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名校開粵語選修課:做新廣州人?做真廣州人!

2020-12-11 羊城網

「埋嚟睇埋嚟揀,我哋啲水果好新鮮!」

「啲橙幾錢斤啊?」

「十二文斤,你要幾多?」

「我要兩斤,計平啲畀我啦!」

▲努力練習粵語對話的同學們

不要以為自己身處菜市場,其實這是執信中學水蔭路校區的粵語選修課堂。

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模擬著日常購物的場景,進行粵語對話練習,非常實用貼地。「埋嚟、睇、揀、平啲,畀,這些詞是什麼意思,應該怎麼讀?」老師通過情景對話引入知識點,從而系統性地講解粵語拼音、詞彙、語法等粵語基礎知識。

執信中學,是全廣州乃至全廣東都有名的重點中學,和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廣東省實驗中學、廣雅中學並稱為「四大名校」。上周末,執信中學才過完了99歲的生日。

▲執信中學水蔭路校區正門

多年來,執信中學的學生多為廣州本地(老城區)生源。在2017年,為提升白雲區的教育水準,執信與白雲區教育局合作,在水蔭路開設了新校區(初中),生源出現了變化。

01

負責水蔭路校區教學管理工作的是劉玲玲副校長,自1989年在廣州師範學院中文系畢業後,她就一直從事教育工作。

▲劉玲玲副校長

劉校長通過調研發現,水蔭路校區內一半以上的學生來自白雲區的企業單位職員子弟,之前一直在外地成長,直至小學高年級或初中才隨父母到廣州生活學習。因此對於廣州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表現得有些不適,與本地學生的交往也容易產生隔閡。

於是,她找來了深受學生歡迎的汪多維老師商量,有沒有機會開一門粵語的選修課,讓外地學生了解粵語,從而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與本地學生打成一片呢?

帶班經驗豐富的汪老師,十分支持這個提議。因為她在廣州讀書、工作,一直想學粵語,也覺得學一城語言、明一城文化,才算不枉此行,卻常常苦於沒有機會。

但在初中開設粵語選修課,在執信中學乃至全廣州的中學都屬於首次,教材哪裡找?教師何處尋?沒有先例可循,難度不少,這讓劉校長和汪老師都頭疼不已。

02

某天,劉校長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當年的學生關穎詩。

▲劉校長(左)與關老師(右)合照

劉校長在一段噓寒問暖的聊天中,發現關穎詩正好是粵語教育機構的專職老師,便和她分享了選修課計劃,結果一拍即合。校長和汪老師商量後,便正式邀請關老師擔任粵語選修課外聘老師。

關穎詩老師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韓語專業出身,因為熱愛粵語,便到了教育機構教授粵語,目前已經有三年的教學經驗。

▲關老師在講解粵語拼音知識

一想到能回母校傳授粵語知識,關老師只有抑制不住的興奮和喜悅。

不過,難題就來了:關老師平時的學生都是20、30歲的成年人,從來沒有課堂紀律管理問題,但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們往往十分活躍,而且成人對於理論的理解能力更高,而青少年則更願意互動實踐。

▲同學們認真聽課,課堂氣氛活躍

汪老師拍胸口說:「沒事,紀律我來管,教學你來抓。」而劉校長則認為,學習是互通的,正處學習黃金時期的學生,只要多練多講,粵語的興趣上來了就不難了。

「我們的粵語選修課以實踐互動為主,理論教學為輔。一起摸著石頭過河吧!」劉校長一錘定音。

03

在中學階段,選修課和必修課都包含在教學大綱裡,每個學生都需要有選修分。有別語數英這類必修課,選修課學生的自由選擇度會更高,也不必苦惱於考試成績。

▲水蔭路校區部分選修課程

執信的選修課有些是和教學相關,像是物理實驗、寫作課、電影鑑賞影評,也有純粹是興趣取向,例如舞蹈課、歌唱等。而粵語課屬於後者。

粵語課一經發布便十分受歡迎,報名人數很快就達到了開課要求。不僅有不會粵語的同學報名,還吸引了不少母語是粵語的同學來報名。

▲積極參與粵語情景對話練習

在教學中,關老師會通過設定生活場景,分享常用的粵語詞彙,然後通過這些詞彙教授句型語法及粵拼等基礎知識。為了鼓勵所有同學勇敢講粵語,她還將會粵語和不會粵語的同學混合編組,輪流模擬對話。

