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粵語與香港粵語,哪個才是正宗的廣東話?

2020-12-12 湖南在線


1:廣東的歷史

外省的人大多數不了解廣東人的組成及來源,也不知道為何叫做「廣東」,更會有些外省人會奇怪,為何秦漢時期的「百越之地」、少數民族眾多的廣東,現在除了在粵北的深山上有一個「瑤族」外,其餘地區全是清一色的漢人?為何韶關南雄縣的「珠磯巷」及肇慶封開縣這兩處相距甚遠的地方都被稱為嶺南文化的發源地?為何近代史上只有廣東人大規模地遷徙外國,並誕生了孫中山這樣改變中國歷史的人,以及「辛亥革命」這樣改變中國歷史的轉折?這些都涉及到漢民族發展歷史上的眾多重大事件,並且是一環扣一環地一直發展到如今!以下詳細講述!

廣東、廣西在秦朝統一中國之前,並不屬於中原政權,被稱為「百越」,但也沒有形成「國家」,全是刀耕火種的少數民族氏族部落。因為有位於廣東與湖南交界處的「嶺南山脈」的阻隔,在戰國時期即使是離廣東最近的「楚國」(現湖南)也沒能統治百越。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誤判了形勢,認為中原已經永遠降服了。於是將軍隊分為兩大部分,一支北上抗擊匈奴,另一支號稱50萬人的大軍則在由後來自立為「南越王」的大將「趙佗」(現河北地區人)率領下,南下徵服百越。但這樣的舉措造成了中原地區的軍力空虛,以至於不久之後的「陳勝、吳廣起義」及後來形成的兩大起義軍「楚漢雙雄」可以橫掃中原,最終導致秦朝很快滅亡。

史書中記載當年趙佗率領50萬大軍徵服百越的過程中,曾與當地的少數民族在叢林地區慘烈撕殺。當然,當時裝備、人數、科技水平都明顯佔優的秦軍仍然順利地徵服了百越。由此開始,現兩廣地區第一次歸屬中原政權。趙佗徵服百越後,將行政中心選定在珠江口以北、珠江三江匯聚處、背山而面向珠三角平原的「番禺」(現廣州越秀區),因此廣州的建城歷史已有兩千多年。

之後「楚漢雙雄」劉邦、項羽逐鹿中原,秦朝本來命令趙佗帶大軍回中原平叛,但被趙佗拒絕且趁機在番禺自立為王,將其控制的兩廣地區及現越南北部稱為「南越國」,此政權一直持續到「漢武帝」時代。因此當時的主要陸上交通工具是「馬」,但兩廣地區本身並不產馬匹,必須從中原引起,因此社會的發展一直受制於中原。到漢武帝時中原穩定,武帝逐派大軍南下殲滅了「南越國」,自此兩廣地區一直嫡屬於中原政權,也成為了以後歷史長河中,中原漢人的南下逃難的世外桃源。

另外,幾十年間就經歷了兩次中原大軍的大規模軍事徵服後,原百越的少數民族數量已經大為減少。至於這些「百越諸部」究竟去了哪裡,史書中並無記載。現越南人認為其北部的原「京族」等民族就是由兩廣地區為逃避中原軍隊的徵服而逃到越南北部的百越諸部,因此之前竟然有越南人以此為依據荒唐地要求中國將廣東、廣西交還給越南!因此1979年中越戰爭時,當時越軍的口號就是知名而搞笑的「打到友誼關吃早飯,打到南寧過春節!」。而中國歷史學家則認為原廣東地區的「百越諸部」是向西逃到了廣西、雲南一帶,而成為了現在壯族、侗族的祖先。

還有,漢武帝收復南越國後,將行政中心(郡)由番禺遷往現兩廣交界處的「肇慶市封開縣」,並將封開縣城的一條小河命名為「廣府河」,寓意漢武帝「廣布恩澤」。自此該縣城以東稱為「廣東」,以西為「廣西」。封開縣城也是四百年漢朝時期,兩廣地區與中原交往的中轉樞紐,因為被稱為是廣俯文化的起源地。

2:廣東人的由來

廣東人由三大群體組成,廣府人(佔大多數,分布在珠三角及粵北、粵西地區)、潮汕人(李嘉誠就是這一人群,分布於粵東南的潮汕平原)、客家人(分布於粵東的梅州、惠州),因此也有三大語言:粵語(即廣府語)、潮汕語、客家話。這三大群體全部是不同時期、內地不同地區的漢人南遷的後代。

