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輿萬國全圖

2021-02-07 古籍善本線裝書


此《坤輿萬國全圖》由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與李之藻合作而成。全圖共六幅條屏,其內容大致分作三部分:主圖是橢圓形的世界地圖、四個角的天文圖和地理圖以及題跋解釋說明的文字。這是中國第一幅完整的經緯世界地圖。此內含明萬曆三十年原刻本,朝鮮、日本後摹本共六幅。


明神宗萬曆十二年(1584 年),義大利來華傳教士利瑪竇到達廣東肇慶,編制《山海輿地全圖》,由王絆首刻於肇慶。萬曆二十九年(1601 年),利瑪竇抵京師獻圖,深受明神宗喜愛。此圖後經多次重繪,最後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 年),由太僕寺少卿李之藻出資刊行,刻印於北京,改曰《坤輿萬國全圖》。萬曆三十六年(1608 年),明神宗下詔摹繪十二份,傳於現世,原本可能隨葬明定陵。《坤輿萬國全圖》原為六幅,後來裝裱為一幅。此圖在地理學和製圖學界具有重要位置。經多次翻印摹抄,影響深遠。



該圖由橢圓形主圖、四角圓形小圖與中文附註文字組成。主圖為世界全圖,顯示了五大洲的相對位置,中國居於圖的中心;山脈用立體形象,海洋刻畫出密密的波紋;南極洲畫得很大。在該圖的空隙處填寫了與地名有關的附註性說明,其中兩篇為利瑪竇署名,介紹地球知識與西洋繪圖法。主圖採用的是等積投影,經線為對稱的弧線,緯線為平行直線。右上角有九重天圖,右下角有天地儀圖,左上角有赤道北地半球之圖和日、月食圖,左下角有赤道南地半球之圖和中氣圖,另有量天尺圖附於主圖內左下方。全圖的文字,大約可以分為五類:一是地名,有 1114 個地名;二是題識,有利瑪竇、李之藻、吳中明、陳民志、楊景淳、祁光宗共 6 篇;三是說明,包括全圖、九重天、四行論、晝夜長短、天地儀、量天尺、日月蝕、中氣、南北二半球等的說明;四是表,有總論橫度裡分表、太陽出入赤道緯度表;五是附註,對各洲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進行解說。



1577 年,利瑪竇作為傳教士被送到亞洲。他於 1578 年 9 月到達葡佔果阿邦(今印度),在那裡他待到 1580 年 7 月。他在果阿和柯欽(今印度柯枝)工作了四年,直到他受召加入初次去往中國的耶穌會傳教。他於 1582 年 8 月到達澳門並在中國渡過了他的餘生,分別生活在肇慶、韶州、南京和北京。他最後的歲月,1601-10 年,是在北京度過的,在那裡他和他的耶穌會同伴龐迪我一起成為了第一批允許進入紫禁城的西方人。利瑪竇贏得中國人皈依天主教的部分方法,是用從基督教歐洲取得的科學和文化成就而讓學者和官員留下印象。在他在肇慶的屋子,他展示了一張大型的西方的世界地圖。中國參觀者對地圖將地球描繪為球形以及看到中華帝國只在世界佔了相對較小的部分感到驚訝。他們要求利瑪竇將地圖翻譯為中文,並在 1584 年將之刻版和印刷。1584 年版地圖的所有副本都已散失了,同樣的 1599 年在南京利瑪竇做的第二版的所有副本也散失了。這裡展示的這張地圖是已知的第三版該地圖留存下的其中一張,這是利瑪竇在 1602 年應他的中國朋友李之藻要求而作。這個 1602 年版本的地圖是留存下來中國早期描述美國的地圖以及反映了 15 世紀和 16 世紀歐洲航行的發現所獲得知識的地圖。顯示了五大洲,歐洲、利比亞(非洲)、亞洲、美洲和謠傳的南方大陸麥哲倫之地,以及四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利瑪竇在地圖上加上了精巧的中文注釋反映了西方對當時各個國家的信息(和誤導信息)。他將尼羅河描述為 「世界上最長的河。它流入海裡要七個月。在這個國家全年都沒有雲或雨,因而居住的人精通天文學。」 關於加拿大他寫道:「居民對於陌生人是溫和而好客的。總之,他們用皮做他們的衣服,並且他們的職業是漁民。」 除了對特定地方的注釋以外,地圖還包含了非常準確和精巧的地理學和天文學信息,包括對地球的大小和形狀的敘述,對晝夜長短變化的解釋,顯示了行星到地球距離的表格,以及插入了從兩極(包含北極和南極)對地球的極投影地圖以顯示地球是圓的。



