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數起殺醫事件的神秘「空鼻症」,是醫療過失還是患者癔病?

2021-01-09 騰訊網

2013年10月,浙江溫嶺殺醫案曾轟動一時。時年33歲的青年男子連恩青身藏尖刀,到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門診襲擊當值醫師,造成1死2傷的慘劇。

而事件的起因,是他對鼻科手術的結果不滿,並覺得有過失的醫生一直推諉責任。

2014年1月,連恩青以故意殺人罪被判處死刑。對於犯罪事實,他當庭認罪,但對司法鑑定機關對其作出的有精神疾病「疑病症」的說法,他卻多次激動地否認。並宣稱自己是為了「把事情搞大」以引起社會對空鼻症患者的重視。

央視節目採訪在獄中的連恩青

「空鼻症」是一種廣泛流傳於民間鼻腔手術後患者群體間的說法,病人往往認為是主刀醫生醫療過失引發自己術後產生鼻塞、呼吸不暢、胸悶、頭痛甚至精神異常。

但很多投訴者在後續的醫學檢查上卻一直顯示一切正常,因此這種病症至今未被歸類為明確的鼻類病。很長一段時間內醫學界甚至將其歸類為精神疾病,然而病人接受精神治療也並不見好,還引發了很多醫鬧與病患自殺案例。

神秘的「空鼻症」,真的這麼匪夷所思嗎?

說到鼻塞,是我們每個人都曾遇到的問題。只要一不小心感冒了,突如其來的鼻塞肯定是迅速降低生活質量的最大幫兇:白天呼吸不暢,大腦總感覺昏昏沉沉的;到了晚上,輪流堵塞的鼻子更能讓人翻來覆去睡不好覺。

相比於普通的鼻塞帶來的小困擾,鼻炎患者面臨的則是進階的挑戰。鼻塞、流涕、噴嚏不止、呼吸不暢成了日常,難受異常的鼻子時時刻刻幹擾著患者的日常生活,不僅分散其注意力,嚴重的還會使患者失去嗅覺及一部分味覺。

引起鼻塞及加重鼻炎症狀的因素很多,其中常見的一種,就是鼻中隔偏曲。鼻中隔是貫穿人類鼻子中部的骨骼和軟骨組成的一道屏障,起著把鼻內分成兩半的作用。一般來說,這玩意就該處於鼻內中間位置。

正常鼻中隔(左)與偏曲的鼻中隔(右)對比

但實際上這塊軟骨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對自身的正直生長也比較不上心。小時候被開門的長輩迎面擊飛過啦,青年時期鼻子被揍過啦,甚至總喜歡趴著側一邊睡都可能導致鼻中隔偏曲生長。

鼻中隔偏曲後,會堵塞空氣正常經過鼻孔。但是小程度的偏曲一般不影響生活,據估計全球有近80%的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鼻中隔偏曲狀況,但只有極少數嚴重到需要手術矯正。

驗證自己有沒有鼻中隔偏曲也十分簡單,一般來說如果你每次感冒都是左鼻塞右流涕(或者反之),那十有八九就是鼻中隔偏曲了。

嚴重的鼻中隔偏曲可能會讓一側的鼻孔堵塞,造成呼吸問題的同時也容易使鼻腔自潔功能受損,導致鼻竇反覆感染。更嚴重的還會伴隨著鼻甲增大的問題,進一步降低患者的呼吸能力,甚至有打鼾、睡眠窒息的風險。

鼻中隔偏曲也可能引發圖中的上、中、下鼻甲異常增大

而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就是鼻中隔成形術(Septoplasty)以及鼻竇手術(Sinus Surgery)中的鼻甲切除術。這些手術的基本原理,都是通過內窺鏡微創手術切除多餘的骨頭、軟骨、增生的息肉,再將鼻中隔膜歸位,從而恢復鼻腔的正常結構。

一般而言,這些都是低難度,低風險的常規小手術。這種成功率接近百分之百的手術,往往也能立竿見影地改善患者的鼻塞、鼻炎症狀。(作為資深鼻炎患者的筆者「有幸」在讀書時期親身經歷過一次鼻中隔偏曲糾正手術,術前術後確實是完全不同的人生體驗)

那種堵塞多年的鼻通道被打開的感覺,就像是近視眼第一次佩戴上眼睛看到的清晰新世界。呼吸通暢,更佳的睡眠質量與精神狀態,感冒概率明顯下降,甚至感覺記憶力與學習效率都得到明顯提升。