為何會在廣東出現這三大群體?先要繼續上文的廣東史:

漢武帝北擊匈奴、南收南越,奠定了漢朝長達四百年的江山,中原地區也形成了一個擁有統一文字、語言、文化、民俗的強大民族「漢族」。

之後是較短時間的三國演義,再到西晉。期間三國時期統治兩廣地區的「東吳」政權,又重新將行政中心由「封開縣」搬回南越國的首府「番禺」,並改名為「廣州」。自此「廣州」一直是廣東的行政中心並一直沒再變更名字。

但從西晉開始,漢族出現了第一次大規模、長時間的內部戰亂,這就是史上知名的「八王之亂」!這場始於宮廷內權力鬥爭的「八王之亂」雖然最終以東海王司馬越奪取大權而結束,但已經極大地破壞了中原地區,也導致漢民族力量的急劇衰退。接下來就是北方少數民族趁漢民族衰退而大舉入侵中原,形成了又一個知名的戰亂歷史時期——「五胡亂華」!再到後來的「南北朝混戰」,一直到唐朝中原戰亂才徹底結束。

這時中原的漢人已經知道在遙遠的南方,有一塊物產富裕、雖然嫡屬於中央政權但山高皇帝遠的樂土「廣東」!所以從「八王之亂」開始,出現了史上第一次的中原漢人為逃避戰亂而長時間的大規模南遷,當時是整個家族、整條村莊在族長、村長(稱之為「太公」)帶領下的扶老攜幼式的長途南下,因此把當時的中原漢語、文化、習俗全都帶到了廣東。幾乎所有傳統廣東人的家族都有「族譜」記錄自他們是來自中原何方,何時遷到廣東的。例如前香港特首「曾蔭權」,其始祖就是山東的「曾子」,其族譜就記載了什麼時候由山東南遷到廣東的南海縣。到曾蔭權的爺爺時再遷到香港。

以當時的交通、生活水平,可想而知如此的長途南遷是多麼的艱辛。因此當這些南下的漢人族群在終於翻越嶺南山脈到達粵北韶關南雄縣,不會再受戰亂影響時,就都會在那裡休養生息。但南雄縣畢竟是山區,農業物產遠不及平原地區豐富,所以南遷漢人在那裡繁衍了幾代人後,就又大多會繼續沿北江南下、沿西江西進而到達最終的遷徒地——珠三角、粵西、甚至廣西東部的平原地區。因此南雄縣的「珠璣巷」又被稱為廣東人的發源地,這與之前提到的「封開縣」的地位是不同的,很多廣東的大的姓氏都在那裡修建了「太公祠」以緬懷帶領族群南下並安葬在那裡的「太公」。

這一時期在浙江福建一帶的漢人則有部分南遷到粵東地區的潮汕平原,成為潮汕人的祖先,因此潮汕語與「閩南語」是同一語系,與作為來源於中原古漢語的粵語不同。

唐朝建立後,中原的戰亂終於平息,漢人南遷也告停止。李唐又是近四百年的太平盛世,中原漢語再次重新統一,且廣東地區到唐朝末年其漢語也由漢朝時期的漢語也逐步演變為唐朝的漢語(儘管兩者並無好大區別)。唐朝四百年安穩歲月,也使得前述的來自中原各地的漢人在廣東重新混合形成了在珠三角,以及沿北江、西江分布的「廣府人」,語言文化上也趨一致。

另外,這次漢人的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使得原廣東地區的百越諸部終於徹底湮滅,全部被趕光、殺光。到唐末全廣東就只剩下粵北深山上的一個「瑤族」,其餘平原地區全是漢人了。因此廣東的漢人後來就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讀音與「越」字相同的漢字——「粵」,其目的就是要表明現在的「粵」已經完全不同於古代的「越」了。

3:廣東古漢語的穩定與中原漢語的胡化簡音

李唐之後,中原再次陷入長時間的戰亂及飽受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佔領,語言隨之也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北宋初年時,中原地區的漢語仍能基本保持漢唐語言,當時出版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權威發音韻律書《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裡面標註的文字發音與現今的粵語高度吻合。但之後中原因為受到西廈、遼、金、元等北方少數民族的侵略、佔領,漢語開始胡化,到了南宋時期中原漢語已經由漢唐漢語(粵語)演變為現在的「客家話」了。

