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遼寧淘汰福建的賽後,郭艾倫親呢的用雙手摸著王哲林的臉龐,之後兩人擁抱告別。這是一輪只打了3場的系列賽,但卻在場內場外發生了不少糾葛。
可無論出現再多變故,不變的是郭艾倫與王哲林之間的友情,他們相識已近十年,共同經歷過太多太多,這其中包括八年前的「國青男籃血書門」。
八年前的4月1日,包括郭艾倫、丁彥雨航、王哲林等在內的「93級」國青球員由於對主帥範斌不滿,因此聯名上書籃協要求更換主帥。當時此事一度引發巨大的社會反響和爭議。
時過境遷,如今整整八年過去,當年師徒之間劍拔弩張的矛盾早已成為過眼雲煙,恩怨無人再提,八年前那群曾經叛逆的孩子長大了,他們現在已經站在了舞臺的最中央,成為了中國籃球的棟梁之才。
一封血書,掀起籃壇驚天波瀾
2011年4月,U19國青男籃正在美國集訓,一封「聯名信」卻在國內被媒體曝光。在信中,隊員們用簡短的文字控訴主帥範斌打罵球員,要求更換主教練。而在文字下面,郭艾倫等13名球員籤了名,並按了紅手印,整封信血紅一片,看起來像一封「血書」,讓人觸目驚心。這是中國男籃史上首次兵諫。
這封被稱為「血書」的信抬頭是「聯名信」。內容直接而簡單:「我們國青男籃全體隊員,因無法忍受主教練範斌在這三年來屢次出現對大家人格上的侮辱與打罵且從未改正,在此向中心領導提出抗議,(要求)更換主教練。 」信上的字體非常潦草,據稱是球員們聚在一起吃飯時要求服務員代筆的。
3月30日,國青男籃在北京集中。據了解,在集訓第一天,範斌就把全體球員罵了一個狗血噴頭。這之後,郭艾倫就找了籃管中心副主任胡加時投訴了範斌的行為。隨後,胡加時也對範斌進行了一些勸告,希望範斌能變得溫和一些。結果一天過後,範斌又開始罵球員。據球員們說,上午訓練結束之後,範斌一直罵到了下午1點。而且言語上都是人格侮辱,這群球員們被罵完之後,直接外出集體聚餐,決定發起「兵諫」,於是有了「血書」。
這一天,正是4月1日。
事實上,範斌當時粗暴的執教風格,早已經引發了球員的不滿。就在2011年1月,國青男籃球員已經對範斌進行了一次集體抗議。那一次的起因是一次友誼賽輸球之後,範斌把所有球員留在更衣室裡罵了很長時間,並且處罰球員跑步。
之後球員們在微博上抗議,王子瑞在微博上說:「大家真的很努力,我們要死要活在場上那麼拼命,落下的結果就是跑,我們一無是處。我們做錯了什麼?上場不拼命嗎?在你眼裡,我們TMD豬狗不如!我們年輕人,哪有不犯錯?真是有話說不出啊!憋屈,加委屈!還好大家心態不錯!加油八(吧)!忍! 」而當時還不在國青隊的郭艾倫回復了一句:「又犯病了啊? 」球員羅漢琛回覆說:「他就是這樣,這是精神與肉體的摧殘! 」
在這件事情之後,範斌在國青隊員的心裏面已經是集體對抗的「敵人」,雙方矛盾的爆發已經不是一兩次了。之前國青隊或許是群龍無首,一直沒有真正行動起來,頂多是抱怨而已,但這一次隨著郭艾倫回到國青隊,大家有了主心骨。而「血書門」的爆發,也就不足為奇。
「血書門」事件引發軒然大波,事件曝光的當天下午,中國籃協明確表示,暫停範斌國青男籃的一切職務。後來範斌主動反省了自己的錯誤,這件事也並沒有成為範斌執教國字號球隊的終點,轉眼十幾天之後,他便重回國青隊,並在公開訓練課中主動與球員擊掌。一年之後他還成為了國奧男籃的主教練,之後也曾經多次執教國青、國奧等球隊,在國際比賽中取得佳績。
執教國青、國奧多年,範斌可謂「桃林滿天」,時光荏苒,那些曾經和他劍拔弩張的孩子們,也一點點長大。
帶頭大哥,頂住罵聲終成最強控衛
