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散裂中子源:「超級顯微鏡」看清材料微觀結構

2021-02-08 科技日報

在廣東東莞,中國散裂中子源是一大「明星」,正吸引著一大批科研人員慕名而來。


中科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指揮部總指揮陳和生曾預言,「若干年後,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級的科學家將不會是意外。」


如今,這樣的預言逐漸變成現實。


戳視頻了解中國散裂中子源↑


「十三五」時期,中國散裂中子源建成,填補了國內脈衝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使得我國成為全世界第四個擁有脈衝式散裂中子源的國家。


「通過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我國在強流質子加速器、靶站、中子散射技術等領域取得了重大跨越式進展,設備國產化率超過90%。」陳和生說。


中國散裂中子源。



中國散裂中子源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國際前沿的高科技多學科應用大型研究平臺。該裝置由中科院和廣東省共同建造,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為項目法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參建。


對中國散裂中子源來說,2018年8月23日是個難忘的日子。當天,中國散裂中子源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運行。


驗收委員會專家認為,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各項指標均達到或優於批覆的驗收指標。裝置整體設計先進,研製設備質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3臺譜儀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建成散裂中子源,將會在哪些領域發揮出作用?記者得知,中國散裂中子源在加速器、靶站、譜儀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術成果,顯著提升了我國在磁鐵、電源、探測器及電子學等領域相關產業的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使我國在強流質子加速器和中子散射領域實現了重大跨越。


「中國散裂中子源就像『超級顯微鏡』,是研究物質材料微觀結構的理想探針。」陳和生說。


驗收通過,並沒有讓中國散裂中子源科研人員放慢腳步,而是有了更大的幹勁。


根據國際同類裝置的調試運行經驗,中國散裂中子源最初考慮在項目驗收之後3年內,即至2021年8月束流功率達到100千瓦設計指標。


但是,卯足勁的科研人員一心想著通過努力,把時間往前趕。


中國散裂中子源。


2018年9月,運行束流功率為20千瓦;2019年1月,提高到50千瓦;2019年10月,提高到80千瓦。


2020年春節假期後,在做好疫情防控的條件下,中科院高能所東莞分部加速器調束人員克服困難,於2月3日開始了最新一輪的束流調試工作。


2月28日,打靶束流功率達到100千瓦的設計指標,並開始100千瓦穩定供束運行,達到設計指標時間比原計劃提前一年半。


建起來了,還要用好。


中國散裂中子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產出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陳延偉介紹,在中國散裂中子源已完成的四輪運行中,註冊用戶超1500人,4臺譜儀共完成超200多項用戶課題,並且已在《科學》《自然·通訊》等期刊發表文章50多篇,為部分國家重大需求和產業界需求提供技術支撐。


中國散裂中子源不斷「沿途下蛋」。


用戶正在中國散裂中子源利用中子成像技術進行相關研究。


今年8月,中科院高能所東莞分部成功研製我國首臺自主研發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簡稱BNCT)實驗裝置。BNCT裝置是利用中國散裂中子源相關技術催生的首個產業化項目。該裝置的成功研製,為我國醫用BNCT治療裝置整機國產化和產業化奠定了技術基礎,將為我國腫瘤治療帶來技術性革新。


「這也充分證明,大科學裝置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外,其設計和建造將大力促進相關產業發展和技術革新。」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副經理傅世年說。


