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嬰幼兒糞便的特點
嬰幼兒大便的次數和性質常反映其胃腸道的生理與病理狀態,故檢查糞便極其重要。正常大便含水分80%,其餘主要是食物殘渣,包括一定量的中性脂肪、脂肪酸、未完全消化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以鈣鹽為主的礦物質。還有大量共生細菌,也可帶少量黏液。
1.正常糞便
(1)胎便:新生兒出生3日內排胎便,性黏稠,色黑綠或深綠、無臭,是由脫落的上皮細胞、濃縮的消化液及胎兒時期吞入的羊水所組成,若餵乳充分2~3日後即轉為正常嬰兒大便。
(2) 母乳餵養兒的糞便:未加輔食的母乳餵養嬰兒的糞便是黃或金黃色,均勻呈膏狀或帶少許黃色糞便顆粒,偶爾稍稀而略帶綠色,不臭、有酸味呈酸性反應(pH4.7 ~5.1)。每日排便2~4次,但如平時每日大便一次,忽增至5~6次,應考慮為病態。如平時經常每日大便4~5次,甚至7~8次,但大便不稀,小兒一般情況好,體重增加如常,不能認為是病態,一般在逐漸增加輔食後次數即減少。約1周歲後減至每日1次。
(3)人工餵養兒的糞便:牛、羊乳餵養的嬰兒,糞便是淡黃或灰黃色、較幹稠、呈中性或鹼性反應(pH6~8)。因牛奶含蛋白質較多。糞便有明顯的蛋白分解產物的奧味,大便每日1~2次,將奶中糖量加多後糞便可較柔軟,次數也可稍多。鮮牛、羊乳餵養的嬰兒糞便內易混有白色酪蛋白凝塊。
(4)混合餵養兒的糞便( mixed feding children' sfees):人、牛或羊乳餵養兒若同時加餵澱粉類食物,大便增多,稠度稍減,稍呈暗褐色,臭味加重,若增大蔬菜、水果等輔食,大便外觀即近似成人。初加菜時,常有小量綠色菜泥自大便排出,易被認為消化不良,實際這是小兒換食物時常見現象,如不發生腹瀉,繼用數日,腸道習慣後,綠色即漸減少。
2.糞便肉眼檢查的臨床意義根據上述情況可知、經內眼檢查糞便,可大致了解小兒的消化情況,如有臭味表示蛋白質消化不良;帶酸味、多泡沫表示碳水化和物消化不良,腸內發酵旺盛;如外觀似奶油狀,表示脂肪消化不良;糞便中的奶瓣(即乳凝塊),多是未消化的脂肪與鈣或鎂化合成的皂塊,如量不多無臨床意義。
糞便的顏色和其中所含膽汁的化學改變有關,小腸上部膽汁含膽紅素及膽綠素,使大便呈黃綠色。到結腸時膽綠素被其中菌群還原成膽紅素,大便變黃色。人乳餵養時糞便偏酸性,可因氧化性細菌作用,氧化為膽綠素,使大便略帶綠色。牛乳餵養時大便偏鹼,可使膽紅素還原為無色的糞膽原,故大便色較淡。如牛乳餵養兒排綠色大便,表示腸蠕動加快或腸道有炎症,是腹瀉將至的象徵。如膽道有梗阻則大便呈灰白色。大便呈黑色為上部胃腸道有出血,或服用鐵劑所致。大便正常或稍幹表面帶血絲,多系肛門裂或直腸息肉引起。若血液量多,呈果醬樣,同時有陣發性哭鬧常為腸套疊。若為黏液、膿血便則應考慮腸道感染,若同斷有黏液和血絲而嬰兒無其他異常表現,應考慮腸道過敏。此外,小嬰兒尿布上有時沾染橙紅色的尿酸鹽,不可誤為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