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和李清照,同為宋代兩位詩詞大家。他們的年齡雖然相差了兩倍,但一樣以詞宗之名,名垂青史,為後世學子敬仰千百年。他們一位是豪放詞代表,一個是婉約派代表,同為宋詞四大家,自然免不了多次被拿出來比較。
但其實,李清照也不乏「九萬裡風鵬正舉」豪壯奇情之句,蘇東坡亦少不了「十年生死兩茫茫」傷情婉轉之詞。而這兩人也頗有奇緣,都依照過同一個詞牌《點絳唇》音律寫過一首同樣表達相思情感的詞。
其中所用意象,表達的傷心之感也十分相似。只不過一個是男子視角,一個是女子感官罷了。對比這兩首詞,哪一個更讓人感同身受,深入人心呢?
蘇軾的《點絳唇》
「紅杏飄香」在詞的上片,開篇詩人便點出,此時是杏花飄香,春光美好無限的時刻。「柳含煙翠拖輕縷。」遠方的佳人,一定也看到了飄蕩如煙似霧的翠綠垂柳,和遠在他處的自己一樣。
「水邊朱戶。盡卷黃昏雨。」
住在一片奼紫嫣紅,青山綠水之中的佳人,就在水邊那棟紅色房子中。她捲起竹簾,遙望遠處,看到的不是我,只有黃昏暮雨瀟瀟淅淅。
「燭影搖風,一枕傷春緒。」
我想念這個清新脫俗,美麗高雅的姑娘,相思成疾,在燈光搖曳中輾轉難寐,兀自傷心不已。「歸不去。鳳樓何處。」
他知道朝思暮想的人兒就在那裡,可是他想要回去,卻無法回去,只得惆悵難過,相思難抑。「芳草迷歸路。」
鋪天蓋地的悽迷芳草,掩蓋上了回家的歸路,遮擋住了鳳樓之上等待她的佳人。兩處相思,無法紓解!
李清照的《點絳唇》
「寂寞深閨」悵然若失的女子獨坐深閨之中,好像在等待著什麼人。「柔腸一寸愁千縷。」能讓她千絲萬縷愁緒,
在一寸柔腸之中來回激蕩,無法散去的,當然是她外出做官,久出未歸的丈夫,趙明誠。「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分居兩地,愁眼望去,但見春雨催花,遍地落紅,飄零滿目,更添憂愁。
「倚遍闌幹,只是無情緒。」
詞人常常上到樓閣之上,憑欄眺望,對滿目春景沒有任何的喜悅喜愛之情,因為她的內心此刻滿是相思和幽怨。自己心愛的丈夫遠在天邊,縱然再多美景,能與何人共賞呢。
「人何處,連天芳草」
不知道丈夫在哪裡,而遠處芳草萋萋,綿延千裡直到天邊盡頭,「望斷歸來路。」詞人苦苦凝望著芳草盡頭,愛人應當會從這條路上歸來。
柳永,蘇軾,李清照,辛棄疾,四人並成為宋詞四大家。然而,似乎像是冥冥中有所傳承一般,他們四人生於南北宋不同的時期:柳永生於繁華的宋初,只有煙火與愛情。
蘇軾在新舊黨派相爭之時,為國家命運淡淡擔憂,為自身坎坷苦中作樂;而李清照生活在南北宋交際,山河破碎,風塵滿面;到了辛棄疾,卻又是勵精圖治,北伐報國的南宋時期。
四人年歲相差平均五十左右,正是一人才冠當世,名滿天下時,另一人才剛剛啟蒙,學識不深。宛如大宋文壇旗幟的接力,又宛如歷史冥冥之中的自由安排,令人不禁驚嘆又唏噓不已。
這四人中間,因為時間和空間上的阻礙,人們認為,也僅僅只有李清照與蘇東坡有機會互相認識過。畢竟李清照是蘇軾的徒孫,也許經過東坡指點也說不定呢。
想要更多地了解這些大詞人之間,難以言說的緣分和牽絆,了解他們無與倫比的才情,我推薦大家看一看這本《李清照詞傳》和《蘇軾詞傳》。
通過他們流傳下來的經典詞作,去感受在那個風雲際會的年代,詞人們和大宋息息相關的命運。這套詞作,還包括《李煜詞傳》、《辛棄疾詞傳》、《納蘭性德詞傳》和《倉央嘉措詩傳》。
這套詞傳原價238元,現在活動價,才79元,點擊下方連結就能購買。本來需要一件衣服的價格,如今才兩杯奶茶錢,就能讓你和那些無人不知、無人可比的大才子們掌燈夜讀,共話詩詞。
史記人物傳結語:
這兩首詞可謂各有千秋,就像他們各自的主人一樣。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蘇軾一向是豪放詞代表人物,而在這首《點絳唇》裡格調明顯悽清婉約,可謂用自己「不熟練」的詞風,對決」李清照的「專業領域」。
所以竊以為,在這首《點絳唇》上,還是東坡更勝一籌,因為兩處相思的悽美意境,比單方面的深閨思念,更讓人意難平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