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學、自殺、抑鬱…是什麼毀掉了我們的孩子?

2020-10-03 語語小人書

先介紹一下這位精神科醫生:

徐凱文,北京大學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精神科主治醫師、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總督導。


30.4%北大新生厭惡學習?

我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到恐懼。19年來,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


一位高考狀元在一次嘗試自殺未遂後這樣說到。


「學習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學習好,工作不夠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說因為學習好,工作好了我就開心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我總是對自己不滿足,總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頭。」


這是又一個同學的描述。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我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迷霧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處,所以有可能走著路就不小心掉進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斷了腿拼命地喊,我覺得我完全沒有自我。這一切好難。」


他們共同的特點:


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不知道我到哪兒去了,我的自我在哪裡,我覺得我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我過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為別人在活著,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他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他們也特別需要得到別人的稱許,但是他們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不是想自殺,他們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活下去,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所以他們會用比較溫和的方式。


但是,核心的問題是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

徐醫生做過一個統計,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請注意這是高考戰場上,千軍萬馬殺出來的贏家。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我們面對著幾個問題: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什麼,我們內心當中有嗎?如果我們沒有,我們怎麼給到他們?

我們的教育是在幫助孩子成長還是在毀掉一代孩子?

我們來看看現在中國的情況。

至少每100個中國人當中,有13個人是焦慮症患者。更糟糕的是抑鬱症障礙發病率。


大約從2000年開始,每當寒暑假的時候,大量的學生會住精神病院,他們網絡成癮,焦慮,強迫,他們和父母關係出現了嚴重的破裂問題,父母有勇氣把孩子送到精神病院去,可見真的沒有辦法收拾了。

我們的處理問題方式是什麼呢,把他們送到網癮學校,讓他們接受電擊的懲罰——這是教育嗎?這是推卸責任,本身父母和教育是問題的根源,我們不看到自己的根源,只看到他躲到網吧去打遊戲,他為什麼要躲到網吧打遊戲,是因為教育的失敗。

我們教育的最大成就,似乎就是學生做試卷,有句流行語:提高一分幹掉千人。

我們的課堂是什麼樣子?不斷暗示孩子自殺,為了好的成績可以不惜生命。

教育究竟是為什麼,學校究竟是為什麼?大學究竟是為什麼?

我先引用一下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在新上任時做的演講,他說北京大學能夠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貢獻一些什麼樣的力量,國家和民族需要北大做什麼?這是北大的使命。他講完這句話以後,全場800多人掌聲雷動。

但是我們好像早就拋棄這些了,我們認為崇高的東西不值一提。我們需要的是現在能掙到錢嗎?但是學生已經不認可了,因為他們不缺錢。這是我們社會的價值觀,我們認為能夠掙到錢才是人生更大的贏家。


教育請許給孩子一個美好的人生

我想問大家也問我自己:

我們尊重自己嗎?我們尊重自己的職業嗎?我們有沒有把自己的職業當作是一種使命和召喚,去體會其中的深切的含義?

作為父母,我們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哪裡?我們有沒有給孩子真正的愛和陪伴?

在這個買櫝還珠的時代,我覺得我們扔掉了很多東西。我們像嬰兒一樣,只追求即刻的滿足。當我們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掙錢上,沒有給孩子最好的陪伴和愛,這時候孩子不出問題才怪。

教育幹什麼去了?我覺得我們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要去做值得學生和孩子尊重的人,我們要身體力行,做出榜樣。

我們要給他們世上最美好的東西,不是分數,不是金錢,是愛,是智慧,是創造和幸福,請許給他們一個美好的人生!

