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偉:地震預警系統管用,但也得善用

2020-12-20 環球網

6月17日,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發生6.0級地震。我國在汶川地震後開發的地震預警系統的作用再次刷屏,社區廣播預報地震來襲的倒計時聲令人記憶尤其深刻。有些人歡呼,這是地震預報技術取得巨大進展,甚至是人類面對不確定性的重大勝利;有些人則吐槽,地震還沒有造成損失,但驚人的警報聲就把人嚇得魂不附體……

僅從地震預警而言,這次四川地區的預警系統付諸「實戰」是個好事。第一,表明這個機制確實運行起來了,而且確實起到了預警效果;第二,也暴露了我們很多人雖然見識過地震帶來的破壞性,但在日常中接受災害應對的訓練還比較缺乏。

地震是一個規律尚未完全被人類所掌握的致災因子,具有高度的不可預測性與不確定性。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地震造成的危害與影響愈發具有複雜性、連鎖性和系統性。因而,防震減災是應急管理領域難度較高的一個課題。人類發展的歷史就是與自然災害不斷抗爭的歷史,也是一個試圖馴服偶然性與不確定性的過程。1755年11月1日,裡斯本9.0級大地震的發生催生了地震學,地震「天譴論」的神話被徹底拋棄。時至今日,面對地震,人類依舊難以研究、摸索出其產生的規律。

在我國,1966年邢臺地震發生後,防震減災部門堅持不懈探索地震短臨預報難題。但是,科學的突破往往難以短期內實現。面對這一現實,國內將地震預報與預警區分開來:地震不能預報,但可預警。預報是基於地震沒有發生,而預警則是基於地震的影響沒有發生。

地震預警系統的工作原理是一門討巧的技術,即利用地震的縱波和橫波或地震波與電磁波的時差。當地震發生後,縱波傳播速度快,但破壞力較小。在傳播速度慢、但破壞力較大的橫波來臨之前,這個系統可以告知、敦促公眾逃生。同時,地震波從震中向外擴張,捕捉到地震發生的儀器發出的電磁波速度要快於地震波。這個速度差也可以為公眾逃生爭取一定的時間。地震預警系統並非我國獨有。早在2007年10月1日,日本氣象廳就開始為公眾提供地震預警服務。不過,日本將其稱之為「地震緊急速報系統」。

當然,任何預警系統都是存在局限的,地震預警系統也不例外。地震發生作用時間很短,給人預留的響應時間僅有幾秒到幾十秒。預警如果要發揮作用,社會公眾在獲得預警信息後,需要在短時間內採取近似格式化的避險行動。而且,離震中越近,提前預警的時間越短,但地震可能造成的破壞卻越大。在距離震中較遠的地區,如果社會公眾不能夠理性應對,而是慌不擇路地採取不適當的逃生行為,反而會引發不必要的損失。這也是過去對地震預警工作產生困擾、束縛的因素之一。

嚴格地說,預警的前提是預測。基於預測,人們編輯並發布警報信息,是為預警。然而,一個完整的預警流程要止於公眾的適當響應。預警系統不僅包括技術維度,也包括制度和文化維度。在接到預警信息之後,公眾如何進行研判:是空襲警報,還是地震警報?確認為地震警報之後,公眾是否會手忙腳亂或無動於衷以及有無就近、安全的避難場地,這些都不是單純憑藉技術可以解決的。例如這次宜賓地震,四川一些地區發出的地震預警就讓不少當地民眾有些驚慌失措。

不僅如此,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既給人們帶來便捷,也可能是麻煩的製造者。2018年1月13日,美國夏威夷公眾接到飛彈來襲的手機簡訊預警。後來證實,這是值班人員將演習誤判為實戰的結果。試想,倘若由於雷擊或故障等因素引發地震預警系統發出空警、虛警,其挽救、彌補措施也不是技術系統和手段自身就可以解決的。

人類對不確定性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厭惡。而且,任何事物經過信息技術的「加持」後似乎就會變得「法力無邊」。當地震預警系統的威力彰顯後,人們為之而流露出更加自信、樂觀的情緒,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技術至上主義的論調是值得懷疑和警惕的。一個有效的地震預警系統,要想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就必須被鑲嵌進應急管理系統之中並與應急制度、安全文化建設相互兼容。

最起碼,以下三個方面是十分重要的:第一,強化公眾的避震防災意識、知識和技能,確保接收預警信息後公眾做出適當的反應,避免產生過度恐慌。可能第一次我們會驚慌,但第二次就會變得有經驗,知道在這寶貴的十幾秒甚至幾秒時間裡,最應該優先做什麼。第二,加強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確保公眾有安全的場所可躲。第三,經常開展應急疏散演練,確保逃生行動有序,不至於引發混亂或踩踏。

總之,地震預警系統要發力,必須克服技術至上主義的迷思,因為地震預警系統只是地震預警政策的一項技術性工具。而在地震預警政策的「工具箱」內,可能還有其他必不可少的選項。(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國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焦點

