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軌自殺的海子為何成了大眾偶像丨文化觀察

2021-02-19 騰訊文化頻道

海子的死亡在大眾看來有點接近「禪宗公案」,顯得浪漫而傳奇,又因為時間的間隔有了陌生化的趨勢,當人們需要一種「遠方」、「他者」來寄託對文學的浪漫幻想時,海子成了一個很好的選擇。

自從1989年海子臥軌自殺後,每年各地都會舉辦一些海子的紀念活動,很多不關注詩歌的人也參與其中,許多報刊也會為海子的忌日刊發專題版面。

雖然去世了快三十年,海子的熱度卻逆勢上漲,每年「春天的海子」都要重來一遍。

其實,上世紀80年代以後,詩歌已經漸漸回歸為一種小眾的文學體裁,作為26歲早夭的詩人,本應同樣小眾的海子,為何漸漸成為一個大眾話題呢?

在中國歷來有「死者為大」的傳統,無論一個人生前如何,死後都享有不被詬病和指摘的權利,而他生前的成就和美德,則應該被更加尊重,值得反覆提及。郭德綱甚至在相聲中笑稱「不死不能成大師」,在文壇這條規律也適用。

1989年3月26日,剛剛度過26歲生日的海子選擇臥軌自殺。這種極端、激烈的死亡方式給人們造成深刻的印象。

海子生前是北京大學的才子,但是直到他畢業工作後仍然是一個一文不名的詩人,僅有的一點讚許,也只存在於身邊幾個寫詩的好友。

非但並不出名,海子生前發表的詩作數量也不多。海子被廣泛關注,多仰賴其生前好友、同為「北大三詩人」的西川進行整理出版,並撰文對他生前形象進行追憶。

西川寫道:「在一首有關蘭波的詩中海子稱這位法蘭西通靈者為『詩歌烈士』,現在,孤獨、痛苦、革命和流血的他也加入了這詩歌烈士的行列。」

這些對海子的解讀和其文化意義的闡述,基本上集中在他死後。如朱大可、駱一禾等文學評論者對海子的溢美之詞大膽而熱情,將海子的死亡視為宗教性、符號性的文學事件。朱大可在《先知之門——海子與駱一禾論綱論壇》中稱:

「所有海子與駱一禾的寫作成果,都可以納入詩歌神學的形而上框架。」

「北大三詩人」中的另一位駱一禾也寫過還念海子的文章,他寫道:

「海子史詩構圖的範圍內產生過世界最偉大的史詩。」

除去文學界對海子的讚美和神化,在通俗寫作中,也有不少作者像解讀民國大師、名媛那樣去解讀海子,美化海子。《海子詩傳》、《海子畫傳》之類的書化身流行讀物,用個人化的認識解讀海子的生平和作品,這其中自然不乏誤讀。


反覆的解讀,讓海子的形象發生了變形。人們在對海子的再度挖掘,秉承著死者為大的傳統,仰視海子變形的形象,往往通篇不提海子可能存在的問題,也不深究其自殺的個人原因,將海子的死視為一種文學化的儀式,海子由一個詩人變成了一個「完人」。 

每年海子忌日來臨,各地就湧現出海子的粉絲們進行追悼活動,有人搞詩歌沙龍、朗誦會,也有人回到海子故居追憶、拜祭,甚至有人搞行為藝術,模仿海子的臥軌姿勢。

紀念文章和追悼的活動,形成了一條神化海子的鏈條,讓生前並不出名的海子死後享有了盛譽。其實,「死後更出名」的現象不獨在海子身上應驗,還存在於不少已故的演員和作家中,例如 「一歲一哭榮」,即每年四月一日各地出現的懷念張國榮的活動,又及更早辭世的三毛也被年年追悼,多少由於「死者為大」的傳統。

小眾的海子成為大眾的話題,還在於他的部分詩歌,特別是被廣泛傳頌的詩歌中,有某種易於心靈雞湯化的基因。如今詩歌廢黜,同時心靈雞湯則大行其道。

作為一種全球範圍內流行的讀物,心靈雞湯有紮實的生存土壤。現代人生活節奏比較快,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的人們,需要通過閱讀排解壓力、獲得療愈,純文學的批判性和思想性在此並不適用。

有諷刺意味的是,海子雖然是一個詩人,但其最廣為人知的詩歌,卻幾乎是作為心靈雞湯傳播的,並被不讀詩歌的人們銘記於心。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首詩也曾入選中學生語文課本。

這首詩寫道:

其實拋開海子本身,只看文體,這首詩歌傳達的主題很類似流行歌曲孫悅的《祝你平安》或臧天朔《朋友》,有非常善意的祝福氣質,人民群眾喜聞樂見。

大概因海子詩歌中有一定勵志和正能量的詩作,傳達出能夠與大眾閱讀喜好對接的氣質,所以即使閱讀範圍僅停留在朋友圈心靈雞湯的大眾,談到詩歌,也會想到海子,可見其傳播範圍之廣,影響之大。

值得一提的是,評論家推崇的海子詩歌,往往是他的一些能夠容納思想性和批判性的長詩,並非《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樣的短詩。海子的詩歌並不全是這樣治癒、溫暖和通俗易懂的作品。

作為一個臥軌自殺的詩人,海子整體的詩歌風格,也並非陽光樂觀,悲劇性才是他的主色調。但詩歌畢竟是純文學的一種體裁,並不為最廣泛的大眾所擁戴,因此海子在普羅大眾中的形象就與心靈雞湯意味的詩作綁定在一起,被廣為傳頌。

那些真正喜歡詩歌的人中,也有很多熱衷於談論和紀念海子的。這些年在全國各地的詩人圈子中舉辦的海子朗誦會、沙龍可以反映這一點。但是對於這些讀詩的文學愛好者來說,紀念海子或許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需要一個符號來承擔對文學的浪漫幻想。

海子死於上個世紀80年代末,正在90年代詩歌廢弛之際到來的前夜。海子的整個年輕生命都處於詩歌的黃金年代,曾經與他結交過的當年的文學青年,大多數也已經成長為著名作家、詩人、評論家。

那是一個人人談論文學的年代,能夠公開發表一首詩歌,在當時的年輕人中是不得了的事情,很多人甚至因為文學創作,走上了學術研究和行政管理的道路,文學不僅是顯學,還有實際的經世致用功能。文學在當時承擔了很多並不該由文學承擔的職責。

但當時間推進到90年代,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娛樂活動不斷豐富,作為純文學一個分支,詩歌退出了大眾的文化生活,成為一種小眾的興趣愛好,詩歌的創作和閱讀變得冷清、蕭條。

雖然也有評論家認為這是詩歌回歸了本來的位置,但詩人不再擁有80年代萬眾簇擁的聲望,被邊緣化和異化是不可爭議的事實。

這些都讓愛好詩歌的人們感到失落。各地出現了很多「乞丐詩人」、「養豬詩人」等,「詩人」這個頭銜甚至有了一種修辭學的意味,有時候稱呼某人為詩人,帶有一點戲謔的諷刺,意味著精神乖張、生活寒酸。

海子恰好在大眾輿論和文學界關注的交點上,擁有獨特的傳播屬性。海子的死亡在大眾看來有點接近「禪宗公案」,顯得浪漫而傳奇,又因為時間的間隔有了陌生化的趨勢,當人們需要一種「遠方」、「他者」來寄託對文學的浪漫幻想時,海子成了一個很好的選擇。

文學愛好者對於那個文學黃金年代的懷念,需要一個被神化的文學符號,來寄託他們的文學幻想,寄託他們的青春、對文學的激情,重申文學的價值和詩人的地位,海子順勢成了這個抓手。


當代詩壇的已故詩人有不少,有人列了一張近年來非正常死亡的詩人名單,有幾十名之多,如打工詩人許立志,同為評論家的詩人陳超等,兩人都在2014年10月死於自殺。

他們的死也見諸新聞報導,卻並沒有引發人們的持續關注,更沒有發酵成大眾的紀念活動,這與海子死後的哀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大概因為他們並不像海子那樣便於傳播和使用,並且寄託他們對一個時代獨特的感情和記憶吧。

結語 死者為大、心靈雞湯、借人詠懷,種種因素相互疊加,使死去的海子有了被仰視的可能。當「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印在了賀年卡、明信片、養生知識微信題圖上的時候,當詩人們一邊怒斥世風日下情懷不在,一邊慨嘆「瞧瞧人家海子那個年代」的時候,海子想不大眾化、庸俗化,都不容易了。