相關焦點

  • 一位精神科醫生在北大分析:厭學、抑鬱是什麼毀掉我們的孩子
    30.4%北大新生厭惡學習引發的思考徐凱文老師在高校工作,是一位精神科醫生同時高校做心理諮詢服務(自殺危機幹預與常規心理諮詢)。根據統計大概有超過30%的北大新生出現厭學情況,要說能考上北大的學生應該都是全國各地十分優秀的孩子了,可為何如此多孩子出現厭學的情況呢?
  • 自殺、厭學、抑鬱,怎麼辦?
    如果真的有那麼一瞬間,你想到死亡,甚至想到自殺,你要明白,你還在保留希望,只是暫時沒有想到走向希望的辦法。停下來,看看自己的痛苦,有時候痛苦並不那麼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痛苦的恐懼。再不濟,建議您去醫療機構評估,再找幾個危機幹預熱線號碼,在你無助的時候,找找他們吧! 2. 我們家兒子剛剛進入青春期,他很厭學怎麼辦?
  • 一位精神科醫生在北大分析:厭學、抑鬱是什麼毀掉我們的孩子
    根據統計大概有超過30%的北大新生出現厭學情況,要說能考上北大的學生應該都是全國各地十分優秀的孩子了,可為何如此多孩子出現厭學的情況呢?我們的教育到底是幫助孩子,還是在毀掉他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僅抑鬱好多精神障礙人數越來越多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是什麼毀掉了我們的孩子?
    還是在毀掉一代孩子?在過去30年當中,什麼東西變大了,焦慮和抑鬱,焦慮症和抑鬱症。過去30年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30年,我們這樣發病率,焦慮抑鬱的發病率也高速發展,發生了什麼?數據顯示:美國人比我們更抑鬱,他們的抑鬱症發病率是9.5%。我為什麼要談到美國,是因為好像過去30年我們受美國特別大的影響,當然我們有自己固有的文化。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是什麼毀掉了我們的孩子?
    他是一個有自殺傾向的學生,所以我趕緊回復。我問他這是什麼水,他告訴我是氰化鉀,十秒鐘致命。這是我開展過的最長距離的危機幹預,當然這個孩子救回來了,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學生。今年5月,有一天我正在上晚課,一個校外的心理諮詢師打來電話,說有個來訪者是學生,現在好像在宿舍服毒自殺。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是什麼毀掉了我們的...
    我們的教育是在幫助孩子成長 還是在毀掉一代孩子? 我們來看看現在中國的情況。 我用了一個焦慮經濟學的詞。 實際上我們並不是得了什麼生物性疾病,像精神分裂症這樣的發病率始終是保持不變的。在過去30年當中,什麼東西變大了,焦慮和抑鬱,焦慮症和抑鬱症。
  • 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是什麼毀了我們的孩子?
    還是在毀掉一代孩子?在過去30年當中,什麼東西變大了,焦慮和抑鬱,焦慮症和抑鬱症。過去30年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30年,我們這樣發病率,焦慮抑鬱的發病率也高速發展,發生了什麼?數據顯示:美國人比我們更抑鬱,他們的抑鬱症發病率是9.5%。我為什麼要談到美國,是因為好像過去30年我們受美國特別大的影響,當然我們有自己固有的文化。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觀察:厭學、自殺、抑鬱…什麼毀了我們的孩子?
    還是在毀掉一代孩子?在過去30年當中,什麼東西變大了,焦慮和抑鬱,焦慮症和抑鬱症。過去30年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30年,我們這樣發病率,焦慮抑鬱的發病率也高速發展,發生了什麼?數據顯示:美國人比我們更抑鬱,他們的抑鬱症發病率是9.5%。我為什麼要談到美國,是因為好像過去30年我們受美國特別大的影響,當然我們有自己固有的文化。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
    實際上我們並不是得了什麼生物性疾病,像精神分裂症這樣的發病率始終是保持不變的。在過去30年當中,什麼東西變大了,焦慮和抑鬱,焦慮症和抑鬱症。我做了20年精神科醫生,我剛做精神科醫生時,中國人精神障礙、抑鬱症發病率是0.05%,現在是6%,12年的時間增加了120倍。這是個爆炸式的增長,我覺得這裡面有非常荒唐的事情。
  • 抑鬱症低齡化 「厭學」和「抑鬱」有區別
    但是現在人們對待抑鬱症卻恰恰相反,往往認為大部分都是心理壓力,所以一旦出現失眠、焦慮、抑鬱,總是認為是思想上太「脆弱」,無法承受壓力。所以我們整個社會應該把抑鬱症當做一種疾病來看,不能僅僅把它當做一種心理問題,只有這樣,患者才能安心的按照正常疾病的處理流程進行治療。
  • 心理諮詢的經驗告訴我:孩子的厭學或許只是抑鬱的一個症狀