一次成功的鼻中隔成形術甚至可能附帶整形效果

然而看似簡單、效果顯著的鼻內手術,其實並不總是盡如人意。有小部分不幸的患者,會在手術後發現自己的症狀非但毫無改善,甚至進一步惡化了。而且可能發生這種狀況的不止鼻中隔成形術,任何鼻內手術都有引發空鼻症的小概率

術後患者會覺得鼻腔內空蕩蕩的,呼吸的感覺不對。接著鼻腔乃至於整個人都乾燥異常,而吸入的空氣像是直接灌入身體的火,引發胸痛、頭暈等異樣感覺。患者整個人的注意力幾乎無時不刻都在很不對勁的鼻子上,痛苦而不得解脫,甚至會出現焦慮、狂躁、抑鬱等併發症狀,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

這種病症最難解的一點就是,同樣的手術流程,有的人做完效果拔群,有的人做完痛不欲生。而且事後即使複診拍CT,醫生也會告訴你檢查出來手術是成功的,患者的鼻腔結構恢復通暢,並無任何異常。

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空鼻症儘管在民間患者群體間傳得沸沸揚揚,很多醫生及研究者卻將其歸類為「精神障礙」。簡而言之,就是患者在經過鼻內手術後,已經適應了原有堵塞病態的鼻腔無法接受突然到來的通暢感,誘發了一種心理上的不適。又在持續加大對鼻子問題的關注之下,演變成越來越嚴重的心理暗示,最終造成精神障礙。

廣州某醫院醫師2014年發表的研究截圖

這種簡單的歸因釀成了很大的問題。感覺術後症狀進一步惡化的患者到醫院檢查,卻被告知手術成功,鼻子沒有任何問題,「一切都是你想太多了」。這顯然不能解決生活中無時不刻遭受煎熬的患者的問題,就像殺醫的連恩青一樣,很多患者始終覺得醫院診斷造假,是在推卸責任

2007年河南省新鄉市第二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代文紅醫生被刺身亡;2011年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喉科徐文主任被砍傷;2012年2月,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醫院耳鼻喉科醫生被砍死;2012年4月,一名叫呂福克的患者一天之內連續刺傷北京耳鼻喉科的兩名醫生;2012年9月,一名鼻炎患者於深圳鵬程醫院耳鼻喉科行兇,導致4人受傷……

成為醫鬧重災區的耳鼻喉科

頻繁發生的耳鼻喉科醫鬧,令人痛心之餘,也讓很多醫院再也無法選擇「低調處理」。越來越多國內的醫生開始進行相關的調查研究。

這時候大家才發現,「空鼻症」其實早在1994年就被美國醫生Eugene Kern和Monika Stenkvist明確命名指出——他們用空鼻綜合症(ENS)來形容因鼻腔組織缺失造成的病症。

在2000年,也有名為Moore Eric的醫生明確指出「臨床醫師不可過分地切除鼻腔組織結構,以免引起鼻腔不可逆病理損傷」。這個觀點曾在2001年的《中華耳鼻咽喉科雜誌》上出現,只是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箭頭所指即為缺失的下鼻甲 圖源:iskin.com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表明,空鼻症是由於人體感應到鼻腔中異常的壓力與溫度引起的。位於鼻甲上的壓力或溫度感受器如果被手術破壞,就可能導致某些人失去感知鼻呼吸的能力。

從醫學的角度分析,這部分功能或許能被其他鼻腔內部位補足,但並非所有人都有此能力。

2015年的一項試驗性研究召集了128名接受過鼻腔手術的空鼻症患者,醫生在他們的鼻黏膜下嘗試植入了各種不同的填充材料,以補足鼻腔中「空缺」的位置。一年後的隨訪結果顯示,有79%的患者表示其症狀得到了明顯緩解。

儘管依舊有質疑者認為這項研究中沒有設置安慰劑對照組,因此可能存在強烈的安慰劑作用或報告偏倚。但這已經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空鼻症補救措施了。

在鼻腔中補入填充材料可有效緩解空鼻症症狀

如果我們再往前追溯的話,其實在更早的1914年,就有一位名為梅森(Albert Mson)的醫師報告了在切開鼻子的手術後出現了「類似萎縮性鼻炎的症狀」和「鼻子與喉嚨乾燥」的病例。