那一年只有18歲的郭艾倫,是「血書門」事件中公認的帶頭大哥。在那一屆國青隊當中,郭艾倫不僅僅是場上的核心,在場下他威望最高,說話做事也最能服眾。有了這個「主心骨」,才有了日後的血書門。
隨著時間的推移,師徒之間的恩怨也雲散風清。在談到曾經的血書門時,郭艾倫表示:「挺後悔的,發生時沒感覺怎麼樣,之後挺後悔的,大家都跟我說了,讓我從頭再來,遵守紀律,好好訓練,還會有機會。我心中想著信念,從細節和小事做起,每天都把握住,管好自己。」
如今範斌也早已不再介懷:「事情已經過去了,我也不想再去責怪誰,埋怨誰,說誰不是,其實在這裡面,我作為年輕教練,帶隊年輕氣盛,帶隊欲速則不達,我是對事不對人,要求他們比較嚴格,其實後來我和他們的感情更加深厚了,你看郭艾倫當時也是個小刺頭,現在見了,大老遠跑過來一個熊抱,現在他們長大了,成熟了。」
長大和成熟,在郭艾倫的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
眾所周知,郭艾倫一直是一個極其充滿個性的球員,這樣的性格,讓他贏得了眾多球迷的喜愛,讓他始終保持著在球場上的求勝欲望和銳氣。但與此同時,這樣的性格也為他招來了很多的質疑。血書門之後,也有不少人質疑郭艾倫性格叛逆、不服管教,但實際上,相比郭艾倫職業生涯裡遭受過的其他漫長的質疑,這一次並算不上什麼。
郭艾倫並不是那種天資極為出眾的球員,從他接觸籃球訓練開始,他跑得不快跳得不高,一直都被很多人質疑。一開始有人質疑郭艾倫的身體條件,無法打高水平的職業籃球;後來他進入CBA,有人質疑他是郭士強的親戚,是「走後門」的關係戶;再後來郭艾倫越打越好,可仍然有人質疑他打球太獨,難成大器……
在職業生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郭艾倫拼了命地想要證明自己,想要證明那些質疑自己的人是錯的。他玩了命地苦練,時刻充滿著更進一步的欲望,他時刻都在和自己較勁。
去年總決賽奪冠的夜晚,郭艾倫在更衣室裡泣不成聲。他說:「怪不得大家都這麼想拿冠軍,是這麼的不容易,我為什麼現在情緒比較激動,就是我經歷了這些,我天天被人質疑,我們隊一直被質疑,沒人說我好。我一直在忍,我一直忍到今天。現在我們終於拿到了這個冠軍,拿到了全運會冠軍,拿到了聯賽冠軍。不知道現在大家還能對我說什麼,還能對我這個隊伍說什麼。」
而現在,他在經歷了起起落落,經歷了兩次總決賽失利和全運會、CBA雙冠的洗禮之後,他的內心變得強大而平和,變得更加專注而純粹。今年在失去了常規賽MVP之後,他依然可以微笑著恭喜自己的兄弟王哲林;在面對罵聲和質疑聲時,他也早就可以做到一笑而過。
郭艾倫說:「就被質疑這些事情來說,自己還是沒有過多去想。其實說什麼的都有,我也不會去想別人會說什麼,我覺得想在我的身上找話題還是比較看得起我,別人想說什麼都行,我只需要做好自己就行了。」
歷盡質疑,溫和大男孩激發更強鬥志
當年的血書門,王哲林是有些獨特的存在。那一屆的國青隊聚眾起事的時候,偏偏趕上王哲林去接受治療和按摩,所以最終的血書上,並沒有王哲林的名字。但在那支球隊裡,身為內線核心的王哲林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倘若那天王哲林在場,他想必也會寫下自己的名字,按上一個紅手印。
更有意思的是,2017年範斌第一次執教CBA球隊,而王哲林所在的福建隊,也是範斌開始自己CBA執教生涯的第一站。後來範斌又在本賽季前半段執教了青島隊,並中途下課。時至今日,王哲林也是那支國青隊當中,唯一一位在CBA聯賽裡在範斌手下打過球的球員。
