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胡俊凱
從東京至島根縣出雲,有一種穿越歷史的感覺。徜徉在古老的出雲大社陳殿舊閣之間,在靜穆中聽著日本海的風吹過八雲山帶來的陣陣林濤聲,很容易陷入某種遐想中。
很難想像,有上千年歷史、莊嚴肅穆得近乎古板的神社,會涵養出阿國那樣一位奔放的巫女(日本神社一種神職)。400多年前,這位被後人稱為「出雲阿國」的巫女為給出雲大社募捐,到京都作化緣表演,竟孕育出一項令後世日本人無比自豪的文化瑰寶——歌舞伎。
象徵城市繁榮的歌舞伎在京都發端,興盛於大坂(今大阪)和江戶(今東京)。通過這項看似曲高和寡、實則植根土地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或可觸摸到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遊廓傾奇獨一枝
從出雲大社去稻佐海岸只有約一公裡的距離,途中有「出雲阿國之墓」、阿國寺、供奉阿國使用過的念珠等遺物的安養寺以及「終焉地之碑」「於國塔」等不少紀念墓碑寺塔。
關於這位巫女,史書幾乎沒有什麼記載。傳說她是出雲國(今島根縣東部)鐵匠中村三右衛門的女兒。16世紀末為給出雲大社募捐而在各地巡迴演出。1603年春天,她在京都北野天滿宮登臺,女扮男裝地演一個去茶館玩的愛打扮的俠氣男子,引起轟動。這個名為「茶屋遊戲」的劇目被認為是歌舞伎兆始,她由此被後人尊為歌舞伎始祖。
歌舞伎的詞源出自日語動詞「傾く」,意即傾斜、偏、歪。歌舞伎誕生時,人們稱之為「傾奇者」,將其視為穿著奇裝異服、行為怪誕、腦生反骨的人。這些人大都屬社會底層的平民,當時歌舞伎演員的身份非常低微。
17世紀初,日本剛經歷了100多年的戰國時代,德川幕府初立。一方麵茶肆遊廓興起,市井文化繁榮;另一方面,階層、身份固化使社會底層民眾倍感窒息。這種社會背景下,出雲阿國的表演恰恰迎合了這種社會情緒。研究者把早期歌舞伎比作那時的搖滾或街舞,認為歌舞伎是一種與時代相結合的、能夠把平民捲入狂熱中的文化。這種叛逆性是早期歌舞伎的一個特徵。
出雲阿國女扮男裝的歌舞伎火了之後,京都藝妓競相模仿,賣弄色相。為藝妓爭風吃醋、打架鬥毆的不在少數。所以早期歌舞伎又被稱為藝妓歌舞伎。叛逆和色情這兩個特徵,無疑觸犯了幕府的忌諱。1629年,幕府頒布了禁止藝妓歌舞伎、不許女性登臺演出的命令。但在民間,受歡迎的歌舞伎很快以另一種形式復活:由長相俊美、前額留著劉海的12至18歲的少年男子取代女性上臺表演。顯然,少年歌舞伎依然帶有濃厚的色情意味。
1652年,少年歌舞伎再被幕府禁止。美少年們的劉海被剃成了月代頭(又稱月額、野郎頭,即成年男子把前額至頭頂中部的頭髮剃掉,把頭髮在頭頂紮起來)。此後,歌舞伎在滿足了兩個條件後再次復活:只有月代頭的成年男子才能登臺,表演的不是煽情舞蹈而是戲劇。從此歌舞伎進入野郎歌舞伎時代。
有研究者認為,在日本人看來,歌舞伎所表現的喜怒哀樂、義理人情、美麗與骯髒無不充滿美學意義。從藝妓歌舞伎到少年歌舞伎再到野郎歌舞伎,從屢遭打壓到被尊為國典,歌舞伎不僅實現了從舞蹈到戲劇的價值變遷,更印證了誕生於民間、在民眾中汲取營養的文化藝術有著如同草根一樣頑強的生命力。
狂荒和婉俱當時
京都、大阪、東京在江戶時期並稱「三都」,共同特點是城市急速發展,推動了文藝、美術、工藝、音樂等各種城市文化競相開放。「三都」不同的城市發展歷史,又使各自文化顯示了不同的氣質,在歌舞伎上產生了不同的樣式和風格。
緊挨在一起的京都和大阪在江戶時被稱為「上方」。京都為千年古都,幾乎任何一項事務都要掛上個「京」字,京瓷、京團扇、京小紋、京指物……似乎無「京」不足以顯其貴。大阪從奈良時代起就成為貿易港口,商業文化深厚,曾為日本人口最多和經濟最活躍的城市。17世紀60年代以後,京都演藝票房每況愈下,而大阪以道頓堀為核心的演藝市場崛起,京都大阪演藝圈逐漸合二為一。
「上方」的古都地位使其文化和藝術具有悠久傳統和貴族氣質。在這種風氣中,「和事」作為歌舞伎的表演形式在元祿年間(1688-1703)誕生。和事是運用柔美的表演方法,演繹落難或家道中落的柔弱公子與藝妓的愛情故事。其音樂動作和婉細膩,演技風格寫實自然,成為歌舞伎的上方流派。
與京都、大阪相比,江戶時代的東京就像我們的深圳,年輕充滿朝氣。當時江戶實際權力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各地武士隨大名來到江戶,失去主家的浪人到處遊逛,使這個新興城市充滿尚武好鬥氛圍。
