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認識一個朋友,她家寶寶前段時間剛兩歲,她跟我吐槽說:兩歲之前,她是全小區脾氣最好的媽媽,當她兒子兩歲之後,她成了全小區最喜歡暴走的媽媽。
因為她兒子實在是變化太大了!
看了她的吐槽,我會心一笑,並且建議她去讀一下《發展心理學》。看來「可怕的兩歲「不是說著玩兒的。
從軟萌可愛的寶寶變成動不動就亂發脾氣哭鬧的熊孩子,「可怕的兩歲」就如魔咒,讓許多父母頭疼不已,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特別淘氣,也不是你教育孩子的方式特別有問題,這只是孩子正常的發展,是寶寶的「自立期」。
孩子意見太多,家長辛苦:
寶寶剛學會吃飯的時候,總是很笨拙的拿著勺子一點一點的吃飯,到了兩歲以後明明可以很熟練地自己吃飯了,卻總是邊吃邊玩,還嚴重挑食,這也不愛吃那也不好吃。
一不順心就滿地打滾:
在商場看見別人的孩子哭鬧的時候總是會想道「熊孩子」,可是當自己的孩子在沒有滿足他的要求,而大吵大鬧甚至嚎啕大哭、滿地打滾的時候,家長們的脾氣瞬間被點燃。
脫口而出的「壞媽媽,不要媽媽」:
吃飯之前要洗手,吃飯要專心,睡覺前要洗臉刷牙等,我們在慢慢的幫孩子養成好習慣,但是孩子卻不領情,只因為打擾到他玩玩具或者累了困了,緊接著脫口而出的「壞媽媽,不要媽媽」 這些話語足夠讓媽媽們傷心。
特別固執:
很多媽媽發現,兩歲以前的小天使,不知道怎麼突然變成了固執的「小惡魔」,怎麼說都不聽,還超級固執,擰巴,好像全世界都在跟他作對。
02
兩歲可怕的原因
語言表達不足,著急亂發脾氣:
兩歲的寶寶表達能力上已經突飛猛進,但是詞彙量可能還沒有達到他想要表達的所有意思,很多時候在面對想要表達卻不知道怎麼說的時候,往往只能通過哭鬧、發脾氣或者亂扔東西來發洩,這種方式其實也是他們試圖與外界交流溝通。
逐漸形成自我意識:
嬰幼兒時期,寶寶還分不清「你」「我」的區別,但兩歲以後,他們慢慢的意識到自己的意願和他人的意願,逐漸明白哪些事情是自己想做的,哪些事情是別人讓我做但我不想做的。因此,這個階段他們最愛說的就是「我不」「不喜歡」「我就要這個」「我自己來」等。
用「搗亂」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有時候,你告訴他「地上很涼不要坐在地上」,可他偏偏不聽,還用自己的衣服去「擦地」;你告訴他不要爬的太高,會摔下來,可他偏偏爬的更高之後從上面跳下來。
這個時期的寶寶一則是不懂什麼是危險或不應該做,二來他們也不是故意搗亂,只是這件事從未做過或者新鮮有趣,他們非常渴望擴大自己的活動空間,很多事情都希望去嘗試,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而很多家長由於害怕寶寶受傷,都會加以阻攔和限制,所以看見有父母在的時候,越是不讓做的事情,孩子越容易去「對著幹」。
理解尊重孩子,給他一定的自主權:
家長在面對孩子們不聽話、任性的時候,總是有辦法讓他們「妥協」,但其實很多時候寶寶面對爸爸媽媽們的「不許這樣」時,是因為覺得沒有選擇的餘地而反抗的。
這個時候,家長可以給寶貝們提供1-2個選擇,讓他們自己做主。比如,當孩子很累的時候不想洗臉刷牙,你可以問他,你是想簡單的刷牙洗臉後睡覺還是舒舒服服的洗個澡之後在睡覺呢,通常情況下,一般孩子都會做出一個選擇。讓他有了決定權,既會讓他感到自己做主的快樂,很多平常拖拉的事情也會快速搞定,所以,有商量的餘地,很多事情就不會變得「火爆」了。
教孩子表達自己: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詞彙量也在增加,情緒的表達會出現不同的表達方式。比如一歲時,「開心、有趣、滿意」都是高興,「生氣、不滿意、沮喪甚至害怕」都是不高興。而當他們理解了生氣、傷心的意思後,他們生氣的時候就會說「我生氣了」「我傷心了」,而不會用亂發脾氣或哭鬧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轉移注意力:
當寶寶用亂發脾氣或者哭鬧錶達情緒的時候,家長們首先要把自己的情緒控制好,嘗試去體驗寶寶此刻的心情,然後把這種體會告訴寶寶,讓他知道爸爸媽媽是理解自己的。
之後簡單的和寶寶說明爸爸媽媽們的意見,緊接著通過轉移注意力來「中斷刺激源」, 這期間寶寶大多會哭鬧掙扎耍賴來討價還價,父母可以讓他發洩一下,用平靜而理解的表情持續關注他,也可以給他一個愛心擁抱哦!這樣寶寶在爸爸媽媽愛的抱抱中就會逐漸平靜下來了。
提前告知,讓孩子有所準備:
當某些事情家長們已經「預知」寶寶不願意接受你接下來的建議時,這時候家長可以提前給孩子5-10分鐘的提示,如「寶貝,十分鐘之後我們要洗臉睡覺了」,這種提前告知讓孩子有心理準備要比突然接受某種決定更容易被接受。
孩子每天都在成長,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寶爸寶媽們可以多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想法,在生活中不斷學習、反思,家長有了充分準備的話,「可怕的兩歲」其實並不可怕。
二姐19日晚上7:00~9:00
要和大家在微信直播見面啦~
直播時間:
19日晚上7:00~9:00
直播主題:
0~6歲孩子家長的6個養育秘籍分享
直播形式:
知識乾貨分享+相關好物推薦
我們還為本次直播帶給大家兩個福利
現在掃碼進群,預約直播,了解更多福利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