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士們在戰壕裡 |
搜狐娛樂訊 四川衛視史詩戰爭巨製《壯士出川》正在熱播。劇中以淞滬會戰拉開序幕,集集有戰鬥,還原了有真實原型的大小戰例34個,再現了川軍浴血奮戰的悲壯和慘烈,表達了死字旗所象徵的川軍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而在劇外拍攝時,導演和一眾主演也秉承川軍精神帶病拍攝、搏命演出,最終鑄成這部讓觀眾直呼震撼過癮的史詩巨作。
川軍:
攜「死」字旗出川 64萬傷亡慘烈居全國之首
「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雖然戰火併沒有燒到四川,但在盧溝橋事件爆發後,川軍義無反顧請纓禦敵。出川前,不少將士抱著誓死衛國的信念預立遺囑,老人王者成更贈送給出徵的兒子王建堂一面死字旗,白布旗正中寫了個大大的「死」字,旗子左邊則寫著上面這段令人動容的四字訣。秉承著這種大無畏犧牲精神,川軍轉戰各地,立下赫赫戰功的同時付出犧牲巨大,總計350萬人出川抗戰,64萬多人傷亡,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首。
作為一部聚焦戰爭本身的紀實巨作,《壯士出川》裡集集都有戰爭,所有戰例均由真實戰事改編而成,眾多角色也都有歷史原型,王長生一角即由王建堂演化而來。而死字旗這一代表性歷史文物也被據實還原搬上螢屏,從開篇誓師大會上師長王銘章以旗激勵將士,到劇末靳繼忠捍衛旗幟屹立不倒,死字旗貫穿全劇,是川軍犧牲精神的具象載體。該劇編劇陳莊曾在採訪中表示:「死字旗最能代表抗戰川軍的精神,本身也很具傳奇性。王建堂在戰場七年多,受重傷四次,死字旗被血汗反覆浸透,沒有留存下來。抗戰勝利回鄉後,王建堂複製了一面,後毀於某次動亂,後重新複製又毀於5.12大地震。現存於建川博物館的死字旗已經是第三次複製了,劇中所用也是由此複製而來。」
主創:
導演怕「死不瞑目」 演員第一集就險被炸飛
劇中川軍將士不畏生死,浴血奮戰,劇外拍攝時眾主創也是全心投入、一絲不苟。拍攝時導演花箐一直深受病痛的困擾,口腔裡長有像皰疹一樣的神經毒素,疼痛不止,但是他卻從未因此耽誤工作。主演林江國(飾張抗)感慨稱:「他每天都是託著腮坐在監視器前面,很有文藝範兒,雖然他每天很痛苦,但是這個動作很帥。」
除了對自身要求嚴格,導演還禁止所有演員帶助手進入片場,以確保創作環境的純粹。而為了捕捉到最完美的畫面,導演使用多套電影設備從不同角度進行記錄,還要求攝影師像戰地記者一樣,隨時追蹤戰況。花導表示,自己很早之前就有拍攝川軍題材劇的想法,但一定要拍好的使命感讓自己壓力頗大,怕拍不好對不起抗戰烈士,自己也會「死不瞑目」,所以在拍攝時尤為謹慎。
戰鬥戲太多,拍攝時又正值寒冬,動作僵硬活動不開,所以三天兩頭有人受傷。林江國在談及拍攝時曾這樣透露:「第一集裡面我要背著通訊員跑10多個爆點,跑的時候大腳趾踢提到戰壕堅硬的泥土上,頓時影響我的行動,差點就被炸飛了。」此外,吳其江(飾楊彪)曾被刀刮到臉,當場流血,衣珊(飾葛薇)在山地急速奔跑時扭到腳,在相對長一段時間裡行動不便。但是,為了實現最佳效果,所有演員爆破打鬥等戲份都是親自上陣,沒有使用任何替身,一如戲中川軍的英勇無畏。
觀眾:
戰爭片應該揭露戰爭本質 要像川軍一樣愛國
轉戰上海後,和在湖南、湖北等地播出時一樣,《壯士出川》收穫口碑頗豐,其中聚焦戰爭本身的史詩特質備受讚譽,川軍死字旗所示無畏精神也感動無數觀眾。網友縱橫天下323稱「戰爭片,應該揭露戰爭的殘酷性,現在那些抗戰劇搞得打鬼子很好玩的樣子。這部劇開了一個好頭。」網友大明一族則表示「這部片子關於戰爭的描寫,通篇沒有半點誇張的地方,拍攝的非常真實。讓我感覺到了戰爭的殘酷,更加感覺到了英雄們的不易,更加讓人對他們肅然起敬,覺得抗日英雄們的偉大。」
此外,《壯士出川》還引發了觀眾對於戰爭的深思,激發了他們的愛國情懷。上海德財投資總經理張暉在微博大讚《壯士出川》給力,同時稱「犯我華夏者雖遠必誅!」 大明一族更總結出兩點感受:「一,戰爭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能不發生戰爭就不要發生戰爭,二,但是如果外族敢略我國土,自己肯定會像那些英雄一樣,拿起武器,毫不猶豫的衝向前線,去保家衛國。」
川軍,作為抗日戰爭中一支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軍隊,此前鮮少被提及。如今《壯士出川》熱播,全面還原了川軍抗戰史實,再現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引發了觀眾對於戰爭和歷史的思考,值得關注。
四川衛視《壯士出川》每晚19:30火熱上線。