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嚟睇埋嚟揀,我哋啲水果好新鮮!」
「啲橙幾錢斤啊?」
「十二文斤,你要幾多?」
「我要兩斤,計平啲畀我啦!」
不要以為自己身處菜市場,其實這是執信中學水蔭路校區的粵語選修課堂。
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模擬著日常購物的場景,進行粵語對話練習,非常實用貼地。「埋嚟、睇、揀、平啲,畀,這些詞是什麼意思,應該怎麼讀?」老師通過情景對話引入知識點,從而系統性地講解粵語拼音、詞彙、語法等粵語基礎知識。
執信中學,是全廣州乃至全廣東都有名的重點中學,和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廣東省實驗中學、廣雅中學並稱為「四大名校」。上周末,執信中學才過完了99歲的生日。
多年來,執信中學的學生多為廣州本地(老城區)生源。在2017年,為提升白雲區的教育水準,執信與白雲區教育局合作,在水蔭路開設了新校區(初中),生源出現了變化。
01
負責水蔭路校區教學管理工作的是劉玲玲副校長,自1989年在廣州師範學院中文系畢業後,她就一直從事教育工作。
劉校長通過調研發現,水蔭路校區內一半以上的學生來自白雲區的企業單位職員子弟,之前一直在外地成長,直至小學高年級或初中才隨父母到廣州生活學習。因此對於廣州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表現得有些不適,與本地學生的交往也容易產生隔閡。
於是,她找來了深受學生歡迎的汪多維老師商量,有沒有機會開一門粵語的選修課,讓外地學生了解粵語,從而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與本地學生打成一片呢?
帶班經驗豐富的汪老師,十分支持這個提議。因為她在廣州讀書、工作,一直想學粵語,也覺得學一城語言、明一城文化,才算不枉此行,卻常常苦於沒有機會。
但在初中開設粵語選修課,在執信中學乃至全廣州的中學都屬於首次,教材哪裡找?教師何處尋?沒有先例可循,難度不少,這讓劉校長和汪老師都頭疼不已。
02
某天,劉校長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當年的學生關穎詩。
劉校長在一段噓寒問暖的聊天中,發現關穎詩正好是粵語教育機構的專職老師,便和她分享了選修課計劃,結果一拍即合。校長和汪老師商量後,便正式邀請關老師擔任粵語選修課外聘老師。
關穎詩老師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韓語專業出身,因為熱愛粵語,便到了教育機構教授粵語,目前已經有三年的教學經驗。
一想到能回母校傳授粵語知識,關老師只有抑制不住的興奮和喜悅。
不過,難題就來了:關老師平時的學生都是20、30歲的成年人,從來沒有課堂紀律管理問題,但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們往往十分活躍,而且成人對於理論的理解能力更高,而青少年則更願意互動實踐。
汪老師拍胸口說:「沒事,紀律我來管,教學你來抓。」而劉校長則認為,學習是互通的,正處學習黃金時期的學生,只要多練多講,粵語的興趣上來了就不難了。
「我們的粵語選修課以實踐互動為主,理論教學為輔。一起摸著石頭過河吧!」劉校長一錘定音。
03
在中學階段,選修課和必修課都包含在教學大綱裡,每個學生都需要有選修分。有別語數英這類必修課,選修課學生的自由選擇度會更高,也不必苦惱於考試成績。
執信的選修課有些是和教學相關,像是物理實驗、寫作課、電影鑑賞影評,也有純粹是興趣取向,例如舞蹈課、歌唱等。而粵語課屬於後者。
粵語課一經發布便十分受歡迎,報名人數很快就達到了開課要求。不僅有不會粵語的同學報名,還吸引了不少母語是粵語的同學來報名。
在教學中,關老師會通過設定生活場景,分享常用的粵語詞彙,然後通過這些詞彙教授句型語法及粵拼等基礎知識。為了鼓勵所有同學勇敢講粵語,她還將會粵語和不會粵語的同學混合編組,輪流模擬對話。