而偏於一隅的廣東卻是一直極少戰亂,基本沒受到北方遊牧少數民族的影響,所以一直保留著漢唐時期的語言、文化。因此大量的唐詩宋詞現在只有用粵語來讀,才能符合詩詞基本的「韻律美」了。

以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代表作《竹枝詞》為例——

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首知名的情詩也是古漢語文學的代表作,不直接表達而運用了古漢語內「語意雙關」的表述手法,用天氣的「晴」的有無,來代表男女之間的「情」的有無。在粵語裡「青、平、聲、晴」均是同一個韻母的,讀來完全符合詩詞的韻律美,用粵語一讀就能體會出詩詞的意境了。

但胡化的普通話,「聲」字的韻母卻變了,結果用普通話讀的話第二句完全不押韻,連詩詞最基本的韻律要求都達不到,大煞風景!

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古漢族是男耕女織的農耕型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是近距離長時間地面對面交談,而當時的「文言文」都是很簡短的,所以需要多達九個音調,這樣保證了大多數字之間的讀音都有差異,從而不會有過多的「同音字歧義」,所以能夠在簡短的語言內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而北方少數民族則都是遊牧民族,人與人之間很多時候是坐在馬背上較遠距離地溝通交談,所以音調必須最少,僅有四個調,這樣才能達到不同音調之間差別很大,讓較遠距離的人都能聽明白髮的是什麼音調,但這樣就會導自同音字的大量出現。

南宋之後的中原漢語,因為音調大為減少,為避免過多的同音字而嚴重影響到交流的弊端,其解決方案就是增加聲母,即在原來從沒有捲舌音的古漢語基礎上,通過把「z、c、s」三個聲母髮捲舌音而新增加了「zh、ch、sh」這三個聲母。這就是現在的普通話有捲舌音的由來了。

4:南宋開始的再次漢人南遷與客家人的形成

接前面的歷史講述,到了南宋後,中原的漢語已經較漢唐時有明顯區別,音調有所減少。因為北方少數民族入侵而引起的長時間戰亂,再次引發了中原漢人的史上第二次大規模南遷廣東。這次的漢人南遷一直到清朝初年才結束。

因為當時廣東的平原地區均已被之前南遷的廣府人及潮汕人全部佔據,所以這次南遷的漢人只能遷到粵東北與江西、福建交界的梅縣山區,並被稱為「客家人」,即「客居他人地方的人」,他們所說的南宋中原漢語就被稱為「客家話」。後來部分客家人又再主動遷徒到臺灣,又有部分在清政府的安排下遷徒到原廣府人居住的地方,從而又引起了一系列中國史上的重大事件。

5:粵語與普通話的最終形成

廣東省內廣府人的生活一直安穩,所以語言一直保留著漢唐時期的特徵,但也並非一成不變。例如宋朝時廣州的海外貿易非常發達,一些阿拉伯語也由此傳入從而影響到廣府語言的詞彙。清朝260年的穩定歲月,使得保持了古漢語九個音調、及大部分文字發音的現代粵語在清朝末年徹底形成。同期,現在的普通話也在以北京為中心的地方形成,但其音調只剩下四個調了,徹底與北方胡語相一致。

粵語覆蓋地區廣泛,不同地區在口音上會有差異但差異不會過大,例如粵北韶關地區的人,完全可以和廣西東部的人進行粵語交流。基於廣州兩千多年來在廣府地區的龍頭地位,因此公認的標準粵語發音是清末民初時期廣州「西關地區」的粵語發音。西關地區就是現廣州舊荔灣區,是清末民初時期廣州有錢人的聚集地,清朝時期全中國唯一的外貿口岸「十三行」即位於該處。

6:廣東史上的「土客之爭」及廣東華僑的形成

清朝初期,客家人大量聚集在粵東北的山區,而廣府人居住的珠三角及粵西平原區物產豐富且人口並不密集。於是在清朝政府的安排下,部分客家人由梅縣、惠州一帶遷往了珠三角東岸的增城、寶安縣,以及粵西的肇慶、五邑(即「臺山、鶴山、開平、恩平、新會」五個縣,現江門市範圍)。

其中珠三角東岸因為離省城廣州近,一切都在官府的控制之下,所以遷往當地客家人與當地的廣府人能夠和平相處。香港在開埠以前,也就是幾十戶客家人的小漁村。這也就是香港的英文名「HONG KONG」的由來,因為當地客家人的粵語發音將「香港」讀成「康港」。

