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高等教育憑藉其豐富性和多樣性在國際上享有盛名,大家知道嗎,中國有名人都曾赴法國求學哦!他們不僅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中法文化和交流的使者!一起來了解吧!
留法名人
中法人文交流由來已經,許多影響中國近代命運的大人物都曾有過留法經歷。正如,偉大的革命家周恩來,鄧小平,國學大師陳寅恪,畫家徐悲鴻等人為中國社會各個層面帶來了巨大的變革。跟著他們的足跡,或許可以了解到留學法國究竟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改變。
現代著名學者,作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著有《圍城》等。曾於1937至1938年巴黎索邦大學進修法國文學。
錢鍾書喜愛法國文化,以及巴黎的學校對學生的放任自主,和做學問的人本精神,他覺得這更適合於他海闊天空作學問的方式。1937年, 27歲的錢鍾書攜妻女乘船渡過加萊海峽來到巴黎,在朋友的幫助下註冊了巴黎著名的索邦大學,並在巴黎市區近郊的一間公寓居住下來。嗜書如命的錢鍾書在巴黎的一年,除了選修一些有趣的課程,其他時間主要是扎紮實實的讀自己想讀的書。法文書籍從15世紀讀到近代,文化史上有名的或無名的都一家一家讀來。他讀書的速度快,一目十行。吸收、消化能力驚人,會舉一反三。隔幾天就要重新借一大摞。既有完整的讀書方案,又能按自己的意願恣意瀏覽 。
儘管錢鍾書閱讀法文書籍已經沒問題 ,但畢竟沒有說口語的機會。巴黎人講法語柔滑、利索的腔調給錢鍾書非常深的印象, 為了讓自己習慣和熟悉這種語調,從不問柴米的錢鍾書居然拎著菜藍子,趕集市〔郊區的集市一周只有一兩次〕,買菜、買肉就是為了能有個對話的機會,使得錢鍾書從一個學者的角度欣賞它語義之外的深遠韻味 ,過了不久錢鍾書的法語大有長進。
思想上的豐富和思維方式的多元化是留學巴黎最明顯的收穫。很多後來時髦起來思想和觀點錢鍾書在巴黎的日子已經接觸到了,他的敏銳視野已經超出了狹義的文學文字研究, 他把中國文化最晦澀古奧的經典和世界文明最流行時髦的思潮打通還原。這是他日後以中國學者而聞名於世界的一個主要因素。錢先生的代表作《圍城/La Forteresse assiégée》一書的書名即源自一句法國格言,「婚姻就像一座圍城,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Le mariage est une forteresse assiégée, ceux qui sont dehors veulent y entrer, ceux qui sont dedans veulent en sortir. )
原名陳秀清,中國著名女畫家、雕塑家1895年6月14日生於江蘇揚州,1977年6月13日卒於巴黎。1917年在上海師從洪野學畫。1918年 潘玉良考取入海美術學院,師從王濟遠、朱屺瞻學畫。1921年潘玉良獲得公費赴法留學資格,先後進入裡昂「中法大學」和考入裡昂國立美術學院學習法語和學畫。1923年考取巴黎國立美術學院,與徐悲鴻成為同學。1925年,獲得義大利政府美術獎金,於義大利羅馬國立美術學院深造。1928年,她油畫專業畢業,正式考入了瓊斯教授所授課的雕塑班,開始學習雕刻。
1928年回國後,潘玉良舉辦了第一次個人畫展。1929年任上海美術專門學校西畫系主任。1930年兼任新華藝專、中央大學教授、導師,執教往來於寧滬。1937年為參加巴黎的萬國藝術博覽會和籌辦個人畫展,再度赴歐, 並於同年任命為巴黎中國藝術會會長。隨後,分別於1938,1939年,1940年,1958年參加「沙龍」展覽,法國國家美術大宮舉辦的第53屆「正式畫展」,第51屆「獨立派沙龍」畫展和中國畫家潘玉良夫人美術作品展覽。1959年,巴黎大學頒發多爾利獎給潘玉良,這在巴黎大學的獎勵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巴黎市市長親自主持授獎儀式。1977年潘玉良安眠於巴黎的一座公墓,她的大部分版畫,部分油畫和雕塑作品保存於法國巴黎賽努奇博物館和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其遺作和遺物,已運回中國合肥市。
著名翻譯家、文藝評論家,1908年4月7日,生於中國江蘇省南匯縣傅家宅,1966年9月3日卒於上海。1928年至1932年,傅雷留學法國巴黎大學,學習藝術理論。為學法文,試譯都德的短篇小說和梅裡美的《嘉爾曼》,但均未投稿。開始受羅曼·羅蘭影響,熱愛音樂。1931年,傅雷回國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任校辦公室主任,兼教美術史及法文,並於報社發表藝術評論,更致力於法國文學的翻譯與介紹工作。
傅雷作為一個翻譯家,精彩的筆譯自稱一格。他譯介的伏爾泰,巴爾扎克,羅曼·羅蘭的作品深深影響了幾代中國人。別人說「沒有他,就沒有巴爾扎克在中國」。作為音樂鑑賞家,他寫下了對貝多芬、莫扎特和蕭邦的賞析;作為文學評論家,他對張愛玲小說的精湛點評,為學界作出了文本批評深入淺出的典範;他寫給長子傅聰的家書《傅雷家書》自80年代出版至今,已經感動了數百萬讀者。傅雷先生一生在文學、音樂、美術理論、美學批評等領域多有建樹,體現出勤奮、正直、熱心、嚴謹、慈愛的美德,凝聚成了獨特的「傅雷精神」。
