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閱讀本文預計需要流量:2.2M
這一貼,很有料~
聲明:該帖為本人研究蘄蛇藥材鑑別的經驗分享及總結帖,感謝在我研究過程中曾經給予我幫助的老師們!感謝相關著作的先賢、前輩,中藥質量,關係人命,行業只有朝著好的方向發展,這個行業才能世代昌盛。
蘄蛇真偽鑑別經驗分享及總結高清組圖
(承繼堂唐海發原創)
高清圖片單擊可放大瀏覽。請用電腦瀏覽。註冊才能看到高清中藥圖。
蘄蛇
Agkistrodon acutus(Güenther)
【古代本草文獻摘錄】
《圖經本草》為宋·蘇頌於1061年(宋嘉祐六年)撰。
「白花蛇,今黔中及蘄州、鄧州皆有之。其文作方勝白花,喜螫人足,黔人有螫者,立斷之。」
(引用自《五步蛇》,黃美華,曲韻芳主編)
《本草衍義》為宋·寇宗奭撰,成書於宋政和六年(1116年)。
「白花蛇,諸蛇鼻向下,獨此蛇鼻向上。背有方勝花紋,以此得名。用之去頭尾,換酒浸三日,棄酒不用,火炙,仍盡去皮骨。此物甚毒,不可不防也。」
(引用自《本草衍義》臨床經典讀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按:在古代相當一段時間內,臨床用藥認為蘄蛇尾也有毒,應用時應去除。)
《本草綱目》為明朝李時珍(1518-1593)撰。
「其蛇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
(引用自《中藥大辭典》)
【現代中藥文獻摘錄】
《中國藥典》2015版
蘄蛇Agkistrodon acutus (Güenther)
本品為蝰科動物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 (Güenther)的乾燥體。多於夏、秋二季捕捉,剖開蛇腹,除去內臟,洗淨,用竹片撐開腹部,盤成圓盤狀,乾燥後拆除竹片。
【性狀】本品卷呈圓盤狀,盤徑17~34cm,體長可達2m。頭在中間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習稱「翹鼻頭」。上顎有管狀毒牙,中空尖銳。背部兩側各有黑褐色與淺棕色組成的「V」形斑紋17~25個,其「V」形的兩上端在背中線上相接,習稱「方勝紋」,有的左右不相接,呈交錯排列。腹部撐開或不撐開,灰白色,鱗片較大,有黑色類圓形的斑點,習稱「連珠斑」;腹內壁黃白色,脊椎骨的棘突較高,呈刀片狀上突,前後椎體下突基本同形,多為彎刀狀,向後傾斜,尖端明顯超過椎體後隆面。尾部驟細,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質鱗片1枚。氣腥,味微鹹。
【現代動物學類文獻摘錄】
《中國蛇類》,趙爾宓著,上冊。
蝰科—蝮亞科—尖吻蝮屬—尖吻蝮
頭側有頰窩的管牙類毒蛇··· ···吻鱗高而上部窄長,構成尖吻的腹面,鼻間鱗亦窄長,構成尖吻的背面(按:翹鼻頭的鱗片組成解讀)··· ···正背有16~21+2~6個方形大斑塊,前後兩方斑彼此呈一尖角相接,(按:有的頂尖互相錯開。)方斑邊緣淺褐,中央色略深(按:方勝紋很到位的解讀),腹面白色,有交錯排列的黑褐色斑,每一斑塊跨1~3枚腹鱗(按:跨三片腹鱗居多,且也佔據少部分的背鱗),頭背黑褐色,自吻稜經眼斜向至口角以下為黃白色,偶有少許黑褐色點。頭腹及喉部為白色,散有稀疏黑褐色點··· ···,頭背各大鱗片較平而多疣粒··· ···肛鱗完整。尾下鱗48~59,大部(個別全部)成對(雙行),少數呈單,尾後段側扁,尾尖最後一枚鱗側扁而尖長,俗稱「佛指甲」。(按:很多中藥學類的著作把Agkistrodon acutus (Güenther)稱之為五步蛇,只有部分著作稱之為尖吻蝮,比如《中華本草》、《中藥材真偽鑑別彩色圖譜大全》,我個人更偏向於喜歡尖吻蝮的名字,尖吻蝮屬下僅有尖吻蝮一個種,並且是中國特有種,反過來可以知道為什麼自宋代以來白花蛇、蘄蛇與現今藥用蘄蛇是一種動物。)