已整理藏本

1,日本宮城縣圖書館藏本

此幅六屏幅完整(存三枚耶穌會印章)。關於它的來源至今不明。有人認為它可能是德川幕府首任天文方和貞享歷的作者澀川春海(1639-1715)的遺物。另有人認為,它更有可能是伊達政宗(1567-1636)的收藏本。此藏本破損情況不太嚴重,但多次被蛀蟲損壞,導致畫面與文字缺失,紙面上也有多處受汙。


2,明尼蘇達大學詹姆斯貝爾圖書館藏本

此幅六屏幅完整(三枚耶穌會印章被刮去)。由詹姆斯·福特·貝爾信託會為明尼蘇達大學的詹姆斯·福特·貝爾圖書館購於 2009 年。


3,京都大學圖書館藏本

此幅六屏幅完整。圖上三枚耶穌會印章均人刮去,這可能發生在日本禁教期間。此版本應該是由傳教士從中國帶到日本的。此版本雖然極少受到蛀蟲侵蝕,但每屏幅的周邊都有較為嚴重的破損,紙面上有多處漫漶,不少文字模糊不清。


此圖左側文字欄目中間旁邊,赤道南地半球之圖的圓形圖上方標記::錢塘張文燾過紙、萬曆壬寅孟秋日


4,韓國實學博物館藏本

此版各大洋中繪有 16 世紀不同類型的帆船 (商船)9 艘,且各不相同。在各個海域中,又繪有鯨、鯊、海獅等海生動物 15 種。南極大陸也繪有陸上動物 8 種,有犀牛、大象、獅子、鴕鳥等等。其中有翼獸相比南京博物院藏彩繪本口中多了一隻老鼠。


5,日本東北大學附屬圖書館藏本

日本彩繪本編輯者是新井白石,而新井白石的採覽異言以及彩色版地圖 (1708 年版),根源自明朝的李之藻 1602 年版單色地圖。該圖收藏者是 「狩野氏圖書」。即狩野直喜 (1868-1947),明治時代的中國通,文史研究學者。故此,圖上有日文譯名,但內容資料上,日本編者僅在地名上有所編補,核心資料仍採自李之藻原圖。


6,香港海事博物藏本

本地圖是坤輿萬國全圖屏風(內容同明萬曆三十年版),屏風於日本製造。坤輿萬國全圖在 1607 年後部份流傳到日本,並立即受到當地上層社會的青睞,被複製成捲軸畫、冊頁或做成屏風。



馬泰奧·裡奇(義大利語:Matteo Ricci),漢名利瑪竇,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天主教耶穌會義大利籍神父、傳教士、學者。1583 年來到中國居住。在明朝頗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稱為 「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華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


刊印信息
明萬曆三十年(壬寅 1602)李之藻刻本


形制尺寸
整幅(六屏)約 167.5 x 371.2 釐米,每幅約 167 x 61.5 釐米或更小
比例尺約為 1:12,500,000,中緯線。1⁰ = 250 裡;(西 180⁰--東 180⁰/北 90⁰--南 90⁰)