但遷往粵西地區的客家人就完全不同了,和原居當地的廣府人爆發了長時間的暴力衝突。據肇慶、五邑等地的地方史記載,清朝中後期發生了多次廣府人與客家人之間的大規模械鬥,往往都是需要政府由廣州派軍隊過去才能平息,史稱「土客之爭」。土客之爭持續了幾十年,最終以客家人有些重新遷回梅縣、惠州一帶,有些繼續向西遷徒到廣東、廣西交界處,餘下的以通婚等形式徹底融入當地廣府人族群而告終,因此現江門、肇慶地區再無客家人村落了。

表面上看「土客之爭」以廣府人勝利結束,但持續了幾十年的械鬥也使得五邑地區的廣府年青人對留在當地感到厭惡。因此到了清朝晚期,大量的五邑青年寧願通過「賣豬仔」賣身去美國、加拿大做華工修鐵路也不願留在當地。在此帶領下,開啟了清末廣東人大規模移民海外的浪潮。

大量廣東華僑的形成,使得廣東人的視野、思想一下子就「國際化」、「現代化」。這為之後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誕生、以及辛亥革命的發生打下了最為堅實的基礎。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滿清皇朝後,竟然有大量北京當地的人(無論滿、漢)在故宮前跪拜哭訴,要求皇帝快些回來統治!可見當時內地的人已經完全被臣民化了,根本不可能有推翻滿清皇朝、實現民主共和的思想與行動。

以下就是知名的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的牌坊大門,其上面有孫中山先生親筆題寫的「浩氣長存」四個大字。

7:香港粵語的發展與爭議極大的「粵語正音運動」

前面講過,香港在開埠前是一客家人居住的小漁村,但開埠後因為大量廣府人的進入,再加上當時廣州、廣府文化的絕對龍頭領導地位,使得其使用的漢語迅速變為粵語,港英政府也認同廣州西關地區的粵語是標準的漢語。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1949年。

49年之後,香港與內地的直接的人員與文化溝通完全中斷,香港的發展逐步超過了廣州,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的經濟騰飛就更是遠遠把廣州拋在了後頭,兩千多年來廣州第一次不再是兩廣大地區的龍頭老大!自此香港的語言文化發展也是完全獨立自主的了,不再受廣州的影響。

本來1949年之前,大量原居住在上海、江浙一帶的有錢人舉家南遷香港,大量的上海話口音使得香港的粵語發音已經有些混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的內地「逃港潮」,又有很多潮州等非粵語區的人進入香港,香港的粵語就更為混亂。大量不發鼻音的「粵語懶音」現象出現,例如將「恒生銀行」讀成「痕身銀行」,將「朋友」讀成「貧友」等。

為此從七十年代開始,港英政府推行了「粵語正音運動」,即規定電視、電臺,以及中小學語文教育的發音必須符合標準的廣州粵語。這一正音運動一度很好地糾正了上述粵語發音混亂的局面,但之後又有反覆。

隨著香港經濟的騰飛,大量中青年人要忙於工作而必須請家傭照顧小孩。七十年代時香港曾向廣東省政府提出引進一批廣東的中年婦女去香港做家傭,因為廣東人與香港人「同聲同氣」,但被廣東省拒絕。無奈之下,香港只好向菲律賓、印尼、泰國引入大量的菲傭、印傭、泰傭,結果很多香港的小孩出生後學到的第一種語言竟然是菲律賓語、印尼語、泰國語!於是粵語懶音現象在八十年代再次廣泛出現。

這時一個非常重要而具爭議性的人物出現了——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何文匯」!

8:何文匯與粵語復古音

何文匯藉著香港政府推行的「粵語正音運動」而從八十年代末開始製作了一系列的電臺、電視節目,推廣他的復古漢語,並成功讓香港的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發音更改為《廣韻》的音。結果粵語產生了兩大流派,一派是廣州話為代表的現代粵語,一派就是復古粵語。

他舉措引起了包括廣東、北美等地大部分粵語語言學家的反對,並稱其發音是搞亂粵語的「病毒音」。相當一部分的香港語言學家也不認同按照《廣韻》來發音,再加上大部分的香港市民日常說的都是現代的粵語。因此現在香港是兩種發音並存(但新聞播報則以復古粵語為主),中學生畢業時按規定要用粵語流利朗讀一段文字,也是隨便採用那種發音都可以。