梅森醫師還寫下了一句十分經典的話提醒後人:「鼻甲是鼻子上最重要的器官,身體的任何部分被切除拋棄都應該慎重考慮尤其是鼻甲——不過,包皮除外。」(作者註:包皮這點還是有爭議的)

遺憾的是,直到現在依舊有許多醫生堅持空鼻症是純粹心理問題這一說法——2013年連恩青就是被強制送入精神病院,出院後才去行兇的。

耳鼻喉類疾病極易導致緊張的醫患關係 一方面是此類疾病的病症判斷較為主觀,不像骨折、外傷之類客觀;另一方面則是此類病症容易影響精神狀態

2016年8月,一位名為張瑞的年輕姑娘通過百度搜索,找到當時頁面排名第一的烏魯木齊愛德華醫院做了鼻中隔矯正等一系列「治療鼻炎」的小手術,隨後由於嚴重的空鼻症引發精神問題,於9月15日跳樓自殺。

最令人唏噓的是,她去治鼻炎,本是為了以更好的狀態和相戀6年的男友走入婚姻殿堂。

而令人們稍感欣慰的是,最終法院判定醫院確實存在醫療行為過失,空鼻症不再被認為純粹是患者的精神問題。

因空鼻症自殺的女孩張瑞

2013年連恩青殺醫案發生後,南方周末曾試圖就此問題做一番深度調查報導。採訪到的醫生告訴記者,國內大量空鼻症患者做過一種治療慢性鼻炎的「低溫等離子」手術。

這種消融鼻甲的手術會使病人在短期內鼻腔通氣明顯,但時間一長,才發現為此付出了無法挽回的代價。而手術治療鼻炎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對很多中小醫院而言,這種小手術是其重要的創收渠道

「創收指標被分解到科室,科室再分解到醫生。而醫生只能靠多給病人做手術完成指標,『過度醫療』因此在所難免。」

案件發生後,這種手術被很多醫院緊急叫停。但由於涉及龐大利益及學科形象,幾乎整個學界對此都是「迴避」不談的狀態,這也是這方面研究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

當然了,近幾年隨著醫療行業的規範,莆田系醫院紛紛關停,更因為業界內其實對空鼻症已有相當程度的理解,新發的空鼻症患者幾乎沒有了。但對於還在痛苦中掙扎的空鼻症患者群體,這始終是我們需要共同面對的一個醫學遺留問題

醫學的發展上肯定會誤入一些難以避免的彎路,但勇敢地承認面對並糾正它,我們才可能更快地奔向沒有盡頭的探索更遠方。至少,也不該讓醫學問題演變為社會問題吧。

李淳風.空鼻症患者之痛.南風窗·封面報導,2014年11月

董頻,黃若飛.鼻腔疾病與精神異常的聯繫—「空鼻症」與「類空鼻綜合症」,中國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2014年

陳劍,曾黎,王建國.鼻內窺鏡術後空鼻症候群的病因及治療探討.Modern Practical Medicine,2017.9

鼻子「小病」惹出多起殺醫案 空鼻症的社會之痛,南方周末,2013.12

殺醫的邏輯,中央衛視《面對面》節目專訪浙江溫嶺「10·25」殺醫案兇犯連恩青,2014

Alana Biggers,What is empty nose syndrome?,Healthline,2017.8.4

Suzanne Falck,What to know about empty nose syndrome?,Medical News Today,2017.8.7