在這種風尚中,由初代市川團十郎開創的歌舞伎江戶流派「荒事」應運而生。荒事是運用超現實主義手法演繹武士荒唐粗野和擁有超人力量的主人公強大豁達的故事。其表演誇張、類型化,動作發聲粗獷豪爽,假髮、服裝和小道具等皆有超現實特點。
產生於不同城市發展背景的荒事與和事雖屬不同流派,但並沒有自閉門戶,而是通過相互交流和影響,形成了歌舞伎新的風格。歌舞伎自身經歷過諸多改革、創新,並從其他舞臺藝術中吸收養分,如將人形淨琉璃的熱門劇目搬上歌舞伎舞臺等。正是這種與生俱來、在外界壓力下不斷放大的兼容並蓄和創新特點,使歌舞伎得以生生不息延續至今。
2012年2月23日,以扮演「女形」而聞名的日本歌舞伎大師中村雀右衛門因患肺炎不治去世,終年91歲。日本傳統戲劇歌舞伎中的「女形」與中國戲劇中的「男旦」相當。日本「女形」演員享有「人間國寶」稱號的共4位,另3位早已去世
形神兼備方成典
東京銀座通往臺場的晴海大道上,始建於1898年的歌舞伎座,傳統的大屋頂風格在一片高樓大廈和車水馬龍中頗有遺世獨立的樣子。事實上,今天的它已成為歌舞伎最高殿堂並擁有最高的票房。
歌舞伎座從1913年起經營權就歸屬於松竹株式會社,將大阪道頓堀具有代表性的「戲劇五座」(浪花座、中座、角座、朝日座、弁天座)統統納入旗下,大有一統戲劇江湖之意味。
在歌舞伎發展史上,1887年明治天皇觀看歌舞伎使其成為「天覽劇」,1902年具有現代經營意識的松竹合資公司成立及其在歌舞伎經營方面的進取,堪稱使歌舞伎脫胎換骨的標誌性事件。前者使歌舞伎實現從草根走向殿堂的身份轉換。2008年,歌舞伎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保護得到強化。
松竹則將歌舞伎演出納入現代市場運作軌道。歌舞伎座從2013年4月重新開放到2014年3月的一年間,票房收入達到146億日元。電視臺、民間企業對歌舞伎座給予了強有力的資金、流量、物資的贊助。
不過,與「至尊」和「火爆」相對的,是歌舞伎作為國寶在今天面臨的一些尷尬:據說只有5%左右的日本人看過現場歌舞伎表演。有人認為這與歌舞伎昂貴的票價有關。一張歌舞伎一等座票可供兩個年輕人在迪士尼樂園吃喝玩樂一整天。
更多的研究者認為,錢不是問題,而是看不懂。除了外國遊客看稀罕,歌舞伎的鐵桿粉絲以中老年婦女為主,年輕人不多。近日,演技精湛、高顏值的15歲歌舞伎藝人藤間齋俘虜了全球大批粉絲的心。「歌舞伎」一度衝上熱搜榜。這個溫潤如玉的少年,有望帶領歌舞伎走進年輕人的視野。
在維護傳統核心的前提下進行適應時代和市場的革新,是包括歌舞伎在內的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面臨的課題。
2009年,日本國寶級歌舞伎大師坂東玉三郎(右)在中日版崑曲《牡丹亭》中演出
撒向山鄉益阜滋
江戶時代,連接京都與江戶主要有兩條驛道,一為中山道,一為東海道。歌舞伎藝人們沿著兩條驛道往來於關西與關東之間,沿途播下了歌舞伎的種子。農民們在戲劇裡穿上日常生活中絕不允許穿的豪華服裝,插著長短刀,扮成平日不敢仰望的武士、大名和身份高貴的公主,那種快樂不是現代人所能體會的。
從19世紀初德川幕府漸失支配力後,歌舞伎得以在日本全國範圍內擴展開來。在地方上,更多是以地歌舞伎形式,結合地方重要祭祀活動進行。中山道的美濃歌舞伎與關西的播州歌舞伎、東海道的相模歌舞伎並稱日本三大地歌舞伎。
有資料說,美濃歌舞伎主要在現岐阜縣南部地區,即古美濃國範圍。這裡不少鄉村都有戲劇舞臺,有的是鋪蓆子的臨時舞臺,有的是有屋頂和木板或榻榻米觀眾席的戲棚。據統計,岐阜縣是全國舞臺最多的地方。有的鄉村戲劇舞臺、劇場有著跟公民館相似的功能,是鄉村生活不可缺少的東西。農民們除了自己演出外,也花錢請專業演員前來演出。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少鄉村戲劇舞臺頹毀損壞。直到近些年,日本鄉村興起懷古熱潮,地歌舞伎自然被納入視野。岐阜縣有全國最多的30個地歌舞伎保護團體。這種對地歌舞伎的熱情投入,是鄉土對歌舞伎的回饋,更是對傳統歌舞伎的最好保護。
一位鄉村歌舞伎愛好者說:「我們說振興地域的話雖然有些不知深淺,但每年都有人期待著我們的表演,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振興地方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