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嬰幼兒糞便的特點

2020-12-23 騰訊網

正常嬰幼兒糞便的特點

嬰幼兒大便的次數和性質常反映其胃腸道的生理與病理狀態,故檢查糞便極其重要。正常大便含水分80%,其餘主要是食物殘渣,包括一定量的中性脂肪、脂肪酸、未完全消化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以鈣鹽為主的礦物質。還有大量共生細菌,也可帶少量黏液。

1.正常糞便

(1)胎便:新生兒出生3日內排胎便,性黏稠,色黑綠或深綠、無臭,是由脫落的上皮細胞、濃縮的消化液及胎兒時期吞入的羊水所組成,若餵乳充分2~3日後即轉為正常嬰兒大便。

(2) 母乳餵養兒的糞便:未加輔食的母乳餵養嬰兒的糞便是黃或金黃色,均勻呈膏狀或帶少許黃色糞便顆粒,偶爾稍稀而略帶綠色,不臭、有酸味呈酸性反應(pH4.7 ~5.1)。每日排便2~4次,但如平時每日大便一次,忽增至5~6次,應考慮為病態。如平時經常每日大便4~5次,甚至7~8次,但大便不稀,小兒一般情況好,體重增加如常,不能認為是病態,一般在逐漸增加輔食後次數即減少。約1周歲後減至每日1次。

(3)人工餵養兒的糞便:牛、羊乳餵養的嬰兒,糞便是淡黃或灰黃色、較幹稠、呈中性或鹼性反應(pH6~8)。因牛奶含蛋白質較多。糞便有明顯的蛋白分解產物的奧味,大便每日1~2次,將奶中糖量加多後糞便可較柔軟,次數也可稍多。鮮牛、羊乳餵養的嬰兒糞便內易混有白色酪蛋白凝塊。

(4)混合餵養兒的糞便( mixed feding children' sfees):人、牛或羊乳餵養兒若同時加餵澱粉類食物,大便增多,稠度稍減,稍呈暗褐色,臭味加重,若增大蔬菜、水果等輔食,大便外觀即近似成人。初加菜時,常有小量綠色菜泥自大便排出,易被認為消化不良,實際這是小兒換食物時常見現象,如不發生腹瀉,繼用數日,腸道習慣後,綠色即漸減少。

2.糞便肉眼檢查的臨床意義根據上述情況可知、經內眼檢查糞便,可大致了解小兒的消化情況,如有臭味表示蛋白質消化不良;帶酸味、多泡沫表示碳水化和物消化不良,腸內發酵旺盛;如外觀似奶油狀,表示脂肪消化不良;糞便中的奶瓣(即乳凝塊),多是未消化的脂肪與鈣或鎂化合成的皂塊,如量不多無臨床意義。

糞便的顏色和其中所含膽汁的化學改變有關,小腸上部膽汁含膽紅素及膽綠素,使大便呈黃綠色。到結腸時膽綠素被其中菌群還原成膽紅素,大便變黃色。人乳餵養時糞便偏酸性,可因氧化性細菌作用,氧化為膽綠素,使大便略帶綠色。牛乳餵養時大便偏鹼,可使膽紅素還原為無色的糞膽原,故大便色較淡。如牛乳餵養兒排綠色大便,表示腸蠕動加快或腸道有炎症,是腹瀉將至的象徵。如膽道有梗阻則大便呈灰白色。大便呈黑色為上部胃腸道有出血,或服用鐵劑所致。大便正常或稍幹表面帶血絲,多系肛門裂或直腸息肉引起。若血液量多,呈果醬樣,同時有陣發性哭鬧常為腸套疊。若為黏液、膿血便則應考慮腸道感染,若同斷有黏液和血絲而嬰兒無其他異常表現,應考慮腸道過敏。此外,小嬰兒尿布上有時沾染橙紅色的尿酸鹽,不可誤為血液。