歡迎在評論裡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相關焦點

  • 海子逝世29周年 | 以夢為馬的詩人為什麼臥軌自殺
    面對大河我無限慚愧 我年華虛度空有一身疲倦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歲月易逝一滴不剩——《以夢為馬》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關臥軌自殺海子生前好友西川曾就此作出一些猜測,自殺情結、偏執敏感的性格、封閉的生活環境、愛情生活以及氣功問題等等,都可能是海子選擇結束生命的原因。可是為什麼臥軌。他的友人西川簡單的回應說,「或許是因為他不可能選擇從飛機上往下跳」。
  • 作家「海子」,15歲考入北大,25歲臥軌自殺,都有哪些原因?
    處於人生巔峰的海子,為什麼自殺? 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關附近,身帶四本書經臥軌自殺,年僅25歲。他留下的最後遺言僅有9個字「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 正處於人生巔峰的海子,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更是一個受廣大青年人喜愛的現代作家。
  • 北大天才為什麼會臥軌自殺?
    中國有一位天才詩人,15歲就考入了北京大學,19歲就當上大學老師,然而在25歲的時候卻選擇了臥軌自殺,令人震驚。這位天才就是海子,海子原名查海生,是當代很有名氣的一位詩人,海子是名副其實的寒門貴子,他出身於農村,父母都是樸實的農民,父親以裁縫修補為生,養家餬口。
  • 15歲讀北大,25歲臥軌自殺!海子痴迷的是什麼?讀者:藝術瘋子
    詩詞文化源遠流長,在中華五千年文化當中,湧現出大量優秀的詩人,當然,隨著詩歌的演變,很多人也開始了現代式的寫作。上世紀80年代,是一個創作的黃金時期,無數的人從事文學創作,一部小說,一首詩歌,就好比現在的敲門磚,有些作家憑藉著一部小說,一炮走紅,被眾人所熟知,當然,詩歌永遠是小眾的,比如,某些人無法體會詩歌中具體的含義。
  • 青年詩人海子為什麼選擇在山海關臥軌?
    海子為什麼要選擇用臥軌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這種方式好像太過暴力,太不體面,太痛苦了。所以大部分人會選擇自縊,投湖之類的。海子為什麼要選擇臥軌,而且要選擇在山海關臥軌。我想他崇拜的英雄一定是誇夫式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要用壯烈的而不是自怒自艾的方式度過生命。
  • 海子:以夢為馬,15歲上北大,25歲臥軌自殺,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
    可卻沒有人知道,他為何自殺。一1964年的3月24日,海子誕生於安徽懷寧縣的查灣村,原名查海生。查家世代以農耕為生,到了海子父親查正全這一代後,又改做裁縫生意。查正全13歲就去老裁縫那當學徒,20多歲就成了當地的金牌裁縫。不過,海子並沒有跟著父親學裁縫,相反,他非常喜歡讀書,經常讓母親念書給他聽。比起大字不識幾個的查正全,海子的母親操採菊算是很有文化了。
  • 一代天才詩人,為何25歲臥軌自殺?死前竟受到如此折磨
    沒錯,這就是海子所寫的至今仍被人廣為傳誦的名作《面朝大海,春暖花開》。1989年3月26日,剛滿25歲的詩人海子在山海關臥軌自殺。在當時的大學校園裡,海子之死是一個相當轟動的事。海子原名査海生,生於1964年3月24日,在農村長大。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作。1983年自北大畢業後分配至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
  • 他是天才神童,15歲考進北大,25歲臥軌自殺,死前留下9個字
    此人是天才神童,15歲的高考狀元,25歲臥軌自殺,遺書留下9個字大家好!歡迎來到我的百家號,這裡是「小嶽嶽帶你看歷史」。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狀元的故事,講的是一個天才神童,15歲的高考狀元,25歲臥軌自殺,遺書留下了9個字。咱們一起看一下吧!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先人通過歷史記載向後人傳承了寶貴的社會科學知識。後人在閱讀這些歷史,可以深刻總結前人失敗的教訓,讓你引以為鑑。
  • 海子:15歲考北大19歲當教授,25歲臥軌自殺,留下9字遺言
    作者:叄泉 前言: 年過廿五的詩人海子,臥軌自殺,被稱為天才的青年詩人就這樣離開了這個世界。尼採曾經說過:"我的靈魂清澈明亮,宛如清晨的群山。"
  • 對於海子的膜拜,或許正合了他自己的心意
    在作家/詩人的死亡之後,一定是被讀者誤讀、被市場消費、被大眾神化這種結局嗎?詩人海子單純只是一個被動接受的、無力辯白的「景觀」嗎?是否存在另一種可能——海子的希望便是通過藏於詩歌的玄機完成他自己的神化?今天對海子的熱捧,是否亦有可能是海子自身所建構的神秘語境之必然結果呢?