關老師還通過粵語歌曲欣賞、選取經典動漫片段做粵語配音等方法進行教學。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讓同學們很是喜愛,進一步提高了同學們對粵語的興趣,學習積極性也隨之調動了起來。

一些外地來穗的同學害怕發音不準被嘲笑,關老師則自掏腰包給勇於嘗試的同學送小禮物。「有一位同學為了能多拿一點禮物,用粵語和我討價還價,我是既好笑又欣慰。」

04

來自河北的王同學,一年前因為父母的工作來到廣州。他的父母都能聽懂粵語,但自己連聽懂都比較吃力。他的父母常跟他說:「入鄉隨俗,來廣州就要學會講粵語。」

▲王同學分享自己上粵語課心得

王同學在生活中經常遇到廣州人,但別人一看他不像本地人,都會主動跟他說普通話,讓他沒有機會開口講粵語。

選修了這門課後,他會反客為主,鼓足勇氣對廣州人說粵語。他說:「買早餐時我會抓緊機會講粵語。雖然老闆聽了會哈哈大笑,但他會幫我糾正發音和用詞,又偷偷給我免費加雞蛋。」

整個課堂裡最積極的、嗓門最大的同學,是一位開朗的女孩子。諶同學從小在廣州長大,家人也從小教她講粵語,但她卻一直沒有認真學,也很少用。

▲講得手舞足蹈的諶同學

直至她隨父母到澳大利亞旅居一段時間後,發現當地華人普遍使用粵語,才知道原來粵語的影響力原來是那麼大。

於是,她開始重新審視和認識粵語,並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說:「學多一門語言,可以幫助我認識更多的朋友。」

和上面兩個不會講粵語的同學不同,在白雲區出生和成長的馮同學本來是會講粵語的。父親是廣州本地郎,媽媽是外來媳婦,自己也從小講粵語。

但讀小學後,受講普通話的同學影響,自己的粵語的發音和用詞變得有些奇怪,回家常被父母嫌棄。他說,通過選修課,重新認識了自己的母語,才知道原來粵語是有一套完整的語言體系,有自己特有的字詞、語法、語音,像是「九聲六調」,還有粵拼方案和粵拼輸入法,可以「我手寫我口」。

「精進一下自己的粵語能力,是我上課的最大動力。」

▲馮同學講述自己學粵語的感悟

來自山東的「語言學霸」劉同學家裡一直都是講普通話,直至2019年才隨父母來廣州生活。他在上粵語選修課之前,已經能聽懂粵語,還能進行一些基本的粵語對話。

▲自學成才的劉同學

「我經常玩遊戲連麥,然後會遇到很多廣東人,跟他們聊天嘗試講粵語。聊著聊著就學會了,我覺得也沒那麼難!」他淡然地分享自學經歷。

在開始上粵語選修課後,他發現粵語不僅僅有趣,而且也很古雅,充滿了韻味。他覺得,學粵語對學習古詩詞和文言文方面也有很大的幫助。

05

執信中學水蔭路校區的粵語選修課已經開課一個多月,學生出勤率很高,而且課堂表現也越來越活躍,甚至下課後很多學生還抓住關老師不讓走,要求她分享更多有趣的粵語小故事,直至汪老師出面解圍,關老師才能及時趕回培訓機構上課。

