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主張出奇制勝,劉備沒有聽從,卻被後人說成是假仁義

2020-12-19 燦爛海灘

由於受羅貫中《三國演義》的誤導,大部分人總以為劉備是一個愛哭鬼,而且還特愛虛名,假仁假義。其實,真實的劉備根本就不是那樣的。三國時期的劉備本來是一個「梟雄」,雄才大略不輸於曹操的人物。縱觀劉備大起大落的一生,做過的正確決斷還是遠甚於錯誤選擇。否則,劉備也不可能成為一代帝王。除了提防敵人,劉備還得防備被自己人的錯誤建議坑害。即便是大名鼎鼎的龐統,也曾出過餿主意。

在聯合孫權成功收穫荊州5郡後,劉備開始犯愁如何攻略益州。正在無計可施之時,天上掉餡餅。劉璋為了抵禦張魯,派出法正為使者,邀請劉備入益州,幫忙對付張魯。《三國志先主傳》記載:「璋然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前後賂遺以巨億計,正因陳益州可取之策,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一般人都認為,劉璋愚蠢,沒有識破劉備野心,因而親自迎接劉備。

而號稱為「鳳雛」的龐統卻也犯了這種低級認知錯誤,令人意外。《三國志先主傳》記載:「至涪,璋自出迎,相見甚歡。張松令法正白先主,及謀臣龐統進說,便可於會所襲璋。」,而《三國志龐統傳》中記載:「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進策曰:『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

這兩個記載都明白無誤的表明,急於立功的龐統,希望擺一個鴻門宴,直接兵不血刃的拿下益州。可是,劉備似乎因為擔心自己名聲受損,所以不願意聽從龐統的建議。對於這個事情,有兩種記載。《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曰:『此大事也,不可倉卒。』」,而在《三國志龐統傳》中記載為:「先主曰:『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這兩種記錄結論不同,但是本意一致,只是《先主傳》記載的更加委婉罷了。

不過,這裡確實給那些認為劉備沽名釣譽的人留下了口實。劉備似乎就是因為自己背著仁義的名聲,因此不願意幹這種事情。不過,這僅僅是表象罷了。劉備作為一代梟雄,怎麼可能就因為背負仁義之名,就錯過圖謀霸業的機會。之所以這麼說,不過是因為不划算罷了。

要判斷劉備的做法到底對還是不對,其實很好檢驗,看看劉備的策略帶來的效果就知道了。《三國志先主傳》記載:「璋推先主行大司馬,領司隸校尉;先主亦推璋行鎮西大將軍,領益州牧。璋增先主兵,使擊張魯,又令督白水軍。先主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由此可見,劉備雖然沒有趁此機會除掉劉璋,但卻收穫了兩大好處。一個是被劉璋推薦為司隸校尉,另一個則是得到了劉璋2萬人馬和物資的資助。

在亂世中,官職可能沒那麼重要,僅僅是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2萬兵馬和錢糧,則是實實在在的資本。劉備沒有趁機殺掉劉璋,仍然保持著仁義的美名,而且實力大增,這是實實在在的好處。因此,劉備的決策給劉備集團帶來了巨大的收益,這一點是毫無爭議的。既然如此,就不能非常武斷的說劉備的決策錯誤。

再來看另一個問題,那就是聽從龐統建議的後果。龐統只看到劉備有機會誅殺劉璋,卻沒看到其中蘊藏的極大危機。首先,劉璋邀請劉備入蜀,就遭到了手下絕大多數人的反對,這表明劉璋勢力還是有很多人不服劉備的。《三國志劉璋傳》記載:「璋主簿黃權陳其利害,從事廣漢王累自倒縣於州門以諫,璋一無所納,敕在所供奉先主,先主入境如歸。」

劉璋會見劉備,並非孤身前往,而是「璋率步騎三萬餘人,車乘帳幔,精光曜日,往就與會」。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僅僅一萬兵馬,如何能保證誅殺劉璋後就能得到蜀地人員的擁護,如何保證不被這三萬人馬擊敗。這當然是不可能得到保證的,可以說風險巨大。稍有不慎,不僅名聲受損,連自己都將陷入險地。

因此,劉備沒有採納龐統的建議其實沒什麼不妥之處。作為一代梟雄,長期遊走於危險邊緣,劉備的目光更加敏銳。而且,事實也證明劉備的判斷沒有問題。可惜的是,後人因為龐統的意外死亡而遷怒於劉備此時過于謹慎,批評劉備假仁假義,實屬極大的冤枉了劉備。