《五步蛇》黃美華,曲韻芳主編。
「··· ···背鱗··· ···其餘均起很強稜並具有鱗孔,稜的後半隆起呈嵴,所以體表很粗糙。腹鱗的數目與脊椎骨的數目相對應··· ···」
【藥材相關名詞解讀】
蘄蛇鯗(xiang):尖吻蝮除去內臟,盤成圓形,用竹片撐開後焙乾者成為蘄蛇鯗。
蘄蛇棍:尖吻蝮除去內臟,盤成圓形,直接焙乾者,稱為蘄蛇棍。
【承繼堂唐海發總結】
如果要用十天的時間來學習蘄蛇藥材真偽鑑別,那麼請用9天的時間來學習正品特徵。翹鼻頭、方勝紋、連珠斑、佛指甲,四大特徵是完整的蘄蛇藥材才會全部具有的,這四大特徵裡,蘄蛇藥材(去皮者不在此範圍內)必須具備的特徵是:方勝紋,連珠斑。方勝紋這個特徵就可以KO掉市場上的赤鏈蛇、滑鼠蛇、金環蛇、圓斑蝰等不具有方勝紋特徵的蛇類偽制的蘄蛇,但前提是你對「方勝紋」這三個字要有非常深入、細緻的理解。除掉以上的偽製品,還有貼皮蘄蛇(包括貼皮+增重的),貼皮蘄蛇的肋骨特徵、皮肉固定痕跡、邊緣修剪特徵、皮肉易分離且無結締組織相連以及膠水幹後的痕跡等,清楚了這些特徵,鑑別也不是難事,但前提是你得深入研究貼皮蘄蛇的特徵。那麼還剩下增重的,表面的白色粉末狀、重量,直接暴露了增重。
但是中藥「加工」經常是變幻莫測,質量把關,責任重大,行走江湖,小心為妙。另外蘄蛇段的鑑別更需認真謹慎。本帖為原創帖,本人水平有限,歡迎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組圖·1】
蘄蛇(盤形蘄蛇幹)及其相關鑑別點圖片(由於標本數量有限,本帖對方勝紋的形狀變化圖片採集自蘄蛇、貼皮蘄蛇、貼皮+增重蘄蛇以及增重蘄蛇,因為本帖中這些標本都保留了蘄蛇的背部紋理,主要為了列舉方勝紋的幾種形狀變化,故採集,氣管為本帖蘄蛇及蘄蛇(增重)藥材標本內臟殘留物,特指出),另本帖附兩張尖吻蝮頭部骨骼及牙照片以及一張尖吻蝮活體頭部特寫照片,該三張照片底片由周重建老師提供,在此表示感謝。為了讓大家更容易記住蘄蛇的特徵我對這三張照片進行了相關組成部分的註解(尖吻蝮的預備牙尤其要注意,藥材幾乎看不到):
小編註:頰窩是溫感器官,非常敏感。
上圖由周重建老師提供,本人做相關標註。
上圖由周重建老師提供,本人做相關標註。
上圖由周重建老師提供,本人做相關標註。
【組圖·2】
蘄蛇(增重),表面有白色粉末狀物是其典型特徵,重97克。
【組圖·3】
蘄蛇偽品(貼皮蘄蛇),肋骨粗大,尤其頸部以下那一段,很不自然,體部肋間距比腹鱗寬,皮肉固定痕跡明顯,邊緣有修剪痕跡,尾部修剪痕跡明顯,皮、肉無結締組織相連,皮、肉之間有膠水幹後痕跡。蛇重132克。
【組圖·4】
蘄蛇偽品(貼皮+增重),鑑別特點大體同上,表面有白色粉末狀物質是其增重特徵。蛇重341克。
【組圖·5】
圓斑蝰藥材,如果當蘄蛇出售那就是蘄蛇偽品,鑑別特點沒有方勝紋、翹鼻頭、連珠斑、佛指甲等。圓斑蝰蛇藥材鑑別後續我會專門安排帖子介紹。蛇重162克。
作者:唐海發
【小編的自我拯救】
都知道蘄蛇名字依地名而來,但蘄州在哪還看圖。
下圖紅點既是蘄州,在湖北(武漢)東南部。
蘄州和中藥還有一個繞不過去梗,李時珍故鄉。
所以,有機會要去的哦。
編輯:李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