儘管學生的反應非常好,但汪老師和關老師表示,課程還需要不斷總結改進。

例如,這個課程是針對粵語零基礎的學生設計的,但學生的粵語水平參差不齊,有些是粵語已經不錯了,覺得內容太簡單;有些卻是一句都不會聽,覺得現在的難度剛剛好。兩者的需求點不一樣,課程設計還需要進一步平衡。

▲部分教材內容展示

另外,實踐互動固然能幫助活躍課堂氣氛,但學習粵拼、語法等理論基礎也是必須,有利於學生以後舉一反三,這時候處於青春期的學生未必聽得進去,容易走神。如何將理論和實踐更好地結合,也是需要不斷思考的部分。

▲電腦上機課,學會用粵拼打自己的名字

「無論如何,這是個很好的開始。特別今年教育部也發下通知要積極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那我們未來是不是也可以把粵語選修課跟童謠、詩詞朗誦、粵曲粵劇結合起來呢?」汪老師說道。

劉校長表示,期望未來粵語選修課程在不斷完善和豐富後,能固定下來並進一步做成校本課程:「不僅我們這個校區上粵語課,校本部以及其他校區也可以一起上粵語課。」

▲同學認真研讀上課教材

「是不是廣州人,不應該是由出生、戶籍決定,而是由文化認同決定。不管你來自全國哪個地方,甚至你來自外國也沒關係,只要你熱愛廣州這座城市,喜歡這裡的文化,使用這裡的語言,那麼你就已經是一個廣州人了。

她說:「與其做個新廣州人,不如做個真廣州人。」

各位自己友,

想和執信中學的同學一起學粵語嗎?

