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鐵棒磨成針」的寓言故事不合邏輯,理由至少有三:
1、打針孔是專業技術活。
2、磨針的時間做其他工作,賺的錢可以買很多針。
3、鐵棒可以直接賣給收破爛的,然後買針。
我們從小聽過這麼個寓言:李白小時候,讀書懶惰,有一回看到一位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棒,問她磨鐵棒幹嘛?老奶奶說,我要把鐵棒磨成針,雖然很難,但是只要我堅持下去,總有一天能磨成針。李白深受感動,從此奮發讀書,終於成才。
老馮:這麼粗的鐵棒,
直接賣給收破爛的,
所得的錢可以買好多針,何必磨?
應該說,這個寓言故事,鼓勵孩子們勤奮讀書,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故事的漏洞太大,邏輯不通,沒有啟發大家深入思考,所以,這樣的寓言,恐怕起不到真正的啟智作用,相反,這類寓言恐怕會使人變笨。
我告訴大家,這個寓言的邏輯哪裡不通:
首先,老奶奶即使堅持下去,終於把鐵棒磨細,然而,她仍然無法把它做成針,為什麼呢?理由很簡單:
因為她打不了孔!
是的。老奶奶沒有辦法在細細的針棒一端打上一個孔,所以,她無法把一根鐵棒磨成針。
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在細小的針棒上打個孔,那是專業技術活,是由制針的工匠做的,不是一個老奶奶可以做到的。
那麼,我們古代中國人,是怎樣在針上打孔的呢?
古籍《天工開物》,關於製造鐵針(含打孔)一事,記載得清清楚楚,工序是這樣的:
古代制針工序第一步:先將鐵片捶成細長的鐵條。
古代制針工序第二步:然後在一根鐵尺上鑽出小孔,再將鐵條從小孔中抽過,使其變成鐵線。
古代制針工序第三步:將鐵線一截一截剪斷做成針坯,然後把針坯的一端錘尖,而另一段錘扁。
古代制針工序第四步:用硬錐鑽出穿線的針眼,再把針的周圍錘平整。
古代制針工序第五步:將針放入鍋裡,用慢火炒。炒過之後,倒入泥粉、松木炭和豆豉,將針掩蓋,再用火蒸。
古代制針工序第六步:把針在涼水中冷卻後,針就做好了。
注意:從第一步到第五步,針都是在滾燙的狀態,尤其注意第四步「硬錐鑽出穿線的針眼」,也就是打孔,需要注意的是,打孔這一步,不但針還是熱的,而且還需要很細小的「硬錐」,這是一種制針的專業工具,只有制針的工匠才有,民間一個平凡老奶奶,她沒有這個工具、也完不成這個高難度動作。
換句話說,老奶奶即使把鐵棒磨成細小的鐵條,她這根針,也做不成,因為:她打不了孔。
也就是說:老奶奶鐵棒磨成針的故事,邏輯不合理,它只能是虛構的。
然而,這還不算,還有一個更大的漏洞:機會成本。
是的。機會成本。老奶奶磨鐵棒是錯的,她不需要這麼做,這麼做是很笨的,為什麼呢?因為在古代,
針非常便宜
中國的制針工匠從很早很早的時候,就會製造針了,針在中國歷史上,從來都不是昂貴的東西,從來都是很便宜的東西。
所以,老奶奶花上十天半月去磨針,是很笨的,根本不划算,因為同樣的時間,上山摘幾個野果,到圩鎮上一賣,然後買一根針回來,就可以了,這個過程,很可能一天都不需要。
然而,這還不算!
是的,還有更狠的:
老奶奶把鐵棒磨成針的故事,還有一個巨大的BUG(漏洞、瑕疵),那就是:根本就不需要磨!直接把手上的鐵棒賣給收破爛的,然後拿著錢,直接去買一根針,就可以了!
是的:
鐵棒可以直接換一根針!
試問:我又何必磨呢?
這可不是臆想。即使在今天,手上有一根鐵棒,賣給收破爛的,賣個幾毛錢,這不是什麼難事,然後拿著這幾毛錢,到五金店去買一根針。
這難道不可行嗎?非常可行!
所以我們說,老奶奶磨鐵棒的故事,它真是一個勵志故事嗎?我看不是。
說到最後,我們重申一下:老奶奶把鐵棒磨成針的故事,不符合邏輯,理由至少有三:
理由一:打針孔是制針工匠的專業技術活,老奶奶是平凡百姓,不是專業人士,她完成不了這個工序。
理由二:把鐵棒磨成針的時間,如果用來從事其他的生產活動(例如摘野果),所得的收穫,可以買到很多針。
理由三:鐵棒本身可以直接賣給收破爛的,然後去買一根針。
那麼我們今天說這個事,對我們有什麼啟發呢?
啟發就是:我們平時遇到什麼事,一定要多問為什麼,要多運用逆向思維、發散思維,多動腦筋,多途徑解決問題,這樣我們才能越來越聰明。
參考資料:
1、 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做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巖。」
2、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篇·錘鍛》章節《針》:凡針先錘鐵為細條。用鐵尺一根,錐成線眼,抽過條鐵成線,逐寸剪斷為針。先鎈其末成穎,用小槌敲扁其本,鋼錐穿鼻,復鎈其外。然後入釜,慢火炒熬。炒後以土末入松木火矢,豆豉三物罨蓋,下用火蒸。留針二三口插於其外,以試火候。其外針入手捻成粉碎,則其下針火候皆足。然後開封,入水健之。凡引線成衣與刺繡者,其質皆剛。惟馬尾刺工為冠者,則用柳條軟針。分別之妙,在於水火健法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