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志》的每一篇本紀和列傳最後,陳壽都要對文中人物進行一番點評,在評價蜀漢最重要的兩位軍事謀臣的時候,用了這樣的排比句:「擬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這句話讓很多人感到很困惑,筆者一開始也沒鬧明白:那蜀漢謀臣跟曹魏智囊團相比,可能是為了讓曹魏或司馬家族有一個直觀的感受,說法正可比程昱郭嘉,這個可以理解,因為在正史中郭嘉的人品是有瑕疵,法正睚眥必報,但是能力方面確實出類拔萃,但是「統其荀彧之仲叔」,是不是說龐統堪比荀彧的二叔,這就讓人很撓頭了——荀彧的二叔是誰?
我們細看後漢三國正史,就會發現荀彧還真有許多嫡親叔叔有大伯,但偏偏沒有二叔,因為他父親就是排行第二的:「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人也。祖父淑,字季和,朗陵令。有子八人,儉、緄、靖、燾、詵、爽、肅、旉,號曰八龍。彧父緄,濟南相。」
陳壽的評價讓人發笑,笑完才發現笑錯了:龐統不是荀彧的二叔,前後文對照,我們就會知道陳壽是把龐統比喻成蜀漢之荀彧了——這兩人真有一個共同點,陳壽彰顯這兩人的共同點,可能(僅僅是可能)暗諷曹操和劉備做事不地道。
咱們還是要解釋一下,雖然伯仲叔季幼是排行中的一二三四五,但這裡的仲叔並不是二叔的意思,因為這是一個排比句,仲叔對應的是儔儷,也就是同類的人物,也可以理解為伯仲之間。
陳壽把法正比喻稱為程昱郭嘉,也是有其依據的。法正幫著劉備打贏漢中之戰,連曹操也感嘆:「我就知道劉備沒本事打贏我,原來是有法正在一旁出餿主意!」
法正的軍事才能,應該在諸葛亮之上,所以劉備在世的時候,跟別人打架喜歡帶龐統和法正,這可能是因為諸葛亮太正,而真正的謀略,則需要奇正並用,在這一點上,諸葛亮顯然不如龐統法正鬼點子多,或者說不如那兩位的底線更低——打仗嘛,那是要只求目的不擇手段的,只要打贏了,招數是否光明正大都不重要。
法正像程昱郭嘉一樣聰明機智,但是人品卻令人不敢恭維。法正出賣西川,可以理解為懷才不遇,但是被劉備委以重任後後,法正確實有點小人得志的意思:「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三國志·卷三十七》下同)」
法正的囂張跋扈激起民憤,諸葛亮也只能和稀泥:「法正對主公有大功,就讓他折騰幾天吧。」一向執法嚴明的諸葛亮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其實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他根本就搬不倒法正:「亮知先主雅愛信正,故言如此。」
法正是劉備心腹寵臣,郭嘉當然也是曹操託孤寄命的首要人選,法正私德有虧,郭嘉好像也有問題,陳壽話裡話外對程昱郭嘉都提出了批評:「程昱、郭嘉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劃所料,是其倫也。」
《三國志·卷十四》的這段評語,意思是程昱郭嘉的謀略水平跟荀攸差不多,但是在人品上卻有很大差別,如果不讀《三國志·卷十》對荀攸的評價,還真不知道陳壽這是在批評程昱郭嘉。
曹操給漢獻帝劉協上表誇獎荀攸:「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徵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曹操還鄭重其事地對曹丕說:「孤與荀公達週遊二十餘年,無毫毛可非者。荀公達,人之師表也,汝當盡禮敬之。」
曹操在郭嘉此時後才表示那是一個可以託孤寄命之臣,但是對荀攸的評價,則是直接交代給繼承人曹丕,顯然是將荀攸當成未來的帝師了。曹丕也按照曹操的吩咐去做了:「攸曾病,世子問病,獨拜床下,其見尊異如此。」
曹操還曾這樣評價荀彧荀攸:「荀令君(荀彧)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荀攸)之去惡,不去不止。」
陳壽說程昱郭嘉的德業跟荀攸有很大差別,這句話是褒是貶,讀者諸君當然是一目了然的。
說完法正與程昱郭嘉荀攸,咱們該來看看「荀彧之仲叔」龐統龐士元了。
筆者遍翻《三國志》,只找到龐統與荀彧的兩個共同點,其一為都為各自的主公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戰略規劃:曹操對徵討袁紹缺乏信心,荀彧提出了「四勝四敗論」,龐統為劉備獻上了「取川上中下三計」。
如果曹操不消滅袁紹,就沒資格成為後來的三國三巨頭之首,劉備不取西川,就不可能進位漢中王。
但是荀彧和龐統也都是有底線,雖然他們分別幫曹操劉備搶地盤,但也不想做的太過分,當曹操想加九錫進魏公的時候,荀彧提出了反對意見:「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曹操聽了荀彧的反對意見,心中很是不爽,而龐統則是在大庭廣眾之下給了劉備一個難堪:「(劉備斬殺楊懷高沛之後殺向成都屢戰屢勝後大擺慶功宴席)謂統曰:『今日之會,可謂樂矣。』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
劉備還是比曹操寬厚一些的,雖然龐統沒有向他道歉,但最後君臣二人還是和好如初,而荀彧則不明不白地死掉了。
陳壽曾經是蜀漢集團的一員,他認為龐統跟荀彧在仲叔之間,認為法正跟程昱郭嘉並駕齊驅,自然有他的道理,在筆者看來,龐統的能力和人品,似乎還不能跟荀彧荀令君相提並論,但不知讀者諸君以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