參考書籍:《三國志》

相關焦點

  • 「鳳雛」龐統——一個亂世當中複雜的矛盾體
    但是在正史當中沒有任何關於龐統長相的記載,所以龐統長得醜應該只是羅貫中的藝術加工。《三國志·龐統傳》記載龐統「少時樸鈍」,龐統是一個非常忠厚的人,他喜歡評價人物,培養別人的名聲,所以被他評價的人,都往往超過該人實際的才能。人們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於是去問龐統,龐統說:「方今天下大亂,善人少而惡人多,我想要宣揚好的榜樣,改善世風,如果不這樣做,善人會越來越少。
  • 為何劉備奪不了天下?龐統臨死前說的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
    可劉備將他們二人都攬入麾下,為何卻落得個兵敗夷陵,身死白帝的下場呢?關鍵就在龐統臨死前說的一句話,而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龐統自赤壁之戰獻上連環計之後,先是來到了東吳。恰逢周瑜被諸葛亮三氣而死,龐統在周瑜的葬禮上大放厥詞,想試探孫權的胸襟。卻不想被吳國太聽聞,於是將龐統趕了出去。
  • 孫權以貌取人,痛失龐統,曹操以貌取人,失蜀川,只有劉備最明智
    在投向蜀國之前,龐統曾是東吳的謀士,但是因為外表長得過於醜陋,竟然被孫權給雪藏了。龐統空有治世之才,卻沒有發揮的空間,心中苦悶不已。赤壁之戰以後,龐統發現劉備是真正識才的君主,於是放棄孫權,轉而投向蜀國做起了劉備的謀士。
  • 諸葛亮主張必須佔荊州,龐統卻認為荊州要不得,誰更高明?
    諸葛亮主張必須佔荊州,有著很強的前瞻性《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諸葛亮第一次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趨勢圖,並且著重強調佔領荊州益州兩地,等到合適時機就可以由一上將帶領兵馬從荊州北上,而另一路從益州出發,兩路合擊北方的曹操。
  • 龐統臨死前,揭發劉備想爛在肚子裡的秘密,可惜說出來都沒人相信
    龐統臨死前,揭發劉備想爛在肚子裡的秘密,可惜說出來都沒人相信!「知己知彼」,不但是兵家所倡導,依然也是為人之所必修。如何能看透一個人?其實也是一門學問,有的人奮鬥數年,事業可以風生水起!然而有的人窮盡一生,仍然是在打醬油!為什麼?自己沒看透,沒有讀懂合作團隊,或者是老闆,亦或者是上司!
  • 此人曾殺龐統、圍張飛,深得劉備喜愛,為何諸葛亮卻將其斬殺?
    而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將他的故事做得適當的豐滿,讓張任成了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的一個"矛盾"。 在《三國演義》第六十回"張永年反難楊修 龐士元議取西蜀"中,羅貫中寫到劉備正在與劉璋對峙。劉璋聽從了手下一個名叫張松的精明謀士的建議,準備了大量財寶前去拉攏曹操。結果因為直言不諱,張松在曹操那受辱並被趕走。隨後,張松自作主張動身前去拜訪他更看好的劉備。
  • 「怠工」的龐統,用計暗逼劉備三選其一,成功上位
    請葛亮的形象深入人心,總讓人們覺得如果劉備不請諸葛亮出山,恐怕就霸業難成了。 龐統,字士元,湖北襄陽人,曾經是劉備軍中有名的謀士。 他年輕的時候,雖然滿腹經綸,極具才華,但卻不為世人所知。直到二十歲那年,他特意去拜見了當時的名士司馬徽,這種不被看好的狀況才得以改善。 司馬徽初見龐統的時候,只見這個年輕人相貌平平的,沒有感到有什麼特別之處。
  • 打下涪城後,龐統看透了劉備,來不及提醒孔明就犧牲了!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一個非常正面的形象,但是三國演義是小說,既然是小說,那就一定會帶有作者的主觀想法,三國演義就是這樣。所以說一定要從正史中來了解劉備。正史中的劉備和三國演義中的並不一樣,其中龐統對劉備這個人看的就非常透徹。
  • 龐統臨死前長嘆一聲!揭穿劉備最大的秘密,諸葛亮心知肚明不敢說
    龐統,這個在三國中只有短短一幕的人物,他和諸葛亮被稱為臥龍鳳雛,傳言得到此二人者便可得到天下,無奈造化弄人,龐統正值立功建業時卻殞命在落鳳坡。當時劉備進軍漢中,駐守漢中的是劉表,因為劉備以仁義道德為重,沒有任何理由去攻打劉表,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掉不下臉面。
  • 司馬徽為什麼不向劉備舉薦同族的司馬懿,卻舉薦了諸葛亮和龐統
    據史料記載,司馬徽曾不遺餘力地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和龐統,而後來諸葛亮和龐統也真的為劉備所用,並建立了一番功業。  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 龐統真心依附,劉備卻不予重用,魯肅一巧招解決問題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備統領荊州時,龐統以州從事的身份擔任耒陽縣令,但由於他在任期間不理政事,被劉備罷了官。魯肅得知這個消息後,寫信給劉備說:「龐士元並非是個僅能治理百裡之地的人才,應該讓他擔任治中、別駕一類的職務,這樣才能毫無約束地施展他的才華。」諸葛亮也在劉備面前推薦龐統。