關老師還通過粵語歌曲欣賞、選取經典動漫片段做粵語配音等方法進行教學。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讓同學們很是喜愛,進一步提高了同學們對粵語的興趣,學習積極性也隨之調動了起來。
一些外地來穗的同學害怕發音不準被嘲笑,關老師則自掏腰包給勇於嘗試的同學送小禮物。「有一位同學為了能多拿一點禮物,用粵語和我討價還價,我是既好笑又欣慰。」
04
來自河北的王同學,一年前因為父母的工作來到廣州。他的父母都能聽懂粵語,但自己連聽懂都比較吃力。他的父母常跟他說:「入鄉隨俗,來廣州就要學會講粵語。」
王同學在生活中經常遇到廣州人,但別人一看他不像本地人,都會主動跟他說普通話,讓他沒有機會開口講粵語。
選修了這門課後,他會反客為主,鼓足勇氣對廣州人說粵語。他說:「買早餐時我會抓緊機會講粵語。雖然老闆聽了會哈哈大笑,但他會幫我糾正發音和用詞,又偷偷給我免費加雞蛋。」
整個課堂裡最積極的、嗓門最大的同學,是一位開朗的女孩子。諶同學從小在廣州長大,家人也從小教她講粵語,但她卻一直沒有認真學,也很少用。
直至她隨父母到澳大利亞旅居一段時間後,發現當地華人普遍使用粵語,才知道原來粵語的影響力原來是那麼大。
於是,她開始重新審視和認識粵語,並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說:「學多一門語言,可以幫助我認識更多的朋友。」
和上面兩個不會講粵語的同學不同,在白雲區出生和成長的馮同學本來是會講粵語的。父親是廣州本地郎,媽媽是外來媳婦,自己也從小講粵語。
但讀小學後,受講普通話的同學影響,自己的粵語的發音和用詞變得有些奇怪,回家常被父母嫌棄。他說,通過選修課,重新認識了自己的母語,才知道原來粵語是有一套完整的語言體系,有自己特有的字詞、語法、語音,像是「九聲六調」,還有粵拼方案和粵拼輸入法,可以「我手寫我口」。
「精進一下自己的粵語能力,是我上課的最大動力。」
來自山東的「語言學霸」劉同學家裡一直都是講普通話,直至2019年才隨父母來廣州生活。他在上粵語選修課之前,已經能聽懂粵語,還能進行一些基本的粵語對話。
「我經常玩遊戲連麥,然後會遇到很多廣東人,跟他們聊天嘗試講粵語。聊著聊著就學會了,我覺得也沒那麼難!」他淡然地分享自學經歷。
在開始上粵語選修課後,他發現粵語不僅僅有趣,而且也很古雅,充滿了韻味。他覺得,學粵語對學習古詩詞和文言文方面也有很大的幫助。
05
執信中學水蔭路校區的粵語選修課已經開課一個多月,學生出勤率很高,而且課堂表現也越來越活躍,甚至下課後很多學生還抓住關老師不讓走,要求她分享更多有趣的粵語小故事,直至汪老師出面解圍,關老師才能及時趕回培訓機構上課。
儘管學生的反應非常好,但汪老師和關老師表示,課程還需要不斷總結改進。
例如,這個課程是針對粵語零基礎的學生設計的,但學生的粵語水平參差不齊,有些是粵語已經不錯了,覺得內容太簡單;有些卻是一句都不會聽,覺得現在的難度剛剛好。兩者的需求點不一樣,課程設計還需要進一步平衡。
另外,實踐互動固然能幫助活躍課堂氣氛,但學習粵拼、語法等理論基礎也是必須,有利於學生以後舉一反三,這時候處於青春期的學生未必聽得進去,容易走神。如何將理論和實踐更好地結合,也是需要不斷思考的部分。
「無論如何,這是個很好的開始。特別今年教育部也發下通知要積極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那我們未來是不是也可以把粵語選修課跟童謠、詩詞朗誦、粵曲粵劇結合起來呢?」汪老師說道。
劉校長表示,期望未來粵語選修課程在不斷完善和豐富後,能固定下來並進一步做成校本課程:「不僅我們這個校區上粵語課,校本部以及其他校區也可以一起上粵語課。」
「是不是廣州人,不應該是由出生、戶籍決定,而是由文化認同決定。不管你來自全國哪個地方,甚至你來自外國也沒關係,只要你熱愛廣州這座城市,喜歡這裡的文化,使用這裡的語言,那麼你就已經是一個廣州人了。」
她說:「與其做個新廣州人,不如做個真廣州人。」
各位自己友,
想和執信中學的同學一起學粵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