這就是為什麼香港與廣東的電視臺在發音上會有一定區別的根本原因。

9:粵語相比起普通話的優勢

普通話最大的問題是文字完全繼承自古漢語,但讀音卻被「胡化」,從而出現很多常用的近義字讀音完全一樣的情況,造成了文字使用上的極大混亂。例如「的、地、得」,「做、作」,這兩組常用的近義字,在粵語裡完全符合「聲母相同,韻母不同」的要求,所以懂粵語的人完全不會搞混淆「的」與「地」與「得」,也不會用錯「做」與「作」。但北方地區的人經常會搞亂這兩組近義字。因此要想漢字能夠正確地使用的話,讓北方的人學一些粵語非常有意義!

另外,就是前文曾提到了,粵語裡沒有捲舌音,即不存在北方地區的人也經常搞混淆的。

「z、c、s」與「zh、ch、sh」這三對對應的、捲舌與不捲舌相區別的聲母的正常使用問題。所以粵語的表達往往能夠比普通話更為清晰、明確。

10:總結

綜觀整個廣東人文的形成、發展史,其實質就是中原漢人為追求安定、幸福的生活而不斷遷徒、奮鬥的血淚史篇,並由此帶動了整個中國的發展史。在此過程中,語言、文字、宗族等是維繫著廣府人的最重要紐帶,因此幾乎所有廣府地區鄉村的家庭,屋裡都會擺放一塊紅色底的「祖先牌位」並定期給祖先上香的。也因此廣東人「寧丟祖宗田,莫丟祖宗言。」的觀念也遠比內地要強,粵語成了保留古漢語最好的現代漢語!

再舉個例:宋詞中的名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幾時、幾多」這兩個古代詞彙只有粵語才完好地保存下來,且是日常用語,胡化的普通話根本不會這樣表述的。另外粵語中「愁、流」同韻,但普通話就不同韻了。

粵語(Cantonese)也是除普通話(Mandarin,洋人認為是:滿大人的語言)外,唯一擁有完整的文字系統的漢語,即所有粵語發音均有對應的文字,能夠用文字完整地記錄發音,這是滬語、湘語等其它地方的語言所無法比擬的。

隨著廣東人走向世界,粵語也被帶到了世界各個角落。現在粵語除了是香港、澳門的官方語言外,也是美國、加拿大的第三大語言,澳洲的第四大語言。因此粵語在海外的地位明顯高於普通話。現全世界使用粵語的人群超過一億,為此聯合國早已將粵語定義為「語言」而非「方言」。