相關焦點

  • 空鼻症 殺醫血案的「幕後真兇」?
    加班的盒飯,值班室的床,外科的站臺最XX的長;婦科的髒,兒科的亂,四姑八姨上下竄;內科的雜,五官科的醫生最容易被殺!……」注意,其中提到五官科(耳鼻喉科)的醫生職業風險最大。這個行內的總結會讓外行人頗感意外,因為一般人印象裡,耳鼻喉科是「小打小鬧」的科室,主要治療一些小疾病,很難讓人與殺醫血案聯繫在一起。
  • 何為「空鼻症」?溫嶺殺醫案嫌犯被指因患「空鼻症」久治不愈
    近來幾起殺醫事件引起舉國震動。根據統計,殺醫案總是與疾病「治而不好」、一些患者不堪忍受痛苦折磨有關。那麼究竟什麼樣的病容易「治而不好」,引起某些患者發狂呢?——空鼻症,是一個已經無法迴避的名詞。2.怪象二:無法理喻的患者發狂當你看到這麼多耳鼻喉科的血案時,應該會想到了,這次引起舉國震驚的浙江溫嶺殺醫案,正是發生在耳鼻喉科。而殺醫兇手連恩青的舉動至今讓人們摸不著頭腦——他為何殺醫?他是神經病嗎?
  • 鼻炎患者要當心空鼻症
    但是,絕大多數患者,沒有想到或者直接忽視了手術的副作用。 空鼻症在某種程度上講,就是切除鼻甲之後的副作用的集中體現。 據調查顯示,這種副作用,有20%甚至更高的發生概率。 通過鼻腔CT可以看到,空鼻症患者的鼻腔就像一個大空洞,很符合「空鼻症」這三個字。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空鼻症:呼吸是一種痛
    日前,一叫「空鼻症」的疾病因為浙江溫嶺的殺醫案從幕後走向了臺前。「空鼻症」到底是什麼病?「空鼻症」會給患者帶來什麼影響?有鼻病的患者如何預防?南國都市報記者諮詢了海南省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院副主任醫師魏欣。
  • 「空鼻症」的認識和思考
    「空鼻症」在國內外,一直沒有引起學者的很大關注,直到中國接二連三發生傷醫事件,才再次引起人們的重新審視。而時至今日,業界不少人士認為,這只是一種症候群,而非一種疾病,「空鼻症」這種提法更多的是一種民間說法。「空鼻症」的定義、診斷、病因、治療,所知甚少。其中重要的原因在於,大多數「空鼻症」的症狀太過主觀,並牽涉全身,而目前的客觀檢查手段,又不能支持這些症狀,只能用心理障礙來解釋這些現象。
  • 我國10天發6起暴力傷醫事件 診療費高成導火索
    密集出臺的措施背後,正是近日頻繁發生的患者傷醫事件。  現象:  暴力傷醫惡性事件頻發  17日,多名患者家屬打砸上海中西藥大學附屬某醫院,並拉扯打罵醫務人員;21日,醫生熊旭明被患者家屬圍毆,眼角受傷、脾臟破裂;25日,浙江溫嶺第一人民醫院,一名醫生被刺身亡,兩名醫生受傷……據中國醫師協會統計,10天裡全國共發生6起患者傷醫事件。
  • 溫嶺殺醫血案5年後,中國的醫患關係變好了嗎?
    在這一時期,也爆發了一系列惡劣的傷醫殺醫事件。根據國家衛計委的統計,2012年全國發生了11起惡性傷醫事件,造成7人死亡,28人受傷。根據中國醫師協會的不完全統計,2013年全國影響較大的惡性傷醫案件共有16起,其中包括溫嶺殺醫案。
  • 甘肅隴西68名學生群體性癔病事件調查
    醫院的檢查和診斷結果顯示,孩子的各項檢查指標正常,是群體性癔病。只有症狀較重的楊龍被安排住院治療,其他都在門診治療和觀察。  在蘭州的部分媒體得知這一消息後,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報導。從報導內容看,並沒有引用當地政府此前連續主動發布的信息,而是根據現場採訪採寫。其報導的內容和細節,成了網民關注的熱點。
  • 癔病是一種什麼病 3大方法治療癔病
    癔病是一種什麼病癔症(分離轉換性障礙)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內心衝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於易病個體引起的精神障礙。癔病的主要表現有分離症狀和轉換症狀兩種。癔症的症狀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療佔有重要的地位。該病預後一般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內自行緩解。表現為突然不能回憶起重要的個人經歷。
  • 殺醫事件後95歲患者家屬無愧疚 醫生仍曾盡心治療
    (原標題:殺醫事件之後:95歲患者家屬無愧疚也沒道歉,醫生仍曾盡心治療)
  • 群體性癔病與心理作祟有關
