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又該更新了,又拖了半個月,請叫我拖拉機。
就書法文章來說,什麼有用呢?肯定是一些能帶來思考的東西最有用。什麼能帶來思考呢?無非是對筆法字法章法的理解。
價值,從來不在結論,而在過程,思考的過程,實踐的過程。
這是我已經說爛的一句話。
如果能單憑結論就能得到東西,那每個人抱本書論就能當書法家,翻兩頁詩集就能成詩人,背一背四書五經能立起文化學者的牌坊,還要老師有個毛用?還不如貓有用。
你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上很多偉大的發明,都是源自過程上的意外,所以思考和實踐的過程很重要。
今天主題是還是古帖。
以往講過帖中的神韻,今天就說一說古帖的「真假」。
為什麼說古帖還有真假呢?
當然不是像豐坊一樣,以作偽為樂,也不是像乾隆一樣,把高仿《韭花帖》《富春山居圖》捧在胸口當成至寶。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當代影印技術下,你信以為真的「假」。
祭侄稿。
再看一張。
這一樣嗎?
我敢保證,你見過的祭侄稿,幾乎都是第二種這樣的,極少見到第一種。
第一種是原色,第二種是後期處理過的顏色。
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有些初學朋友,寫完字之後總是要「調色」發出來,因為調色之後好看。
這就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結論,顏色重會掩飾掉一些細節。
這些細節是好是壞?簡答來說,水平差能遮醜,水平高就失真。
失真,很重要。
你一定要想清一個問題,我們臨帖時,筆法是自何處感悟的?
其實就倆字,細節。
臨帖,臨墨跡,唯有一個好處是,只要某一筆的墨色跟原貼上分布相似,幾乎就可以斷定,筆法感覺是對,臨的就像。
臨帖時,總能感受到墨跡中一個字墨色變化給你帶來的用筆思考,用鋒對否,輕重對否,節奏對否等等,這是帖中墨色變化,與你自己寫出的墨色變化,最直觀的思考和感受。筆法就是在這樣一步步觀察墨色重去體會,體會的越細緻,則越貼近古人的筆法。
當然,這樣講有些抽象,但我確信很大一部分愛好者可以聽懂,因為我自學時,學筆法就是靠看墨色體會的。而且時常會從墨色變化中反覆訓練,以達到與古帖相近的用筆狀態。
廢話不多說,看圖。
(我這裡都是高清大圖,不知上傳後是否壓縮)
就墨色來說,哪個更真實,更能體會出運筆的動作?
這個一定要對比一下,看單字的墨色變化。
比如「壬」,筆鋒在筆畫中的動作,原色看的很清楚,調色過的就不行了。
比如「申」,我們但看一豎,就能看出紙張的一種顆粒粗糙的紙張,跟草紙毛邊紙很像。
但是第一圖,你無論如何看,都不會如此直觀感受到「紙」的真實。
欲先攻其事必先利器,你看不懂紙,如何學?有一幫人專門拿宣紙臨祭侄稿,蘭亭序,如果能臨像,那真就有鬼了。
筆法的表現,跟紙筆墨有很大關係,紙墨筆不像,如何談筆法像?筆法不像,如何談學?
再看「節」,原色圖上明顯輕盈許多,點畫中一點一提的動作非常靈動,但是調色後就顯得有些遲緩。
為啥呢?
因為出鋒牽絲的細節變粗了,便鈍了,所以給人感覺就慢了。
看原色,明明可以看出用禿筆一抹揪出來,但是看調色,就要靠鋒去「寫」出來。
試想,一個悲憤的人,寫字是規規矩矩按法度寫出來的,還是隨意塗抹來的?
答案肯定是後者。
無意識書寫,才是最考驗筆法的地方。
所以調色與不挑色,差的太遠了。
你能確定你看到的祭侄稿,是真的嗎?
當然,從外形上看,確實與真的一模一樣。
但是,蘇軾說書法講血、肉、骨、氣、神。
血是為墨法,骨肉是輕重提等筆法變化,氣為連斷變化,神為眾多因素綜合其的細節體現。
這五個字,如果對比原色個調色帖,有哪個字萬千能立得住?
好像沒有 。
五大要素沒字形,因為結字因時而變。學字學的是法,是架構字形的法,而非單純字形。
原色貼能看出什麼東西?
細節
細節多了,更趨近真實了,你會發現古人的字,今天來看,也很容易模仿。
因為你看到的東西夠真實,夠自然,書法雖然玄妙,但單字還不至於有那麼多講究,很容易就可以寫像。
寫不像是因為你沒看到古人真實的那一面。
所以看帖要看高清原色圖,要沒事多去博物館看真跡。你只有看了真跡,研究多了高清大圖,你才能在筆法上越來越像。
看調色固然也可以,只不過慢一些而已,不如原色碰撞的強烈而已。
這就是二者的區別。
為何字帖原色的很少呢?