相關焦點

  • 廣州粵語 VS 香港粵語,不在同一個頻道,到底誰才是正宗粵語?
    華輝美食人作為一個原生的廣州人,經常聽到身邊的人說港式粵語更好聽,其實廣州和香港的粵語又有什麼區別呢?廣州粵語PK港式粵語雖然同為粵語,但一些廣州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詞,在香港卻有不同的意思。不只是廣東人,相信所有港漂都深有體會,香港人特別喜歡說話夾雜英語!比如,訂位在港式粵語中為book位,檢查是check下。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廣州人和香港人說粵語有這麼大的差異呢?香港粵語的發展與「病毒音」香港在開埠前是客家人居住的小漁村,本地話是「廣東客家話」,而不是粵語!
  • 想說粵語?來看看對廣東話、白話、廣州話和香港話的正確理解
    而粵語是「在這個地方生活的人們所講的語言,就順理成章地被稱為『粵語』了。」這僅是字面上的意思,但不能說它是錯的。這跟「阿拉伯數字」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但它又叫「『阿拉伯』數字」的道理是一樣的。粵語因是在廣東省內流行,且佔有主流地位,所以又叫「廣東話」是科學的。其實在粵語族群,民間對這種語言的稱呼為「白話」,以別於當時讀書所用的文言文。
  • 其實,我們粵語才是正宗
    有人說,長這麼大我都不知道電視劇裡叫的姥姥是什麼,我以為是奶奶那一輩的統稱,就是廣州話說的「阿嫲」。我們倒應該關注另一個問題:且不論「外婆」是否屬於方言,是方言就一定要校正和替換嗎?對我這半個廣東佬來講,到南粵才明白,其實,粵語才是中原正宗。難怪取消粵語節目時遭到了當地強烈的反對,這是老廣們的「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我們粵語有9個音,你普通話有幾個音?
  • 【廣東9大粵語方言】看看我們四會屬於哪個語系的?
    #管家說#以前我打死也不承認自己的粵語帶有所謂的口音,因為覺得自己的粵語是屬於正宗的,甚而上了大學,廣西的同學也在說我的粵語不正宗
  • 學粵語最科學的記憶方法.——粵語學習、學廣東話、粵語教程、粵語入門、粵語培訓、粵語發音、粵語拼音
    學粵語最科學的記憶方法。——粵語學習、學廣東話、粵語教程、粵語入門、粵語培訓、粵語發音、粵語拼音粵語老師007是大腦神經學專業畢業,精通大腦科學記憶。運用到教學粵語,可謂虎上添翼,不得不服。id=588VIP課程地址 學粵語的好處:(1)北京上海霧霾大,來廣州發展卻不懂粵語? (2)孩子學校都講粵語,交不到朋友怎麼辦?(3)不會粵語銷售業績低,大客戶都是廣東人!(4)同事都是廣東人,想快速融入他們?(5)廣州南沙開通自由貿易區,歷史機遇要用上!
  • 廣州話VS香港話,哪種才是真正的粵語?
    廣東人由三大群體組成,廣府人(佔大多數,分布在珠三角及粵北、粵西地區)、潮汕人(李嘉誠就是這一人群,分布於粵東南的潮汕平原)、客家人(分布於粵東的梅州、惠州、河源),因此也有三大語言:粵語(即廣府語)、潮汕語、客家話。這三大群體全部是不同時期、內地不同地區的漢人南遷的後代。為何會在廣東出現這三大群體?
  • 廣府話、客家話、潮汕話,哪個是廣東話?粵語為什麼被稱為白話?
    並不是所有的廣東人都說粵語,因此廣東話不等於粵語。粵語只是兩廣地區的「普通話」、「白話」。廣東族群眾多,漢族族群分別有廣府、客家、閩南(潮汕)三大族群,此外廣東還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當中人數最多的是壯族。
  • 為何有的正宗廣州人也不能把粵語說得很流利?那還算是廣州人嗎?
    粵語到了珠三角通用,到香港澳門粵語通用,很多外國地區也通用。學習粵語是為了更好地融入,不要用你的「強盜思維」打壓粵語。或許你認為普通話才能生存,可以不要來珠三角,因為這裡叫粵語的比較多。我一直不能理解中國人將籍貫看得比自己出生地、成長得更重的傳統觀念。
  • 粵語是在香港興起「粵語文化」的影響下才流行的?
    粵語是在香港興起「粵語文化」的影響下才流行的?其實是錯誤的! 我們經常聽到什麼「一群湖南人,半部中國近代史」,或「一群客家人,半部中國近代史」。可其實,無論湖南人與客家人都不是中國近代天下先的族群,革命天下先的是廣府人。這從粵語曾經在同盟會、國民黨中擁有特殊地位可以知道。
  • 粵語:廣州之魂!
    數百年來的一部粵語傳播史,就是一部近代廣州史。悲歡、流離、變遷,種種故事,由嶺南始,向東西南北進發,在高山與海洋間,吟誦、高歌、呢喃。辛酸混雜血淚,驕傲伴隨自信,粵語,已成為廣州最好的聲音名片,寰宇四海之內,莫不有聞。粵語中的普通話在大多數人眼中,粵語、廣東話、廣州話與白話,指的都是同一種語言,其實大不相同。
  • 你知唔知香港人講粵語同廣州人講粵語有咩唔同?