  • 10歲考上高中,15歲考上北大,25歲臥軌自殺,遺書留下九個字
    ,考上很多人都擠破腦子想去的北京大學,可以說他本身就很優秀,才會有這麼優秀的成績,年僅15歲就考上北京大學,很多都對他很好奇,很多人的15歲還是一個只會打王者,吃雞,可是他卻考上了北大,成了法律系的一名學生
  • 10歲考上高中,15歲考上北大,25歲臥軌自殺,遺書只有9個字!
    他曾10歲考上高中,15歲考入北大,25歲卻臥軌自殺,死前留下9個字。他就是海子,自民國之後,他成為詩壇雙子星之一,卻在美好的年華逝去了自己寶貴生命。海子,全名査海生,海子的一生可以說是幸運,也可以說是不幸的。他1964年3月24日出生於安徽省懷寧縣高河鎮查灣村一個農村家庭,當時家裡的條件極差,但查海生並沒有因貧窮而被擊倒。
  • 維基精選:【海子 (詩人)】
    海子最好的作品,大多是在死後才發表的。海子在生命中的最後幾年醉心於西藏文化和氣功。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關臥軌自殺。年僅25歲。隨身攜帶了四本書:《聖經》、亨利·戴維·梭羅的《瓦爾登湖》、海涯達爾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說選》。
  • 他15歲考入北大,25歲臥軌自殺,死前寫下一首詩家喻戶曉
    但是誰能知道,在寫下這首詩的第二個月,它的作者海子就選擇了臥軌自殺,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於安徽省懷寧縣高河鎮查灣村的一個普通家庭中,雖然家境普通,但是海子自身卻十分的優秀,年僅15歲的他,便考入了北京大學的法律系;並且學業結束後,他便被分配到了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
  • 不論是「神化」還是「俗化」,放過海子吧,他不需要這樣的讚美
    今天是海子逝世30周年。三十年前,海子在山海關臥軌自殺,之後變成了一個時代的傳奇。關於海子的各種言論已經說得太多,似乎沒有什麼可再說的,但中國人素來重視逢十的紀念日,覺得還是有說一下的必要。凌晨)近些年來,3月26日儼然成了一批文青的節日,他們都在紀念海子,積極轉發海子流行的詩句,寫一些矯情的懷念文字,網上一片「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 中國當代史的神童,15歲考進北大,25歲臥軌自殺,遺書只有9個字
    如今社會中也有許多神童,今天要說的是一位近代史上的神童,他15歲就考上了北京大學,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寫出的詩歌被選入教材,他也被稱為當代李白,卻在25歲離奇臥軌自殺,遺書中只留下了9個字,這個人就是我們熟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作者海子。
  • 他是個神童,1歲會說話,15歲考北大,25歲臥軌自殺,留下9字遺言
    他15歲考北大,20歲成著名詩人,25歲臥軌自殺,至今仍有大量讀者文/觀心通史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從來不缺乏奇蹟,中國從古至今出現過許多年齡尚小卻博學多才的神童。他是當時名副其實的神童,他就是當代青年詩人海子。海子的一生是充滿傳奇的一生,更是悲劇的一生。年少時博學多才,成為眾人之中最閃亮的星,青年時期卻突然巨星隕落,讓無數人為之惋惜。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24日出生於安徽省懷寧縣查灣村,是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
  • 15歲上北大,25歲臥軌自殺,生前一首詩火了幾十年,小學生都會背
    雖然生長在農村,但是海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展現出了驚人的詩歌天賦。4歲的海子就參加了當地舉辦了詩歌朗誦比賽,讀中學的時候就能自己寫出很多有想法又朗朗上口的文章。 不僅是文學方面,海子其他科目的成績也是相當不錯,海子連跳三級,15歲的時候就參加了高考,並考出了安慶地區文科第一的好成績。之後他來到了中國學子夢想的勝地北京大學學習。
  • 海子在自殺12天前寫下這首詩,開篇10個字就令人淚目,風靡了31年
    1989年3月26日,有人在山海關附近發現了一個臥軌的年輕人。他身無長物,隨身帶著4本書,不久大家就意識到他就是著名詩人海子。據高曉松後來回憶說,當時的清華學子們,在校園點上蠟燭紀念海子。或許更令人接受不了地,在他自殺兩個月前,明明才寫下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從明天起,給每一個親人通信」,「給每一條河給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這些都是他想要的春暖花開,為何他卻要放棄?
  • 海子詩43首朗誦合集
    【名家朗誦】徐濤:海子的5首經典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