因為原色真實,真實到看起來都不像一個古代大家寫的。尤其對初學者來說,看一些淡墨的東西,很不喜歡,他們腦子中沒有墨色變化的概念,也沒有細節的概念,所以很多淡墨本的字帖,看起來都「軟」,顯得不好看。也就是很多人所謂的「筆力」「骨力」不夠,這種人常在我評論區出現。
事實上我經歷過這個階段,很多原色貼,我在看完之後非常吃驚,古人怎麼寫的這麼差?
對,這麼差,就是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如果告訴你這就是米芾所臨,你如何感想?事實上這個還不是原色,已經加深了一些,只不過沒有那麼離譜。
我清楚的記得,曾有有一位愛好書法經濟學教授,還是經濟領域很有名的一位教授,我就不點名了,在看到這本帖之後,他評論我說,寫的還不如你好。
我第一眼見時,不覺好笑,因為我剛開始學書法時,也見不得淡墨色的字帖,覺得這不像書法該有的樣子,書法就應該白紙黑墨才對,淡墨看起來一點神採都沒有,怎麼是書法呢?但是越到後來越覺得,原色貼更見筆法,調色反而無用。
相對比一下調過色的米芾帖,二者什麼區別?
從整體來看,調色過的確實好看,外形稜角分明,看起來很有神韻。
但從細節來看,原色才更能表現出紙筆與手部運動的關係。如果調色後,墨色一深,是看不出這些關係的。
很多人自學學不會筆法,關鍵就在此。
墨在紙張走一遍,是淡色,如果墨重疊過,則重疊部分顏色深一點。這些細微的變化會告訴你筆法動作該如何做,但很多人看不到,因為不看原色。
古代的紙張,確實複製不了,但墨色關係是可以複製的。古代相近的紙性是有替代品的,所以筆法自學並不是難事,只要懂得合理運用原色帖。
為何大多數字帖都是調色的?就是因為當代的愛好者是受著白紙黑墨的影響成長的,他們認為在宣紙上寫字才是寫字,殊不知,明朝之前,古人沒現代這種宣紙可用。所以一旦出現「字不黑」的情況,第一感覺就是摒棄。
為了顧及大多數人,也為了mai的好,大多數帖子印刷前都會後期調色,調成初學者可以接受的狀態,畢竟初學者佔書法絕大多數,而懂筆法的人看不看原色就已經問題不大了。
所以最受苦的就是卡在中間的人,既有基礎,又差一層窗戶紙,但就是看不著。
其實古代作品來說,很多作品都必須調色,因為研磨墨的黑亮不是黑的反光,而是灰色中透著黑色亮,就像上圖一樣,所以古代作品幾乎都是淡墨作品。
即便是今天,很多墨錠也都是這樣的顏色,這個很多國展作品中都能看到。包括很多作品顏色很黑,其實是在研磨墨中加了墨汁或宿墨,所以顏色變化比古人豐富。
包括有些淡色線條,如果用墨汁寫,枯筆會非常快,或者水加多的話比較洇,但是用研磨墨就沒有問題,這是它的好處。
多自然,多接地氣,這要比調色作品更直觀看出是禿筆糙紙寫的,而且速度上,厚重感上,墨感上更加真實。
曾經去故宮看趙孟特戰,給我最大的震驚就是紙墨關係。
很多趙孟的手札作品,在調色後看著神採奕奕,過去一看真跡,感覺實在不咋地,用筆確實也有「軟」的情況。這種軟在當時來看是一種錯誤,現在來看則不是,只是一種自然隨意而已,是紙墨關係到達之後,自然帶出來的東西。
其實蘇黃米蔡的作品,去看真跡的話,收穫會非常大。
這種收穫在於思考,而不在於結論。
這種思考所能收穫到的東西,往往是以後練習創作中常能用到的。
它不僅僅是一個原色和調色的問題。
舉個例子來說,調色作品像史書,而原色作品則是歷史重現,即便史書記錄與真實歷史一模一樣,但重現的歷史總會多一層「溫度」。
這種溫度,給這個迷茫階段的人帶來的思考,是深遠的,不僅僅只在於臨帖,還在於理解古人的筆法,情感等。
古人能力再高,也是筆墨紙硯而已,與今天無異。我們用不同紙有不同差異,古人自然也有。善書者總是擇紙筆,善書者總是隨紙筆而改變字的神韻。
這其中蘊含的關係,確實無法用言語描述,只能多看去體會。
結論是有的,會影響什麼,影響多少,就在那寫著,但真正有價值的,真正讓你把古人這點東西為你所用的,是建立在結論下對過程的思考推演,這個別人教不了,只能在適當引導後去自己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