就在範斌第一次抵達福建的時候,王哲林自己去機場迎接範斌的到來,表達自己對於範斌的感謝與尊重。「其實現在想想,範導對於我們的成長是幫助很大的,範指導對細節抓得特別細,我們出汗,他也跟著出汗,從這方面就能看出他工作這種認真。」王哲林回憶說,「在那段時間裡,如果沒有範導的嚴格要求,沒有打下紮實的基礎,我們現在也很難走到現在的程度。」
王哲林的成長,足以讓範斌欣慰。這個賽季,王哲林的蛻變顯而易見,他變得更聰明了,場均能夠送出2.5次助攻,創下職業生涯的新高;他變得更兇更狠了,場均1.4次蓋帽,同樣是職業生涯新高。他不再是從前那個只會在籃下轉圈圈之後勾手的王哲林,他開發出來更多的進攻武器——他可以熟練地面對籃筐用交叉步進行突破、他的射程延展到了三分線之外、他的籃下強大終結方式更多也更有把握。
而在這些球場的表現之中,你能夠看出他比賽氣質的改變,他對於比賽投入程度的改變。王哲林的職業生涯裡,還從未像這個賽季一樣,在防守端如此專注。「對我來說,數據不重要,因為如果不贏球,你的數據根本沒辦法體現出價值,」對此王哲林深有體會,「我就是希望,用這種態度去感染球隊,給大家一個積極的影響。」
憑藉著出色的表現,王哲林和郭艾倫成為了CBA本土球員當中最引人關注的兩個人,他們對於MVP的競爭令人津津樂道,而他們在各自球隊展現出的作用和進步,也讓所有人感到驚喜。
不過與郭艾倫不同的是,王哲林的性格更加溫和,也正因為如此,王哲林沒少被人質疑。他們說王哲林是「軟蛋」,是「數據刷子」。「以前,我記得隨便發一條微博,不管與籃球是不是有關的,評論裡邊都是質疑的,消極的。我那會對這個想不通,我也是打籃球的,人家也是打籃球的,為什麼我會被罵地那麼慘呢?」王哲林曾經不斷地這樣自己問自己。
但這些年,王哲林從沒有停下自己努力的腳步,他不僅始終維持著漂亮的數據,而且在場上的鬥志和血性更加澎湃。他依舊保持著樂觀開朗的性格,和高情商的處事方式。面對客場球迷的挑釁,王哲林微笑著用一記飛吻回應;面對網絡上鍵盤俠對自己的攻擊,王哲林用一則小故事巧妙地表達了自己的隱喻。
但在球場上,他越來越強悍,越來越兇狠。王哲林說:「人都要經歷一些事情才能慢慢成熟,不會突然變成這樣,好像這幾年從一開始到低谷再到向上走,都是一個過程,人肯定都要經歷過這些事情,沒有什麼一帆風順,經歷過這些才能讓你的心態更加平穩,慢慢的感覺無論什麼都不會往心裡去,只想做好自己的事情。」
結語
回顧歷史,血書門那一屆國青隊,成材率是近年來最高的一支隊伍。郭艾倫、王哲林、丁彥雨航已經是CBA本土的一線球星,翟曉川是經驗豐富的國手,李慕豪和顧全是勁旅深圳隊鐵打的主力,孫桐林、朱旭航、鞠明欣、王子瑞、羅漢琛也都進入成熟期,在各自球隊扮演著重要的作用。
事實上,打罵體罰運動員的現象,在中國籃球的歷史上並不少見,可從沒有一次,引發過「血書門」這樣的巨大反響。這其中,當然有範斌個人的原因,但同樣需要看到,這批揭竿而起的運動員,他們成長在一個比以往幾十年都更加開放的時代,他們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勇於表達自我,勇於挑戰。
或許曾經的血氣方剛,給他們帶來過衝動的行為,但正是這樣的銳氣和勇氣,最終讓他們成為了如今中國籃球的中流砥柱。成長總需要經歷陣痛,但所有人都已經釋懷了當年的恩怨,時間撫平瘡疤,時間見證成長,時間是最好的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