相關焦點

  • 百年名校開粵語選修課:做新廣州人?做真廣州人
    執信中學,是全廣州乃至全廣東都有名的重點中學,和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廣東省實驗中學、廣雅中學並稱為「四大名校」。上周末,執信中學才過完了99歲的生日。於是,她找來了深受學生歡迎的汪多維老師商量,有沒有機會開一門粵語的選修課,讓外地學生了解粵語,從而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
  • 粵語:廣州之魂!
    直到現在,在許多西方國家,說粵語的華人還遠多於說普通話的華人。「語言是最勢利的一樣東西,沒有用,當然沒人去學。」中山大學語言學教授莊初升如是說。所以,語言的普及、傳播與流傳,也最能反映當時當地的生態與文化。數百年來,廣州的興衰榮辱,不盡風流都鐫進了粵語中,口耳相傳。廣州興,則粵語興;廣州衰,則粵語衰,同聲同體,寵辱不驚。
  • 我喺廣州人,我識講粵語!
    估下呢啲常用粵語字點讀咯!2跟廣東人聊天不用太認真 其實有時候跟廣州人聊天他們真是隨便說說而已沒必要這麼認真!船到橋頭自然直順其自然吧~瘦田冇人耕,耕開有人爭1、形容平時這貨沒人管便宜的時候,只要有一個人搶
  • 廣州政協委員談「粵語保衛戰」:怕廣州人集體失憶
    韓志鵬認為自己是「挺粵派」,他也一直在建議應該對電視頻道播普通話做「加法」:即加多一個普通話頻道,而不是減掉粵語頻道。這場「粵語保衛戰」在他看來,意味著什麼?對於目前仍在持續的論戰有何看法?昨天,他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的專訪。增普通話不能減粵語記者:想問一下,你是哪裡人?
  • 我係廣州人!我講廣州話!第一本「小學粵語教材」終於面世了!
    同時,一大波講住普通話同埋自身家鄉話嘅「新廣州人」湧現,漸漸的導致廣州人失去咗講母語粵語嘅能力。喺現實中,外地嘅小朋友系好少甚至系唔識說粵語嘅,再加上而家學校d老師大部分都系外省嘅居多,教學更是用普通話!!
  • 你知唔知香港人講粵語同廣州人講粵語有咩唔同?
    今天香港人口的90%以上是移民和他們的後代,由於移民來自不同的地區,說不同的方言,這就需要一種公共語言來作為互相交流的平臺,由於說粵語的人口最多(以粵語為母語佔香港人口的近一半),而廣州又是廣東省會,所以廣州口音的粵語逐漸成為香港社會默認的公共語言,後來因為歷史的原因,穗港兩地的聯繫被中斷了近三十年,廣州與香港的發展軌跡不同,廣州話受到普通話的影響,而香港粵語則受到英語和非粵語移民口音的影響,兩地口音雖然拉開了一定距離
  • 廣州人都不一定會說的粵語方言,看到第4個就死心了!
    在廣州,粵語是這座城市的靈魂只有說過粵語的人,才知道它有多風趣但在不同的城市,粵語的說法也會有所不一下面就跟著範爺一起上車吧,自然大部分東莞人都是會說粵語的,但是在東莞方言裡,有一個很搞笑的特色,就是很多俗語都和「屎」有關。
  • 廣州粵語 VS 香港粵語,不在同一個頻道,到底誰才是正宗粵語?
    粵語,其實從宋朝就基本定型,如果現在的廣州人穿越到1000年前宋朝,跟那個年代的人溝通是沒問題的。從宋朝時期的「新華字典」《廣韻》,可以發現廣州粵語的發音和現在有90%的相近。華輝美食人作為一個原生的廣州人,經常聽到身邊的人說港式粵語更好聽,其實廣州和香港的粵語又有什麼區別呢?廣州粵語PK港式粵語雖然同為粵語,但一些廣州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詞,在香港卻有不同的意思。
  • 廣西這個「小廣州」火了,居民說粵語喝早茶,遊客:我來廣州了嗎
    關於廣州的第一印象,我認為廣州的早茶文化一定是同時被提到最多的廣州古詩)粵語方言,粵語使用者是很多方言之一,特別是很多粵語歌曲流傳下來,這也是粵語大眾的歡迎,粵語的知名度也在不斷提高。廣西這個「小廣州」火了,居民說粵語喝早茶,遊客:我來廣州了嗎?
  • 「憑什麼,粵語呢?」
    第二件事,發生在隔壁廣州。 廣州百年名校——執信中學,開辦粵語選修課,學生、市民、媒體紛紛點讚。 對於以粵語為母語的深圳人來說,看到第一個消息已經坐不住了:「憑什麼?!」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廣州老大哥完成了一記漂亮的補刀。「深圳不保育粵語就算了,甚至要優先全民推廣英語?」
  • 廣州粵語與香港粵語,哪個才是正宗的廣東話?