  • 中國地震預警系統一夜刷屏 各國預警系統各顯神通
    以人類現有的科技水平,地震預測依舊是一個世界難題。地震預測雖然尚未獲得實質突破,但地震預警技術在全世界範圍其實已較為成熟。縱觀全球,墨西哥、美國、日本等國家都在地震預警系統的研發中投入了大量的資源,除此之外,土耳其、西班牙等國也在積極研發地震預警系統。目前,這些地震預警系統建設進展如何?地震預警和地震預測又有什麼差別?
  • 關於刷屏的地震預警系統,你不知道的……
    用這套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主要研發人王暾的話來說,「大概離震中21公裡之內的預警就為零。」「盲區」成為ICL系統受質疑的「軟肋」之一。從已有的資料來看,ICL預警系統的名字、發布渠道、減災效用都存有爭議。這是一個高度專業的領域。從2011年正式運用伊始,ICL預警系統就曾受業內質疑,也得到了有關部門的支持。
  • 唐山地震電視彈出預警!咱山東的全面預警系統也快建成了
    事實上,這套地震預警系統在2011年6月就正式投入使用,最早在2011年12月汶川發生的3.8級地震中得到運用。此後在雲南巧家、四川蘆山、九寨溝等多次地震中,都成功發出預警信息。2017年8月8日,九寨溝發生7級強震,地震預警系統通過電視、手機等給汶川民眾提供了54秒的預警時間。
  • Google推出地震警報系統 運用Android優勢建立地震預警網絡
    (圖/取自Google Blog) 王曉敏/綜合報導 世界上也有許多人口生活在的地震頻發區域,為能更有效地協助人們提前為地震做足準備,Google昨日宣布推出「Android地震警報系統」(Android Earthquake Alerts System)。
  • 分秒之間可救命——地震預警系統建設在路上
    本次成都市的地震預警正是利用了這一技術。  除了「時間差」,科學家還可以利用地震波最先到達的縱波與主要致害的橫波之間的「時差」達到預警。因為橫波造成的地震災害要比縱波大得多,而傳播速度又比縱波慢,正好可以利用它們之間的時間差,由地震臺網首先探測到的縱波來實時計算判斷出地震震級和震源,由此迅速通過電波傳遞預警信息。
  • 地震預報那些事兒︱什麼是地震預警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在地震預報不過關的情況下,面對地震災害不斷發生,一些多地震的國家利用高科技手段,積極開展地震預警系統建設,為人類減輕地震災害帶來了一縷曙光。那麼什麼是地震預警?當強震發生後,在震中附近的地震監測臺首先收到了地震波,這時立刻用電子信號向遠處地區發出報警,於是在地震波還沒有到達,遠處地區就知道發生了地震,可立即拉響警笛或採取切斷電源、關閉氣閥等措施,減輕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縱波與橫波都是地震波,為什麼要利用它們的傳播速度差異進行預警呢?這是因為橫波造成的地震災害要比縱波大得多,而傳播速度又比縱波慢,從而可以利用它們之間的時間差發出警報信息。
  • 我國首都圈地震預警系統啟用 地震後7秒內警報
    原標題:我國首都圈地震預警系統啟用 地震後7秒內警報   7日,記者從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獲悉,首都圈地震預警系統經過近1年半的建設,目前已建成並於當日投入運行,將為首都圈民眾和地鐵、化工等重大工程提供地震預警服務。
  • 搜狗輸入法官方宣布:正式接入地震預警系統
    近一段時間國內地震頻繁,不過還好等級都比較低,對於老百姓而言,如果可以提前被告知地震到來,便可以提前自救或作出相應措施,而近日國內一家企業的APP接入了地震預警系統。1月13日消息,今天搜狗輸入法官方宣布,搜狗輸入法上線了10.3新版本,推出「地震預警」功能,成為全球首個接入地震預警系統的輸入法產品。該功能由@搜狗輸入法 聯手@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 打造。
  • 一文詳解什麼是地震預警?
    圖3 地震縱波和橫波示意圖由於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每秒僅為幾公裡,相對電磁波的傳播速度每秒30萬公裡要慢得多,人們就將地震發生的消息用電磁波手段(電話、廣播、電視、網絡、手機)迅速地傳給遠方,在距發生地震較遠的地方地震波還未到達時收到警報,從而採取緊急措施進行逃生。地震預警可以減少地震造成的損失,避免次生災害的發生。
  • 602南投地震 臺灣設置預警系統搶黃金12秒
    華夏經緯網6月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地震死傷往往在瞬間幾秒,提前預警幾秒鐘,可能就是生死關鍵;臺灣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在全臺設置九處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經過「三二七」、「六○二」兩次強震,證實確有提前預警效果,研究中心將建議臺「國科會」在各中小學普設警報系統
  • 福建省地震預警系統震後26秒就發警報,怎麼做到的?