中國翻譯家傅雷的精彩譯筆和高潔秉性,一直在中國讀者心中有著不一般的位置。以這位偉大的翻譯家命名的"傅雷翻譯出版獎"由法國駐華大使館資助,設立於2009年,用於獎勵中國大陸譯自法語的中文譯作。每年評委會評選出文學類與人文社科類作品各一部。
鄧小平
上世紀20年代,16歲的鄧小平懷著滿腔的熱忱,遠涉重洋赴法國勤工儉學,並從此走上漫長的革命徵程。
鄧小平在法國勤工儉學時期的留影
當年赴法時,鄧小平年齡雖小,卻打過各種各樣的工,在法國巴黎、蒙達爾紀、克魯梭等地均留下了足跡。前往法國的時候鄧小平用了「鄧希賢」這個名字,在法文文獻中拼做「Teng Hi Hien」或「Terlg Si Sien」
鄧小平在施耐德工廠僱傭登記卡原件
鄧小平在夏萊特市政府填寫的登記卡原件
鄧小平之後來到巴黎,在雷諾汽車廠工作。正是在巴黎期間,鄧小平與周恩來相遇,開始了共同的革命活動生涯。
周恩來
1920年11月7日,22歲的周恩來登上法國「波爾多」號郵船,西涉重洋前往法國,開始了他的遊學歐洲、追求真理的新徵程。
在留法期間,周恩來住在巴黎義大利廣場附近戈德弗魯瓦街的一家小旅館,由於生活拮据,吃飯常常是幾片麵包,一碟蔬菜,有時連蔬菜也沒有,只有麵包就著開水吃。
在這期間,他結識了當時年僅十七歲的鄧小平。1922年6月,周恩來從柏林回到巴黎,加入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他被推選為宣傳主任,擔任黨刊《赤光》的編輯。
徐悲鴻
出身貧寒的徐悲鴻,自幼隨父親學習詩文書畫。
1919年,徐悲鴻如願以償得到北洋政府的資助成為第一批留法勤工儉學的藝術家。之後考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素描,並遊歷西歐諸國,觀摩研究西方美術。
學畫的過程枯燥艱苦,徐悲鴻有時連續幾周以麵包和冷水充飢。為了省錢他儘量不畫耗材費用很高的油畫,而是把重點放在了素描上,沒錢請模特,他就畫自己的妻子蔣碧薇,對著鏡子畫自己,許多徐悲鴻的自畫像都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
1921年,由於國內政局動蕩,北洋政府中斷了給留學生的生活費,徐悲鴻被迫去了消費較低的德國柏林。1927年,徐悲鴻返回中國從事美術教學工作,他擅長素描、油畫、中國畫。
冼星海
1929年,冼星海賣掉了心愛的小提琴,帶著東拼西湊的50法郎,踏上了前往法國的客輪。
用他自己的話說:
「我在廣州嶺南大學教音樂的時候,感到國內學音樂的環境不方便,很想到法國去。同時,我奢想把我的音樂技巧學的更好,成為「國際」的音樂家.於是,我下了很大的決心,不顧自己的貧困,在1929年離開祖國到巴黎去。」
初到巴黎,為生活所迫,冼星海曾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餐館跑堂,理髮店雜役,看守電話的傭人,在繁重的工作中只能忙裡抽閒學習提琴,看琴譜,練習寫作。
5年後,他考入巴黎國家高等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兼學指揮,他也是第一個考入學院高級作曲班的中國學生。留法期間,他創作了《風》、《遊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餘首作品,引起法國音樂界的廣泛注意。
艾青
艾青從小生活在一個非常典型的封建家庭中,母親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封建時期的婦女,艾青在小時候就深深地感受到了封建主義的弊端,他努力學習想要逃離這種生活環境,最終他在校長的幫助下到法國巴黎留學。
由於自己家中經濟不太好,所以他在留學期間只有自己半工半讀,也是在那裡,他第一次接觸到了歐洲的現代派風格的詩歌,並且深深被吸引。
四年之後,他回到國內從事了革命活動,但是後來被抓起來了,他最著名的作品《大堰河》就是在這個時候創作出來的,這也是他第一次使用艾青這個筆名發表詩歌,並且一舉成名。
法國留學的名人中,有對中國革命作出卓越貢獻的政治革命家,如周恩來、鄧小平、蔡和森、陳毅、聶榮臻等;也有科技、文化、藝術等領域的傑出人士,如數學家張申府,文學家蕭三,藝術家徐悲鴻等代表人物。這裡就舉幾個例子。
宇佳教育隸屬於1999年成立的宇佳(中國)旗下品牌,一直致力於中法教育文化推廣,是中法教育和研學的領頭羊。宇佳教育是法國克萊蒙商學院、裡昂時裝學院、法國吉塔斯教育集團在華總代理,也是法國SKEMA商學院、KEDGE商學院、裡昂商學院、蒙彼利埃商學院、巴黎創業學院、巴黎奢侈品學院、巴黎體育管理學院、VATEL瓦岱勒酒店管理學院、巴黎杜卡斯頂級廚學院、法國國立甜點學院、法國高等香水學院、法國國家高等珠寶學院、法國高等設計學院、法國藝術管理學院等五十多家院校在華戰略合作夥伴。此外,宇佳是最早開始從事中國青少年法國研學的國際機構。宇佳,中法教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