題跋信息
右上角題:坤輿萬國全圖
利瑪竇序
李之藻跋、陳志民跋、楊景淳跋、吳中明跋、祁光宗跋


收藏來源
日本宮城縣圖書館藏本
明尼蘇達大學詹姆斯貝爾圖書館藏本
京都大學圖書館藏本



文件
坤輿萬國全圖. 系列, 並附利瑪竇像


格式
JPG 高清, 部分為 JPG 高清+


大小

919M


整理不易,歡迎讚賞,
見善隨喜,感恩有你。



下載方式:直接在公眾號發送書籍編號:20012101

相關焦點

  • 關於天文與坤輿萬國全圖
    關於坤輿萬國全圖,我剛剛思考到三條比較有說服力的證據,先放出來看看。這幾天有空再詳細寫文章。
  • 坤輿萬國全圖:中國最早的彩繪世界地圖
    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長380cm,寬192cm,圖的開頭是用楷書題寫的圖名《坤輿萬國全圖》。南京博物院研究人員告訴雅昌藝術網:「古代用乾坤指天地,坤就是地的意思,輿的本意是車底座,延伸為承載萬物。古人把地圖成為輿圖,《坤輿萬國全圖》也就是今天所謂的世界地圖。」
  • 南京博物院鎮館之寶《坤輿萬國全圖》亮相浙江美術館
    都市快報 記者 餘夕雯 央視節目《國家寶藏》中,曾出現過一張明朝萬曆年間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昨天,縱168釐米、橫382釐米的《坤輿萬國全圖》首次走出南京博物院,在浙江美術館館慶10周年首個特展「心相·萬象——大航海時代的浙江精神」中重磅亮相。 展覽免費開放參觀,持續至6月16日結束。想去一睹真容的觀眾,不妨先了解一下《坤輿萬國全圖》到底厲害在哪裡。
  • 國寶《坤輿萬國全圖》,看看明朝人眼中的世界是怎麼樣的
    經晚清進士金梁鑑定,地圖應該是明朝萬曆年間利瑪竇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它的重要價值在於第一次向中國人展開世界的全貌。 他和明朝科學家李之藻聯手繪製《坤輿萬國全圖》。 《易經》中稱「坤為地」,古代將地圖稱為「輿圖」,顯然「坤輿」有著特殊的含義。《坤輿萬國全圖》長380cm,寬192cm,採用了16世紀最流行的橢圓投影繪製法。利瑪竇改變了歐洲居中的傳統地圖格局,以東經170°子午線為中心繪製。這樣的話,中國所在的東亞正好居於地圖中央。
  • 《坤輿萬國全圖》,是否藏有「鄭和發現美洲」之秘
    近年來,有學者對《坤輿萬國全圖》的來歷提出了新觀點,認為《坤輿萬國全圖》是明朝初年鄭和下西洋時期由中國人結合「環球航行經驗」繪製完成的,由此得出推論說,明代的中國人,要比歷史上的哥倫布,更早抵達美洲。這一系列新觀點,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麼,《坤輿萬國全圖》到底誕生於明末還是明初?這是我們今天的講演主題。
  • 坤輿萬國全圖解密:歐洲人是從中國學的經度知識嗎?
    「《坤輿萬國全圖》主要是鄭和時代中國人繪製的世界地圖,是中國文獻。李兆良否認歐洲人的地理知識是利瑪竇繪製《坤輿萬國全圖》的基礎時說:「《科薩地圖》的緯度只有簡單的赤道和回歸線。地圖學與任何科技一樣,發展要有個過程。西方在1507年的《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出現以前,沒有經緯度的雛形,突然在1507年出現是不合情理的。」但是李兆良用以否定歐洲人測繪經緯度的邏輯也同樣適用於否定鄭和繪製《坤輿萬國全圖》的可能。
  • 《坤輿萬國全圖解密 – 明代測繪世界》作者李兆良10月份微博集錦
    《坤輿萬國全圖揭露鄭和之旅》第一屆國際鄭和會議(馬六甲),2010年7月,(英文)李兆良.《坤輿萬國全圖資料源自中國 – 明代環球測繪世界(上)》鄭和研究80(2010):14-20.李兆良.《坤輿萬國全圖資料源自中國– 明代環球測繪世界(下)》鄭和研究81(2011):14-21.李兆良.
  • 來看看國寶《坤輿萬國全圖》,明朝人眼中的世界是怎麼樣的?
    清末進士金梁鑑定地圖應為明朝萬曆年間利瑪竇所繪《坤輿萬國圖》。其價值在於首次將世界的全貌展現給中國人。「西學東漸」的義大利人,是第一批來中國的耶穌會傳教士之一。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他抵達中國澳門,在肇慶、南昌、南京和北京都留下了足跡。明末清初(1601年),裡奇再次來到北京。
  • 《坤輿全圖》:融匯中西的傳世珍寶
    最近,在《坤輿全圖》刊行340多年後,河北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坤輿全圖·坤輿圖說》一書。這意味著《坤輿全圖》將化身千百,走進更多人的視野,在有助於保存和傳播的同時,為更多的專家學者認識、了解和研究提供了便利。
  • 稀世珍品《坤輿全圖》彩色版整理出版
    本報訊(記者王洪波)河北大學出版社《坤輿全圖·坤輿圖說》1月10日在京首發。     《坤輿全圖》是康熙甲寅年(1674年)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繪製的中文版世界地圖。這幅地圖有彩色版和墨色版兩種版本,其墨色版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美國國會圖書館等有收藏,而河北大學圖書館藏《坤輿全圖》是河北大學的前身天津工商大學在1925年發現之後購買的,可能是海內外僅存的一幅彩色版,是一件稀世珍品。
  • 臺北故宮藏17世紀《坤輿全圖》亮相,以中國為本位的世界觀
    清 南懷仁 《坤輿全圖》(局部) 康熙十三年(1674)刊 縱171公分,橫52公分 (共8幅) 康熙年代南懷仁所繪的《坤輿全圖》(1674
  • 老何讀史雜記:關於南懷仁《坤輿圖說》
    康熙十三年(1674),南懷仁為康熙皇帝繪製《坤輿全圖》並獲準雕版印刷。該圖採用經緯法進行繪製,繪有亞細亞州(亞洲)、歐羅巴州(歐洲)、利未亞州(非洲)、墨瓦臘泥加州(南極洲)、亞墨利加州(南北美洲)五大洲,大東洋、大西洋、小西洋、北冰洋四大洋,及其山脈、河流、動物等。為解釋《坤輿全圖》,南懷仁撰《坤輿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