    朋友一個機構他們專門從事厭學孩子的問題諮詢,我剛開始很奇怪他們公司幾十號人哪來那麼多厭學的孩子呢,後來了解發現厭學的孩子真的不少曾經有一項調查,問孩子們學習的目的發現為數不少的孩子學習是為父母學的,也就是說不少的孩子對學習這件事本身是沒有太大的興趣的,所以厭學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但是為什麼不是所有的厭學孩子要退學、休學或者請假,而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孩子才死活不去學校(這一小部分人群似乎正在擴大)。這裡邊固然有教育體制的問題,但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被忽視了!
  • 孩子抑鬱厭學,貴在激發孩子學習動力,動力一來,火力全開
    心理學:孩子抑鬱厭學,貴在激發孩子學習動力,動力一來,火力全開文,王彥輝今天又接到一個熱線電話,是個單親媽媽,反映孩子不想上學,一上學就抑鬱了。抑鬱不是病現在因為上學而抑鬱的孩子大有人在。有人說抑鬱不是病嗎?
  • 北大教授稱:三成多孩子厭學,價值空心病現象背後是什麼?
    最近,看看網上有一個調研很有意思,是一位學者發起的,他自己是北大的副教授,也是心理諮詢中心的副主任,他在調研時發現有三成多的學生厭學,有一定比例的學生有抑鬱焦慮甚至自殺的傾向。他說,這樣的孩子通常是來自於那種對他要求比較嚴格的家庭,想當比重來自於那種父母本身就是中小學教師的家庭,對分數特別看重,那長期以這種分數來要求孩子,孩子就難免會焦慮和抑鬱,
  • 北大教授稱:三成多孩子厭學,價值空心病現象背後是什麼?
    最近,看看網上有一個調研很有意思,是一位學者發起的,他自己是北大的副教授,也是心理諮詢中心的副主任,他在調研時發現有三成多的學生厭學,有一定比例的學生有抑鬱焦慮甚至自殺的傾向。他說,這樣的孩子通常是來自於那種對他要求比較嚴格的家庭,想當比重來自於那種父母本身就是中小學教師的家庭,對分數特別看重,那長期以這種分數來要求孩子,孩子就難免會焦慮和抑鬱,日子久了,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努力或者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之前我有看過心理學家羅傑斯的一些資料,他提出條件關注和無條件關注的理論。
  • 北大心理學名師的校園心理觀察:是什麼毀掉了我們的孩子?
    我們的教育是在幫助孩子成長,還是在毀掉一代孩子? 我們來看看現在中國的情況。實際上我們並不是得了什麼生物性疾病,像精神分裂症這樣的發病率始終是保持不變的。在過去30年當中,什麼東西變大了,焦慮和抑鬱,焦慮症和抑鬱症。 我們可以看一下這個數據,焦慮症的發病率,上世紀八十年代,大概1%到2%的樣子,現在是13%,我現在用的數據都是世界衛生組織發表在最高診級醫學刊物上,全國流行病院調查的數據。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厭學的背後就是厭生
    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邀請到幫助眾多青少年與家庭回歸校園與生活、青少年心理專家、蒲蕊心理創始人王恆晉老師,恆晉老師今天為大家深度剖析青少年抑鬱與厭學背後的問題:恆晉老師:在我日常的諮詢與工作中,接觸的90%青少年來訪者都是厭學和抑鬱的情況
  • 孩子抑鬱厭學,家長卻猶豫是否休學?資深老師:你要的是孩子!
    有男孩在問答平臺上提問:「初三抑鬱厭學怎麼辦?要不要休學?」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了另一個女孩的故事。我孩子班上原先有一個女同學成績全校第一。如果不出意外,她將是清北的有力角逐者。因為,與其他偏科的孩子相比,她毫無破綻。
  • 孩子為什麼厭學?許多家長困惑不解!沈教授告訴你「厭學之源」
    ,反而會傷害孩子的學習熱情,甚至會毀掉孩子的一生。沒有了遊戲體驗,孩子便不會玩,沒人一塊兒玩,或者沒什麼可玩,這會給孩子埋下焦慮、抑鬱和自閉的危險因子,對孩子以後融入班集體和社會都非常不利。孩子就該有撒野于田間的自由,讓生性活潑的幼兒只能端正地坐在課桌前,必然扼殺孩子的天性,澆滅孩子自由探索的興趣,結果只會禁錮孩子的未來。
  • 30.4%北大新生厭惡學習,為什麼自殺、抑鬱的孩子越來越多?
    他是一個有自殺傾向的學生,所以我趕緊回復。我問他這是什麼水,他告訴我是氰化鉀,十秒鐘致命。這是我開展過的最長距離的危機幹預,當然這個孩子救回來了,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學生。今年5月,有一天我正在上晚課,一個校外的心理諮詢師打來電話,說有個來訪者是學生,現在好像在宿舍服毒自殺。
  • 記者走訪衡水心理門診:青少年接診量逐年增加 多數為抑鬱厭學
    「她這麼小,為什麼會輕微抑鬱呢?」近來,有部分家長反映,孩子的心理問題困擾著他們的家庭。記者通過走訪我市多家醫院的心理門診也發現,青少年心理諮詢門診量逐年增加,專家提醒家長多注意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做到多溝通、多關注、早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