    4月30日,十多名較重患者被送往甘肅省兒童醫院接受治療。5月2日,隴西縣首陽鎮衛生院和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給出了這次事件的診斷結果:群體性癔病。醫生認為他們未從患者體內查出「有機磷」等有毒元素。經過檢查,這些孩子的神經系統都還好,但淋巴細胞水平偏高。群體性癔病的診斷報告一出,立即引起了廣大網友的質疑。認為此次事件學生「集體中毒」的可能性較大,對相關醫院的診斷結果持懷疑態度。
  • 殺醫血案塵埃未定,但醫患關係十年暴力史有跡可尋
    這起被網友稱為「頂級醫鬧事件」的醫患糾紛最終被推上法律途徑。四年後的今天,醫患衝突問題再次引發強烈關注,悲劇的主角則由當年34歲的患者楊女士,換成了51歲的楊醫生。四年來,醫療體制、醫保制度、輿論生態、傳播方式等等構成醫患議題的特殊因素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而影響醫患關係的諸多普遍性、深層次的因素並未改變。
  • 又一暴力傷醫事件,是什麼動搖了我們對希波克拉底誓言的信仰?
    患者信任醫生,醫生治病救人,醫患關係和諧。不知從何時起,醫生卻被「妖魔化」。從「白衣天使」到「白眼狼」;從「醫者父母心」到「醫者利慾薰心」。隨之而來的是,醫生與患者關係的惡化,患者缺乏對醫生的信任,甚至表現出仇恨和暴戾的對抗性。
  • 暴力殺醫被判死刑不服上訴,二審開庭竟是這結果?
    這起「暴力傷醫」事件想必大家還有印象,現在我們先回顧一下: 2019年10月22日上午,蘭州市發生一起刑事案件。 與日俱增有維權的法律,還有傷醫殺醫的數據 2020年1月11日,世界最著名的醫學雜誌「柳葉刀」開年第一篇社論,標題就是「Protecting Chinese doctors」(保護中國醫生),中國頻發的暴力傷醫事件,已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 暴力傷醫事件非醫療糾紛,而是嚴重的刑事犯罪
    在北京民航總醫院傷醫事件發生後不久, 2020年1月20日,朝陽醫院再次發生傷醫事件,朝陽醫院門診樓內一男子持菜刀砍傷三名醫護人員及一名群眾,其中眼科主任陶勇醫生傷勢嚴重。不僅是北京,近年來全國各地陸續發生多起傷醫事件。甚至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武漢,有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病人撕下醫生防護服, 病人家屬暴力毆打醫護人員等各種傷醫事件發生。
  • 「殺醫事件」楊文醫生學妹:先是害怕 還有很強的屈辱感
    這名女士表示,她父母都是血管病患者,民航總醫院是距自己家最近的醫院,楊文醫生擅長心血管病急救,「所以對她的工作很熟悉」。據她介紹,她曾在朝陽醫院從事臨床工作,對醫院急診崗位比較熟悉。她透露,楊文醫生這個急診崗位一般是值一個24小時的班,休48小時。如果(值班的)人少,可能也休息不了這麼久。
  • 暴力殺醫被判死刑不服上訴,二審開庭竟是這結果?網友:讓他死
    這起「暴力傷醫」事件想必大家還有印象,現在我們先回顧一下: 2019年10月22日上午,蘭州市發生一起刑事案件。1月11日,世界最著名的醫學雜誌「柳葉刀」開年第一篇社論,標題就是「Protecting Chinese doctors」(保護中國醫生),中國頻發的暴力傷醫事件,已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 【普法】醫院裡各種常見的醫療過失有哪些?
    如果值班醫生稍加查對,這起嚴重的事故就不會發生。  二、錯治患者中的醫療過失  查對制度規定,對患者進行治療時要認真核查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床號、病歷號等項目。如果不認真執行這一制度,有可能將本該給甲患者實施的治療,錯誤地施用到乙患者身上,造成醫療過失。
  • 暴力傷醫事件背後:保障醫務人員安全方面並沒有特效藥
    第一,部分網友看樂子的心態,你可以在百度熱點專欄裡找到網友說的什麼『殺得好』『吃回扣就該死』,還有什麼『一個巴掌拍不響,態度好就不會被殺』。」任秉青說道。沒有特效藥暴力傷醫事件發生後,醫務人員群體人人自危,他們彼此分享著醫生逃生指南。在醫患衝突頻發的當下,醫務人員的安全如何獲得保障呢?「醫護人員的安全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 楊文醫生遇害的100天內,疫情期間發生7起暴力傷醫事件!
    然而,在楊文醫生被殺的100天內,暴力傷醫並沒有就此停止。在疫情期間又發生7起暴力傷醫事件!疫情期間又發生7起暴力傷醫事件!1. 因等待時間長,湖北2名新冠康復者毆打醫生3月30日,一則關於湖北漢川市人民醫院醫師被患者毆打的文件,引發社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