    先要繼續上文的廣東史: 漢武帝北擊匈奴、南收南越,奠定了漢朝長達四百年的江山,中原地區也形成了一個擁有統一文字、語言、文化、民俗的強大民族「漢族」。 之後是較短時間的三國演義,再到西晉。期間三國時期統治兩廣地區的「東吳」政權,又重新將行政中心由「封開縣」搬回南越國的首府「番禺」,並改名為「廣州」。自此「廣州」一直是廣東的行政中心並一直沒再變更名字。
  • 去廣州不會講粵語該注意些什麼?本地人教你應該這樣做
    我認為這是教導人們要尊重及融入不同的文化習慣,拉近人與人之距離,達到和諧相處交流的目的。數千年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龐大的國土孕育多元文化。我認為語言最根本的功能是人與人的溝通工具,達到相互理解取得共識的結果是言語的功能與目的。我是粵語人,我珍愛並使用古老優雅的粵語,但是這不會妨礙我學習其它的中文語言及外語。請記住:語言的功能是溝通,尊重多元化文化的存在。
  • 廣州培正:百年名校註冊權之爭升級
    法律界人士指出,如果私立培正商學院被證明有惡意的「搶註」行為,其他培正成員可向國家商標評審委員會申請撤銷該商標,但培正商學院是否屬於「不正當註冊」目前還難以判斷  在粵、港、澳三地久負盛名的百年名校「培正」家族,發生了一場校名、校徽註冊權之爭:1999年,廣州培正中學校長吳琦首次在校董會上提出培正校名註冊的問題;次年,廣州培正中學向廣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請註冊校名、校徽。
  • 廣州細路唔識講廣州話?粵語進入小學課程,傳承粵語從小做起!
    一大波一大波講著普通話與自身家鄉話的「新廣州人」湧現,衝擊著廣州的地道本土語言——粵語。現實中,外地的小朋友不會說粵語,好多本地家庭的小朋友也因為從小處於」混雜「的語言環境中,與家長與孩子也不說怎麼講粵語,導致本地小孩漸漸在生活中也不說粵語了,廣州地區「粵音」極有可能漸漸減少後消失,粵語保育情況極為嚴峻。
  • 在廣州必懂的10句粵語!說錯就麻煩大啦!
    粵語是廣州人身上獨有的韻味,是街頭巷尾的煙火氣息,更是一張獨特的城市名片。在中國漢語地區,廣東是少有實行雙語制的省份,廣東主流電視臺、電臺都是以粵語為主。對於廣東人來說,粵語不是方言,而是一種語言。粵語更是廣東人的鄉愁。無論你去到哪兒,只要在外地聽到粵語,總會覺得特別親切…近年來有不少聲音擔憂「粵語會慢慢消失」,但是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在傳承粵語。昨天,印象君在廣州太古匯,就看到了一個粵語的主題展覽。
  • 廣西此城堪稱「小廣州」,居民說粵語喝早茶,遊客還以為來到廣州
    對廣州的第一印象,廣州的早茶文化認為肯定是同時被提及最多的廣州古詩)粵語方言,粵語使用者很多方言之一,特別是許多粵語歌曲流傳,這也是粵語群眾的人氣,粵語知名度也不斷提高,但一般都是廣東,廣東地區和香港,除了澳門地區以外,廣西不少城市都能說粵語。
  • 百年廣州人 國民黨「一哥」胡漢民的葬禮
    答:點擊一下題目下方藍字「百年廣州人」,一鍵關注,即可每周閱讀《百年 廣州人》文章。
  • 外國人編粵語教材?聽下他秀的九級粵語,比好多廣州人還溜
    大洋網訊 「第一次嚟廣府廟會,睇粵劇咯,識多D對粵語文化感興趣嘅人。」(註:第一次來廣府廟會看粵劇,認識更多對粵語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在前不久舉辦的2019廣府廟會活動中,一位「洋小夥」流利說粵語的視頻紅遍網絡,被網友稱讚「了不起」。這位「洋小夥」是來自俄羅斯的瓦夏,目前是一名中山大學的在讀博士生。
  • 外地人經常誤解廣州人的10句粵語金句!是時候澄清啦!
    而我身為廣州人說的是粵語真系不得不說廣州話真系好「盞鬼」走在廣州的每個角落裡,你會聽到可能有時候有些金句很多人會覺得粗俗但是這些金句都是一種經典不是小編吹牛逼,這都是有根據的所以說這句話一點都不粗俗因為我們說這句話的時候並無惡意我們廣州人習慣了用這種高大上的方式去形容那刻的感受罷了
  • 百年廣州人 | 廣州給貧民的早期福利
    點擊藍字「百年廣州人」,每周聊聊城中故事。男老人院、女老人院、發瘋院、瞽目院、健濟院、貧民教養院……廣州對早期的福利建設,曾動過不少腦筋。女子教養院政府創辦的社會福利機構,從清末時就有,稱為「普濟堂」,分開男老人院、女老人院、發瘋院、舊瞽目院、新瞽目院五個部門。新瞽目院創辦者為總督譚宗麟,發瘋院從民國起則由衛生局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