目前中國散裂中子源正在建設合作譜儀,並向國家申請二期建設,以更好地滿足國家發展戰略和國際前沿研究對中子散射研究和應用的迫切需求。




相關焦點

  • 中國散裂中子源:「超級顯微鏡」帶你格物探微觀世界
    3月2日,繼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到訪後,位於廣東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基地又迎來了新一波參觀的客人。中科院院士陳和生向來訪的外國駐港領團、商會、媒體考察團一行詳細介紹了粵港澳大灣區的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今年春節前夕,CSNS圓滿完成了首輪開放運行任務,加速器束流功率提升至50千瓦以上。
  • 散裂中子源:窺探物質結構的「超級顯微鏡」
    科技日報記者 李大慶從事材料研究的香港大學副教授黃明欣離不開實驗。前不久,他和自己的博士生一起到廣東東莞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利用兩天時間做了一項有關高強度鋼結構性能的實驗。稍有遺憾的是,他們申請的實驗時間有點不夠。好在香港離東莞很近,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就能到達。
  • 【科技日報】中國散裂中子源:「超級顯微鏡」帶你格物探微
    探秘微觀 深入認知世界  通俗來說,CSNS是用中子散射的方式來探索微觀世界的工具,陳和生形象地稱它就像「超級顯微鏡」,是研究物質材料微觀結構的理想探針。  在現代科學誕生之前,人類是用肉眼觀察世界。後來,科學家發明了光學顯微鏡,我們第一次看到了肉眼無法直接觀察到的微觀世界。
  • 「超級顯微鏡」:探秘中國散裂中子源—新聞—科學網
    中國散裂中子源是我國「十二五」期間建設的規模最大的大科學裝置,將成為世界上第四臺脈衝式散裂中子源。散裂中子源和利用X光探測核外電子來研究物質結構的同步輻射裝置互為補充,都是研究物質結構的強有力工具。 由於中子不帶電、具有磁矩、穿透性強,能分辨輕元素、同位素和近鄰元素,具有非破壞性,這些特性使得中子散射成為研究物質結構和動力學性質的理想探針之一,是多學科研究中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和原子運動的強有力手段。
  •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中國散裂中子源:科技超級磁鐵引來大批...
    建成後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填補了國內脈衝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為我國材料科學技術、生命科學、資源環境、新能源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提供強有力的研究手段,對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解決前沿科學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 中國「超級顯微鏡」開啟新一輪微觀世界探秘之旅
    新華社記者劉大偉攝  新華社廣州9月26日電(記者全曉書、王攀、荊淮僑、劉藝煒)經過兩個多月的暑期檢修,坐落在廣東省東莞市的中國散裂中子源26日開始新一輪開放運行。在接下來的四個月裡,科研人員要將這臺巨型「超級顯微鏡」的束流功率穩步提升到80千瓦,並用它來探測更多神奇材料的微觀結構。
  • 中國「超級顯微鏡」開啟新一輪微觀世界探秘—新聞—科學網
    在接下來的四個月裡,科研人員要將這臺巨型「超級顯微鏡」的束流功率穩步提升到80千瓦,並用它來探測更多神奇材料的微觀結構。它包括一臺直線加速器、一臺快循環同步加速器、一個靶站,一期三臺中子譜儀以及附屬設施。   探究材料的理想「探針」   人類探求微觀世界的過程,就是一部顯微鏡「升級史」。
  • 重大突破:國內首臺、世界第四臺散裂中子源建成!
    中國散裂中子源航拍圖中國散裂中子源3月25日通過了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工藝鑑定和驗收。建成後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成為中國首臺、世界第四臺脈衝型散裂中子源,填補了國內脈衝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為我國材料科學技術、生命科學、資源環境、新能源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提供強有力的研究手段,對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解決前沿科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建成首臺散裂中子源
    建成後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成為中國首臺、世界第四臺脈衝型散裂中子源,填補了國內脈衝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為我國材料科學技術、生命科學、資源環境、新能源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提供強有力的研究手段,對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解決前沿科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散裂中子源建在廣東省東莞市,是我國「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 「超級顯微鏡」能「看」清什麼