  • 龐統臨終前一句話表明一切,劉備不能一統天下,諸葛亮心知肚明
    臥龍、鳳雛兩人都是當時的豪傑,劉備三顧茅廬得到了諸葛亮,有了諸葛亮的加入,劉備的事業蒸蒸日上。後來劉備又得到了鳳雛龐統,臥龍、鳳雛都在劉備帳下,但是劉備最終沒能統一天下。龐統臨終前一句話表明一切,劉備不能一統天下,諸葛亮心知肚。
  • 龐統為何當眾指責劉備,這則成語故事道出真實想法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龐統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主人公是龐統和劉備。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備在涪縣大宴文武,擺酒作樂。劉備厎龐統說:「今天的聚會,大家都應該非常快樂!」龐統說:「進攻別人的國家而以此作為快樂,這不是仁者的軍隊啊!」此時的劉備喝醉了,對龐統發怒說:「當年周武王討伐商紂,同樣是進攻別人的國家,但士氣旺盛,歌舞相伴,難道他也不是仁者嗎?你的說法不妥當,應該快點起身離去!」於是,龐統起身離開了酒宴。
  • 臥龍,鳳雛,冢虎,幼麟得一可得天下,為何劉備獨佔三人卻敗了?
    其實原因很簡單,按照兵法來講劉備只有人和,並沒有天時和地理,按照人來說,劉備最多算是英雄而不能是梟雄。天時地利人和,這是戰爭勝利最重要的三個因素,劉備擁有猛如虎的悍將,也有智如妖的謀士,但很可惜他沒有天時和地利。尤其是上方谷戰役,老天更是偏向司馬懿。
  • 龐統有經天緯地之才,為何在孫權、劉備那裡「面試」屢屢碰壁
    這裡的「鳳雛」就是龐統。縱觀龐統一生功績,無論是赤壁之戰助諸葛亮和周瑜大破曹操,還是後來協助劉備入主西川,從而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等,都說明龐統是一個百年難遇的奇才。可令人奇怪的是,滿腹才華的龐統在東吳孫權、西蜀劉備的「面試」中卻都沒被重用,這是為何呢?龐統接受孫權面試時,「權見其人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
  • 聊一聊「南州士之冠冕」的鳳雛龐統
    在周瑜擔任南郡太守駐襄陽時,龐統應該和周瑜建立了較好的私人關係(這個,以周瑜的作風來看是完全可能的——注意,一代名將周瑜被老羅歪曲的已經不成樣子了——還有,龐統自己也擔任周瑜的功曹或從事之類的輔助官,畢竟,龐家也是襄陽名流)。周瑜病故後,龐統親自為其送喪至東吳。西返前,吳中名士如陸勣、顧劭、全琮等都為其送行,可見龐統名聲之大了。
  • 諸葛亮、司馬懿、郭嘉、龐統、周瑜,這五人實力排名是怎樣的?
    從職位看曹操特意為他搞個軍師祭酒的職位,此公絕對是曹操的親信心腹,軍師祭酒郭嘉幹了11年,這些年這位既沒有行軍打仗,又沒有治理一方。對曹操來說此公以出謀劃策為長,其餘才能偏廢。他的功績也是以謀劃為主,有優秀的判斷力例如,主張建安四年閃擊劉備,預測孫策之死,袁氏內鬥,劉表不會北上偷襲重用劉備等。
  • 劉備為何帶龐統入蜀而留下諸葛亮,這個成語故事揭示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龐統傳》注引《九州春秋》,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相關人物為劉備和龐統。這段記載的大意是:龐統勸劉備說:「如今荊州已是殘破不堪,人才和物資都已經消耗殆盡,東有孫吳,北有曹操,鼎足三分的謀略已經難以實現了。而益州國家和人民富足強健,戶口百萬以上,四部兵馬,要調用都一定能齊集,珠寶財貨都無求於境外。我們可以以此來成就自己的大業。」劉備回答:「如今天下與我水火不相容的,就只有曹操了。
  • 劉備入西川!不帶諸葛亮而選龐統相隨 實是因為二人定位相左
    然而在劉備入主西川這幾成就王業的重要時期,劉備卻不選擇帶上諸葛亮而選擇龐統一同跟隨是為什麼呢?接下來就讓月半叔與大家一同探究一番劉備此中的深意吧。 同時荊州初定而劉備此時也並沒有十足的把握拿下整個西川,但是東吳和曹魏都對此地有所覬。
  • 說三國話權謀(54):劉備「伏龍、鳳雛」得一安天下,何以未如願
    再者,兵不厭詐,孫子甚至說自己的陽謀也皆為詭計,所以陰陽與忠逆一樣,本身也沒有優劣之分,關鍵在於均衡掌握,合理運用。準確地說陰謀屬於攻心術的範疇。不過,在陽尊陰卑的封建社會,陰謀是從老師和書本上學不到的,只能靠自我參悟、自主研發。可一旦擁有就能出奇制勝,改變自己的命運。程昱、諸葛亮就是因為謀略全面而從排行榜中脫穎而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