相關焦點

  • 辨色識健康:嬰幼兒的糞便到底正不正常分不清?這篇文章講清楚了
    嬰幼兒的正常糞便我們成年人的糞便性狀多為成型的黃色軟便,但嬰幼兒不同,因為他們的胃腸道、消化系統並未完全發育成熟,所以也可出現以下這幾種性狀見於長期餵養不足的嬰兒,如果逐漸開始增加飲食,合理餵養,糞便顏色即可轉為正常。新生兒排便次數一般每天1-2次,亦可多至3-4次,甚至每塊換下的尿布都粘有一點糞便,這是由於新生兒神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對肛門括約肌的控制尚未完善的緣故所致。
  • 這種源於幼兒糞便的細菌,擬用於嬰幼兒食品生產,食用安全
    不過,其中的兩種新原料不適宜嬰幼兒、孕婦等人群食用。另外,一種新食品原料為益生菌,來自幼兒糞便,該益生菌等3種新原料的食用安全性均已通過國內外權威機構的審查。不適宜食用食葉草的人群包括嬰幼兒、孕婦、哺乳期婦女。
  • 嬰幼兒白癜風發病特點有哪些?
    白癜風發病沒有年齡限制,並且最近幾年其發病呈現出低齡化傾向,嬰幼兒白癜風患者明顯增多。為了寶寶的健康,醫生建議家長朋友要了解嬰幼兒白癜風發病特點,以便於早治療。那麼嬰幼兒白癜風發病特點有哪些?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 為什麼要重視信鴿不正常的糞便?
    在養鴿子的時候,不管是信鴿還是賽鴿,都要注意鴿子的糞便的情況。可以說注意這個問題,可以避免很多的問題。一般最好的糞便情況就是小而硬,帶有一點點白色,不粘連在地板上,很容易打掃。這種狀態的糞便說明鴿子健康。那麼我們鴿友為什麼要重視不正常的鴿子的糞便呢?
  • 嬰幼兒粗大運動與精細運動發育的特點
    嬰幼兒在不同的發育階段,姿勢運動發育會有一定的順序和規律,下表總結了0-3歲正常嬰幼兒粗大運動和精細運動發育的特點。  嬰幼兒粗大運動的發育特點嬰幼兒精細運動發育的關鍵年齡  看完這些,你對嬰幼兒不同時期的姿勢運動發育會不會有了大概的了解呢,那就來看一看下面這些可愛的寶寶有多大了呢
  • 掌握寶寶胃腸道發育特點,理想排便不用愁
    每個寶寶都會存在個體差異,只要大便性狀正常,寶寶生長發育符合規律,大便次數與別的寶寶有所差別是正常現象。一、寶寶胃腸道發育特點1.胃的發育特點:嬰兒的胃呈水平位,當學會走路後,胃才逐漸變為垂直位。這都是正常現象,等寶寶大一些就會好了。
  • 2個月的嬰兒大便幾次正常 2個月的嬰兒3天沒大便正常嗎
    2個月的嬰兒大便幾次正常兩個月的寶寶大便怎樣才算正常?下面我們來了解下寶寶大便知識。純母乳餵養的嬰兒,大便呈黃色或金黃色,稠度均勻如膏狀或糊狀,偶爾稀薄而微呈綠色,有酸味但不臭,每天排便二至四次。如果平時每天僅有1—2次大便,突然增至5—6次大便,則應考慮是否患病。
  • 手掏糞便解除痛苦,患者感恩鳴鞭送錦旗
    -般成人每1-3次嬰幼兒每天排便3-5次。每天排便超過3次(成人)或每周少於3 次,應視為排便異常,如腹瀉、便秘。2、排便量 每日排便量與膳食的種類、數量、攝入的液體量、大便次數及消化器官的功能有關。正常成人每天排便量約100~ 300g。進食低纖維、高蛋白質等精 細食物者糞便量少而細膩。進食大量蔬菜、水果等粗糧者糞便量較多。
  • 糞便,嬰幼兒健康的一面鏡子,需要留意
    寶寶的粑粑會臭,這本來是挺正常的一件事,但是太臭就需要寶媽們注意了,寶寶的粑粑其實反應了寶寶的健康問題。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健康寶寶的粑粑是什麼樣的。正常的大便一般來說,寶寶在剛出生後的第一天就已經開始會排出大便了,此時的大便我們稱為"胎糞",顏色較深,多為深墨綠色或者黑色,沒有氣味,帶有一些黏液,這些"胎糞"是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地,通常在出生後2、3天內可以排乾淨。
  • 多發於中年人的肛瘻,為何嬰幼兒也會得?嬰幼兒肛瘻能自愈嗎?
    據國內外統計, 嬰幼兒肛瘻在出生後6個月以內發病者佔小兒肛瘻的2/3;在出生後3個月內發病率最高, 其中生後1個月內發病者為最多見, 男性多於女性, 男性佔80%-90%。什麼是肛瘻?多發於中年人的肛瘻,怎麼嬰幼兒也會得?
  • 寶寶胎便的特點?