    中國散裂中子源供圖  日前,位於廣東東莞的國家大科學工程——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首次打靶成功,獲得中子束流,這標誌著CSNS主體工程順利完工,進入試運行階段。中國散裂中子源是什麼?它長啥樣?有什麼用?安不安全?記者奔赴現場,為您一一揭曉。  一問:是什麼?
  • 薄膜材料的微觀探針
    2007年,隨著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選址東莞,100多名來自北京的科研人員,開始了漫長艱辛的「兩頭跑」「多頭跑」。CSNS的多功能反射譜儀(MR)負責人朱濤就是其中一員。朱濤告訴《中國科學報》,如果把材料簡單地分為三類:塊體(三維)、薄膜(二維)、納米線(一維),MR可以研究各類薄膜材料的內部結構,特別是磁性薄膜材料的磁結構,「MR可以說是薄膜材料的微觀探針」。
  • 中國最大的科學裝置在東莞!我終於明白它到底有多牛
    頻頻上央視的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最近又上《人民日報》了!中國散裂中子源到底有多牛?這就帶你來瞧瞧~大中國最大的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是松山湖科學城已建成的首個大科學裝置,也是迄今為止是中國最大的科學裝置。
  •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梁天驕:深耕散裂中子源16年 「我會在東莞...
    雖然因為工作的原因,他已經長達七年「離家在外」,但為了散裂中子源的「大國重器」夢,他表示自己會在東莞工作到退休。 在散裂中子源,他最開始的工作主要是設計靶站。「散裂中子源分為加速器、靶站和譜儀,靶站就是產生中子的地方,高能質子轟擊鎢靶產生中子之後,把中子慢化到適合中子散射研究用的能量,和脈衝時間分布,這是靶站的主要物理功能。但是為了實現物理功能,需要很多學科的同事一起工作,如材料、低溫、機械、水冷、屏蔽、控制、遙控維護等,才能保障靶站在高效輸出有效中子的同時安全穩定的運行。」
  • 質子加速到近光速,撞碎原子核,中子四散……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分部副主任梁天驕研究員給我們介紹了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工作原理。 中國散裂中子源每40毫秒提供20多束脈衝中子束流,照射各種材料,讓人們獲得物質在原子層級上的結構和運動的信息。這樣的信息對探索基礎科學問題、研發高性能材料、研究高鐵輪軌失效機理等十分重要。
  • 中國散裂中子源打靶束流功率達到100kW設計指標
    中國散裂中子源打靶束流功率達到100kW設計指標 2020-03-03 16:14:59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龍躍梅> | 字號:A+ | A- 記者獲悉,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CSNS)近日打靶束流功率達到100kW的設計指標,並開始100kW穩定供束運行,達到設計指標時間比原計劃提前一年半。
  • 中子散射技術的緣起與現狀
    中子散射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在20世紀50年代確立的,60年代在研究用原子能反應堆上廣泛應用,70年代末期在新一代基於加速器的脈衝中子源上得到擴展。21世紀以來,美國(SNS)、日本(J-Parc/MLF)、中國(CSNS)和歐洲(ESS)更基於這一技術建成和正在建設全球一些最大的科學基礎設施。這一技術領域實質上是多個科學技術源流的匯聚。中子是原子能的主角。
  • 這個「超級顯微鏡」能窺探微觀世界奧秘
    原標題:這個「超級顯微鏡」能窺探微觀世界奧秘 距離綿陽老城區數公裡的石板埡,坐落著一個看起來很普通的院子。這裡,正是我國現有建成時間最早、運行最穩定、應用成效最顯著的大型科研設施——由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即「九院二所」,以下簡稱「二所」)研發建設的中國綿陽研究堆及其中子散射科學平臺所在地。
  • 神奇的中子:二戰德國沒有造出原子彈,都是因為它
    蛋白質真實運動的時間尺度其實是非常快的,大概是10-12~10-9秒這樣的量級,一般的攝像機或顯微鏡是拍不到的。但是,我們利用中子散射可以看到蛋白質是怎樣運動的。 微觀世界的精密「尺子」 用中子散射怎麼看蛋白質的運動呢?
  • 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馬傑課題組在運用中子散射研究熱電材料...
    熱電材料可以實現熱能與電能之間的相互轉化,是尋找新能源與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先進功能材料,其指標參數為熱電優值,zT = a2sT/(kele + klat)。當前的核心問題是調控熱、電輸運的微觀散射機制。由於熱電材料一般同時含有多種不同散射機制,所以很難準確識別主導散射機制並對其進行精準調控。作為調控熱電性能的常用方法,化學摻雜除了優化載流子濃度或引入合金散射外,是否還有其他貢獻?
  • 彈性中子核散射方法簡介
    中子散射截面中藍色和綠色圓形分別代表正和負的散射長度。   利用中子對鋰原子和鎳錳鈷過渡金屬原子均非常敏感的這一特性,我們採用中子衍射方法,在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的通用中子粉末衍射儀(GPPD)和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的BT1中子衍射儀上對一系列鋰離子電池三元層狀正極材料的晶體結構進行了精確的表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