理論與我們這些從事兒童教育工作的人不太一樣。她研究的是犯罪心理和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而青少年所遇到的心理問題,很多都與早期父母的撫養方式有關。所以每次聽李玫瑾教授的演講都感覺醍醐灌頂,同時又可以把她對孩子心理的分析融入到教育孩子中去。
  • 李玫瑾教授:孩子3-6歲的時候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
    我國兒童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將一個人的生活分為幾個階段,其中,3至6歲的孩子屬於可塑性非常強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內孩子的自我意識高度發展起來,孩子的認知能力也空前提高。孩子3到6歲你不管,長大後想管都管不了了,後悔都沒用。到底怎麼管教孩子才是對的呢?
  • 李玫瑾:孩子有這「4種行為」,父母該管就得管,否則將來難回頭
    春天到了,園丁會給長歪的樹木修剪枝丫,而孩子長大到某個階段,也會養成一些不良的行為,這時候父母該管就得管,晚了難糾正。如何管教孩子,對父母來說是一個大難題。管教得多了,孩子嫌你嘮叨、煩人,「哐當」關上門把你隔絕在外;管教得少了沒用,孩子左耳進右耳出;管教得重了,孩子更叛逆,而且容易玻璃心,聽不得重話;管教得輕了,他不拿你當一回事,依舊我行我素。
  • 李玫瑾教授: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以前狠心管,將來更懂事
    長期研究青少年心理學的李玫瑾教授就說過:「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 所以,李玫瑾教授一直有一個理念: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尤其是6歲前。 那麼,6歲前該管什麼?怎麼管呢?
  • 養育孩子最大的悲哀: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拼命管
    表姐生了三個孩子,侄子最小,最搗蛋,然而也是最受寵愛的一個,表姐和表姐夫一家對他是百依百順,從不約束。每次有人勸她,不要慣壞了孩子。她總是以孩子小為理由,不以為然。如今,侄子長大了,身上臭毛病一大堆,這時候表姐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想管,可惜,為時已晚,孩子根本就不聽她的。
  • 好孩子是父母管出來的,李玫瑾教授:這個時間段,管孩子效果最棒
    每個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出人頭地,可是有的家長只對孩子寄予希望,但卻從來沒有對孩子做出任何有實質性的幫助。好孩子都是家長管出來的,家長不要期望不勞而獲,莊稼不種不長,土地不管不壯,孩子也是一樣,如果家長不付出自己的心血和勞動,就想讓孩子自然成才,那就是痴心妄想。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父母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在青少年心理學方面研究多年的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就曾說:「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孩子身上產生的諸多問題,其實在6歲前就已經埋下了根源。因此,6歲前父母們到底該管孩子什麼?這成為很多家長的困擾。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同樣身為父母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答案。
  • 李玫瑾:好孩子是狠心管出來的!6歲之前該管什麼?答案值得收藏
    心理學研究教授李玫瑾曾說:」孩子們的問題都有延遲性,當你發現孩子管不住的時候,徵兆其實早就顯現了。」並且表示,6歲之前家長的話就像是黃金,甚至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而6歲之後的話就像泥土,孩子聽了都嫌煩。因此李玫瑾教授表示:好孩子就是狠心管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