    1、新生兒的大便與他們往後排出的糞便不同的是:胎糞其實是胎兒在母體時所消化的物質構成的,這裡面包括腸黏膜的上皮組織、胎毛、黏液、羊水、膽汁及水分。由於新生胎兒在母體內的環境基本上無菌,所以胎糞差不多也可以說是無菌的。而且胎糞的黏度很高。
  • 嬰幼兒大腦發育特點
    有程度不同缺陷的孩子,能通過鍛鍊完全或部分恢復正常功能。在孩子12歲之前許多種興趣都可以通過遊戲來培養,通過有興趣的遊戲而進入專業訓練。 大腦皮層布滿了神經元,形成有褶皺的灰質。它們的突起和突觸形成了白質。大腦分左右兩個半球,左腦主管語言、條理化的邏輯思維、分析和計算,並主管右側肢體的感覺和運動。
  • 上廁所回頭看一眼,知肝臟好壞,若尿液、糞便都正常,肝癌離得遠
    為什麼尿液、糞便,能反映出肝臟好壞?人之肝臟,如同將軍,負責血液調度。血液承擔代謝重任,體內的垃圾需要靠血液清理。不過,整個血液循環系統和尿液、糞便的代謝系統是獨立存在的,尿液和糞便中一般不會混有血液。
  • 嬰幼兒正常體溫是多少?
    正常小兒的基礎體溫為36.9℃~37.5℃。一般當體溫超過基礎體溫1℃以上時,可認為發熱。其中,低熱是指體溫波動於38℃左右,高熱時體溫在39℃以上。連續發熱兩個星期以上稱為長期發熱。
  • 剖宮產嬰兒的母體糞便微生物菌群移植可迅速恢復正常腸道微生物發育
    剖宮產嬰兒的母體糞便微生物菌群移植可迅速恢復正常腸道微生物發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4 22:55:03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Willem M. de Vos小組發現,剖宮產嬰兒的母體糞便微生物菌群移植可迅速恢復正常腸道微生物發育
  • 輪狀病毒疫苗——嬰幼兒腸胃守護者
    而這種嬰幼兒胃腸炎,有可能是因為感染了輪狀病毒。輪狀病毒是全球5歲以下嬰幼兒急性胃腸炎的首要致病原,幾乎每個3~5歲的兒童都經歷過至少1次的輪狀病毒感染。在我國呈明顯的季節性發病特徵,以冬季檢出率最高,其次為秋季,10月到次年2月是主要流行季節。
  • 「布裡斯託糞便分類法」輕鬆解決媽媽困擾
    便秘是一件令人深惡痛絕的疾病困擾著很多成年人,擾亂了我們正常的生活習慣,但是對於很多寶媽來說,寶寶便秘是比成人便秘更讓人困擾的事情。因為對於成年人而言,便秘的情況是很容易察覺出來的,一般來說一個成年人一周大便次數少於三次就可以被定義為便秘了,但是定義幼兒的便秘要比成年人困難得多,這也困擾著很多年輕的寶媽們,要知道幼兒的便秘是要根據糞便的顏色,氣味,形狀來判斷的。
  • EarlyBird愛彼寶 | 嬰幼兒私密處護理,男女有別
    尿布疹、紅臀 尿布疹、紅臀是嬰兒私密部位的常見疾病,主要是因為被大小便浸潤的尿布未及時更換,尿素被糞便中的細菌分解而產生氨,刺激皮膚使其發炎。糞便中的酶類,如蛋白酶和脂酶可對皮膚產生刺激,從而引起寶貝屁屁周圍的皮膚紅腫、發炎。只要發現後及時處理,護理得當,就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
  •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部分康復者糞便仍有活性病毒
    7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召開記者會首次證實,新冠肺炎患者即使無腸胃不適症狀,腸道及糞便內也會發現活性新冠病毒;部分患者康復後,糞便內病毒仍具傳染性。據星島網報導,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從3月29日開始為高風險地區回港的無症狀兒童進行檢測,截至8月31日收回率九成。
  • 預防嬰幼兒脹氣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法蘭瓷編譯脹氣實在是件不舒服的事,更何況是還不會說話或是不善於表達的嬰幼兒。兒科黃瑽寧醫生表示,嬰兒吃飽後肚子看起來鼓鼓脹脹是很正常的,但若真的是發生脹氣該怎麼辦呢? 網絡流傳的消脹氣方法不外乎「嬰兒按摩」或「塗脹氣膏」等,但醫生表示這些方法恐怕治標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