    廣東只有一半的人口說粵語(其餘分別說客家話、閩語潮州話、閩語雷州話),廣西漢族佔廣西人口近三分之二,其中有一半的人口說粵語(白話),無論是在廣東還是在廣西,粵語(白話)都是最大的方言,所以說說粵語(白話)的不一定是廣東人,廣東人不一定都說粵語。也就是說把這種方言稱為"廣東話"是極不準確的,而"粵"在廣義上包括了廣東、廣西,在明朝、清朝,廣東被稱為粵東,廣西被稱為粵西,合稱"兩粵"。
  • 廣式粵語VS港式粵語,到底誰才是說最正宗又地道粵語?網友:一樣
    在廣東地區,都是以粵語為主要語言,有些地方可以能說一些當地方言,夾帶著一些口音,例如潮汕話,客家話等等。粵語使用最廣泛的兩個城市應該是廣州和香港這兩個地方了。那麼是要如何分辨廣州人和香港人呢?經常聽到一些對廣州和香港不好的傳言,就說都很排外,所以有很多外地的遊客,去到這兩個地方旅遊,都先要學習一兩句粵語旁身,假裝自己是廣東人,而不是其他地方的人。但是我想說,也太天真了吧,粵語並不是兩天就能學會的語言來的。有些外來工,來廣州打工10幾年也未必會說一口流利的粵語。
  • 說粵語,廣東人最後的倔強
    粵語地區的朋友則更熱衷於爭論,到底誰是「正音」,誰更「正統」:香港人說廣州人講粵語像唱大戲,不夠update;廣州人覺得香港人講粵語夾雜英文,懶音嚴重。反正,香港人來廣州,一樣會被認出來。廣州東山的老洋樓,這裡曾是達官貴人的居住地。
  • 未末談廣東:廣東話——粵語
    粵語(Cantonese),又被稱作廣東話、廣府話、唐話,俗稱「白話」,是漢藏語系漢語族的一種聲調語言。但首先要聲明的一點是,粵語並不是廣東的專有語言。在全球範圍內使用粵語人數非常多,其中廣東使用粵語的人口大約有6700萬,在廣西粵語使用人數大約為2500萬、香港700萬、澳門55萬、泰國500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500萬、美國和加拿大200萬,總合起來全球將近有1.2億的人口在使用粵語。
  • 廣式粵語和港式粵語,哪個地方的粵語說起來更好聽?
    廣式粵語和港式粵語,哪個地方的粵語說起來更好聽?粵語是中國的七大方言之一,無論是使用人數還是遍及範圍都是非常高的。大部分人比較熟悉的就是廣州的粵語了,此外還有的香港的。前者是約定俗成的粵語標準發音,後者則經常出現在影視作品中。
  • 學粵語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整個地球範圍內,能長時間教導廣東話的人極少(取決於市場範圍/價格競爭激烈/環境等各方面原因),能穩住3年的是稀少中的稀少,因為強大的競爭壓力會讓一批又一批粵語老師淘汰(目睹太多)。如果教粵語能穩住8年,那麼就成為了教學粵語的權威之一,而粵語老師007我很有幸成為了一員,可謂是血與火中掙扎出來的。這不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而是客觀的現實,看老師的關注率和學生數量就知道。如何準確選擇廣東話老師?
  • 廣東話和粵語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有客家潮汕?
    但是要說到廣東,情況就複雜了。1.廣東三大民系潮汕(閩南) 客家 廣府(粵語)是廣東三大民系。這三大民系的方言,飲食文化,建築文化等等風格迥異。廣府民系全球人口6600萬左右,客家民系全球6500萬左右,閩南語系全球人口7500萬左右。
  • 廣東話、白話、廣州話和香港話的正確理解
    至於粵語在珠三角的起源,也有多方爭論。一說在省府廣州,另一說在肇慶古端州。我較支持後一種說法。廣東人一般都知道,佛山的歷史要長於廣州,是先有佛山,後才有廣州城(廣州當時還叫番禺)。而肇慶(端州)的歷史,並不亞於佛山。所以支持粵語起於廣州說法的人根本就是顛倒了歷史的前後秩序。只不過隨著後來廣州城的發展,粵語在廣州通過省城的影響力,得以發揚擴大而已。
  • 哪個省份的語言才是正統的古漢語?是粵語還是北方話?答案想不到
    我們都知道到現在為止,我國已經走過了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且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中華民族也在不斷的發展壯大,到現在我國已經有了56個民族,人口多達14億,而且據統計,我國大概有80多種語言,那麼這麼多的語言哪個省份的語言才是正統的古漢語呢?是粵語還是北方話?答案意想不到。
  • 廣東不說粵語的兩個地區,他們說的話大部分廣東人也聽不懂
    廣東的簡稱粵,在以粵語為主方言的廣東,很多人以為廣東是說粵語的省份,其實不全是,廣東還有一部分地區是不說粵語的,他們說的話很多廣東人也聽不懂。那麼,他們說的是什麼話呢,很難聽懂嗎?粵語是廣東人的主流方言,又叫做廣東話,是我國七大方言之一,分布於廣東、廣西東南部、香港和澳門等地區,全世界使用粵語的人口約有1億,居世界第16位。在廣東地區粵語佔絕對優勢地位,不過,深圳就不一樣,是以普通話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