    省地震局地震預警監測中心提供地震預警信息服務。福州新聞網9月7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江海 文/攝)6日,省地震局地震預警監測中心向福建省媒體開放,福建省地震預警監測體系的面紗也被揭開。和人們想像中地震預警員埋頭計算的場景不同,由於地震預警系統是全自動運行的,工作人員只需要查看系統運行情況,就能了解相關信息。2019年4月18日,臺灣花蓮縣海域發生6.7級地震後,福建省地震預警系統在震後26秒就發布地震預警第一報,並持續更新震級、發震地點等信息,為全省6560個預警終端提供地震預警信息服務。
  • 地震預警咋回事?看完你就懂了
    當多臺儀器監測到破壞性地震後,預警系統利用縱波數據快速處理並產出地震預警信息,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之前,將地震預警信息推送到企業或公眾手中。魏貴春介紹地震預警原理隨後,記者走上了地震預警系統仿真實驗平臺,體驗震中距約80km的模擬地震異地預警的過程。
  • 地震預警終端落戶豐南
    日前,在河北省地震局的大力支持下,豐南區兩所學校完成了地震預警終端的架設安裝,可實時接收河北省地震局推送的地震預警和全球地震速報信息,有效提高豐南區的防震減災能力,減少地震災害帶來的損失。豐南區應急管理局全力做好地震預警工作,積極配合國家地震局做好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河北子項目)緊急地震信息服務終端安裝部署工作。通過前期考察,豐南區選定豐南胥各莊小學和豐南區實驗小學東校區作為緊急地震信息服務終端的首批安裝試點,依託網際網路24小時接收地震預警信息,當符合預警發布條件時通過喇叭通知師生立即逃生。
  • 防震減災手抄報:地震預警發揮多大作用
    從2003年開始,日本利用1000餘個地震臺站建設了全國性地震預警系統,2007年起向普通國民提供預警信息。2011年日本「3·11特大地震」發生時,該系統成功發布了預警信息。  2009年8月,美國地質勘探局完成了為期三年的地震預警系統研究項目;今年1月,依託2000臺地震監測儀器,建成了名為ShakeAlert(震動警報)的地震預警系統。  金星介紹說:「預警時間的長短取決於該地區距震中距離的遠近,據震中距離越遠,預警時間越長,震中地區會是預警盲區。因此預警對中小地震減災效果不明顯,但對震級越大的地震減災效果越明顯。
  • 汶川地震6周年:中國地震預警網絡正在成形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後,許多人第一次聽到了「地震預警」這個詞彙。在那時,日本已經能通過覆蓋全國的高密度地震臺網,對部分地區發布地震預警。而那時,中國僅有1 000多個地震監測臺,有的地震帶上甚至幾百千米也沒有一個臺站,並且中國地震臺網過去主要用於科研,沒有考慮到預警功能。在汶川大地震留下的痛苦中,地震預警系統在中國邁出了第一步。
  • 谷歌推出地震警報功能 將構成世界最大預警系統
    中關村在線消息:據外媒報導,近日谷歌宣布將為每一臺安卓5.0版本以上的手機推送地震數據收集功能,安卓用戶只要身處支持 Google Play 服務的國家和地區,就可以選擇參加這項服務,如果該計劃進展順利,毫無疑問安卓設備將組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地震預警系統。
  • 中國地震預警系統行業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2026年)
    《中國地震預警系統行業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2026年)》通過地震預警系統項目研究團隊多年對地震預警系統行業的監測調研,結合中國地震預警系統行業發展現狀及前景趨勢,依託國家權威數據資源和一手的調研資料數據,對地震預警系統行業現狀及趨勢進行全面、細緻的調研分析,採用定量及定性的科學研究方法撰寫而成。
  • 谷歌將推出地震警報功能 安卓設備有望組成最大預警系統
    ,毫無疑問安卓設備將組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地震預警系統。據悉,該計劃將分為三個階段,谷歌目前正處於計劃的第一個階段,可以向部分用戶提供地震預警警報。如果三個階段全面建立,谷歌認為將能為相應地區的人們提供及時有效的地震預警。
  • 地震預警APP遭受質疑 有人延遲6小時收到預警信息
    我國是全球強震高發區域,上世紀至今發生過500多次6.0級以上地震,死傷上百萬人,上億人受災。2008年汶川地震前,日本早已建立地震預警系統,而國內的地震預警系統還未成形。與地震波搶「秒」王暾走在了前面。
  • 江川區建成首套地震預警終端
    來源:玉溪網7月26日,經過緊張的系統線路鋪設、設備安裝調試和現場驗收,江川區首套地震預警終端在全國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龍街中心小學正式落戶。據了解,該地震預警終端工作系統建成後,將以無線網絡方式自動接入全國地震監測和地震預警監測臺網,運用地震波和電磁波傳播速度差原理為江川區龍街中心小學、龍街中學近1500名師生和學校附近居民提供地震波到時預警服務。預警時間根據震級大小和震中距遠近從幾秒至幾十秒不等,從而在地震時減少人員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